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课前预习单
◎字词积累
1.重点字词
佃(diàn)农 韶(sháo)关 溺(nì)死 劳碌(lù) 辍(chuò) 妯娌(zhóu li)私塾 周济 宽厚 仁慈 连夜 慰勉 不辍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多音字
多音字-任 拼音
任劳任怨 rèn
姓任 rén
自主学习:找一找还有哪些多音字,写出读音,并组词
2.词语
溺:①淹没;②沉迷不悟,过分。
辍:停。
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妯娌: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仁爱慈善。
慰勉: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背景链接
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得知消息后,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性文章。本文原题为《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文章结构
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总领全文,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文章的主体部分,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一层(2—7):叙述在贫苦的家境里母亲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
第二层(8—13):突破家庭的范围,从更广阔的背景写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第三部分(14—17):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开篇点题,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②“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③“勤劳一生”既是母亲的本质特征,又点明了本文的叙事线索。
④“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引出下文。
◎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以母亲“勤劳一生”为叙事线索。
◎朱德的母亲给朱德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概括出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支持革命、深明大义……
◎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思考全文的抒情线索。
“我爱我母亲”是文章的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梳理事例,感受母亲品格
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 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识大体、明事理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勤劳朴实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支持革命
年老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观察上述表格,思考:课文是怎样将这些琐碎的事件有序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文按时间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主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浏览文章第2—13段,摘录写母亲在行动上影响“我”的句子,然后说说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
句子:
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②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③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④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⑤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影响:
①母亲勤劳、能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②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③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④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写作特色
1.事例具体,人物鲜活。
作者选择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
⑴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要“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勤劳的品质。
⑵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做得“吃起来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些分别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出来。读完文章,作者母亲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在平实如话的语言中,深切地表达了一个儿子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比如文章第①段,朴实的语言中深藏着作者的悲痛之情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3.夹叙夹议,结构严谨。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阐述的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①写十三个儿女只留下八小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深刻地揭示了作者体会的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
②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母亲事迹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试找出文中的议论句,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议论句 含义及作用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句议论饱含母亲的无限心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 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母亲日常要做的很多事情。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
◎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这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的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我”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课前预习单
◎字词积累
1.重点字词
佃( )农 韶( )关 溺( )死 劳碌( ) 辍( ) 妯娌( )私塾 周济 宽厚 仁慈 连夜 慰勉 不辍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多音字
多音字-任 拼音
任劳任怨
姓任
自主学习:找一找还有哪些多音字,写出读音,并组词
2.词语
溺: 。
辍: 。
佃农: 。
妯娌: 。
劳碌: 。
周济: 。
宽厚: 。
仁慈: 。
慰勉: 。
任劳任怨: 。
为富不仁: 。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 ,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背景链接
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得知消息后,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性文章。本文原题为《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文章结构
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
第二部分(2—13): 。
第一层(2—7): 。
第二层(8—13): 。
第三部分(14—17): 。
◎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 。
② 。
③ 。
④ 。
◎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朱德的母亲给朱德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概括出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思考全文的抒情线索。
◎梳理事例,感受母亲品格
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 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年老仍不辍劳作
观察上述表格,思考:课文是怎样将这些琐碎的事件有序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浏览文章第2—13段,摘录写母亲在行动上影响“我”的句子,然后说说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
句子:
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②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③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④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⑤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影响:
① ;
② ;
③ ;
④ 。
◎写作特色
1.事例具体,人物鲜活。
作者选择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
⑴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要“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勤劳的品质。
⑵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做得“吃起来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些分别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出来。读完文章,作者母亲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在平实如话的语言中,深切地表达了一个儿子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比如文章第①段,朴实的语言中深藏着作者的悲痛之情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3.夹叙夹议,结构严谨。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阐述的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①写十三个儿女只留下八小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深刻地揭示了作者体会的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
②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母亲事迹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试找出文中的议论句,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议论句 含义及作用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吵过架。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