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社会经济领域:高产粮食作物、工场手工业、长途和大额贸易、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 2.思想文化领域:王守仁、致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工商皆本、明清小说、京剧、《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利玛窦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链接·选择性必修2·P38】
2.明清的商贷
(1)明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2)除传统借贷关系外,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
3.社会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链接·选择性必修3·P49-53】
知识点二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古代的商路和贸易
(1)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草原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3)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海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时期: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十分频繁;广州、泉州、明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①中国输出:丝绸、养蚕、缫丝技术、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和瓷器。
②输入中国:“汗血马”、苜蓿以及葡萄,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棉花、香料、珠宝、金银器皿。
(2)文化交流
①中国输出: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输入中国: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知识点三 思想领域的变化
1.明朝中后期
(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陆王心学
代表 王守仁
主张 ①以“致良知”为核心理论。 ②“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3)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明清之际
(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2)顾炎武和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一些重要见解。
知识点四 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和罗贯中各自创作《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杰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戏曲
①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
②舞台演出: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京剧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知识点五 科技
1.传统科技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拓展补充】
1.重要概念——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让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台阶走到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
想一想 探寻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 通过内心反省,发明本心,致良知。
2.学术观点——从“青花瓷”看中西文化交流
元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侧重于西方,主要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两大先进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正是元代青花瓷大量出现的时代背景,因此人们看到了元青花瓷器上的异域风格,器型庞大,装饰繁缛,它在整个亚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并通过陆地和海洋两种途径从景德镇向西方传播。
想一想 “青花瓷”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提示 元朝疆域辽阔,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流扩大。
3.重要观点——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的崛起
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
想一想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反映出明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这一特征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