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人口课件(1课时,共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八 人口课件(1课时,共7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27 23:3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专题八 人口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人口分布
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条件 气候 温暖湿润气候区,适于作物生长和人类居住,人口稠密;干燥、湿热、寒冷气候区
人口稀疏
地形 地势低平地区如平原、丘陵以及山间盆地、谷地、山麓地带,易于开发,人口集
中;
#b#
地势高、起伏大的地区,人口稀少
水源 沿河地带便于供水、交通,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人口较多;缺乏水源地区人口稀少
土壤肥沃、生物资源丰富地区,人口分布较多;矿产资源开发能提供较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 社会经济 条件 生产力水平 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基础较好地区,人口稠密
政治、历史、文化等条件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从全球来看,近 的人口居住在[1]________,尤其在北纬 地带最为集
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 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
海拔来看,近 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
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北半球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因素 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集中
地形 不同地形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类活动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
水源 稳定的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江河湖泊沿岸人口一般较为稠密
因素 影响
自然因素 土壤 土壤主要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不同土壤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沃的地区,一般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开发地区人口增多,是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续表
因素 影响
人文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2]______;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
[3]______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历史 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
政治或战争 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文化 对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稠密
分散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条件分析
[人教必修2-P5图1.7、思考变式]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分隔为不相连的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首都斯里巴加湾是文莱最大的城市。文莱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2.11%,沿海石油资源丰富。文莱全国共有四个行政区。下图为文莱四个行政区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文莱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是( )
C
A.淡布隆区 B.都东区 C.文莱—摩拉区 D.马莱奕区
【解析】由图可知,文莱—摩拉区面积最小,而首都位于该行政区内,且区内大多数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对外交通便利,吸引大量人口在此集聚,因此该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C正确。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条件分析
[人教必修2-P5图1.7、思考变式]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分隔为不相连的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首都斯里巴加湾是文莱最大的城市。文莱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2.11%,沿海石油资源丰富。文莱全国共有四个行政区。下图为文莱四个行政区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2.马莱奕区人口分布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原因主要是( )
A
A.丛林茂密,沼泽遍布 B.远离海洋,气候干燥 C.雨季过长,洪涝频发 D.土壤贫瘠,难以耕种
【解析】根据“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文莱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2.11%”等信息,以及文莱地理位置可知,马莱奕区尤其是其南部热带丛林密布,沼泽遍布,开发难度较大,限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A正确;该地区并没有远离海洋,排除B;文莱整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故雨季过长不是影响本地人口分布的限制因素,排除C;该地多沼泽,土壤较为肥沃,但不适合耕作,排除D。
变式2 我国人口分布与人口集中度
[人教必修2-P7自学窗变式] 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下表示意2000—2020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趋向均衡)。据此完成3—5题。
年份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全国 0.711 0.718 0.735
胡焕庸线两 侧 东南半壁 0.517 0.534 0.566
西北半壁 0.754 0.748 0.752
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 0.365 0.398 0.427
中部地区 0.302 0.305 0.336
西部地区 0.773 0.765 0.771
东北地区 0.449 0.459 0.504
3.由表可知( )
D
A.2000—2020年,我国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B.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趋向均衡
C.2000—2010年,西部地区人口趋向集中 D.2000—2010年,东南半壁人口更加集中
【解析】根据材料中人口分布基尼系数的概念可知:
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减小,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增大,人口分布趋向集中。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2000—2020年,全国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增大,说明我国人口分布趋向集中,排除A;2000—2010年,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下降,表明该地区人口分布趋向均衡,排除C;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增大,表明人口分布趋向集中,排除B;2000—2010年东南半壁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增大,表明东南半壁人口更加集中,D正确。
4.2010—2020年,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趋势( )
D
①有助于均衡发展 ②有助于人们享受现代化成果 ③利于西部各地乡村振兴 ④利于持续保障该地区生态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2010—2020年,西部地区人口基尼系数增大,说明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趋向集中,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①错误;西部地区人口多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助于人们享受现代化成果,但不利于西部各地乡村振兴,②正确,③错误;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趋向集中,说明生态脆弱区人口减少,有利于持续保障该地区生态功能,④正确。故选D。
5.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A.自然环境 B.经济水平 C.国家政策 D.社会发展状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一般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我国胡焕庸线以东、以南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人口分布集中,故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环境(【易混易错】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经济水平、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排除B、C、D。
知识点 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不协调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通过影响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促使人口迁移
交通通信——其发展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影响未成年人口,老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社会经济因素:
特别注意: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经济因素往往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同的。
③同一种因素既可能是推力因素,也可能是拉力因素,要辩证分析。
2.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影响 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 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
科技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
不利影响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给住房、 交通、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
迁出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国际人口迁移现象及影响因素
[人教必修2-P12活动变式]2022年5月,联合国移民署发布了第11份世界迁徙报告《2022年世界移民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国际移民约为281亿,近20%的国际移民主要来自六个亚洲国家。下图示意1990—2020年亚洲国际移民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1990—2020年( )
C
A.迁入亚洲的移民多来自非洲等欠发达地区
B.亚洲区域内的移民数量一直呈递增趋势
C.亚洲地区移民更倾向迁入欧洲地区
D.亚洲与北美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最为频繁
【解析】分析如下: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国际人口迁移现象及影响因素
[人教必修2-P12活动变式]2022年5月,联合国移民署发布了第11份世界迁徙报告《2022年世界移民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国际移民约为281亿,近20%的国际移民主要来自六个亚洲国家。下图示意1990—2020年亚洲国际移民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2.形成近二十年来亚洲区域内移民状况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A.区域发展差距增大 B.自然环境恶化
C.交通条件逐渐改善 D.移民门槛降低
【解析】由图可知,近二十年来亚洲区域内移民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亚洲区域内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增大,经济水平较低且人口较多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大量迁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因素是导致亚洲区域移民的主要原因,A正确;自然环境恶化、交通条件逐渐改善和移民门槛降低可以促进人口流动,但其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
关键点拨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达,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变式2 我国人口迁移时空变化
[人教必修2-P15图1.20变式,2023年6月浙江卷]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个省级行政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3—4题。
省级行政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 152.1 18.9
乙 1 618.7 25.1 236.2 3.7
丙 339.7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3.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C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解析】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产业升级没有放缓,反而有加速趋势,其经济增速也一直较高,A、B错;由于省际产业转移增加,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产业不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近就业的人口不断增加,省际流动人口数量减少,占比下降,C对;省际交通条件改善,会促进省际人口流动,D错。
变式2 我国人口迁移时空变化
[人教必修2-P15图1.20变式,2023年6月浙江卷]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个省级行政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3—4题。
省级行政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 152.1 18.9
乙 1 618.7 25.1 236.2 3.7
丙 339.7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4.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级行政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D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解析】人口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经过计算可知各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总数,甲约为6 200万人,乙约为6 400万人,丙约为2 600万人,丁约为2 400万人。读图可知,乙流入人口数量最多,最可能是位于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甲和丁流出率都较高,且甲流出人口数量最多,可以判断出甲总人口明显高于丁,甲应为位于中部地区的安徽省;丁为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等综合影响,人口流出量大的吉林;新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流入人口较多,且受民族文化、风俗等影响,人口流出较少,由此可判断丙为新疆。故D对。
变式3 人口迁移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人教必修2-P9活动变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我国各地区人口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市2020年流动人口各年龄组人口比重以及2010年、2020年流动人口各年龄组性别比(每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读图完成5—6题。
5.与2010年相比,该市2020年流动人口性别比差异明显,
主要原因是( )
B
A.人口出生率降低 B.产业结构调整
C.人口老龄化加重 D.教育水平提高
【解析】读图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流动人口中15—34岁人口性别比明显增加,34—54岁人口性别比明显减小,而人口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该市流动人口不同年龄段性别比变化明显,说明该市产业结构对人口性别比和年龄段要求变化明显,即该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B正确。人口出生率主要影响该市人口自然增长,对流动人口结构影响不大,A错误;人口老龄化和教育水平对性别比影响较小,C、D错误。
变式3 人口迁移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人教必修2-P9活动变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我国各地区人口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市2020年流动人口各年龄组人口比重以及2010年、2020年流动人口各年龄组性别比(每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读图完成5—6题。
6.流动人口变化对该市农业的主要影响是( )
A
A.农村劳动力流失 B.种植业结构优化
C.粮食总产量减少 D.农产品市场萎缩
【解析】读图可知,流动人口中15—39岁年龄组人口比重升高,该年龄组人口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会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A正确;种植业结构主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B错误;流动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减少,可能会促进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发展,粮食总产量不一定减少,C错误;流动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产品市场会扩大,D错误。
变式4 人口迁移问题的对策
[人教必修2-P9活动变式]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为此2023年初黑龙江省伊春市进行“撤街设镇”,将外围城区的部分街道改为乡镇。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 600万,日本政府正力争把部分东京都市圈人口移居至地方。2023年4月起,迁出东京都市圈的家庭将获得每个孩子100万日元的补助,获得补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在迁入地的中小企业就业;通过远程办公继续原来的工作;在迁入地创业。据此完成7—9题。
7.与东京都市圈迁出人口不同,伊春市的迁出人口( )
B
A.政策支持力度大 B.多流向更发达地区 C.多来自乡村 D.多来自城市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敲黑板】东北地区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城市转型困难),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因此,伊春市人口大量外迁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B正确;东京都市圈迁出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排除A;伊春市迁出人口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城市,具体数量不清楚,排除C、D。
变式4 人口迁移问题的对策
[人教必修2-P9活动变式]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为此2023年初黑龙江省伊春市进行“撤街设镇”,将外围城区的部分街道改为乡镇。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 600万,日本政府正力争把部分东京都市圈人口移居至地方。2023年4月起,迁出东京都市圈的家庭将获得每个孩子100万日元的补助,获得补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在迁入地的中小企业就业;通过远程办公继续原来的工作;在迁入地创业。据此完成7—9题。
8.东京都市圈人口迁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
B
①振兴衰退的城镇和乡村 ②解决迁入地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③缓解东京都市圈公共服务压力 ④扩大东京都市圈辐射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当产生的弊大于利时,引导反向迁移有利于变弊为利,故选B。分析如下:
变式4 人口迁移问题的对策
[人教必修2-P9活动变式]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为此2023年初黑龙江省伊春市进行“撤街设镇”,将外围城区的部分街道改为乡镇。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 600万,日本政府正力争把部分东京都市圈人口移居至地方。2023年4月起,迁出东京都市圈的家庭将获得每个孩子100万日元的补助,获得补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在迁入地的中小企业就业;通过远程办公继续原来的工作;在迁入地创业。据此完成7—9题。
9.材料所述伊春市和东京都市圈情况,共同说明( )
D
A.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决定作用 B.逆城镇化现象在中国和日本普遍存在
C.城市发展应压缩人口规模,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 D.城市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伊春市人口迁移与东京都市圈人口迁移状况、影响因素都不相同,说明不同城市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状况,合理利用城乡空间,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D正确;东京都市圈人口迁移主要是政策扶持,排除A;逆城镇化现象(【必备结论】一般出现在城镇化发展后期阶段)在经济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在中国并没有普遍存在,排除B;城市发展不应该压缩人口规模,排除C。
知识点 人口容量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
2.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是一个合理值,数值应小于区域资源环境
承载力。
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人口增长依赖环境,从生态、资源角度考虑,在最低生活水平条件下,自然环境能
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就是[10]____________。其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具体如下
图所示:
环境承载力
注意:在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几个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12]______发展水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承载力。
科技
2.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
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符合社会、经济和环境[13]______发展的人口数量就是人口合理
容量,它是一个理想值。
某地现实的人口容量多大于人口合理容量而小于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的人口数量(极
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
持续
3.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教材素材变式
[人教必修2-P16图1.22变式]下图为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解析】由图可知,P和P′表示的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最高时的人口规模,故P和P′表示的是人口合理容量,而不是资源环境承载力,②④错误;与P′相比,P的人口规模较小,此时与之对应的最佳生活质量较低,故P是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是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①③正确。C正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教材素材变式
[人教必修2-P16图1.22变式]下图为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2题。
2.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
B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由图可知,当人口规模小于人口最佳规模时,随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会相应提高;当人口规模大于人口最佳规模时,随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就会下降。①②错误,③④正确。B正确。
[人教必修2-P17思考变式]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分布着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三个相互独立的内陆河流域,孕育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下图示意1986—2018年河西走廊三大流域农村居民地的面积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推测河西走廊地区农村居民地的分布特征是( )
B
A.规模大,较分散 B.规模小,较分散 C.规模小,较集中 D.规模大,较集中
【解析】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内流区域,农村居民地规模大小由该区域水资源丰歉程度决定。由于该区域水资源总量少,河湖分布稀疏,且河湖分布区域的水资源数量有限,导致农村居民地具有规模小、分布零散的特征,B正确。
[人教必修2-P17思考变式]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分布着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三个相互独立的内陆河流域,孕育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下图示意1986—2018年河西走廊三大流域农村居民地的面积变化。读图完成3—4题。
4.图示时期农村居民地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的流域及原因是( )
A
A.疏勒河流域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原人口数量相差大 B.疏勒河流域 水资源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C.石羊河流域 水资源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D.黑河流域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原人口数量相差大
【解析】农村居民地面积增长幅度等于居民地增长面积除以居民地面积基数,如疏勒河流域农村居民地面积增长幅度约为20÷50=40%,在三流域中增幅最大。从农村居民地面积多少看,疏勒河流域比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少,说明疏勒河流域比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水资源数量少,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人口分布相对较少,而这种情况下其农村居民地面积增长幅度最大,只能说明其原有人口数量较少,与该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差值相对较大,A正确,B、C、D错误。
图像突破 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
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
(或图图转换)。
曲线图/折线图 主要根据曲线/折线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
线图中的高峰和低谷等极值,以及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
人口金字 塔图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主要有右图三种塔型。
#b#
①找塔型、定类型。②找比重、判内容。通过对不同年龄
段人口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判断人口问题。
#b#
③找特殊、析原因。
#b#
(特别注意: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惯性,根据某时段人口
特征可以推断其他时段人口特征)
三角形坐 标统计图 ①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②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
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③读出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相交点的数值;④三个比例数值总和应为100%。见6—8题图。
2.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
读图专练
类型1 曲线图
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下图为我国总人口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 )
B
A.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B.2012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多
C.出生率在持续下降
D.2022年人口性别比最合理
【解析】读图判断,如下,选B。
读图专练
类型1 曲线图
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下图为我国总人口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2.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转为负值的主要原因是( )
D
A.人口政策转变 B.养老制度完善
C.育龄妇女减少 D.婚育观念变化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国家政策对人口死亡率影响不大,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是人口出生率,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分析 结论
A 我国人口政策转变主要是为了保持人口合理增长,不是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 原因 A错误
B 养老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社会福利保障,但不会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B错误
C 育龄妇女减少总体上会造成生育率下降,对人口自然增长率转为负值有一定影响,但 不是主要原因 C错误
D 婚育观念变化,导致婚育率、出生率下降,使得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D正确
读图专练
类型1 曲线图
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下图为我国总人口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3.现阶段我国人口变化会导致( )
A
A.养老负担加重 B.年龄结构优化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就业岗位增多
【解析】由前面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减少,会导致未来劳动力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占比高,老龄化严重,导致养老负担加重, A正确;新生儿数量减少,老年人口增长,年龄结构不会优化,B错误;环境承载力主要受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影响,现有人口的增减,对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小,C错误;就业岗位的增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人口数量出现减小趋势,不会导致就业岗位增多,D错误。
类型2 金字塔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2020年人口总数为7 461万人。据学者预测,该省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之后到2030年将降至7437万人。下图为该省2020年和2030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据此完成4—5题。
4.与2020年相比,2030年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 )
B
A.少儿人口占比增加 B.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
C.老年人口占比减小 D.高龄人口占比减小
【解析】读图可知,与2020年相比,0—4岁、5—9岁、10—14岁的人口占比都在减小,故少儿人口占比减小,A错误;在劳动力人口中,较高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增幅大于较低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增幅,如30—34岁人口占比大幅减小,导致劳动力人口结构逐渐老化,B正确;老年人口中各年龄段占比都有增加,故老年人口占比整体增加,C错误;8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加,D错误。
类型2 金字塔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2020年人口总数为7 461万人。据学者预测,该省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之后到2030年将降至7437万人。下图为该省2020年和2030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据此完成4—5题。
5.针对该省未来的人口结构问题,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C
A.放开生育、延迟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B.适度生育、提前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C.适度生育、延迟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D.放开生育、正常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解析】放开生育可能会导致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A、D错误;推进社会养老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B错误;适度生育既可以缓解老龄化,又不会造成人口的过度增长,延迟退休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健康养老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C正确。
类型3 三角形坐标图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作为某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与少儿人口(14岁及以下人口)比重、劳动人口
(15—59岁人口)比重、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比
重对应的坐标轴依次是( )
C
A.X、Y、Z B.X、Z、Y
C.Y、Z、X D.Z、Y、X
【解析】据材料可知,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即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读图可知,2000年占比为10%对应的坐标为X,故X轴代表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劳动人口(15—59岁人口)数量最多,比重最大,对应Z轴;Y轴为少儿人口(14岁及以下人口)比重,故C正确。
类型3 三角形坐标图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作为某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7.由图可推测( )
A
A.1982—1990年少儿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
B.1982—1990年劳动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就业岗位增多
C.2010—2020年少儿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频发
D.2010—2020年劳动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口涌向城镇
【解析】1982—1990年少儿人口比重快速下降,主要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A正确;1982—1990年劳动人口比重增加,主要是由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出生率较高,到1982—1990年成长为劳动人口,B错误;
2010—2020年少儿人口比重先下降后又缓慢上升,主要是因为二孩、三孩政策使出生率有所上升,C错误;2010—
2020年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且国内人口迁移不会引起全国劳动人口比重变化,D错误。
类型3 三角形坐标图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作为某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8.有学者预测,2020年以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朝图示箭头方向发展。若该预测成立,则中国未来十年内( )
D
A.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B.人口总数持续增多
C.少儿抚养负担加重 D.养老产业蓬勃发展
【解析】人口分布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A错误;少儿人口比重下降,意味着出生率降低,人口总数可能会减少,B错误;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少儿抚养负担会减轻,C错误;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加剧,养老产业会蓬勃发展,D正确。
类型4 散点图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及以上时,为深度老龄化。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老龄人口占比与少年儿童人口占比。据此完成9—11题。
9.下列四个地区中,人口深度老龄化最突出的是( )
C
A.华北地区 B.长三角地区
C.东北地区 D.珠三角地区
【解析】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及以上时,为深度老龄化。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的黑、吉、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都在14%以上,C正确;华北地区中,河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北京、内蒙古、山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都小于14%,A错;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浙江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14%,B、D错误。
类型4 散点图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及以上时,为深度老龄化。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老龄人口占比与少年儿童人口占比。据此完成9—11题。
10.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劳动力人口占比最高的是( )
A
A.浙江 B.湖北
C.河北 D.河南
【解析】劳动力人口一般指15—64岁人口。由图中数据并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浙江省老年人口占比与少年儿童人口占比之和最小,劳动力人口占比最高。故选A。
类型4 散点图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及以上时,为深度老龄化。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老龄人口占比与少年儿童人口占比。据此完成9—11题。
11.辽宁省人口深度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D
A.人口政策调整 B.环境质量下降
C.医疗条件改善 D.产业发展不足
【解析】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早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但近些年来当地传统工业衰退,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大量劳动力外迁,导致该地区深度老龄化程度高,D正确。
考情解读
我国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考查细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特征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高考题以我国人口统计的相关图表为载体,考查我国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涉及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人口问题等多方面,考查角度细化。例如,2023年海南卷1—2题以我国中部和西部人口重心迁移轨迹图为载体,考查人口重心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问题解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人口质量大幅提高,人口流动高度活跃,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丰厚的人口红利。进入2
1世纪后,中国人口已出现几个重大转折。这些趋势性的转变,不仅直接改变人口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给社
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思路:
问题研究 我国人口问题
实践应用:
问题1 人口老龄化问题
抚养比是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所要抚养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下图示意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我国( )
C
A.少儿抚养负担正在快速上升
B.目前的人口抚养负担非常沉重
C.人口红利期得益于前期高少儿抚养比
D.社会目前以老年抚养负担为主
【解析】读图可知,少儿抚养比正在下降,故少儿抚养负担在下降,A错误;目前的总抚养比处于变化趋势较低值处,人口抚养负担较轻,B错误; 人口红利期前少儿抚养比高,人口增长快,故人口红利期得益于前期高少儿抚养比,C正确;我国社会目前少儿抚养比高于老年抚养比,故目前以少儿抚养负担为主,D错误。
实践应用:
问题1 人口老龄化问题
抚养比是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所要抚养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下图示意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1—2题。
2.预测我国未来的人口状况为( )
D
A.社会创新能力将大幅倒退
B.公共服务体系将趋于崩溃
C.老人退休年龄将大幅延长
D.人口负增长时代可能到来
【解析】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未来少儿抚养比小于老年抚养比,说明人口的出生率在下降,少年人口占比降低,但社会创新能力不一定大幅倒退,A错误;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将趋于完善,B错误;老人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退休年龄有可能将适度延长,但不会大幅度延长,C错误;根据少儿抚养比下降可推测人口的出生率会下降,根据老年抚养比升高可推测死亡率可能会上升,故人口负增长时代可能到来,D正确。
拓展延伸
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问题2 人口低生育率问题
下表示意我国2010年和2020年出生人口孩次占比情况(单位:%),当前我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据此完成3—4题。
出生人口孩次占比 第一孩 第二孩 多孩(≥3) 第三孩 第四孩 第五孩及以上
2010年 62.2 31.3 5.3 1.0 0.2
2020年 45.8 43.1 9.0 1.6 0.5
①已婚人数比例下降较快 ②已婚妇女生育率下降较快
③育龄妇女数量上升较快 ④育龄妇女平均年龄上升较快
【解析】2010—2020年我国一孩比例下降,原因可能是该期间已婚的人数比例下降较快,并且已婚妇女的生育率下降较快,①②正确。如果育龄妇女数量上升较快,那么一孩比例应该提高,③错误。育龄妇女的平均年龄对于一孩比例影响相对较小,④错误。故选A。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2010—2020年我国一孩比例下降,可能是因为该期间( )
A
问题2 人口低生育率问题
下表示意我国2010年和2020年出生人口孩次占比情况(单位:%),当前我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据此完成3—4题。
出生人口孩次占比 第一孩 第二孩 多孩(≥3) 第三孩 第四孩 第五孩及以上
2010年 62.2 31.3 5.3 1.0 0.2
2020年 45.8 43.1 9.0 1.6 0.5
4.当前我国生育政策调整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B
A.调整人口的区域分布 B.调整人口的年龄结构 C.均衡人口的城乡分布 D.提升人们的福利水平
【解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鼓励生育有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提高少儿人口比重,减缓老龄化,B正确。生育政策的调整会促使人口出生率增加,但是对调整人口区域分布以及均衡人口城乡分布的影响较小,A、C错误。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会直接提升人们的福利水平,反而人口的增加会使人均福利水平降低,D错误。
拓展延伸
低生育率问题及其对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低于1.5(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把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很低生育率将是未来我国面临的最大人口风险。我国呈现很低生育率的原因除计划生育政策外,还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城镇化进程、房价及人口受教育水平相关。很低生育率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人口减少、老龄化及社会经济活力减弱等。优化生育环境、适时适度调整人口政策,是提高我国生育率水平的主要对策。
问题3 人口大规模流动问题
[人教必修2-P21问题研究变式,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B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解析】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最早进行了对外开放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珠三角周边乡镇的人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使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三角城市群,故该村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B正确;前往海外寻亲访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并非持续性外流,A错误;人口超过合理容量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化、资源不足,材料中并未体现,C错误;该地劳动力外流会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故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人口外流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
问题3 人口大规模流动问题
[人教必修2-P21问题研究变式,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5—6题。
6.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C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解析】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不断地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可推测近10年来该地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文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C正确。
拓展延伸
1.我国人口迁移现象的转变
时期 主导因素 方向
改革开放前 国家政策 东部地区→西北、东北地区
改革开放后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 中西部→东部沿海,农村→城市
近年产业调整 经济因素(产业调整) 东部沿海→中西部,大城市→中小城市
2.当前人口迁移形势的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以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战略,会提高原先人口流出大省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群返回本地,支持本地的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回流人口为回流地区引入了新观念、新技术、新资金流,有利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针对这一形势,回流地区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助力就近就业;发展当地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返乡创业;组织培训,提高返乡人口素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