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思考:结合所学,举例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
汉朝:西域都护府
唐朝:安亭、北庭都护府管理军政;羁縻政策
清朝:盟旗(蒙古)、驻藏大臣(西藏)、册封活佛(西藏)、土司(西南)、伊犁将军府(新疆)
历史因素: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历史教训: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依据地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情况有何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不均衡。
国情条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结合材料,指出中共民族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由民族自决及联邦制到民族区域自治。
原因: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
——探索
①1941年,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我国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
①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②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
——探索
①1941年,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我国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
①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②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1955新疆;1958宁夏、广西;1965西藏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文革)这十年时间里,在“四人帮”的强制干预下……把民族节日当作“四旧”处理……禁止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装和佩戴珠宝首饰,强迫民族群众改装;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准许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称其为“异国情调” 等。
——《尊重与保护: 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文革十年期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
改革开放后——发展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总结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立法自治权
变通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思考: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自治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都要接受党中央的统一领导。
不同点:
地区:
社会制度:
原因:
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针对的使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行政区针对的是香港、澳门。
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是资本主义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特别行政区是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是高度的自治权。
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发展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同时被纳入法制轨道。
②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阅读课本第三子目,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十八大后——完善
①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②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时间 历史事件
①1980年 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家在西藏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对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免征一切税收;同时,西藏实行比其他地区更为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允许西藏在内地转销一般性进口商品等。
②1984年 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还决定由北京、上海等省市和水电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建材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西藏提出的要求,分两批帮助建设43项西藏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包括电站、旅馆、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和中小型工业企业。
③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④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⑤1994年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围绕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西藏发展的动力来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来说,西藏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思考:阅读以下材料,思考西藏自治区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家的政策支持
法律制度的保障
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意义?
1978年至2018年,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从555万增长到1168万,翻了一番……截至目前,新疆已连续三年多没有发生过一起暴恐案件,区域安全和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各族民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解放初期的30岁提升到目前的72.3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官方网站:《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就英国政要涉疆错误言论答记者问》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民族主义关系。
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⑤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947
1949
1954
1978
1984
1990
1997
2017
2012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
《共同纲领》
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22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向社会主义过渡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
教育建设
外交突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提升综合国力
扩大国际影响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5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广西壮族和宁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成立
时代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
民主改革,废除农奴制,进行土地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全面脱贫,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小结
随堂巩固
1.(2021·北京高考·1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2023·江苏苏州三模·11)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A
B
3.(2022·辽宁高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图3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图3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3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示例】
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
阐释: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生活和社会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教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