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4 15: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B.“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途中的艰难。
C.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2.诗人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以“ ,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再现了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通过描写越五岭、跨乌蒙、 、 、踏岷山,表现出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
3.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追求新颖、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C.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4.这首诗的作者是 ,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 。
阅读《祖国》,完成练习。
祖国
我在赤道上度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中国地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960多万平方千米国土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棵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那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一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蚕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只我像一只杜鸭,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5.通过阅读短文,我知道作者的故乡是(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中国
6.母亲之所以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这是因为( )
A.在异国他乡,风虽然很热,但是这种热风无法吹到心里,让心变得很温暖。
B.在异国他乡处处受到压抑,甚至没有尊严,感受不到祖国的温暖,所以心很凄凉。
C.在异国他乡,母亲有些水土不服,对生活的环境不适应。
D.在异国他乡,母亲没有了亲人和朋友,觉得寂寞,所以觉得天气也是不舒服的。
7.中国拥有多少平方千米的国土。( )
A.960多万 B.750万 C.1200万 D.860万
8.“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这里的“痴情”指的是( )
A.对祖国一片赤诚之心。 B.对美好友情的迷恋。
C.对更多金钱的迷恋。 D.对美好亲情的迷恋。
9.六(1)班的同学打算以“我的爱国心”为主题举行演讲活动,假设你也是其中的一员,请根据自己的演讲题目编写提纲,并在小组内进行演讲,争当“爱国小卫士”。
10.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选段
①五位壮士(屹立 矗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 遥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 连续)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 (壮烈 激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给选段加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
(2)在选段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画“√”。
(3)我从 、 等词语中感受到五位壮士跳崖时的奋不顾身。
(4)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 的描写,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属于 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方法叫 ,这样写的好处是 。
(5)“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文中“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阅读检阅台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②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1.请你给两个段落各拟一个小标题。
(1) (2)
12.第一段中,第 句话是“面”的描写,即整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第 句话是“点”的描写,即分别写了每位战士的表现。第二段中,第 句话是对壮士们的群像描写。在描写“点”时,通过对班长马宝玉的 描写,重点表现了他 的精神。
1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能体现壮士们的英雄气概的一项是(  )
A.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B.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C.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D.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14.文中最初称呼五位英雄为“战士”,后变成“壮士”,你认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①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 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 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②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 满了整个北京城。
15.选文写的是 。
16.用“——”画出选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语言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7.“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中的“红流”指 加点的“流”字不能改成“走”字,是因为“流”比“走”更能表现
18.下列对“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光明”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永远摆脱黑暗,获得光明。
B.游行队伍的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C.北京城的路灯很明亮。
阅读《我爱红杜鹃》,完成练习。
我爱红杜鹃
离开黄龙沟已经两年多了,我却经常想起那万绿丛中的杜鹃花。
那时,每当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大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到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子里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边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爱杜鹃花,说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行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从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手榴弹冲入敌人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传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的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着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片红霞,散落在山坡上,像一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她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好,那么可爱。她的蓬勃旺盛,不正是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象征吗?
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她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中。
19.短文第1自然段表面上写想起杜鸭花,实际是指想起(  )
A.老爷爷 B.八路军 C.乡亲们 D.黄龙沟
20.杜鹃花作为一种象征物,不同的人对她寄托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八路军伤病员把她作为(  )
A.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 B.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C.战士流血牺牲的象征 D.将来美好生活的象征
2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直抒胸臆 D.借物抒情
22.杜鹃花、革命烈士和中国革命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短文的题目有什么联系?
23.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左权的英雄事迹(节选)
①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连日开会研究对策。一切部署完毕,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危险,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
②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③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彭德怀关注着合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招呼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
④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围,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的声音更加嘶哑了,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⑤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火力更加凶猛了。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家卧倒。接着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1)从第①自然段中的两个“空前”可以知道 。
(2)第③自然段中的“一簇簇”写出了敌人炮弹的密集,反映了 。
(3)第④自然段既写了战士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用简洁的语言把左权的英雄事迹补充完整:不顾危险站在山头指挥→ → → 。
课外阅读。
从勤杂工到数学家
①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炼后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②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国外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兼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眉梢。他为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感到骄傲。
③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华罗庚的身体被一场伤寒病拖垮了,医生对他做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把华罗庚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④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行——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奥妙的数学王国中,把病痛抛到了九霄云外。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像一组奇妙的音符草稿,纸上的运算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的王冠。由于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个下苦功夫的有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为他成为大数学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就是至今传为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⑤1985年,75岁的华罗庚带着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还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名勤杂工。
24.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 的作用。
25.“华罗庚是他的得意门生”中的“得意门生”的意思是 。
26.读短文,给下面的句子正确排序。( )
①华罗庚发表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和不幸遭遇被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得知后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
②75岁的华罗庚离世时叮嘱人们不要忘了他曾是一名勤杂工。
③华罗庚的身体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对他做出“无法医治”的诊断。
④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
⑤王老师介绍他到金坛中学做了勤杂工。
⑥伤寒病好了之后,华罗庚又去做勤杂工,但是从没有放弃研究数学。
27.你欣赏华罗庚吗?为什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记一次校运动会
星期天,我们学校在运动场举行了一次校运动会。
上午八点,运动会开始了,首先进行的是广播体操比赛。同学们穿着白衬衫、蓝裤子,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运动场的中央。乐曲一响,大家就随着乐曲做起操来。大家一齐起立,一齐蹲下,动作整齐、协调。评委老师站在台上,不停地记录着。
接着五十米赛跑就要开始了。只见运动员们在起跑线旁做着准备工作。
“各就各位——”当王老师发出口令时,运动员们迅速蹲下,两手撑在地上,两眼望着前方。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旁边的观众又跳又喊:“加油!加油!”六(1)班的丁一跑得最快,脚下像踩着风,他一口气跑到终点,得了第一名。
正当我们为丁一祝贺时,运动场的东边传来了喝彩声。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女同学在比赛跳高。只见一位穿红色运动服的女孩向跳高架跑去,轻轻一跃,就跳过了横杆。
上午还进行了拔河囗跳远囗投标枪囗跳绳等比赛囗
下午五点,运动会在欢乐的乐曲声中胜利闭幕。
28.在文中的方框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2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中央( ) 迅速( ) 欢乐( )
30.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本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31.(1)文章中,第 段是对所有参加广播体操比赛的同学的描写,这是“ ”的描写。第4段中描写了参加五十米赛跑的六(1)班的 ,第5段中描写了 的女孩,这是“ ”的描写。
(2)写场面要做到点面结合,在写点的部分时,要抓住人物的细节进行描写,比如文中对丁一和跳高的女孩的 进行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可以对人物比赛时的 进行描写,同时也可以穿插自己的所思所感。
32.文章着重记叙了 、 、 比赛,简单记叙了 、 、 、 等比赛,这使得文章有详有略。
(阅读链接)阅读《看戏》,回答问题。
看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shèn)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交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
33.短文描写了很多场面,不包括( )
A.观众等待看戏的场面。 B.梅兰芳表演的场面。
C.梅兰芳谢幕时观众欢呼的场面。 D.观众们观戏的场面。
34.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从( )方面表现女主角的表演才华。
A.唱腔 B.动作 C.表情 D.环境
35.短文第②-⑤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场面,第( )、( )、( )段主要是“面”的描写,第( )段主要是“点”的描写。
3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梅兰芳唱戏的场景描写得十分精彩,请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写批注。
批注: 。
37.有人说短文第①段中加点词“静静的”与下文观众的表现相矛盾,需要修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短文说说你的理由。
小阅读
我眼中的毛泽东是伟大的,是平易近人的……
毛泽东是一位很有决心的人,立志要成为一个拯救中国的人。为了救中国,他毫不犹豫地退了学去当兵,但因为清朝的腐败,毛泽东大失所望,决定退伍,继续求学。
毛泽东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他一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学生时代的他,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张贴出来。在峥嵘的革命岁月里,他写出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毛泽东又是一个独特的人。他自己有意强化身体的适应能力,如“冷水浴”:用井水浇身;“日浴”:在阳光下晒身;“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风浴”:站在开阔的地界,让大风尽情地吹……同时,他又是一个坚强、不怕困难的人,他写的《七律·长征》这首诗,就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却把它当成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来看待!他的胸襟是多么博大啊!
毛泽东还是一个很公正的人。我记得在《不能搞特殊》里写到毛泽东说的一句话:“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她是学生,接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式尤其要严格。”
我眼中的毛泽东,他有决心,才华出众,独特也公正。他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把生命奉献在这鲜艳的国旗上,让新中国的未来充满光明。
他,就是我们的伟大主席——毛泽东。
38.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鼓励——( ) 胸怀——( )
39.文中写了毛泽东的什么特点?
40.用“ ”画出第2、3、4、5自然段的中心句。
41.文章是按照 的结构来安排材料的。
课外阅读
丰碑(节选)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突然警卫员喊道:“……前面……冻死了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的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线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42.短文以“丰碑”为题,文中的“丰碑”指的是 。
43.警卫员说:“……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这里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它的表达效果是( )
A.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B.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也很虚弱。
C.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44.“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45.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礼?
读文章,完成练习。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diān)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标既不是贵阳,也不是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达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没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走了180里路,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但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未了,没有在意。军委干部团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途转到皎平渡过江。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条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走得无影无踪了。
46.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如梦初醒:
(2)日夜兼程:
47.如果红军过不了金沙江,会有什么后果
48.从哪儿可以看出红军是巧渡金沙江
49.这个故事表现了红军的什么品质
课内阅读。
①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②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③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④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⑤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⑥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50.文段描写的是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的隆重庄严场面。
51.在文段中,画横线的“一齐”一词共出现了五次,从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的 之情,以及 的心情。
5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句中使用了两个“只听见”,这样写的好处是 。
53.品读选文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
(2)“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这里泛指 。表示相同意思的四字词语还有 。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还传到了哪些地方?请闭目想象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写一写。
课外阅读。
塞上的一颗珍珠
扎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多么幽美呀!①它不像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幽美得迷人。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雕饰,只是纯系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谁也指不出哪里是一“景”,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处处美丽。它没有什么石碑,刻着什么什么烟树,或什么什么奇观。它只是那么纯朴的,大方的,静静的,等待着游人。没有游人呢,也没大关系。它并不有意地装饰起来,向游人索要诗词。它自己便充满了最纯朴的诗情词韵。
②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却看不见牧童。也许有,恐怕是藏在柳荫下钓鱼呢。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像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绿草中有多少花呀。石竹,桔梗,还有许多说不上名儿的,都那么毫不矜持地开着各色的花,吐着各种香味,招来无数的蜂蝶,闲散而又忙碌地飞来飞去。既不必找小亭,也不必找石礅,就随便坐在绿地上吧。风儿多么清凉,日光可又那么和暖,使人在凉暖之间,想闭上眼睡去,所谓“陶醉”,也许就是这样吧?
夕阳下山,该回去了。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还有那么多的草木,可是总看不厌。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里有一片高粱,在微风里摇动着红穗。也必须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有些荞麦与高粱,我们才越觉得全部风景的自自然然,幽美而亲切。看,那间小屋上的金黄的大瓜哟!也得看好大半天,仿佛向来也没有看见过!
54.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扎兰屯的 。
55.文中旬①运用了 的写法,突出了扎兰屯的美与众不同;句②中用“ ”一词,突出了扎兰屯自然的绿意,是那样的淳朴,是雅致精美的艺术。
56.品析短文第4自然段,按要求填空。
(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 、 、 ,突出了景物的 之美。
(2)这一段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其中表示这种顺序的词语有 、 、 。
57.扎兰屯的美有何独到之处?
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①“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哪里来的声音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②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哕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塌了?”“嚷什么,我把脸盆踹翻了!”……
  ③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好,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就往肩上一扛,跳下地,趿(tā)拉着鞋,冲出门外……
58.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折腾 B.折叠 C.折扣 D.折磨
59.第③段,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 )
A.‘我”观察到的现象。 B.“我”忙乱不堪的样子。
C.“我”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 D.“我”被惊醒后愤怒的样子
60.你觉得第②段中的“炸了锅”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61.短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个场面的?
课外阅读。
可爱的祖国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她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国的领土广大。我们的领土面积约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当我国的东北进入bīnɡ tiān xuě dì( )的季节,南国的海岛上却 是一片盛夏的景象。我们的祖国多大啊!
我国的物产丰富。粮食、棉花、大豆、花生、油菜籽、蚕丝、茶叶等的年产量,以及畜牧的总头数,在世界上都居于前列。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有蕴藏丰富的煤、石油、铁、铜等,还有许许多多资源等待我们去勘探、开发和利用。
我国的山河壮丽。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矗立在我国西南的西藏边境。还有巍峨挺拔的泰山,景色迷人的黄山。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波光粼粼的太湖,水平如镜的西湖,像一颗颗明珠把祖国点缀得格外美丽。qì shì xióng wěi( )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给祖国大好河山增添了壮丽的色彩。
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非常幸福。我们为有这样可爱的祖国而自豪。
62.读拼音,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63.(1)“地大物博”的“博”应解释为 ( )
①(量)多;丰富②通晓③博取;取得
(2)“点缀”的“缀”应解释为 ( )
①用针线等使连起来②组合字句篇章③装饰
64.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壮观 ( ) 矗立 ( )
65.找出短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接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66.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 后 的手法,重点写了 、 ,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缩影。
67.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选段的中心句。
68.下面句子加点的“直奔”能否换成“走向”,分析正确的是( )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A.“直年”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追、兴奋的心情。
69.这段话可分为三层,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70.读完此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2.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渡金沙 抢大渡 3.B 4. 毛泽东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5.D 6.B 7.A 8.A 9.题目:《为中华振兴而读书》
观点:我们要认真读书,报效祖国
感悟收获:我们要好好学习,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报效祖国。
事例1:周总理读书时的志向。
事例2:梁启超的事例。
事例3:中国屈辱的故事。
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1)英勇跳崖
(2)屹立 眺望 相继 壮烈
(3) 纵身 昂首挺胸
(4) 面 点 点面结合 既突出五壮士的团结爱国,又体现了每个战士的英雄气概。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从“这声音”里能够感受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1. 痛击敌人 英勇跳崖 12. 一至二 三至六 一、二、五 语言、动作 英勇无畏 13.D 14.因为在文章开始,战士们是在英勇地执行任务,打击敌人,而到后面,他们放弃了回到大部队的机会,用生命的代价将敌人引到悬崖,掩护了大部队,他们英勇无畏、可歌可泣,是英雄,是“壮士”。
15.开国大典中群众游行的壮观场面以及毛主席与群众之间的互动。 16.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亲切关怀。 17. 游行队伍中的灯笼、火把 游行队伍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18.C
19.B 20.A 21.D 22.示例:三位革命烈士喜欢杜鹃花,是因为杜鹃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短文的题目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无比珍惜和热爱。
23.(1)敌人的扫荡非常残酷,八路军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2)敌人的攻势很猛,八路军的处境非常危险
(3)通过对战士和左权将军的描写,展现了紧张激烈的突围场景,突出了左权将军沉着冷静、英勇无畏的指挥才能,以及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和引领作用。
(4) 安排兵力 掩护群众转移强行转移彭德怀指挥突围 不幸中弹牺牲
24.总领全文 25.非常优秀、让老师自豪的学生 26.④⑤③⑥①② 27.欣赏。因为他面对贫寒的家境和疾病,仍能勤奋学习,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让人佩服。
28.、 、 、 。 29. 中间 快速 欢快 30.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
运动员们 离弦的箭 31. 2 面 丁一 穿红色运动服跳高 点 动作 示例:神态 32. 广播体操 五十米赛跑 女子跳高 拔河 跳远 投标枪 跳绳
33.C 34.D 35. ② ③ ⑤ ④ 36.用“珠子”比喻梅兰芳的唱词,用“滚”“滴”“溅” “落”来形容唱词的婉转变化,这些描写将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珠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梅兰芳的唱腔字正腔圆、歌声美妙动听的特点。 37.不同意。“ 静静的”表现的是表演开始前观众等待的场景,为后文写观众“沸腾”作铺垫,因此不需要修改。
38. 激励 胸襟 39.有决心,才华出众,独特、公正。 40.毛泽东是一位很有决心的人,立志要成为一个拯救中国的人。 毛泽东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 毛泽东又是一个独特的人。 毛泽东还是一个很公正的人。 41.总分总
42.军需处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43.A 44.“他”指的是将军。“他”愤怒的原因是看到有战士冻死时感到很愤怒,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心,也为后来将军得知真相之后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45.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46. 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47.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48.红军利用探子的船只消灭了敌人,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使红平主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49.表现了红军的机智、勇敢。
50. 升国旗、鸣礼炮 宣读公告 51. 无限热爱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无比自豪、激动 52.可以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突出了广场庄严、肃静的气氛。 53.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全国各地 举国上下 这声音传到农村,传到田间地头。村前村后锣鼓喧天,人们纷纷涌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54. 拟人 淳朴、大方 55. 对比 绣成 56. 荞麦 高粱 大瓜 颜色 方位 这里 那里 那间 57.扎兰屯的美是一种淳朴、大方的幽美,几乎没有人工的雕琢,纯属自然天成。这里无奇峰,也无古寺,无论小山,河岸、绿草.野花,全都显得那么自自然然,令人倍感亲切。
58.A 59.B 60.用得很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营房的混乱。 61.短文主要描写了紧急集合时混乱不堪的场面,作者在描写这个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整个群体一“我们”,又写到了具体的个体一“我”,全面而又细致地介绍了整个场面的混乱不堪。
62.冰天雪地 气势雄伟 63. ① ③ 64. 壮丽 屹立 65.生动形象写出了太湖、西湖及祖国的美丽。
66. 概括 具体 工人队伍 农民 67.到了正年,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68.B 69. 广场上汇集了内群众队伍。 群众到会情况 正午,广场上聚满了人。 70.读完此段后,我多想去当时的现场和全国人民一起见证这段历史,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喝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