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级期初摸底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有选错或不选的不得分
“天宫一号”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回答第1~2题。
1.“天宫一号”发射时,伦敦(中时区)的区时是
A. 9月28日13时16分 B. 9月29日13时16分
C. 9月29日21时16分 D. 9月30日21时16分
2.当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最接近
A.12 N B.23 S C.23 N D.0
日本新燃岳火山从2011年1月26日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持续喷发,附近村庄和农场被厚厚的火山灰所覆盖,迫使日本宫崎县大量航班取消,多列火车停运。回答3~5题。
3.这些蔓延在空中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日本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地处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地带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正在拨动地球仪,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拟地球自转运动的实验(地球仪代表地球,白炽灯泡代表太阳)。读右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更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 图示季节内,北京
A.盛行东南季风
B.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
C.当地时间6时日出
D.此日过后黑夜逐日变长
右上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回答8--9题。
8.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乱砍滥伐
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一致性 D.多样性
10.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读图,回答11--12题。
11.若图中的甲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代表重熔再生作用,则M、N分别表示
A.岩浆岩、变质岩 B.岩浆、岩浆岩
C.变质岩、沉积岩 D.岩石、岩浆
12.若图8中的乙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表示大气圈,则箭头M、N分别表示
A.大气降水、径流 B.海水蒸发、大气降水
C.大气降水、蒸发 D.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13.拉普拉塔河和恒河河口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与之相连的河岸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14~16题。
14.关于右图所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15.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右图位置时
A.我国华北正值春旱严重
B.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C.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D.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
16.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图12中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
17.对下图所示风带中气流运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风带盛行东北风 B.乙图风带利于降水的形成
C.甲图风向与极地东风风向一致 D.乙图风带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
18.下列大气环流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图回答19---20题。
19.给北京带来秋高气爽好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A B.B C.C D.D
20.秋末冬初,给北京带来降温和寒潮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A B.B C.C D.D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21--22题。
21.下列实现图中环节①的动力是
A.河流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22.图中数码代表的环节属于大循环的是
A.③①⑤⑦ B.④⑤⑥⑦ C.⑤⑥②⑦ D.③①④⑤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23--24问题。
23.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 B.25°N C.35°N D.45°N
24.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 ,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完成25题。
25.流经a处的洋流流向与上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图为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按气压状况看,①地为 中心,③地为 中心。(2分)
(2)图中②地 风,比较②④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4分)
(3) )图中冷暖锋雨区位置在甲、乙、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丁的 地和 地。(2分)(4)⑤⑥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在下表中填出两地在锋面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8分)
地点 锋面类型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⑤
⑥
27.读下面的“某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阴影代表的自然带名称是___ ___ ,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____ _
,其气候特点是____ ___________ __,形成原因 。(4分)
(2)图中F处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 __ _____________ 的原因,形成世界著名的 __________渔场。(2分)
(3)当H海域洋流流动方向为顺时针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半球为__________(冬、夏)季,南亚地区盛行______风。此时控制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是_ __________,黄河处于_________(丰水、枯水)期。(4分 )
28.下图中(右图)为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右图为北半球 (节气)的太阳光照图;A地的地方时为 。
此时昼长达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 ,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 。(4分)
(2)右图A与B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白昼时间较长的是 。(2分)
(3 该日,地球位于左上图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位置。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 (快、慢),该日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征为 。(3分)
(4) 左图中A、B、C、D四点,最接近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的是 ,此时葫芦岛盛行 风。(2分)
5.地球公转到左图 点时,去南极考察最佳,理由是 (3分)
29.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③处的地形属 山地。
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有 。(写出我国1例)(3分 )
(2)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4分 )
(3)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 ( http: / / www.21cnjy.com )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3分 )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初考试
地理学科试题
单选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BDACA 6—10 BBABB 11—15 DBDDC 16---20 DBCDA
21—22 CDBCC
26.16分
(1) 高气压(1分) 低气压(1分)
(2)西北(偏北)(1分) ②地>④ 地(1分) ②地等压线密集,(1分)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1分)
(3)甲(1分) 丁(1分)
(4)(8分)
地点 锋面类型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 过境后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
⑤ 冷锋(1分) 出现大风、阴天、雨雪、降温(1分)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分)
⑥ 暖锋(1分) 云层增厚,出现连续性降水(1分)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2分)
27.(10分)
(1)热 带雨林带(1分)热带雨林气候(1分) 终年高温多雨(1分)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1分)
(2)有上升补偿流(1分) 秘鲁(1分)
(3)夏(1分) 西南季(1分) 夏威夷高压(1分) 丰水期(1分)
28.【14分】
(1) 夏至 12 北半球各地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2) A B
(3) A 慢 高温少雨(炎热干燥)
(4) C 西北风(偏北季风)
(5)C 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为南极地区相对温暖季节,便于科考。
29. (10分)
(1)② 块状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3分 )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4分 )
(3)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3分 )
图4
M
N
乙
M
N
甲
①
②
④
22°
恒
河
36°
34°
23°26′
拉
普
拉
塔
河
③
40°
30°
20°
10°
0°
M
图例
气压带
风带
1 7 (月)
1 7 (月)
1 7 (月)
1 7 (月)
A
B
C
D
60°
30°
甲
30°
60°
乙
⑥
⑦
⑥
甲
乙
丙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