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设想: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教材分为“月球地形特征——环形山”、“造‘环形山'”、“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3个部分。
课的流程为引入——认识环形山的特点——猜测环形山的成因——制造“环形山”——推测环形山的成因——阅读资料(环形山成因)。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生活中见到的月亮,使对月球表面特征的了解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2.使学生在“造山”过程中有思有悟,在模拟实验中充分分析各种变量,并能作出有根据的推测。
3.阅读环形山成因的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学会反思,反思自己的推测与科学的假说有什么不同。
4.意识到模拟实验和假设与真正的客观事实是有差距的,它们只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些方法。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造山”的体验活动,并在“造山”过程中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吸管、水、抹布等。
演示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你们从照片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课件第三页】(有黑有白,常娥奔月的故事)
2、月球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近距离看看。【课件第四页】
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
1.同学们看到什么了?(山脉、月海、环形山)
2.哦!原来月球表面有山脉、月海以及非常有特色的环形山,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环形山。(板书:环形山)同学们看到的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简单说说环形山的特点?)【课件第五页】(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其分布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有的环形山的直径只有1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3.小结:是啊!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小深浅都不一样、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数量非常的多。【课件第六页】(出示课件环形山的主要特点:分布杂乱随机,大小深浅不一、数量非常的 。)
三、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测
1.看到这么多的环形山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形成)
2.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我们先一起来研究一下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们估计会是怎样形成的?【课件第七页】
(陨石撞击 火山爆发 岩石脱落 水的冲击 地壳运动)
3.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造“环形山”好吗?(板书课题)【课件第八页】
四、造“环形山”
1.如果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你准备怎样来造“环形山”?(出示材料)
*你用的材料分别模拟月球上的什么呢?请你试试。(学生演示)同学们觉得他造的哪些地方不太符合环形山的特点?(应该有深有浅)
*那怎么做到有深有浅呢?(有的用力大,有的用力小)
*还有什么地方不够像的吗?(应该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挤叠在一起,有的大环套小环。)
*那应该怎么做呢?(用的石块有大有小、扔的时候用大的好了再用小的坑里扔。)
*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如果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你打算怎样来造“环形山”?
*你用的沙子、水分别模拟什么呢?请你试试(学生演示)同学们觉得他造的怎么样?是什么原因?
*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怎样做才能使“环形山”有深有浅、有大有小、分布杂乱随机。
*做这个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
(地壳运动的方法我们课堂上无法进行,所以我们今天先用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这两种方法来造环形山)
3.同学们还应注意等一会保存好自己造的环形山,我们要看看哪一组造的“环形山”最好。
4.下面请各组商量一下,你们准备选择哪一种方法来造“环形山”?(领取材料)
5.这个小组表现真好,我们来看看他们造的环形山,那些地方造的比较好?(围绕特点)哪些还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围绕特点)知道这些地方不够好的原因是什么吗?(4组)
五、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造的“环形山”都不错,现在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现在对环形山的成因你们能确定吗?
六、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不能)是啊!有关环形山形成的原因也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推测的?
(能)那你们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但有同学认为。。。?其实有关环形山形成的原因也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推测的?【课件第九页】
2.看了科学家的推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同学们讲得非常好,有关环形山的成因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人类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七、总结延伸
有关环形山同学们还有许多的问题,你肯定在想最好是登上月球去探个究竟。其实这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早在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已经登上了月球,发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秘密。【课件第十页】知道我国的登月计划吗?我国的登月计划也将实现,如果你现在努力学习,课后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争取以后能登上月球,去解决我们人类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板书设计:
7.我们来造“环形山”
特点: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其分布有单个的,
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课件11张PPT。我们来造“环形山”小学科学(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目 录1.引入2.认识“环形山”的特点3.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测4.造“环形山”5.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6.总结延伸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其分布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有的环形山的直径只有1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陨石撞击
火山爆发
岩石脱落
水的冲击
地壳运动 我们来造“环形山”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由于月球的引力较小,因此它的表面没有水,没有大气,没有生物,也没有像地球那样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以及在水中的沉积作用。另一方面,月岩测试结果证明,月岩的年龄为31到46亿年,月球上没有更年轻的岩石,说明月球的地质活动至今仍停留在星球演化的早期阶段,月球周围没有磁场,月球上没有发生过为地球所特有的造山运动。
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类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人类已经陆续观察到许多行星的表面都有这种“陨石坑”,证实了这种猜想。
也曾有人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但从目前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再见!太阳系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个天体系统的认识。
本课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太阳系”;第二部分“建太阳系模型”。当然,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这一活动,不仅含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PPT2]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二、认识太阳系
[PPT2-3]1.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PPT4--10]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PPT11]3.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三、建立太阳系模型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PPT12]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PPT13]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PPT14]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四、小结
[PPT15]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课后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再次建立的太阳系模型,进一步加深及巩固对太阳系的认识。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学反思:
1.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2.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
3.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协作学习的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网络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网络让课堂教学不再窥豹一斑,捉襟见肘。网络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所学。
相关资料: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课件16张PPT。太阳系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1.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2.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除地球外,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快乐探究:
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2.通过分析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 认识八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水星
距离太阳最近,我国古称辰星;
表面没有水和大气,只有许多很深的陨石坑;表面温度变化范围很大(-2000C~+6000C),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自转周期58.6日,公转周期为88日;
赤道半径为2440KM,表面重力为地球的0.37倍。 天空中除太阳和月球外最亮的一颗星体;
金星表面是一片不毛之地,有一层浓密的大气覆盖,具有腐蚀性,气压高出地球的气压100倍,有很强的硫酸雨滴;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很强,温度很高;
由于大气的保护作用,固体表面平坦,但有山地(主峰麦克斯韦山峰高达12000M)、有1200KM的裂谷;表面温度可以达到4300C;
类地行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
自转周期243日,公转周期为225日;
赤道半径为6050KM,表面重力为地球的0.88倍。金 星地球距离太阳大约1.5亿千米,用光速大约需要8分20秒 ;
有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氧气),密度适中。表面温度一般为平均值13~150C,适合生物生存;
自转周期为1太阳日,公转周期为365.2422 日;
是太阳系目前发现惟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火星 南北极都有白色的极冠,已经证明主要是干冰和冰水;冬天极冠增大,夏天消融;
大气稀薄,气压是地球的0.5%~0.8%;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其云层的主要成分为干冰。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无陆地生物—低温的影响;
表面有氧化铁组成的棕红色的土壤层,其天空呈现橙红色;
温差很大,所以时常发生“尘暴”,席卷全球;可以持续数月之久;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公转周期为1.88年;有2颗卫星;
平均半径为3395KM,表面重力是地球重力的0.38倍;木星 亮度仅次于金星;有许多不同颜色的斑纹和平行与赤道的明暗相间的条带;质量和体积是9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到2003年发现有61颗卫星;表面是浓厚的大气,底下是液态的海洋;
表面有一个低压气旋型的大红斑,组成物质为红磷,其存在有上百年;有光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组成;磁层影响有极光现象。土星 密度最小但可能有岩石固态核,质量仅次于木星而居于第二位;有美丽的光环,与土星隔离。三环之间也相互隔离。其主要为碎冰块、岩石块、尘埃颗粒组成(1M~1KM)而绕土星转动;
大气层下面无岩石表面,为液态表面;表面温度低(-1800C),气体物质都冻结成小晶体、形成云带、层层包围土星,并绕着土星在运动;
有平行于出倒的亮暗条纹,他是云带,主要成分是氢、甲烷和氨;到2003年发现土星有31颗卫星;1955年发现土卫六,已经证明其上可能有低级的生命,因为表面有有机层。天王星海王星 表面围绕着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氢和氦。云层物质及其状态不清楚;表面推测可能有很厚的冰层。
到1997年发现天王星有卫星24颗,但都很规则。
1986年发现天王星也有光环至少有10个,主要还是石头、尘埃颗粒和冰块组成;总宽度有7000KM。 有四季的变化;蓝绿色的圆球状天体;有浓密的大气(甲烷和氢),所以反射率较高;风暴多,大气层中有亮斑和黑斑,有类似木星的“大黑斑”,其是逆时针方向运动的气团。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水星金星火星地球天王星土星木星海王星太阳系八大行星有关资料探究活动一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探究活动二 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再见!课件5张PPT。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由于月球的引力较小,因此它的表面没有水,没有大气,没有生物,也没有像地球那样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以及在水中的沉积作用。另一方面,月岩测试结果证明,月岩的年龄为31到46亿年,月球上没有更年轻的岩石,说明月球的地质活动至今仍停留在星球演化的早期阶段,月球周围没有磁场,月球上没有发生过为地球所特有的造山运动。
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类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人类已经陆续观察到许多行星的表面都有这种“陨石坑”,证实了这种猜想。
也曾有人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但从目前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