《水结冰了》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水结冰了》是07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三课,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核心概念获得的初始位置。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
结合学生分析教材: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块的经历。这节课,学生们将要观察水结成冰后有什么特点,例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确定体积的。学生还可能会注意到水结冰以后体积增大了,在冰块托盘中占据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在什么温度时结成冰的。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经历“观察水结成冰的过程”,认识物质发生形态变化的条件,亲历水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的过程。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让学生把注意力:从水和冰形态上的异同,开始转移到物质形态变化与温度、热量之间的联系。
【教材特点】
1、操作性强(材料准备方便,学生操作简单,实验效果明显。)
2、探究性浓(让学生对水变成冰这个自然现象有了直接和真切的体验。)
3、教学目标明确(在整个单元中处于核心概念获得的初始位置,学生开始关注物体形态变化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与温度、热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烧杯;塑料杯1只、冰块1杯、壁厚一点的试管 (试管架)1支、小半杯纯净水、水温计1支、食盐、筷子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导入:把水放入冷藏室内,一天后水会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水发生了变化?
2、揭题:冰和水,本是我们生活中很普通的物体。今天,我们就要借助感官,观察冰是怎么样的?同时,我们还要一起来研究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板书课题:水结冰了)
3、PPT3:冰和水的维恩图。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感官(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眼睛看一看……,当然,科学观察中,一般不能用尝这种方法),仔细观察实验盘中的冰与水,找到它们相同与不同的特征,并用简洁的文字记录在表上。
4、学生观察记录,教师指导。
5、汇报。PPT3:冰和水的比较
(1)谁能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共同特点:无色、无味,无气味、透明……
(2)它们不同的特征有哪些?
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
水:无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柔软……
7、我们还知道水是液体,那冰呢……。(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说出理由。)
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板书:液体? 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猜测: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学生猜测,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小结:老师把同学们的猜测归纳起来,意思就是水在“低温”下才能结成冰。
(板书:低温)
3、测试:现在,老师请各小组用温度计测出试管里水的温度。看哪组测得又快又准!
4、学生分组测水温,然后汇报。
5、问题与方法: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让老师知道了今天的水温大约是……℃。前面,大家说到了水在“低温”下才能结冰,而现在的水温却大约有……℃,温度还比较高。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怎样才能获得“低温”,使试管里的水结冰呢?(请阅读P49,思考问题。)
(1)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冰。
(2)PPT4:在碎冰中加入大量食盐。(追问:为什么要加大量的食盐?请阅读P49的第三段。补充说明:一般情况下,500毫升的烧杯中,放3/5的碎冰,并加入约100克食盐,比较适宜。)
(3)PPT5:在塑料杯外裹一张干毛巾。(请同学们看图,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书、交流,知道了实验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实验的步骤。
PPT6:实验步骤
7、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事情,我们必须按照要求,科学、规范地实验。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PPT7-10:出示实验要求
(1)温度计和试管容易破碎,使用时注意安全。(温度计不碰到管壁和管底,这是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要求。)
(2)实验中,要注意观察,边实验边做好记录。(0℃时管内的水开始出现结冰的现象并不明显,且温度计的读数是持续下降。0℃时重点观察管内水的形态变化。)
(3)善于发现问题,小组交流时声音要轻。
(4)为了让水受冷均匀,请实验中各组用温度计轻轻地搅动试管里的水.(这样,还能及时地感知到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
8、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实验可以停止。(水刚开始结冰)
9、PPT11:出示实验记录表。及时地把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记录下来。(重点强调“记录变化”“开始结冰”)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实验记录表
研究的问题: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
实验器材:塑料杯、碎冰块、试管及纯净水、水温计、食盐、筷子等。
水温的变化
每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
℃
℃
℃
℃
我们的发现
水在??????? ℃开始结冰,
是因为?????? 的变化,水才结冰,
……
10、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研究的问题、方法,知道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就开始研究。先请组长上台领冰,然后再按要求分组实验。
11、汇报。
(1)请学生汇报实验的数据和发现。
(2)追问: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逐步下降)
(3)分析实验数据,进行小结:科学家们曾经也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我们大多数组一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0℃,是温度的变化使水结冰了。(帮助或引导个别实验组找出实验数据差异的原因)
(板书:温度、0℃)
三、拓展与延伸?
1、总结: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运用: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3、延伸:回家做一块冰,再对它进行观察,看看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课后反思】
一、冰的观察。
本课教学前,教师要一定要为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冰块,并且教师要预先观察一下准备的冰块。冰的特点:很滑、透明、有固定的形状、无味、不会流动。如果发现准备的冰中间有白色出现。要及时加以解释:冰中间有白色出现的原因是正常温度下水中溶解有空气,当水到零度以下时,空气便不再溶解在水分子中,看起来是白色,实际上是很微小的空气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教师亲身经历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前提。
“冰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然而对“冰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的观察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教材里没有提示或暗示。实践证明,不只是学生不清楚,大多数教师都不清楚呢!研究发现,不断地用温度计轻轻搅拌试管里的水既可让水均匀受冷,还可以及时感知到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如果教师本人没有这种亲身经历,学生要想仅凭课堂获得这类经验,几乎不可能。教学证明,教师的经验与提示,既是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观察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活动,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尽量使用纯净水或蒸馏水(水中杂质少,容易结冰),水量8毫升左右即可,盛水的试管选择短而细的,有利于热传递,也便于学生观察试管中水的变化及温度计的读数。
课件13张PPT。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与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配套教材水结冰了比较冰和水水冰无固定形状
会流动
柔软
……有固定形状
不会流动
坚硬
……无色
无味
透明
……食盐的放入量将直接影响温度计读数下降速度。食盐放得少,温度计读数下降缓慢;加食盐的量多,温度计读数下降明显。一般情况下,500毫升的烧杯中,放3/5的碎冰,并加入约100克食盐,比较适宜。关于添加食盐仔细看图: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实验步骤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准备一只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上约3/5的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实验要求1.温度计和试管容易破碎,使用时注意安全。
(温度计不碰到管壁和管底,这是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要求。)2.实验中,要注意观察,边实验边做好记录。(0℃时管内的水开始出现结冰的现象并不明显,且温度计的读数是持续下降。0℃时重点观察管内水的形态变化。)3.善于发现问题,小组交流时声音要轻。为了让水受冷均匀,请实验中各组用温度计轻轻地搅动试管里的水,这样,还能及时地感知到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实验记录表课堂练习填空题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 )时结冰。
2.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是因为( )。
3.实验时,在碎冰中加入食盐,是为了(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