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20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因为黄巾起义,东汉很多实力派趁机坐大,甚至拥兵一方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政权分立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多个政权并立政局混乱,但是各民族之间加强交往、交流与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些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局面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要求〗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⑵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晋的历史,探究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知道东晋南朝的历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道淝水之战,分析其对南北双方的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了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祖冲之的成就、书法成就、绘画与雕塑成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2)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涉及两个关键词:政权分立(三国、南北朝)、民族交融(民族迁徙、胡汉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实现了短暂统一。历时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随后,我国历史相继进入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自西晋末年到东晋后期,南迁的北方人口数量巨大,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16课 三国鼎立》:本课主要介绍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本课主要介绍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乱的局面。其腐朽的统治只维持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衰亡。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促进了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本课主要介绍的“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得以延续。4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为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孝文帝改革也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农学、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及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是对秦汉科技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还为隋唐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
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文化上: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民族关系上: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四单元:
(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6课引语旁配有京剧《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第17课引语旁配有《“晋鲜卑归义侯”印》,第18课引语旁配有《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条幅》,第19课引语旁配有《嘎仙洞遗址》,第20课引语旁配有《北魏星象图》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图,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16课知识拓展:七擒孟获;第17课知识拓展:王濬伐吴;第18课东晋南朝时的海外贸易;第19课知识拓展:北魏时期的洛阳市场;第20课知识拓展:郦道元和《水经注》。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目标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概况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的基本史实,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了解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目标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并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初步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认识虽然北方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是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道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江南地区的发展得益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口大量南迁和适宜于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劳动力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感受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体会科学和人文的社会价值,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习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课时)《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及八王之乱的史实;探究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重点)2)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了解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及十六国建立的背景。(难点)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二课,是整本书的第17课。西晋有两大特点:短暂统一和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内部纷争,加之内迁各族的反抗斗争,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人口已占当地总人口的半数。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目,西晋的建立与统一。讲述司马氏代魏建西晋及西晋统治阶级的昏庸腐化。第二目,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讲述八王之乱爆发及产生的影响、西晋被少数民族灭亡。第三目,北方各族的内迁。讲述少数民族的内迁概况。本课关键词: 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各族内迁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三国尽归司马氏;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制度缺陷必短命;三:北方各族的内迁——民族交流新趋势;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经过大半学期的历史课学习,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学生的认知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引导。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历史时期特点: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3.我国古代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阅读教材子目录,概述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时(指西晋建立之初,灭吴前)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太康之治”)——[唐]房玄龄等《晋书·食货志》【导入新课】 三国中实力最弱、最强的分别是哪个国家?三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提示:三国当中,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魏政权、刘蜀政权、孙吴政权,打了一辈子,却都不是最后的赢家。是谁摘了三国的桃子,并完成了统一大业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来探究这段历史。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概况。通过知识整合,初步感知西晋统一的短暂、八王之乱的危害、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讲授新课(一)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三国尽归司马氏;1.三国后期的形势[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魏:249年,“高平陵事件”后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蜀:刘禅继位后支持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后宠信黄皓,蜀汉走向衰弱。吴:孙权统治后期,东吴连年内乱,经“二宫之争”,大伤元气。到末代国君孙皓时期,大兴暴政。(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2)曹魏中后期,司马家族逐渐控制魏国大权。【播放视频】司马氏专权材料:223年,刘备驾崩。太子刘禅继位,由托孤大臣—丞相诸葛亮扶助朝政。诸葛亮,积劳成疾,234年病逝。蜀汉开始衰落,刘禅昏庸,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263年,魏灭蜀。但在这个时候,魏国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改变了魏国的命运,他就是司马懿。曹魏中期,司马懿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思考: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师: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出自此时。[多媒体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其父司马懿辅佐魏明帝曹睿。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皇帝只是傀儡。 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专权。皇帝曹髦深感司马昭的篡权野心,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亲率数百人攻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所杀。265年,司马昭死,子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自立为皇帝。自此,司马氏代魏。 师: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比喻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师:阅读课本第98页的内容,指出三国鼎立的最终结局如何。师:司马炎灭魏建晋,之后灭吴完成统一。由此,三国尽归司马氏。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2.西晋的建立和统一①过程:[多媒体展示西晋完成统一的动态过程示意图]②意义: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教学过渡】:司马家族从曹魏家族的辅政大臣到自立门户建立自己的政权,可谓是占尽了光灿和荣耀。但是,西晋从建立到灭亡仅仅存在了50年,从统一到灭亡仅仅36年,为什么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小组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9页,诊一诊西晋到底有何病症? 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示: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通过层层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西晋建立政权的过程,以地图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地理位置的认识和空间上的移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提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讲授新课(二)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制度缺陷必短命1.八王之乱的背景Q1: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说一说西晋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材料1:泰始(晋武帝)中,帝博选良家以充后宫,先下书禁天下嫁娶……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材料2:(晋惠帝)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 ——《晋书》一群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材料3:西晋时期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他们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己家族权势,在生活上以奢侈为荣,追求享乐。如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40里步障,石崇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七上《中国历史》材料4: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钱神论》材料5: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 各以贵贱占田, 品第一者占五十顷。 ——《晋书·食货志》材料6:西晋建立以后,官僚职权世袭制又从制度上得以确定并得到整个统治集团的认同。 ——赵昆生《官僚职权世袭制与西晋政治》材料7: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诸王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出镇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专家会诊——西晋之病理报告并发症:八王之乱(统治内部危机)【播放视频】八王之乱[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漫画]材料: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师: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八王之乱”的概况时间地点目的经过危害影响学生回答后,PPT展示:3.八王之乱的影响Q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八王之乱的影响?材料: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历史走向发生剧烈改变……不论是“八王之乱”,还是“五胡乱华”,这段时间的战乱主要集中于北方,而西晋宗室司马睿于南方建立的东晋却相对较为平稳,因而大量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史称“永嘉南渡”。材料:《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帝既备兹冠礼,而四海未一,五胡叛逆,豺狼当路,费役日兴,百姓困苦。”材料:“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八王之乱的影响有哪些?【教学过渡】: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4.西晋的灭亡【播放视频】1)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西晋王朝无力阻止割据政权的分裂。2)西晋统治腐朽,横征暴敛,向内迁各族人民实施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等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民族的强烈反抗。八王之乱造成社会动荡,北方周边少数民族趁机起兵反晋。3)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灭亡。【知识拓展】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的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课本分析后总结回答:①统治阶层政治腐败,奢侈腐化之风盛行。②社会上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③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家权势,社会阶层固化。④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提示: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提示:西晋实行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较大,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再加上西晋腐朽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共同促成了八王之乱。 结合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素养的培养。通过自主学习,列表使学生掌握八王之乱的时间、地点、目的、经过、危害、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能力,夯实基础,实现课标要求。
讲授新课(三) 目标导学三:北方各族的内迁——民族交流新趋势一、背景:背景:师: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2.原因材料:曹操占领柳城(辽宁),“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反叛势力被彻底剪除,曹操又将乌桓(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编入自己的部队,“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概况Q1.【自主学习】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民族、路线、结果和影响?[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展示答案: Q2.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有何启示? 提示:①自然因素:为躲避寒冷和瘟疫;②政治因素:三国时期和西晋统治阶层为了补充兵源和恢复生产。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北方各族内迁的具体情况。原因: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2、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启示:1、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2、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3、注意民族平等、团结。 结合地图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课堂小结 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提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通过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 要知识点,起到巩固作用。
课堂巩固 1.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D2.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答案】A3.有学者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伴随着血与火洗礼的“五胡归华夏”,华夏民族的成员更加众多,文化更加灿烂,生命更加茁壮,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据此反映当时( )A.政权分立动荡 B.民族交流频繁 C.崇尚汉族文化 D.江南得到开发【答案】B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学史崇德】 中华灿烂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涵养家国情怀。)
【作业布置】
个性化作业——帮助少数民族绘制搬家路线图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