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考点扫描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二、翻译文中的句子。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四、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题型解析]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明辨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题型解析]
二、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题型解析]
三、归纳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题型解析]
四、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一般考查我们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1、强化记诵,增加积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重点篇目的经典语段,要反复诵读,真正把握其内涵。 2、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技巧,学会从中揣摩规律,形成能力。 3、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具体语境、情境中领悟意思,把握情感。 4、对待开放性试题,要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力求新颖独到。[应对策略]
如何读懂文言文内容?
(一).读
1、读题。
读题目就是分析题意,题目往往
提示文章主要内容、人物或主要事件的信息。例如:《晏子使楚》。2.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同时圈划难懂的词语)
3. 品读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关注人物描写,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4.读注释。千万别忽视了文末的注释。
(二).移 所谓移,就是迁移的意思。
迁移就是“学以致用”,以旧知推测新知,万不可望文生义。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迁移,就是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而且要有文言意识,疏通文义不能只考虑词汇的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例如 :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三).通
所谓通,就是疏通文句,使之符合现代文语言顺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的理解。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
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要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
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量词省略,等等,要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小结读 —— 读题 读全文
读细节 读注释
移 —— 学以致用
通 —— 疏通句意实战演练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j ī ):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楚庄王欲伐越 王之伐越臣患智之如目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见之谓明。1、解释红色的字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 资治通鉴·周纪一
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ì)〕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解释红色的字词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问其简 诵其词甚习固
2.翻译句子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2.文意理解。
⑴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
⑵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