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回忆录的语体特征。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3.学习朱德母亲的传统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4.理解母亲对“我”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听读课文,感悟母亲形象
任务三 精读课文,理解母亲
任务四 悟读,感母亲教益
任务五 揣摩关键句,体会作者感情
任务六 答疑解惑,深层探究
【上节回顾】
任务三 精读课文,理解母亲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总领全文,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文章的主体部分,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精读课文】
第一部分(1)
品读第1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说说这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①。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②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③的。
①内容上:点明写作的原因,抒发悲痛之情。
②线索:“勤劳”总领全文,是全文叙事的线索。
③结构上:呼应题目,点明题旨,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13)
(第3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1.你如何理解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突出“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6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3.第6段中“看也不看、有铜钱那样厚、接着穿还穿不烂”写出了什么?
在家里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勉强能够活命的情况下,母亲依然把这个家的生计给维持下来了,并且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本段凸显了母亲的心灵手巧、聪慧能干、勤俭持家,也满含着作者的感激、赞美与敬爱。
4.品味第7段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挑水的挑水”。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具体描写一家人井然有序的劳动生活,说明了“我们”家“有规律有组织”,暗含了作者对母亲辛劳生活的敬佩和心疼。
5.第7段中写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之情;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导出后文的主线。
6.(第13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照应指一篇文章首尾或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这样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大体有两种:
一是首尾照应,即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
二是多处照应,即对于重点部分或主要内容多次呼应,使中心更加鲜明突出。
照应首段“勤劳一生”,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三部分(14-17)
(第16段)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考点:分析议论在散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
在叙述中议论的作用:
①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②在叙述中穿插,使文章锦上添花;在段与段之间穿插,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结尾,画龙点睛。有的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深化主题。
2.第16段表达了几层意思?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设问)
第一层:痛悼母亲的离去
第二层:对母亲的赞美
第三层: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层层递进
【知识备查】
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客,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其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答题模式:
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读者的呆思,自然引出下文。
任务四 悟读,感母亲教益
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朱德母亲档案卡
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第5段)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母亲勤劳的行为影响了“我”,帮她劳作的过程中,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让我拥有强健的身体。
(第7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第13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母亲勤劳一生的行为,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
(第6段)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第8段)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母亲面对困难的行为态度,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第8段)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第10段)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母亲爱憎分明、支持革命的态度,让“我”拥有了抗争的意识和革命的意志。
方法总结:文章不仅用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形象,也通过写母亲的言行给我的教益进一步丰富母亲的形象。
印证:阅读下面片断,说说母亲对朱德的影响,完成表格。
朱德母亲的言行、鼓励和支持,是朱德人生观、价值观和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因为朱德母亲对朱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才有了朱德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
任务五 揣摩关键句,体会作者感情
文章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却饱含深情。找出这样的句子,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本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
本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而饱含深情。
小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可借鉴这种写法。
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若干议论性语句。
议论性语句:对于某种现象、事物或问题进行评价、判断,发表自己意见的语句。
在叙述中议论的作用:
①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②在叙述中穿插,使文章锦上添花;在段与段之间穿插,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结尾,画龙点睛。有的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深化主题。
任务六 答疑解惑,深层探究
问题:
1.作者将母亲放在两个不同的背景中来写,请结合文中的事例,说说是哪两个不同的背景。
2、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为什么作者会花大量的笔墨来记叙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我”参与革命的历程呢?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4.对比阅读第9段与第10段,思考:为什么母亲对“我”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举动不但不反对,反而给了“我”许多慰勉呢?
1.作者将母亲放在两个不同的背景中来写,请结合文中的事例,说说是哪两个不同的背景。
2、思考探究: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为什么作者会花大量的笔墨来记叙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我”参与革命的历程呢?
找到文中原句并朗读:“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先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再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坚定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4.对比阅读第9段与第10段,思考:为什么母亲对“我”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举动不但不反对,反而给了“我”许多慰勉呢?
母亲意识到,如果这样不平的社会一直存在下去,那么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是永远无法摆脱的。“学而优则仕”,母亲和父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为的是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够出来做官支撑门户。但朱德却没有实现父母的心愿。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的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新旧思想”、“科学民主”、“新军和同盟会”这些词汇对一个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妇女而言,无异是天方夜谭。但是母亲还是支持“我”,因为“我”做的事会让“守旧的豪绅们”出来反对。在母亲粗浅的认知里,“豪绅”代表着压迫,是劳动人民不幸命运的根源,而“我”与他们对立,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
当时正逢动乱,把儿子送出,很多时候便是有去无回了。“我”要远走云南,披坚执锐。母亲对于我这举动不但不反对,反而还给我许多慰勉。古有岳母刺字,今有朱母勉儿。时局动荡的年代里,没有国,又哪来的家?这样的母亲,我们可以赞她——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这样的母亲,我们可以说——平凡而又伟大,现在她可以配得上那些高度的评价了吗?
毛泽东为其所写的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是这样评价她的,“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概括主题】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学后感悟】
身教重于言传,朱德的母亲没有从言语上给予他深刻的教诲,却用实际行动教会了他任劳任怨、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品行。母亲是一本永远都书写不完的大书,母亲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母亲的恩德,感激不尽,永生不忘,母亲不仅给予我们生命,更给予我们享用终生的宝贵财富。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干支纪年法
干(ɡān)支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ɡuǐ),十二地支为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的次序,即为干支纪年法。每六十年为一个周期,所以民间有“六十年转甲子”的说法。“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以干支命名的。
天干地支对照表
干支次序表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换算
换算方法:公元年序减去3,所得数除以天干数10,得到的余数是多少就是天干第几位;公元年序减去3,所得数除以地支数12,得到的余数是多少就是地支第几位。
以2021年为例:天干:(2021-3)÷10得到的余数是8,对应的天干是辛;
地支:(2021-3)÷12得到的余数是2,对应的地支是丑;
那么得出的结论是:2021年为辛丑年。
【课后作业】
必做题:
学校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要对朱德母亲的事迹进行展览,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照作者的语言,为朱德的母亲写一篇小传。
选做题:
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己的母亲都是世界上最美的母亲。课后阅读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感受每位作者心中最美的母亲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