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老师
新课导入
《难忘的泼水节》有他欢乐的身影,《一夜的工作》有他为民为国辛勤操劳的身影……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恩来的身上,那年他十二岁。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4.感受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助读资讯
周恩来,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混乱阶段。国家内部历经晚清政府、北洋军阀,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政府成立,政治变革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面对软弱无能、贫穷落后的中国政府,帝国主义国家趁机大肆侵略,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在自己的领土上被外国人欺辱,大家敢怒不敢言。
崛起 奉命 模范 魏校长 严肃
门楣 清晰 振兴 胸怀 赞叹 效果 淮安 疑惑 非凡 左顾右盼 轧过 惩处 肇事 训斥 安慰 屈辱
jué
fàn
wèi
xī
huái
huò
chì
xiào
字词识记
chénɡ
读一读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写一写
部首:
结构:独体
组词:严肃
肃穆
笔顺:
sù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清晰
明晰
笔顺:
xī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振动
振奋
笔顺:
zhè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胸脯
胸膛
笔顺:
xiōnɡ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怀念
胸怀
笔顺:
huái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赞扬
赞美
笔顺:
zà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效果
仿效
笔顺:
xiào
部首:
结构:独体
组词:凡是
非凡
笔顺:
fá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照顾
顾客
笔顺:
ɡù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训斥
训练
笔顺:
xùn
部首:
结构:独体
组词:斥骂
斥退
笔顺:
chì
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远大的志向。
( ):向左右两边看。
( ):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 ):引起事故;闹事。
( ):训诫和斥责。
抱负
左顾右盼
屈辱
肇事
训斥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课文品读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第1-10自然段
第11-14自然段
第15-17自然段
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一说。
(1)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
(3)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再读课文,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然后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连接这三件事。
请你将三件事按发生的时间排序,然后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难以忘怀。一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日复一日、认真充分的思考,所以志向坚定,绝不动摇。
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感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思考: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中华不振
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你读出了哪些看得见的“不同”?你又想到了哪些看不见的“不同”?
小结: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说说你的体会。
猜想: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外国人的嚣张;巡警的欺软怕硬;正义得不到伸张。
小结:一个“不但……反而……”,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除了愤懑之情,你还读出了什么?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升华情感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suì
chóu
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思考、交流: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
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名段赏析
同学读书:利益需求
恩来读书:振兴中华
——满足自己
——心系祖国
大不相同,热闹非凡
深刻体会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远大抱负博大胸怀
板书设计
妇女含冤,无处申辩
耳闻目睹
立下宏志
本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主题
一、在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后面打“√”。
1.严肃 清析 胸怀 称赞 ( )
2.效仿 占据 震兴 疑惑 ( )
3.非凡 训斥 侮辱 顾盼 ( )
4.凡是 竞然 追问 撑腰 ( )
√
课堂练习
二、给对话加标点。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 )问道( )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呢( )
( )中华不振哪( )伯父叹了口气( )没有再说什么( )
,
:“
?
?”
“
!”
,
。
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