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第七中学学案
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
学案编制人 苏静 课型:新学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掌握文言词汇的含义,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言词汇的含义,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
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封建时代泛指官僚阶层,有时也包括还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完成以下加点字词的注音
尊君在否( ) 非人哉( )
读出文章节奏韵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结合注释与工具书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含义,自主翻译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
【课堂学习】
初读课文:正字音 划节奏
齐读课文
(1)声音洪亮;
(2)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再读课文:解字词 通句意
1、小组内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2、学习反馈,教师补充。
三读课文:析人物 明事理
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分析人物形象;
(1)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哪两点错误?
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3)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元方?
四读课文:巧拓展 会运用
你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知识拓展】
关于诚信的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 言必信,行必果。 —— 子路
人背信则名不达。 —— 刘向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中国谚语
【课堂反馈】
解释重点字词
君:
尊君:
家君:
通假字:
尊君在不
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古: 今:
太丘舍去 古: 今:
下车引之 古: 今:
元方入门不顾 古: 今:
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尊君在不?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海拾贝】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非常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