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目
录
三、大动荡下的危局:八国联军侵华
二、大冲突下的乱局:义和团运动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维新运动
四、大灾难后的残局:民族危机加深
戊戌维新运动
一、大危机
下的变局
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
学习聚焦
1.背景
(1)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光绪帝
(4)国际:发展资本主义、变革旧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5)主观:光绪皇帝为了维护统治,决心变法。
1
(1)序幕: 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
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约
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2.过程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2)高潮: 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无兵无权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大权在握
势力弱小
势力强大
没有社会基础
自然经济雄厚
缺乏理论指导
缺少政治经验
封建思想浓厚
长期把持朝政
慈禧对变法态度变化:
默许和支持→提倡渐变反对急变→发动政变,破坏变法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新法大部被废止,杀害“戊戌六君子”。
(3)结果:戊戌政变
瀛台
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失败原因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客观上:守旧势力强大
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4.积极意义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①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②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义和团运动
二、大冲突下的乱局
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学习聚焦
1.背景:
(1)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反洋教斗争。
2.概况:
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
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1898年冬
兴起:开始兴起,
提出“扶清灭洋”
1899年底
蔓延: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
1900年6月
高潮:清政府招抚,
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
结束: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渐息
义和团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
1
4.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材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八国联军侵华
三、大动荡下的危局
八国联军侵华,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学习聚焦
八国联军侵华(庚子国变)
1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2.经过:
(1)1900.06.10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2)1900.06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1.原因:
根本原因: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1
◎慈禧出逃西安
(3)1900.06.21 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07.14 天津陷落
(5)1900.08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3.影响: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学习拓展】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民族危机加深
四、大灾难后的残局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学习聚焦
1
1.签订《辛丑条约》
(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禁华北科考5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024·安阳)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据所学可知,时间段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强调欧洲,说明他想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模板,来进行变法,所以,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经世致用,但是开启经世致用治学的是明清之交的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康有为的做法是为了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排除D项。
2.(2024·赣州)1896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刊发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其中提出在中国君权渐失的情况下,“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这反映了维新派( )
A.极力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B.赞同中体西用思想
C.思想宣传受旧势力掣肘
D.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认为君权的振兴得益于民权的强化,这反映了维新派对民主政治的探索,D项正确;这一时期维新派已经强调要变更传统政治体制,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其思想宣传受到旧势力的掣肘,排除C项。
3.(2024·长沙)1897年底,湖南巡抚陈宝箴上奏光绪帝,认为早变则我大清兴,犹豫恐将危矣!至要者用人、理财和练兵三事。不几日,康有为亦向清政府呈递《上清帝第五书》,认为速变兴,缓则亡,宜速开国会、定宪法。这反映了( )
A.陈康变法指导思想有本质差异
B.民族资产阶级救亡的迫切心情
C.光绪帝对待变法态度十分消极
D.维新派缺乏变法的系统性主张
A
[解析] 据材料“至要者用人、理财和练兵三事”可知,陈宝箴的变法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范畴,主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据材料“宜速开国会、定宪法”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别,A项正确。陈宝箴并非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光绪帝对变法的看法,排除C项;康梁维新思想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有一定系统性主张,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