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03:赏析形象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03:赏析形象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08:55: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专题03:赏析形象
(原卷版)
考点解析: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作者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复习中,考生应首先强化读懂训练,读懂就能得到 80%的分数,其次强化主观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满分这里的规范包括审题解题思路规范,更包括答题模板规范。
一、人物形象鉴赏
1、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3、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二、景物形象鉴赏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3、注意答题要求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三、事物形象鉴赏
1、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内涵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彩。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
四、答题模板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2、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模板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面,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模板
本诗刻画了……的……(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通过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五、形象鉴赏失分点
1、不会结合原文分析。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据,即不能只说“是怎样”的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
2、分析不具体。要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再现景色(画面)。三要素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空间)和具体景物(动态的、静态的)。解答时要侧重分析体现景物、景色特点等要素。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此词写于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时。②此词写于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的篇章结构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发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中“孤鸿影”出现的情境不一样,但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高洁孤傲的品性。
2.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 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雁南归,呼应标题“寒”字,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
B.三、四两句用语平淡朴素,但一个“隔”字却写出了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的思念、眷恋和心痛,用词精炼贴切。
C.五、六两句选取“乡泪”“归帆”等典型意象,表现了作者客居异地,思念家乡,徒然心痛,眼泪在旅途中流尽,哀伤无限。
D.最末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并以景结情,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黄昏天色阴暗,烘托作者内心从政还是归隐的迷茫。
(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颈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令①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②上青青麦,姑孰堂③前余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④,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⑤,问取矶头新妇石⑥。
[注]①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6月9日,其时作者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知州,在任上仅9天即被免职。②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当涂县城关镇(姑孰),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③姑孰堂:当涂地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①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⑤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⑥新妇石:即望夫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典,以当涂的历史遗迹入诗,发思古之幽情,流露出沉重的世事沧桑之感。
B.“暂”“稍”两字既包含对友人的宽慰,又表达了虽遭免官,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
C.词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分清宾主,一切终将归于空无,不信可去问问那屹立的新妇石。
D.这首词虽记宴会,却没有具体描写宴会情形,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因被免官而生的感慨。
2.“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2.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
B.颔联承接上联第二句,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
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
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
2.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
陆游①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陆游时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南郑抗金前线。未满一年,朝廷投降派撤掉王炎西北统帅职务,陆游也奉调回京,即将被罢官回家。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时令,运用“落叶”和“蟋蟀”两个意象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视听结合,景中含悲。
B.上片“忽记”二字,表明词人的思绪从现实转向回忆,忆及当年据关抗敌的战斗经历,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C.下片“江海轻舟”,化用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示词人心灰意冷后主动选择退隐,要将生命融于大自然的决心。
D.本词结尾用典,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收复失地”的方略,一个“悔”字的背后是无穷的“恨”。
2.“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简要说明整首词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专题03:赏析形象
(解析版)
考点解析: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作者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复习中,考生应首先强化读懂训练,读懂就能得到 80%的分数,其次强化主观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满分这里的规范包括审题解题思路规范,更包括答题模板规范。
一、人物形象鉴赏
1、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3、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二、景物形象鉴赏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3、注意答题要求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三、事物形象鉴赏
1、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内涵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彩。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
四、答题模板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2、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模板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面,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模板
本诗刻画了……的……(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通过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五、形象鉴赏失分点
1、不会结合原文分析。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据,即不能只说“是怎样”的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
2、分析不具体。要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再现景色(画面)。三要素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空间)和具体景物(动态的、静态的)。解答时要侧重分析体现景物、景色特点等要素。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此词写于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时。②此词写于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的篇章结构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发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中“孤鸿影”出现的情境不一样,但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高洁孤傲的品性。
2.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1.D
2.苏词: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意境。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关于两首词中的“孤雁”这一意象的分析说反了,应该是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高洁孤傲的品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答题时,分别根据两首词所写的内容,分析出其表达的意境即可。
苏词: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词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通过分析“缺月”“疏桐”“寒枝”“沙洲”等意象可知,苏词营造了幽僻冷寂的意境。
萨词:上片前两句交代“见孤雁”的环境、背景:明月在天,把高远的夜空装点得分外美丽,月光下是一江澄净的秋水。词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秋夜显得格外漫长。后两句点明题中“见孤雁”三字,在这浩瀚的夜空中,词人说见不到南飞的鸟鹊的踪影,所能见到的只有孤飞的鸿雁的影子。长空的空阔高远与孤雁的形单影只形成强烈的反差,此时词人独立船头,抒发了孤寂落寞的情怀。下片前两句说孤雁的过去——它从北方边塞飞来,在江河上孤独地飞,忍受着难耐的寂寞。后两句收束全篇,继续写孤雁,从眼前说到将来:秋风呜呜,夜里做梦,梦魂深感孤单;到下霜时分,孤雁栖息的芦苇荡将愈加寒冷。写出了孤雁的处境及其心态。此词较为全面地表现了词人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及对前途的忧惧之情。“明月”“长空”“水”“西风”“霜”“蒹葭”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的画面,营造了空阔凄清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不得见(矛盾复杂的心理)、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
(2)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寞与孤寂。
(3)天上的残月和未展的芭蕉、丛生如结的丁香花,烘托了女子相思之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给人物定了位——女主人公,考生需要到诗中找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的诗句,和以景写人的内容,最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楼上黄昏欲望休”,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般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相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新愁。
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最后两句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
总之,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心上人却又无法见到的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 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雁南归,呼应标题“寒”字,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
B.三、四两句用语平淡朴素,但一个“隔”字却写出了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的思念、眷恋和心痛,用词精炼贴切。
C.五、六两句选取“乡泪”“归帆”等典型意象,表现了作者客居异地,思念家乡,徒然心痛,眼泪在旅途中流尽,哀伤无限。
D.最末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并以景结情,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黄昏天色阴暗,烘托作者内心从政还是归隐的迷茫。
(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颈联。
(1)A
(2)描绘了一幅深秋江上所见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萧瑟景象。
(3)“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凄苦。“归帆天际看”是虚写,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遥望“天际”“孤帆”,盼望自己归去。虚实结合,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说法有误。这里并没有以“雁”比喻书信,也没有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主要是借北雁南飞这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兴”的手法。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描绘了一幅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的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乡泪客中尽”是实写,作者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凄苦。“归帆天际看”是虚写,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盼望自己回家。
虚实结合,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令①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②上青青麦,姑孰堂③前余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④,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⑤,问取矶头新妇石⑥。
[注]①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6月9日,其时作者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知州,在任上仅9天即被免职。②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当涂县城关镇(姑孰),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③姑孰堂:当涂地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①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⑤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⑥新妇石:即望夫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典,以当涂的历史遗迹入诗,发思古之幽情,流露出沉重的世事沧桑之感。
B.“暂”“稍”两字既包含对友人的宽慰,又表达了虽遭免官,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
C.词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分清宾主,一切终将归于空无,不信可去问问那屹立的新妇石。
D.这首词虽记宴会,却没有具体描写宴会情形,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因被免官而生的感慨。
2.“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B
①江山总是千古一样美好,云空也是千古一样澄碧,昨日自己还是主人,今天就已变成客人,抒发了世事无定、难以预料的人生感慨。②自己居官九日即被免职,把千古不变的江山和云空和世事翻覆对举,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不平之情和嘲谑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错,属曲解文意。结合上下文,“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是写作者虽然被免官,但也有了机会流连山水,享受山水之乐。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两句融情于写景、叙事之中,需结合所写之境,所叙之事,分析其背后之情,再结合作者的经历,不难得出答案。
诗句的意思是:江山依旧,浮云碧天,昨天的主人今天成了客人。
下片开头两句概括了九日罢官的戏剧性变化,与上两句适成对照,大有物是人非之慨。“江山”承上而来,山川形胜,碧天浮云,着一“空”字,是因为“昨日主人今日客”,本来要“管江山”“分皂白”的主人,一下子成了“诸公”的客人了!这一句集中揭示了政治生活的反常和荒廖,它运用当句对,一句之中既构成今昨主客的鲜明对比,语气斩截,强调了变化之突兀,其中有感叹、不平、讥讽、自嘲,内涵颇为丰富。这首词旷达超然之中发泄了牢骚不平。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C
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
“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结合注释③④分析,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典故,来表达对王梅溪先生的称颂和赞美。“一瓣清香拜图像”,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最后两联表明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王梅溪先生是一位有远大志节,有德行,有见解,忠君爱国,而且深受君王器重的大臣。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2.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B
这首诗先写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然后提出疑问,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以上都是铺垫。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作者借此讽喻统治者不要过分扰民,要关心体贴百姓。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分析】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B. “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理解错误。根据诗意,李诗后两句是以牛的口吻写的,意思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我累得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故选B。
4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陆师的这首《骑牛曲》是一首讽喻诗。诗歌的大意是: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走过山涧,又走过山坡。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的?原来是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
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牧牛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是在于讽喻时政,然后以极为委婉的语气告诉当政者:“鞭挞无惊”牛,就是说不要过分扰民;“刍牧多”则在于讽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真正关心体贴百姓,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归心,民心顺遂,这正是诗歌的主旨。而这首诗的诗旨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在诗末才委婉地显现的,实谓卒章显志。可以说,这首诗言辞简朴但其旨极大,举类浅近而见义深远。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
B.颔联承接上联第二句,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
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
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
2.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C
颈联承上启下:①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承接春日将近,人至暮年,带有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欲扬先抑,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②第六句下启尾联:写水边钓鱼,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表现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这一高潮蓄势。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首联描写诗人……”错误,“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首联意思是“举起白玉杯痛饮美酒,在这绿杨飘垂的三月之时”,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不是写诗人,而是写钱少阳,暗扣其“征君”身份。
B.“‘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错误,“各”字是写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
D.“反用典故”“不遇于时”于文无据,也没有惋惜之意,尾联意思是“如能遇到文王渭水之猎,我也可以成为帝王之师”,这是假设、类比,并非反用典故。尾联中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份,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结构安排特色的能力。
颔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第三、四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
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
陆游①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陆游时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南郑抗金前线。未满一年,朝廷投降派撤掉王炎西北统帅职务,陆游也奉调回京,即将被罢官回家。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时令,运用“落叶”和“蟋蟀”两个意象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视听结合,景中含悲。
B.上片“忽记”二字,表明词人的思绪从现实转向回忆,忆及当年据关抗敌的战斗经历,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C.下片“江海轻舟”,化用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示词人心灰意冷后主动选择退隐,要将生命融于大自然的决心。
D.本词结尾用典,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收复失地”的方略,一个“悔”字的背后是无穷的“恨”。
2.“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简要说明整首词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C
描绘了一幅桐叶飘零,寒蛩夜鸣,旅人愁思,通京之路,黯淡无光的萧瑟凄清的秋景图。
①目睹凄清萧瑟的秋景而产生的悲秋之情(答“羁旅愁思”亦可);②感叹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心忧国家前途命运;③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④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失望和不满;⑤对个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答“萧瑟秋日奉调返京,因报国理想受挫而黯然神伤”亦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以示词人心灰意冷后主动选择退隐”错误,结合【注】①“陆游时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南郑抗金前线。未满一年,朝廷投降派撤掉王炎西北统帅职务,陆游也奉调回京,即将被罢官回家”,以及我们了解的爱国诗人陆游性格可知,不是词人主动要归隐,而是被罢官后无奈隐退。“江海轻舟”,驶往江海的小船,这里用来代表驶往家乡的小船。“具”是具备。结合后两句分析,意思说,今天已经有了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使他难以放心啊。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画面)的能力。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词人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蟋蟀)在夜间鸣叫。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陆游旅途的心事。“旅思”,旅途的愁绪。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黯”是暗淡的意思。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因为这时陆游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可见前三句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开头三句托物起兴。“桐叶”一起便带起一股悲凉的气息,寒蛩夜鸣,引发的也是悲秋之景。第二、三句承前启后,羁旅异乡,又逢寥落之秋,词人的旅思绝非单纯地悲秋或感慨个人身世,有更为深沉厚重的家国之忧,于是,在这凄冷萧条的秋日里,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同时袭上心头,令他不得不在对朝廷不作为的痛心中忍看长安路黯。在极度低落消沉的意绪中,他想起早年抗金的经历,情绪上也呈现出短暂的由低沉到高昂的飞扬状态。
下阕首句承上启下,表明有被迫隐归之意愿。“一卷兵书”亦有两重含义,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进军策略,也可喻之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然而朝中没有能抗金之臣,抗金志士亦零落无存,国家社稷岌岌可危。结尾两句从慨叹转为悲愤。表面上是说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厂,其实在于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大好河山的悲愤。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