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5课 水珠从哪里来 课件1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第5课 水珠从哪里来 课件14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1 16:38:38

文档简介

水珠从哪里来
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三年级的《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课时与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本课时共分两部分,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1. 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第一部分: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
通过给学生呈现“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一现象,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问题: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上节课里就已形成了的,这里只是问题的再现。
这一问题产生后,希望学生尽可能作出符合逻辑的各种解释或假设。继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各种解释进行分析和验证,排除不合理的解释。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第二部分: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通过分析讨论,已经明确了: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自然而然就引出了第二个探究问题: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通过引领学生对比实验: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隔几分钟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杯的外壁上是否也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实验现象:均无水珠出现,从而得出结论:与杯内的冰似乎是有关系的。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但是,与杯内的冰似乎又是有关系的。那么,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重新作出新的假设,一些问题也在学生中产生了: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这些问题,就由学生们课外先去寻求答案,下节课则重点展开这方面的观察、研究活动。
教学背景:
在“冰融化了”这课中,学生们已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
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们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初步意识到小水珠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2)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教学难点:
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和水蒸气遇冷会形成水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材料: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烧杯(其中一杯什么都不装、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一面小镜子、一个纸杯(装冰用)
教学过程:
一、观察杯子外的凝结现象,提出研究问题
1.大屏幕出示冰镇的可乐图片,提问:请你观察这张图片,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PPT2)
2.师提问:如果杯子里只加冰而不加可乐,过一段时间后杯子外壁上会不会也出现小水珠?
3.提问:怎么确认杯子外壁小水珠出现了?
4.师:把纸杯中的冰倒到烧杯中,然后把它放在桌上,观察它是否会出现小水珠。
5.师:请大家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出示PPT3,引出水珠是从哪儿来的探究课题。)
二、猜测水珠的成因,做出自己的假设
1.师:你们觉得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板书相关猜测内容,如是否是冰化成水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等。出示ppt4)
2.师:这么多的猜测,你们觉得哪些猜测会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呢?大家讨论讨论,并说说你的理由。(随机出示PPT5-7)
3.师生共同分析所有学生提出的这些的解释和假设,划去不合理的,保留有可能的。
三、寻找证据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1.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你认为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出示PPT8)
2.师:怎么证明水珠的形成与冰是否有关系?你能想个方法来证明吗?
3.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法是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想的?从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分发材料,学生实验。
四、例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修正和补充水珠的成因
1.师:是否只有遇到装冰的杯子后才会出现小水珠呢?你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发现过这样类似的现象。
2.师:正如我们同学所说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类似的小水珠出现的现象。比如我们对着镜子哈气就会出现小水珠。(出示PPT9-12)
3.师:根据刚才的小实验和同学们所举的生活中的这些例子,现在你们觉得这些小水珠都是哪里来的呢?对于刚才的这些假设你有什么要补充或修改的吗?(出示PPT13)
4.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继续删去一些不合理的假设。
五、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关于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同学们觉得可能性最大的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这个假设,那么是不是真的是这个原因?水蒸气在哪里?它又是从哪里来、怎么变成水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去研究,你也可以去查阅一些资料或询问别人,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出示PPT13)
板书设计:
(杯子外壁) 水珠从哪里来
冰融化成水后渗出来的
冰融化成水后漫出来的
可能是:冷气变成的
空气遇冷变的
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
教学反思:
有关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的现象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不少同学都会有观察到这样现象的经历,包括在第4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在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中,他们也会发现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们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包括一些同学或许已经从课外资料中获取了正确的答案。但对于本课而言,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安排,答案应在第6课得到解决),重要的是通过“小水珠是从哪里来?”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经历一个典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才是本课的追求价值所在。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细节:
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要分清冷和有水珠的区别,同时注意不要用手去摸里面的冰。
2.学生可能对“水珠的形成是否与冰有关”的对比实验设计比较困难,引导学生从是否有冰上进行思考;
3.学生可能要把水蒸气与空气混淆或说成冷气,要引导学生多例举生活中凝结现象和观察实验,结合这些现象进一步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进行区分。
课件14张PPT。水珠从哪里来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 想一想、猜一猜:
装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 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 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溢出来的 。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
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 “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溢出来的 ”。
因为冰融化时
杯子中的水还没有
满,不可能溢出来。 不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因为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地加入杯内的。
我们得出结论: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为什么? 煮东西时锅盖上出现的水珠冬天早晨窗户上出现的水珠夏天时棒冰包装纸上出现的水珠冬天洗澡后玻璃上出现的水珠你们觉得这些小水珠都是哪里来的呢?
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变的?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