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3.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 1.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进士科、科举制、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政事堂 2.经济制度:租调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3.文化与交流:佛教、三教合归儒、范缜、韩愈、魏晋玄学、建安文学、唐诗、王羲之、颜真卿、顾恺之、祖冲之、《齐民要术》、《唐本草》、玄奘、鉴真
【知识梳理】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
知识点一 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②创立:曹魏时期,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③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④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只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
内容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官员管理
(1)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监察: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赋税征收对象为成年男子。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4)影响
知识点四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表现
魏晋南北朝 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曲折: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复兴
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文学艺术
(1)文学:自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代的颜真卿和柳公权。
(3)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代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4)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3.科技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
(2)其他
【拓展补充】
1.重要概念——征辟制
征辟分为征召和辟除。征召指皇帝亲自下诏,聘请一些声望很高、有特殊才能或品学兼优的人,授以官职。辟除指汉代高官把那些有才能的人网罗到身边任为僚属。
想一想 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 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任,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地方推举。
2.图解历史——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想一想 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提示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
3.重要概念——科道合一
清承明制,科道合一即继续实行监察机关集监察和审计职权于一身的体制。清初六科自为一署,与都察院各自担负审计职责,后六科划归都察院统一管辖。
想一想 科道合一的实施有何作用?
提示 科道合一是审计官员之间互相监督,这样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有利于监察功能的实现。
4.重要概念——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想一想 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项措施?
提示 “庸”,即纳绢或布来代役。
5.重要概念——谶纬之学
西汉末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将儒学发展为具有完整体系的宗教神学,后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神学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想一想 谶纬之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学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 儒学逐渐宗教化。
6.重要观点——隋唐时期东亚文化圈的兴盛
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制度、中国佛教和律令制度。隋唐是东亚文化圈的兴盛期。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周边国家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内容更加丰富。
想一想 为何东亚文化圈在唐代走向兴盛?
提示 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