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教学目标
会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面积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体验数 形结合的思想。21教育网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图像表示问题情景中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会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面积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体验数 形结合的思想。2·1·c·n·j·y
学时重点
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图像表示问题情景中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时难点
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应用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导入;第三环节:应用与拓展;第四环节:随堂练习;第五环节:知识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目的: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活动过程:
反比例函数: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增大而。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增大而。
第二环节情境导入
活动目的:多媒体给出情境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活动过程: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
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
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你能解释他
们这样做的道理吗?(见书)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面积为0.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4)中,要启发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为什么只需在第一象限作函数图象?此外,还要注意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数值。在(5)中,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交流,领会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体会数与形的统一。21·cn·jy·com
第三环节应用与拓展
活动目的:让学生利用图形上所提供的信息,正确写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并通过综合运用表格,图象及关系式,形成对反比例函数较完整的认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过程: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书上)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2.如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2).www.21-cn-jy.com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 你是怎样求的 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这个活动中,逐步提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21·世纪*教育网
第四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目的:用函数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函数的认识。
活动过程:练习
1.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时排水8m3,6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那么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如何变化?
(3)写出t与Q之间的关系;
(4)如果准备在5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多少?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12,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第五环节知识小结
活动目的:通过老师小结,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
活动过程: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步骤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今天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讲了四个类型:
1.压力与压强、受力面积的关系
2.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已知点的坐标求相关的函数表达式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引导、启发及问题讨论相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师生得到共同发展。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