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4 06:2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温故知新
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了哪些起义?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起义: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第一次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
2.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
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时间:
1911.10.10
主力:
湖北新军
结果:
3.辛亥革命的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
4.辛亥革命的影响/意义/作用及局限性?
影响/意义/作用: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共主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
(1)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导入新课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国的诞生有何意义?袁世凯是怎样窃取革命果实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的制定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孙中山(1866—1925)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1912年)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 中华民国的建立
2022年课程标准:通过了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的时间、地点等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性质、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家国情怀)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
独立形势示意图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经过多方协商,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图中显示当时全国的形势如何?
当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成立概况:
(1)时间:
1912年1月1日
相关史事
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款,筹备军费。得到这一意外消息后,他立即绕道英、法,争取外交支持。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自上海乘火车赴南京,下午5点到南京站,一时欢声震天,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21响。晚上11点,孙中山在总统府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首都: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1866—1925)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3月-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
从1912年到1948年中华民国历史上共有八位总统:孙中山(临时),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蒋中正,李宗仁(代)。
(3)总统:
黎元洪
孙中山
副总统: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
共同商讨建立统一的共和政府。
1911年12月29日上午,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正式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投票结果,孙中山得十六票,黄兴得一票。
——《民族振兴的追梦者》
(4)纪年及历法: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民国纪年 =公元纪年-1911
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1911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1)1949年是民国多少年?
(2)如图所示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多少年?
23+1911=1934
1949-1911=38
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1912年:民国元年
崇德、顺治、
康熙、雍正、
乾隆、嘉庆、
道光、咸丰、
同治、光绪、
宣统
清朝年号纪年
民国纪年
帝王观念
民主观念
(5)国旗:
五色旗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清末国旗——黄龙旗
皇权至上
国家和民族至上





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红、黄、蓝、白、黑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6)机构:
临时参议院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7)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8)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皇帝尚未退位,北方尚未收复。
思考:为什么都冠以“临时”?
3.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材料一: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
——《告各友邦书》
(1)南京临时政府主张对外维护民族尊严,但它又承认和保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暴露了其软弱性与妥协性。
(2)“益增睦谊,和平主义”外交政策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巩固新生政权,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
人物扫描
袁世凯(1859—1916)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
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以袁为核心的北洋军主要将领组成的封建军阀集团即“北洋军阀”。
2.原因:
材料一: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
(2)帝国主义的干涉;
(3)袁世凯本人善于玩弄政治权谋;
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
——《中华民国成立孙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
(5)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经过:
(1)背景: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南北议和)袁世凯假意赞成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造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经过:
1912.2.12
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帝退位。
清帝退位诏书
溥仪
1912.2.13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1912.2.15
孙中山正式解除职务
1912.3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4
1912年4月初
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2)经过:
袁世凯戎装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三点要求: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
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
北洋将领的合影(1912年3月10日)
画中袁世凯戴着官帽,穿着朝服,满脸堆笑地骑在木马上摇晃,似乎在前进,实际上原地不动。暗寓其假革命、真篡权的阴险面目。
《袁世凯骑木马》1911年《民立画报》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书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2.制定机构:
参议院
3.目的:
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 摘编自陈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内容: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平等自由
(3)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内阁制),司法独立
——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
行政权
(总统、国务员)
立法权
(参议院)
司法权
(法院)
分权
制衡
三权分立:西方民主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
可否决参议院法案
可宣布总统违宪
可任命法官
任命法官
需参议院确认
可宣布法律
不合宪法
5.评价:
(1)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国家性质:国家主权,国民一律平等(政治上)。
人民权利: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法律形式);肯定自由权利。
政治体制:“三权分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民主自由精神。
根本大法:“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2)意义: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局限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6.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及意义:
政治
经济
社会生活
教育
(1)改革措施:
(2)意义:
转变了社会观念,传播了平等自由的思想;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
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
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7.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成功:
政治上: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②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③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思想上: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
①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
(2)启示:
课堂小结




重要
成果
中华民国建立:
结果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课堂练习
1.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B
2.“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3.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主题分别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 )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C
D
4.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这这里的创举指的是(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辛亥革命的爆发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临时约法》颁布
5.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孙中山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方法计算,孙中山逝世于( )
A.民国二十年 B.民国十五年
C.民国十四年 D.民国十三年
A
C
6.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南京临时政府就发表《告各友邦书》,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民国此举意在( )
A.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彻底推翻封建主义 D.解决国内根本矛盾
7.某班要以“追寻共和足迹”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请在下列内容中选取可用素材( )
①同盟会成立 ②公车上书 ③中华民国成立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⑤武昌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A
C
8.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遗嘱中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清朝封建统治势力依然强大
B.没有真正建立革命根据地
C.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发展
D.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