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24 15: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种群》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公园中的全部菊花
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无翅的成熟棉蚜
③一果园中所有的苹果及其无机环境
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
⑤长江中的全部生物
⑥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A.③④⑥ B.⑤④③ C.③⑤⑥ D.②⑤⑥
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淡水湖里所有的鱼 ②校园里所有的珠颈斑鸠③一果园中所有的苹果及其无机环境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⑤池塘中的全部生物⑥梅溪湖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②④③
3.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一时间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2中的甲、乙、丙、丁可能分别对应图1中的蛇、鼠、鹰、草
B.图1中鹰种群数量的K值是可能发生改变的
C.图1中全部种群构成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群落
D.图1中的狐和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多种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细菌细胞中有叶绿体,所以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B.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寄生细菌可以从动植物体内获取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D.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细菌构成一个种群
5.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种棉二年,翻稻一年,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种黄栗之法:治地成畦,约一尺二寸成行分种,空地之中,仍要种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欲除蝗应图涸泽之地”,是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控制其数量
B.“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腐烂的草根为农作物提供了无机盐
C.“种棉二年,翻稻一年”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是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使害虫无法生存
D.“空地之中,仍要种豆”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6.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数量大多已达到动态平衡,影响该平衡的因素很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干旱可导致一些种群出现爆发式增长,会影响该平衡
B.捕食关系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来影响该平衡
C.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该平衡的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有些影响因素可能既是生物因素,同时也是非生物因素
7.在黄淮流域,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概率较大,故河北蝗区常出现“先涝后旱,蚂蚱成片”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会影响蝗虫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
B.可通过改变蝗虫发生地的植被、土壤、小气候等条件来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
C.适当引入蝗虫的天敌利用的是非生物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D.气候阴冷的高寒草原很难出现蝗灾,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温度
8.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
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难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9.科研人员将安哥拉兔引入荒岛,研究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安哥拉兔数量在若干年内快速上升,稳定时密度达到5000只左右,最后因爆发传染病而灭绝。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安哥拉兔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传染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D.安哥拉兔种群密度达到5000只的过程中其种内竞争逐渐加剧
10.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即种群密度制约效应。某地空心莲子草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后,数量维持在a附近,后来由于降水量减少,该植物数量明显下降,最后数量维持在b附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条件改变不会导致种群的K值发生改变
B.空心莲子草繁殖量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维持平衡
C.地震、火灾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D.空心莲子草数量维持在a附近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非密度制约因素
11.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天敌等生物有关,而与环境条件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1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具有单一性
B.食物匮乏会影响动物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
D.性别比例改变直接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04分)
13.科研团队对某丘陵地区不同类型的茶园中蜘蛛的相关指数进行了调查,得到下表数据结果(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2005年后,当地百姓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茶园进行了退茶还林(人工种植红松和灌木)。退茶还林几年后调研绘制了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公顷·年)],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个体数 1615 982 601
物种数 57 48 34
丰富度指数 7.72 6.83 5.22
(1)调查某种结网蜘蛛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 法,理由是 。
(2)三个果园中蜘蛛的相关指标数据不同,主要是由于 和 造成的,这两种因素影响了蜘蛛的 。
(3)生态平衡指的是 ,据图中的数据分析,该松林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的状态? 。图示可以体现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土壤碳储量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这部分碳储量如果不及时分解会影响到碳循环及土壤的质量,这部分碳储量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 进行分解。
14.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如图为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I表示 。除图示因素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 。
(2)由图可知,该动物种群的K值为 。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 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试阐述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的生态学意义: (答出两点)。请结合阿利氏规律,阐述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的注意事项: (答出两点)。
15.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如图为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Ⅰ表示 (填“出生率”或“死亡率”),根据阿利氏规律分析,上述判断的理由是 。除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 。
(2)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 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的生态学意义是 (填序号)。
①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②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以及结群防卫
③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④有利于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协同进化
(4)请结合阿利氏规律,阐述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的注意事项: (答出1点即可)。
16.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图是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Ⅰ表示 ,根据阿利氏规律,你判断的理由是 。除图示因素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 。
(2)据图分析,该种群的K值为 。当该种群数量小于 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
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多选)。
A. 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
B. 有利于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协同进化
C. 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
D. 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
E. 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
(4)请结合阿利氏规律,阐述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的注意事项: (答出1点即可)。
17.“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下图为科学家在河北省祥云湾海洋牧场示范区调查得到部分食物网和部分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示(注:碎屑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
(1)在群落水平进行的研究除了有物种组成,还能研究哪些问题? (答出2点)。
(2)图1中只充当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 ;蟹类能充当第 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经调查,以祥云湾为代表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为上宽下窄,可能的原因是 。在这种情况下,能量金字塔 (填“能”或“不能”)呈现上宽下窄。
(4)祥云湾海洋牧场区在实验期间没有输出水产资源,如果后期需要捕捞,为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系统稳定性,请你给出合理建议 (答出1点)。
18.稻田养蟹是我国稻作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操作简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图1是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图2是能量流经该稻田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数值表示能量(单位:10kJ/m2·a)。
(1)连续高温的气候使稻田中某种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 制约因素。该稻田生态系统的 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据图1可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 。在“藻类→浮游生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生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 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3)图2中,C代表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与传统的稻田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模式明显提高水稻产量,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运用稻蟹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
19.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中下游段,横跨河南省4个省辖市8个县(市、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水禽。其中天鹅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物种之一。
(1)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层次。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 保护。
(2)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应用该生态系统中分布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在繁殖季节,雄性天鹅求偶时,会在雌鸟的面前不停地走动,同时高声鸣叫。该过程涉及的信息类型是 ,体现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4)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保护区内天鹅的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 (填“大”或“小”)。
三、题组(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将绵羊引入某海岛后,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1840 年绵羊种群的增长处于( )
A.开始期 B.加速期 C.转折期 D.饱和期
(2)1860 年以后,绵羊数量基本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60年后,某些年份的种群自然增长率可能是负值
B.1860年后,种群数量能达到最大值是因为种内斗争最小
C.1860年后,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与衰退型交替出现
D.若初始引入的绵羊数量加倍,则1860年能达到的种群数量也会加倍
(3)影响绵羊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传染病属于生物因素 B.食物属于非生物因素
C.当地的年降水量属于外源性因素 D.羊群的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因素
一、单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答案】
1.D
【解析】
1.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①公园中的全部菊花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
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无翅的成熟棉蚜为同一物种,属于一个种群;
③一果园中所有的苹果及其无机环境不是全部生物,故不属于生态系统;
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不是全部生物,故不属于群落;
⑤长江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⑥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
故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
2.B
【解析】
2.①淡水湖里所有的鱼是多个种群的集合,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
②校园里所有的珠颈斑鸠是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属于种群;
③一果园中所有的苹果及其无机环境没有包括全部生物,故不属于生态系统;
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没有包括全部生物,不属于群落;
⑤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⑥梅溪湖中的全部生物及这些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的整体,属于生态系统。即②⑤⑥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故选B。
【答案】
3.C
【解析】
3.A、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图2可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可对应图1中的草→鼠→蛇→鹰,因此图2中的甲、乙、丙、丁可能分别对应图1中的蛇、鼠、鹰、草,A正确;
B、K值是指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的K值会随环境条件改变而变化,因此图1中鹰种群数量的K值是可变的,B正确;
C、群落包括全部的生物,图1中食物网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C错误;
D、狐和鹰都吃兔子和鼠,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C。
【答案】
4.B
【解析】
4.A、光合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错误;
B、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正确;
C、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C错误;
D、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答案】
5.D
【解析】
5.A、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空间中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为K值。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外源性因素都会影响环境容纳量。“欲除蝗应图涸泽之地”指如果要除去蝗灾则应该去除涸泽之地,是从根本上除去蝗虫的生存环境,减小其环境容纳量,A正确;
B、“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腐烂的草根为农作物提供了二氧化碳和无机盐,B正确;
C、棉稻水旱轮作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使害虫无法生存,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C正确;
D、“空地之中,仍要种豆”的主要目的利用与豆科作物互利共生的根瘤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提高土壤肥力,D错误。
故选D。
【答案】
6.C
【解析】
6.A、气候干旱属于非生物因素,可导致一些种群出现爆发式增长例如蝗虫,A正确;
B、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来影响该平衡,B正确;
C、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该平衡的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例如狼和兔子的数量变化情况,C错误;
D、有些影响因素可能既是生物因素,同时也是非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C。
【答案】
7.C
【解析】
7.A、出生率是种群数量特征之一,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会影响蝗虫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A正确;
B、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可通过改变蝗虫发生地的植被、土壤、小气候等条件来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B正确;
C、适当引入蝗虫的天敌利用的是生物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C错误;
D、气候阴冷的高寒草原很难出现蝗灾,主要是因为温度低,影响蝗虫卵的发育,D正确。
故选C。
【答案】
8.B
【解析】
8.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如被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被捕食者(食物)减少,随后使捕食者减少,反之,捕食者减少增加,A正确;
B、天敌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则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正确;
D、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难对种群的影响与密度无关,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
【答案】
9.B
【解析】
9.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
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
D、安哥拉兔种群密度达到5000只的过程中,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竞争逐渐加剧,D正确。
故选B。
【答案】
10.C
【解析】
10.A、环境条件改变会导致种群的K值发生改变,如破坏环境会减小环境容纳量,A错误;
B、若该植物为入侵物种,则其大量繁殖后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B错误;
C、地震、火灾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空心莲子草在大量繁殖一段时间后数量未继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C。
【答案】
11.D
【解析】
11.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
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答案】
12.B
【解析】
12.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A错误;
B、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种群数量会发生变化,B正确;
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但仍会发生波动,C错误;
D、性别比例改变直接导致出生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B。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04分)
13.【答案】
(1)样方法 结网蜘蛛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是否喷洒除草剂 采茶频率(顺序可换) 食物和栖息环境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否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解者
13.【解析】
(1)由于结网蜘蛛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调查蜘蛛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样方法。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种果园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是否喷洒除草剂和采茶频率,这是造成三种果园中蜘蛛相关指标不同的主要原因,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最终影响了蜘蛛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3)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35.9吨/(公顷·年),而回到大气中的量=12.1+0.6+0.03=12.73吨/(公顷·年),二者不相等,所以该生态系统不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图中肉食性动物获得的碳量为0.03+0.006+0.084=0.12吨/(公顷·年),据此推出植食性动物获得的碳量为0.03+0.12+0.6+1.65=2.40吨/(公顷·年),进一步推算出植被碳储量=35.9-12.1-10.6-2.4=10.8吨/(公顷·年),可以体现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图中可以看出能量从植被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体现出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土壤中的碳储量因为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所以需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其分解。
14.【答案】
(1)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80 20
(3)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机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 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14.【解析】
(1)分析图中曲线知,曲线I随着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是逐渐增加的,且种群数量小于20或大于80时曲线I都在曲线II之上,题干信息知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则图中曲线Ⅰ表示死亡率,图中曲线II表示出生率。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2)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成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当种群数量为80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分析曲线可知,K值为80;由图可知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20时,由于种群数量太小,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机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而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所以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15.【答案】
(1)死亡率 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说明种群数量会下降,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20
(3)①②③
(4)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数量);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15.【解析】
(1)据图可知,种群数量小于20或大于80时曲线Ⅰ都在曲线Ⅱ之上,题干信息知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则图中曲线Ⅰ表示死亡率,图中曲线Ⅱ表示出生率。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2)由图可知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20时,由于种群数量太小,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①、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以及结群防卫②、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③、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故选①②③。
(4)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所以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16.【答案】
(1)死亡率 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说明种群数量会下降,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80 20
(3)ACDE
(4)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16.【解析】
(1)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曲线Ⅰ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且种群数量小于20或大于80时曲线Ⅰ都在曲线Ⅱ之上,说明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则图中曲线Ⅰ表示死亡率,图中曲线Ⅱ表示出生率。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2)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当种群数量为8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K值为80;由图可知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20时,由于种群数量太小,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而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故选ACDE。
(4)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所以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17.【答案】
(1)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种间关系等
(2)浮游动物 二、三、四、五 7.27
(3)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 不能
(4)合理捕捞,剩余数量维持在K/2
17.【解析】
(1)在群落水平,可以研究物种组成、丰富度、生态位、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等内容。
(2)图1中:浮游动物只捕食浮游植物,只充当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的的同化量为3858+142.9=4000.9,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90.9,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90.9/4000.9×100%=7.27%
(3)由于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寿命较短,故以祥云湾为代表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为上宽下窄。但由于能量传递使逐级递减的,故能量金字塔不可能呈现上宽下窄。
(4)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在后期捕捞时,应该进行合理捕捞,捕捞后剩余数量维持在K/2,方便其快速恢复数量。
18.【答案】
(1)非密度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太阳能和饵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河蟹的粪便
(3)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7.6%
(4)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种间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阳光、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 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8.【解析】
(1)连续高温的气候对稻田中某种杂草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据图1可知,稻田养蟹,需要人工为蟹提供饵料,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饵料中的化学能。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在“藻类→浮游生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生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河蟹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3)图2是能量流经该稻田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C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第二营养的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1220+1280=2500,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00-60=440,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40÷2500)×100%=17.6%。
(4)河蟹与稻田昆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得到提高的可能原因是:河蟹以杂草和水稻的老黄叶为食,使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种间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阳光、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运用稻蟹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和资源,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9.【答案】
(1)生态系统 就地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直接
(3)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大
19.【解析】
(1)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是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应用该生态系统中分布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研究,属于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在繁殖季节,雄性天鹅求偶时,会在雌鸟的面前不停地走动,涉及到行为信息,同时高声鸣叫涉及到物理信息,该信息传递的作用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过于明显、动物易被天敌捕获或标记物易脱落,都会导致再次捕获时带标记物个体所占的比例变小,从而导致调查值显著大于实际值。
三、题组(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0.【答案】
(1)C
(2)A
(3)B
20.【解析】
(1)据图分析,绵羊迁入该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增长呈现 S形增长。在1840年,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故处于转折期,C符合题意,故选C。
(2)A、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处于动态平衡,某些年份的种群自然增长率可能是负值,A正确;
B、1860年后,种群达到最大数量,种内斗争最大,B错误;
C、1860年后,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C错误;
D、1860年能达到的种群数量与环境容纳量有关,与初始引入的绵羊数量无关,D错误。
故选A。
(3)A、传染病属于生物因素,A正确;
B、作为食物的牧草属于生物因素,B错误;
C、当地的年降水量是非本体的因素,属于外源性因素,C正确;
D、羊群的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因素,D正确。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