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行政班: 教学班: 姓名: 学号: 教师: 面批: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预习案】A层
【单元综述】
单元特征概览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包括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早期)和从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两大部分。其阶段特征如下:
1.商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整体框架,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
2.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君权不断得以强化,相权逐渐被分割、削弱,直至被废除;(2)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请同学们对照以下表格阅读课本,落实好基础知识:
起止时间
政治制度
夏
3句话: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出现了……。
商
1.内服与外服制度:内外服是地区,不是制度;
2.政治特点:商王控制着内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与其他附属国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礼乐制度(周礼)
春秋
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
宗法分封制废除,封建社会形成
紧扣课标,坚持细、密、透的原则,落实好以下重点内容:
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封邦建国)
1.背景:
2.概况
含义
目的
对象
内容
代表
义务
影响
瓦解
(二)宗法制
目的
含义
特点
核心
性质
是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
体系
等级森严;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关系?
立嫡
原则
与分封制关系
影响
(三)世卿世禄制:理解掌握其含义:
(四)礼乐制度(周礼):实质:
二、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自测】A层
1.“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口口之。……故以亲屏周。”“口口”中应为
A.禅让 B.世袭 C.封建 D.宗法
2.“西周的宗法制与‘领主分封’互为补充,……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的
必然产物。”可见,宗法制
以分封制为政治基础 B.是古代城邦政治的产物
C.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D.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确立
3.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体现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4.“师尚父(即吕尚、姜尚)谋居多。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
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该材料反映出
王族身份,守土封疆 B.大兴礼乐,有序尊卑
C.尊王攘夷,称霸诸侯 D.镇守疆土,藩屏王室
5.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下列对文中“势”
的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最合理的政治制度 B.分封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C.分封制有利于保持“天下共主”的局面 D.分封制的实行具有有利的政治条件
6.据《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封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
7.西周时期,周王曾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实现灭商大业? B.剪除异姓诸侯 C.加强统治效果 D.神化周王权威
8.西周确定贵族等级继承关系和名分的主要依据是
A.财产的多少 B.关系的远近 C.等级的高低 D.血缘与嫡庶
9.《白虎通义》记载说:“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A.捍卫贵族特权 B.强调家族等级 C.维护政治秩序 ?D.提倡社会公德
【课中探究案】
阅读教材第3页《西周分封形势图》,回答:分封对象?布局分布?背后体现了什么问题?图示中的同姓封国的数量和分布有何特点?
2.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当堂检测】B层
1.(2009年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2.(2010广东卷,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0宁夏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4.(2011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2012·浙江高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3年浙江文综,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周王和各国诸侯都把自己直接统治的地区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国”,是统治中心;另
一部分称“野”,是在国之外。在国中及近郊,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和直接为他们服务的工商奴
隶、平民。鄙野中居住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族奴隶,称为野人或庶人。这种划分
A.揭示了分封制的等级色彩 B.是西周社会等级严格的反映
C.说明平民有一定的统治权 D.不符合大宗统率小宗的原则
8.西周的分封制被称为“封邦建国”,该制度较之于夏商时有所创新,其体现出的“新”特点
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②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③逐级分封 ④规范赋税制度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
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10.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11.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体现在 ①从禅让到世袭 ②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③从井田制到私有制 ④从宗法制到官僚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宗法分封逐渐瓦解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课后拓展案】C层(研学班)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6分)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A层
1—3.CBB 4.【答案】D【解析】姜子牙因功而封于齐国,并非王族身份,故A项错误;B项与题干“因其俗,简其礼”的做法相矛盾,故B项错误;尊王攘夷,称霸诸侯是在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从“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镇守疆土,藩屏王室,故D项正确。
5.答案 B 解析 柳宗元的观点是:分封制的出现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项表述犯了绝对化的错误;C项错误,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导致了长期的分裂割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9.BCDB
【课中探究案】 1.图示中显示分封的同姓亲族较多,是分封的主体;分布于富饶之地、战略要地、王室周边地区。
2.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当堂检测】B层
1.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掌握。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人”“自己”,说明贾母以贾家为内,林家为外,家族观念强烈,而家族观念是宗法观念的一种表现,故C项为正确答案。A、B、D三项均没有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意图。
2.A 3.C 4.C
5.C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姓不婚”,根据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可知,晋国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①正确,燕国是西周王室贵族召公奭的封国,所以两国国君均是姬姓。再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排除②,宋是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③正确。秦是因功臣分封,不是姬姓,所以④正确。答案 C
6.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周)“武王”“诸侯”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故①错误,②与题意相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故④正确;宗法制、分封制维系的政治秩序,是一种贵族政治,属于世卿世禄制,故③正确,答案为D。
7.B
8.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因此宗法色彩更加浓厚,①正确;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了70多国,50多国同姓,②正确;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分封顺序体现了分封制的等级特征,③正确;受封的诸侯对天子承担义务,但并未有规范的赋税制度,④错误。故答案为C。
9.材料中的意思是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成王虽小,但是周武王的嫡长子,得以继承大统,体现了血缘与政治相结合的制度,故B项符合要求。
10.D 材料认为立贤在选拔人才方面优于立嫡,但争之易生,而立嫡就可避免这样的问题了,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选择D项。
11.D 从从禅让到世袭属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变化,从井田制到私有制属于春秋战国的变化,但属于经济体制方面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项。
12.B
【课后拓展案】13.(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行政班: 教学班: 姓名: 学号: 教师: 面批: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历史阶段特征简介】(联系改革史第3、4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崩溃瓦解;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确立),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时期,分封制造成地方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历史必然,而秦代正是这种制度的创建确立时期。
【课前自学案】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
1.政治条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逐渐灭六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2.经济条件: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分散性)
3.思想条件:法家思想为其提供理论基础 4.地理因素:中国地域广大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基本特征及表现:
(二)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始皇帝的的来历?拥有什么权力、特点、本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⑴三公的名称和职责?他们的关系/特点怎样?九卿职责?
⑵三公九卿制度的评价?
3.地方行政制度:废分封,置郡县
⑴简述郡县制的发展历程(春秋后期、战国时期、秦统一后)
⑵地方政权机构、基层机构?官员的名称和职责各是什么?官吏任免方式?
⑶作用: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影响深远。
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目的、方式、作用) 5.法律制度(特点?实质?评价?)
6.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其他措施:修筑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对当时秦朝
3.对后世
4.消极:
【预习自测】
1.(2012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2010新课标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课内探究案】
1. 16.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1)根据材料一、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5分)
(2)根据材料二,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盛行于奴隶社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按 划分
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属于贵族政治
官吏由 任免调动,只得俸禄没有封地
属于 政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虽拓展了疆域,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
相
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当堂检测】B层
4.(2010安徽卷,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5.(2007宁夏卷,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6.(2012全国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7.《史记》:“……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材料所反映的官职与秦朝官职相同的是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郡守
8.(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3)13.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打击了贵族政治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9.西周分封制度首次在中国范围基本废除,主要是因为( )
A.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B.儒、道、法三家思想推动
C.秦国商鞅变法 D.秦朝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
10.孙伯南在《中国监察制度的研究》中认为,“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以前没有御史一职 B.只有秦代存在御史一职
C.秦以前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D.秦代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11.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
12.秦始皇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认为周得火德,秦得水德,水能克火,故秦代周;同时还搞“封禅”(封是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山下祭地)。这说明秦始皇①为专制皇权寻找理论根据②宣扬天命论,为其统治服务③主张以柔克刚,传世百代④传播封建迷信,愚弄老百姓?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A.建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立郡县 C.设立三公九卿 D.统一货币、度量衡
1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5.(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16.(2015·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12)12.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课后拓展案】C层
1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
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
2.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考查材料阅读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题,难度中等。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
3.?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D。
【课内探究案】
1. (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盛行于奴隶社会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
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只得俸禄没有封地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虽拓展了疆域,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相
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4. 答案:C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5.?A 【解析】 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6. 【解析】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答案】C?
7.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上”、“下”、“外”、“内”,这说明该官职总理全部政务,与秦时的丞相职务最相似,故选B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A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排除C项;郡守只负责本郡事务,与全国不相干,排除D项。 B
8.A 9.D 10.解析 题干材料显示,秦以前的御史只掌管政事,没有监察职能,其监察职能从秦开始才有,故选C。A、B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也不符合史实,皆排除;D项说法错误,秦代御史拥有监察职能,排除。答案 C
11.解析 “受命于天”说明皇位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又反映了皇位世袭,故选C。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在“丞相左右”,排除。答案 C
12.答案 B?解析 “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说明①④正确;“封禅”说明②正确。秦代实行法家思想,故“以柔克刚”说法不正确,排除③,故选B项。
13.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体现了废除分封制。“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体现建立郡县制中央任命官员管理地方。
14.C B A
【课后拓展案】
17.(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概念:①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③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⑵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
⑶发展演变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发展(宋元)强化(明朝)顶峰(清朝)
⑷评价:积极方面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方面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预习案】A层
一、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形成阶段(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
2、确立及演变
(1)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分工及职责、运转机制、影响(或特点)与西方三权分立的不同
(2)宋代二府三司制:名称及职责
(3)元朝一省制:原因、职责、
二、选官制度
目的
发展历程:
(1)西周至春秋的世卿世禄制 : 选官标准是血缘
(2)战国、秦、汉初的军功爵制 : 选官的标准是军功
(3)西汉的察举制、征辟制:背景、含义及方式、选官标准、评价
(4)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含义、选官标准及弊端
(5)隋唐时的科举制:原因、历程、选官标准、影响.
3、特点
三、监察和谏议制度
监察制度
(1) 原因:
(2)发展历程:秦、汉、宋、明清
2、谏议制度:隋唐、宋代
3、评价(注意区分监察和谏议制度各自的评价)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表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原因:
(1)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不断吸收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的需要。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五【重难解读】
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拨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响。
【预习自测】A层
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2. 《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3. “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文中的“它”是指( )
A.太学 B.书院 C.察举制 D.科举制
4.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5. 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
6.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之途,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课中探究案】
1.总结从汉到元(明清)中央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焦点、特点和趋势
2.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当堂检测】B层
1.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4.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7.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课后拓展案】C层(研学班)
(2012·江苏单科·)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预习自测答案
1.【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制
【解析】题干仅仅是展示了对官员具体某些方面的限制,并没有表明最终官吏是否横征暴敛,故A项错误;题干并没有展示严密的反腐机制,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展示最终君主是否有效控制了臣属,故C项错误;题干所展示的确实起到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谏议制度
【解析】谏官制度有利于宋朝的政治清明,但这一制度并不能保证政治的清明,故A项错误;谏官的设立有利于大臣之间相互牵制,最终仍是皇帝大权在握,加强专制皇权,故B项错误;“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并没有体现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故C项错误;“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故D项正确。 【答案】D
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它主要破除贵族官僚和非贵族官僚之间的壁垒,不符合“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故A项错误;书院是教育机构,普及性和连续性不足,本身不能成为“通道”,故B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在西汉主要是孝和廉两个,这两个标准不能“保证……知识化”,故C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没有社会等级限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故D项正确。 【答案】D
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政治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分别盛行与汉代和六朝时期,故A、B项错误;三公九卿制盛行于秦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所指为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所指为唐代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可知此应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由题目中的信息“各不相知”、“天下安治,不可得也”可知二府三司制存有弊端,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目中的信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不符,故A、B、D项错误。 【答案】C
6.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代科举制
【解析】从题干中“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故A项正确;B、C、D项表述虽然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答案】A
【课中探究案】
1.中央:①焦点是皇权和相权之争。
②特点: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③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当堂检测
1.A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A.。
2.【答案】B 3. 【答案】D
4.【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C。【答案】C
5.解析:C 北宋中期,御史敢于弹劾丞相说明丞相的地位下降,皇帝的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C项正确。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北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B项错在“开始”。
6.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据材料可知高宗任用一些品秩较低的官员行宰相权,体现了对相权的分割,同时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7.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阶段特征的能力。秦汉至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经过秦汉、宋元等王朝的努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宋元之前的君主集权是指的“决策权”而不是行政权,行政权仍然掌握在丞相手中;这一时期,丞相的权力逐渐削弱,但其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C项错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后,就已经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D项错误。 8.【答案】C
课后拓展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行政班:____教学班: 姓名: 学号: 教师: 面批:
【课程标准】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一 汉——元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
1.背景:汉初的地方制度 、 七国之乱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地方设置
(2)实行
(3)酎金夺爵,打击列侯
(二)唐朝与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形成: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三)北宋
1.目的:
2.措施:
收精兵:发兵权、调兵权?
削实权:削弱哪些人?采取哪些措施来消弱的?
制钱谷:转运使 (中央财政权归属?)意义:
3.影响:
(四)元—— 制
1.原因:疆域辽阔,维护统一和稳定的需要。
2.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 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原因:
措施(5条):
影响:
2.设内阁(注意内阁权力的来源)
原因:
演变:
职责:
性质:
与西方内阁比较:
(二)清朝——军机处
时间 、背景:
直接目的:
职权变化及说明的问题:
作用:
历朝重要政治制度演变(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权与
相权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废丞相
设内阁
军机处
中央与
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刺史制
节度使制度
收精兵 削实权 制 钱 谷
行省制
预习自测案 A层
1.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
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 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C.消灭异性诸侯王和功臣 D.效法西周,广建诸侯
2. 北宋实行文臣做地方官的制度,其主要积极意义是
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增强了官府的职能
C.能够防止武人割据重演 D.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3.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4. 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加强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机构的精简
5.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的机构有
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枢密院?????? B.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D.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枢密院
6.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课内探究案】B层
结合以上表格及所学知识总结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趋势,并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课后拓展案】C层 (研学班使用)
1.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2.《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3.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A.地方与中央争权?? B.郡县与封国并存?? C.皇权与相权矛盾?? D.内朝与外朝并存
4.(2013·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5.(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
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
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
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6.(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
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
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7.(2013·天津文综·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2013·山东基能·55)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
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
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9.(2014年北京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10.(2014年山东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1.(2014年广东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2.(2014年海南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13.(2014年全国新课标II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4.(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
义。(2分)
预习B C C A C B
1—3 B C A
4C【解析】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嘉庆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军机处已经设立,军机处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选C。从材料分析是内阁奉上谕,上谕不是内阁起草,排除B,清朝有中书科,但不具备中书省地位,仅具有监察职能,排除D。
5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A;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
6 B【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表述错误。
7C【解析】《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同时依据图片中的“万里石塘”这个说法出现在唐宋年间
8 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彻底改变“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完全君主专制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权分六部。 9 A 10 B 11 D 12 D 13 B
14.(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1.(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成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