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共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27 23:35:12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第3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 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规律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注意:也有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情 况,如南北美洲西海 岸的自然带受山脉和洋流的影响,南 北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典型地区 低纬、高纬 中纬度地区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1]______方向(东西方向) [2]______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3] ______,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4]_____
,即以水分为基础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纬线
经线
递减
递减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陆地自然带分布及影响因素判断
[人教选必1-P87图5.7变式]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过渡带受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影响,气候多样、植被差异显著。下图示意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植被分区与物候观测站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M自然带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C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常绿阔叶林 C.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D.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解析】根据M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M自然带应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在我国没有分布,A错误;温带为落叶阔叶林,亚热带以常绿阔叶林为主,B错误;寒温带针叶林分布纬度较高,D错误。
2.下列物候观测站生长季最长的是( )
C
A.奈曼站 B.大兴安岭站 C.会同站 D.北京森林站
【解析】纬度较低的地区,热量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的时间长,植物的生长季长。会同站纬度最低,物候观测站生长季最长,C正确。
3.奈曼站的自然植被与东西两侧地带性植被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B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光照
【解析】奈曼站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草原,东侧为温带落叶林带,西侧为温带草原带,东西两侧热量条件差异小,造成森林和草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B正确;东西两侧处在相差不大的纬度范围内,气温差异不大,A错误;土壤和植被均受水热条件等影响,C错误;东西两侧光照条件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
变式2 陆地自然带分布及变化
[人教选必1-P87图5.7变式]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4—6题。
4.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D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后,气温会升高。根据材料可知,气温升高后,苔原带不断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区退却,B错。北半球苔原带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因此其向北退却后面积会变小,并不是整体向北移动,A、C错,D对。
5.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B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解析】气候是影响陆地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的植被适宜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植被对温度(热量)差异和湿度(水分)差异都比较敏感,A、C错误;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呈东西向延伸,说明苔原带所处的亚欧大陆北部地区,在东西方向上热量(温度)和水分(湿度)条件差异较小,B正确;亚欧大陆北部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循环不活跃,且冬半年受比较干燥的极地东风影响,降水较少,D错误。
6.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D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解析】由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相较于阿尔泰山和阴山,祁连山所处地区纬度较低,基带气温较高,不适宜苔原带植被的生长,且阿尔泰山—阴山一线与祁连山之间的广大地区,气候条件也不适宜苔原植被的生长,从而使得从极地向南扩展的苔原带没有扩展到祁连山地区;此外,植物种子的传播媒介主要有风、流水、动物等,阿尔泰山—阴山一线与祁连山相距较远,植物种子跨地区传播的难度很大,因此第四纪冰期,分布在阿尔泰山—阴山一线的苔原植被的种子很难通过风、流水、动物等媒介传播到祁连山海拔较高的地区。因此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D正确。
关键点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苔原带所处的地理位置,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其所处的气候类型,再由其所处的气候类型确定其所适应的环境。
拓展延伸
极地苔原带植被类型的特点
①植物种类组成很贫乏,植物种的数目通常为100—200种。②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少且不明显,其中藓类地衣层在群落中起着特殊的作用。③苔原植物通常是多年生的。④多数物种为常绿植物,包括贴地的针叶灌木,如矮桧、牙疙瘩等。⑤多数植物矮生,如极柳。⑥植物通常生长缓慢,极柳在一年中枝条增长仅1—5毫米。⑦大多数是长日照植物,常具大型和鲜艳的花和花序。
知识点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构成垂直带谱。
特别注意:山麓基带与所在地陆地自然带一致。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山腰由于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基础:热量、水分随[1]______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
高而[2]______,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2.分异特点: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海拔
降低
3.自然带分布特点
(1)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变化,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变化相似。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3]______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
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4]______。
水平
丰富
(4)同一自然带: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不同山体,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5)通常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5]______阴坡。
多于
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土地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
2.山地垂直带谱的影响因素
纬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同一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
布较低。(如右图)
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坡向——同一山地,同一类自然带,阳坡较高,阴坡较低;迎风坡较高,背风坡较低。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分析比较
[人教选必1-P89活动变式]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绝对高程和相对高度,同时也取决于山体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下图为贺兰山中段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②自然带的类型为( )
D
A.温带荒漠 B.温带草原 C.高山草甸 D.荒漠草原
【解析】由图可知,山地两坡同一自然带在西坡海拔较高。贺兰山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山脉,西侧以温带荒漠带为主,其山麓①自然带应为温带荒漠,随着海拔升高,水分条件稍有好转,②自然带位于①自然带之上,最可能出现荒漠草原,D符合题意。
2.东坡森林带下限低于西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坡度
【解析】贺兰山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山脉,其东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两坡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A正确;山脉的坡面是东坡和西坡,坡面的热量条件相差不大,B错误;山脉东坡和西坡的海拔相差很小,C错误;从图中看不出东西两坡坡度大小,D错误。
3.⑥自然带东西坡分布高度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B
A.海拔高,气温低 B.山顶面积小 C.坡度大,土层薄 D.光照差异小
【解析】读图可知,⑥自然带位于山顶。在山顶处,海拔基本一致,面积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交换作用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因此⑥自然带东西坡分布高度差异小,B正确。
变式2 林线与树线
[湘教选必1-P113阅读变式]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代表了高山树木生长的最高海拔界限;下边界为林线,是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下图示意我国白马雪山和博格达山林线和树线高程的累积频率(累积频率是指某一数值以下的频率之和)。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林线和树线的分布可知( )
C
A.白马雪山水分条件较差 B.博格达山积温条件较好
C.白马雪山林线交错带面积较小 D.博格达山林线交错带海拔较高
【解析】林线分布海拔高低可以反映山地的水热条件状况,水热条件好,则分布海拔高。该图可知,白马雪山林线和树线海拔更高,说明水分和热量条件都较好,A、B错误。白马雪山的林线交错带范围为3 700—3 800米到
4 400— 4 500米,其高差约600—800米,同理博格达山的林线交错带高差约1 600—2 000米,故白马雪山林线交错带面积较小,C正确。总体上看,博格达山林线和树线海拔较低,林线交错带海拔较低,D错误。
5.博格达山海拔3 000 m附近植被主要为( )
A
①针叶林 ②高山草甸 ③阔叶林 ④高寒荒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由图可知,博格达山海拔3 000 m处处于林线交错带,为分布最高的森林(针叶林)和其上方的高山草甸的过渡地带,①②正确;阔叶林应分布在林线之下,海拔应较3 000 m更低,高寒荒漠应分布在树线之上,海拔较3 000 m更高,③④错误。故选A。
图像突破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读图专练
下图示意我国西部甲、乙两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山地( )
C
A.均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B.甲位于乙的西南方,基带水热条件好
C.乙山北坡较南坡水分条件好,雪线低 D.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甲、乙两山地位于我国西部,甲位于95° E,海拔近8 000 m,且南坡基带为热带季雨林带;乙位于80° E,海拔超过7 000 m,南、北坡基带分别为温带荒漠带和山地草原带,可判断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乙位于天山山脉,甲位于乙的东南方,A、B错误。读图可知,乙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说明北坡降水较多(【必备结论】天山山脉北坡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气流的迎风坡,形成较多地形雨,较南坡水分条件好),C对。自然带的界线较稳定,不随季节变化而移动,D错。
思维线索
雪线的简化分析思路及影响因素
2.乙山脉中,①表示的自然带是( )
C
A.山地荒漠带 B.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解析】由乙山脉北坡自然带谱可知,从山麓至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故植被状况应先变好再变差。乙山脉北坡从山麓至山顶自然带呈现“草原带→草甸带(【易混概念】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草原和草甸的区别:①面积大小不同。草甸较小,草原相对面积大。②植物种类不同。草甸主要生长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原主要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和耐旱的树木。③干湿状况不同。草甸较湿,草原相对较干)→①→草甸带……”的变化,因此①自然带的生物量应大于草甸带,排除A。①自然带位于与基带相隔一个自然带的高处,不会出现温带阔叶林带,排除B、D。选C。
研究表明,大部分植物在山区的垂直带幅在1 000米以内。秦岭中部的太白山南北坡的落叶阔叶林带从海拔500 m向上一直分布到海拔2 800m,可分为基带、典型垂直带和仍处于演化阶段的先锋性垂直带等亚带,形成了世界上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下图为秦岭太白山南、北坡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太白山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原因是( )
C
①落叶木本植物丰富 ②地处气候过渡地带 ③地理位置纬度低 ④山体相对高度适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太白山山地落叶木本植物丰富,耐寒和耐热物种较多,其中耐热物种较多有利于太白山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下限位置下降,耐寒物种较多有利于太白山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上限位置升高,这使得落叶阔叶林带得以充分发育,带幅变宽、结构更复杂,①正确。太白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环境复杂,适合多种落叶阔叶树种生存,形成了多个亚带,②正确。太白山位于中纬度,纬度并不低,③错误。太白山山体相对高度较大,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为多个落叶阔叶林亚带形成、分布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生长条件,④正确。故选C。
4.太白山落叶阔叶林带中的先锋性垂直带是( )
B
A.秦岭红杉林亚带 B.糙皮桦林亚带 C.蒙古栎林亚带 D.栓皮栎林亚带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白山的落叶阔叶林亚带从海拔500 m向上一直分布到海拔2 800 m,对应图中包括落叶阔叶林带和桦木林带;其分为基带、典型垂直带和先锋性垂直亚带,基带应位于下部,典型垂直带应位于中部,先锋性垂直带应是位于典型落叶阔叶林上部的桦木林带,即糙皮桦林亚带和红桦林亚带,选项中B项符合,选B。
5.该先锋性垂直带的发育拓宽了落叶阔叶林带的带幅,与其关联较大的生长习性是( )
A
A.耐寒 B.耐旱 C.喜湿 D.耐贫瘠
【解析】读图可知,糙皮桦林亚带占据了针叶林分布区下部的部分空间,其分布区较典型落叶阔叶林带海拔高,气温低,说明其耐寒习性增强,A正确。桦木林分布海拔较高,分布区域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可能更好,不能突出反映其耐旱的习性,B错误;桦木林分布较高,无法体现其喜湿的习性,C错误;桦木林分布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肥力较高,无法得出其有耐贫瘠的习性,D错误。
知识点 地方性分异规律
小区域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大、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而局部地区的
小范围地域分异则由[1]________支配。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最低级的地域分
异。
地方性分异影响因素:[2]__________的差异、小气候的差异、岩石风化物以及人类
活动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作用、互相[3]______,其中某一因素可能
成为主导的分异因素,支配着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
地方性
地貌部位
联系
①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局部地形(中等地貌形态)往往可以进一步分异为一系列的地貌部位。例如,从河
谷低地到分水高地出现的变化:河床—河漫滩—阶地—谷坡—山坡—山顶。局部地
形的这种分异,进一步引起了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了植被、土壤的
地方性分布。
②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小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下垫面的局部差异,主要是地形差异,不同坡向和坡度具有不
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阴、阳坡以及迎风、背风坡的差异,常通过[4]______的差异
显示出来。
植被
局部地形与小气候条件结合在一起,共同制约了局部地区的干湿状况,这是地方性分异的重要因素。不同干湿程度的局部环境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也就构成了小范围的地域分异。
③岩石风化物引起的分异
土壤中的矿物质部分来源于岩石风化物(土质),不同性质的岩石,风化后发育的土壤性质不同,从而造成生物生境的差异。
④人类活动引起的分异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农业发展和城镇化,自
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现代[5]__________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营力”,它可
以改造自然的地表形态,形成农田、道路、矿场、水库等局部环境,如丘陵山地区域的
梯田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和灌溉系统;城镇化形成的城区环境等。
人类活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小区域内地方性分异现象分析
[人教选必1-P89知识变式]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下图是西拉木伦河上游河谷的景观照片,照片中河谷近处段呈东西向延伸,一侧坡面植被茂密,另一侧坡面植被稀少。据此完成1—2题。
1.与植被稀少一侧坡面相比,另一侧坡面植被茂密主要是因为( )
C
A.河谷北坡光照充足 B.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C.河谷南坡蒸发较弱 D.冬季风背风坡气温较高
【解析】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河谷北坡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土壤水分较少,植被稀疏,A错误;当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受夏季风影响小,B错误;河谷南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茂密,C正确;冬季风主要影响冬季,当地植被生长主要在夏季,D错误。
2.照片拍摄时间是( )
B
A.夏半年上午 B.夏半年下午 C.冬半年上午 D.冬半年下午
【解析】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冬半年植被枯萎,C、D排除;由上题分析可知,植被茂密一侧是南坡,结合地物阴影区可知,太阳此时位于西北方,应接近日落,即照片拍摄时间是夏半年下午,B正确,A错误。
变式2 不同区域地方性分异现象对比
[人教选必1-P90自学窗变式]武功山位于江西境内,最高海拔1 918米,山顶附近罕见分布着起伏和缓、广袤连片的高山草甸(周边山地同海拔分布的是森林),草甸下方约10—30 cm深度为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的花岗岩。同为花岗岩山体的华山和黄山的岩石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据此完成3—4题。
3.武功山山顶附近分布的不是森林而是草甸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A.土层浅薄 B.降水较少 C.气温较低 D.人为伐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功山山顶草甸下方土壤浅薄,只有10—30 cm厚,不利于根系较深的森林生长,但适宜根系较浅的草甸生长,A正确。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和降水较充足,能够生长森林,且周边同海拔山地都有森林分布,说明气温与降水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排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好,森林若遭人类砍伐,在较短时间内就可恢复成次生林,D排除。
4.黄山和华山地表多为裸露岩石,而武功山山顶却有大片草甸,是因为武功山( )
B
A.形成年代较新,上覆岩土尚未完全剥离 B.形成年代久远,花岗岩体遭风化成土壤
C.山体坡度较陡,岩石被重力搬运至山麓 D.山体降水丰富,地表遭到流水侵蚀严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功山的花岗岩形成于古生代,而华山和黄山的花岗岩形成于中生代,武功山形成年代更久远,风化作用更强,花岗岩遭剥蚀出露后进一步风化形成土壤并保存,故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土壤,可以满足草甸生长,故A排除,B正确;武功山山顶附近地形起伏和缓,重力搬运和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故C、D错误。
思维线索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
不一致时,要对比分析实际自然带与理论自然带的差异,分析是哪些因素缺失、约束或改变了其分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39张PPT)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第1节 植被与土壤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热量 水平分布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垂直分布 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部的马尾松等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植被类型及特征
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景观特征
森林 热带雨林(季雨林) 终年[1]__________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主要分布在[2]_____ ___季风和季风性湿 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高温多雨
亚热带
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景观特征
森林 常绿硬叶林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3]______
叶片,具有光泽,无毛、稍

落叶阔叶林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温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 叶子呈[4]______
革质
针状
续表
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景观特征
草原 热带 草原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温带 草原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荒漠 热带 荒漠 全年[5]__________ 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与结构
温带 荒漠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高温少雨
续表
2.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植被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被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生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被 细刺状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分布反映[6]______土壤环境,碱蓬的分布反映[7]___
___土壤环境。
酸性
碱性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主要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
[人教必修1-P84—86知识变式]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植被覆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依次是( )
C
A.森林灌丛、荒漠、草原 B.草原、荒漠、森林灌丛 C.森林灌丛、草原、荒漠 D.草原、森林灌丛、荒漠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我国四大区域的过渡地带,干湿状况的差异变化较大。甲、乙、丙三地逐渐深入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分布最可能是森林灌丛、草原、荒漠,C正确。
2.影响甲、乙、丙植被更替的主要因素是( )
A
A.降水 B.地形 C.热量 D.光照
【解析】甲、乙、丙三地由东南向西北递变,降水逐渐减少,且植被类型所需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故影响植被更替的因素是降水,A正确;图示区域地形有一定的差异,但植被的演替与地形的变化并不吻合,B错误;图示区域位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景观变化与热量的差异关联不大,C错误;图示区域光照条件都比较优越,D错误。
变式2 植物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教必修1-P85活动变式]植物性状是指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为实现生存效率最大化产生的一系列植物属性,如叶片大小、枝干形态等。性状变异能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云贵高原某喀斯特天坑因环境封闭,形成独特的小气候,与坑外地表相比植物多样性更丰富。某团队在该天坑不同坡向布设样带调查植被性状的变异程度。下图示意该天坑样带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植被类型最丰富的是( )
D
A.样带甲 B.样带乙 C.样带丙 D.样带丁
【解析】第一步,分析题干。影响植被类型的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典型特征是地表水不易储存,水分是制约植被生存的重要因素。第二步,分析选项。样带甲和乙位于阳坡,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植被较少,A、B错误。样带丙和丁地处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且坡度较缓,利于水分的储存;与样带丙相比,样带丁还经过一小段陡崖,有崖面植被,植被类型更丰富,C错误,D正确。
4.样带甲的植被叶片普遍偏厚,主要是为了适应( )
D
A.强烈光照 B.夜间冷害 C.异常高温 D.干旱缺水
【解析】叶片薄厚和光照关系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当地出现长时期异常高温的可能性小,夜晚温和,不易受冷害影响,B、C错误;样带甲地处阳坡,蒸发旺盛,且坡度大,土层浅薄,土壤不易储水,植被叶片较厚能够储存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环境,D正确。
知识点 土壤的组成及形成因素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
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主要影响土壤质地。
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气候——直接影响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进而影响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地貌——地形坡度影响土壤发育厚度;山地垂直水热变化也会影响土壤垂直变化。
3.土壤的形成过程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形成与养护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1]______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地貌 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
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
的[2]______分化。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
土壤的发育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3]______
物质
垂直
明显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气候 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的分布规律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
续表
3.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土壤的性质
[人教必修1-P89知识、P92活动变式]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南坡河谷谷坡上的土壤垂直带谱。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M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
C
A.黑土 B.燥红土 C.黄壤 D.寒漠土
【解析】该地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南坡河谷谷坡,温暖湿润的西南风在该拐弯处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大量降水。M地位于谷地,热量较充足,气候整体表现为温暖湿润。结合选项中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气候特征可判断,C正确。
选项 分析 结论
A 黑土是温带湿润气候草甸草原植被环境下发育的土壤,形成环境较冷湿 A错误
B 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形成环境高温 B错误
C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形成环境较为温暖湿润 C正确
D 寒漠土发育在气候严寒干旱的地区 D错误
2.随海拔变化,各类土壤( )
B
A.最干燥的土壤出现在最下部 B.最湿润的土壤出现在最下部
C.最肥沃的土壤出现在最上部 D.最黏重的土壤出现在最上部
【解析】该山地坡度较大,坡地的含水量较差,随海拔降低,土壤含水量增加,故最湿润的土壤出现在最下部,A错误、B正确;最肥沃的土壤应出现在水热配合较好的某一坡度内,不在底部或顶部,C错误;最黏重的土壤应是含水量最大的土壤,在最底部,D错误。
变式2 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
[人教必修1-P90活动、P95自学窗变式]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某科研团队以广东省佛冈县为研究区,通过采集与分析土壤样品发现,研究区内土壤中硒元素以自然来源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下图示意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含量垂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3—5题。
3.土壤中硒元素主要来源于( )
A
A.成土母质 B.土壤酸碱性 C.土壤有机质 D.地表植被
【解析】硒元素属于矿物养分,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A正确;土壤酸碱性、有机质、地表植被会影响硒元素的含量,但并不是硒元素的来源,B、C、D错误。
知识链接
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的疏松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4.在三类土地利用方式中,表层土壤硒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的原因是( )
D
A.地下水蒸发挟带硒元素在地表不断积累 B.地壳运动导致含硒物质抬升至地表分解
C.农产品生长后期大量施用含硒元素化肥 D.生物循环促进土壤深层硒元素到达表层
【解析】当地为湿润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提示】淋盐作用强),会造成硒元素的淋失,不会导致地表硒元素积累,A错误;地壳运动影响范围较大,若含硒物质在地表分解,各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含硒量应大致相同,与图中数据不符,B错误;由材料可知,研究区内土壤中硒元素以自然来源为主,受人为因素影响小,C错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硒元素,储存在体内,枯枝落叶分解时又将硒元素释放到土壤表层,使硒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D正确。
5.采集土壤标本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
C
①采样位置要兼顾典型性和均匀性 ②采样选择在降雨过程时段内进行
③每次采集前要清理工具上的泥土 ④封装标本应保留根系石块等杂物
【解析】土壤采样采取典型地块布点的方法,取样位置分布在具有代表性地块内,同时也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避免特殊性和局限性,①正确;采样时应避开降雨过程,减少地表径流所挟带的非研究区域土壤物质的干扰,②错误;采集完每个样本后,都要对采样工具上的泥土进行清理,才可用于下个样品采集,避免前后两个样本的混杂,③正确;样本封装前应剔除杂物,减少后期因杂物导致的测重误差,④错误。故选C。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知识点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土壤的蓄水功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教必修1-P93知识变式]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均降水量478.3 mm。土壤水分状况是制约该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长期研究发现,植被根系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下图示意该县某地草类、灌木、乔木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三种植被分别对应( )
B
A.草类、灌木、乔木 B.乔木、灌木、草类 C.灌木、乔木、草类 D.乔木、草类、灌木
【解析】三种植被相比,乔木根系最深,树冠最大,蒸腾作用最强,耗水量最大,且该地气候干旱,林地植被覆盖度较差,透光性好,地表蒸发量大,土壤含水量小;草本植被根系较浅、地上植冠小,蒸腾作用弱,耗水量小,土壤含水量大。B正确。
2.三个监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大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原因是( )
C
A.地下水埋藏浅 B.浅层水蒸发量大 C.植被根系截留 D.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由材料可知,植被根系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植被根系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对地表水的下渗起到了截留作用,使根系附近土壤含水量较大,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大致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C正确;黄土高原沟壑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A错误;浅层水蒸发量大会使土壤表层含水量较小,但不会使深层土壤呈现图示变化,B错误;该地乔木高大,树冠大,对水分需求量大,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而灌木、草类植被覆盖率不低,D错误。
3.维持区域稳定的土壤含水量宜( )
B
①建立完整的植被演替系列 ②建立以灌—草为主体的植被系列
③倡导植被的自然恢复 ④倡导植被的人工恢复
【解析】建立完整的植被演替系列,有利于从高、中、低层等不同角度维持土壤含水量,而植被种类少,生态系统难以稳定,①正确、②错误;倡导植被的自然恢复,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小,利于土壤含水量的稳定,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2 改良土壤的措施及影响
[人教必修1-P94图5.22变式]秸秆还田是指将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覆盖土壤或碎混、堆积发酵后施入土壤。2022年,江苏某乡村秸秆还田后,小麦却出现了空壳、缺穗、死麦等现象。据此完成4—5题。
4.秸秆还田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A.提高土壤肥力 B.增加土壤孔隙度 C.保持土壤水分 D.提高土壤温度
【解析】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A正确;粉碎的秸秆孔隙较大,与土壤混合后,会增加土壤孔隙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B错误;秸秆覆盖表层,可保持土壤水分,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错误;秸秆还田不能提高土壤温度,D错误。
5.江苏某乡村秸秆还田使小麦出现空壳、缺穗、死麦的主要原因是( )
C
①秸秆还田发酵产生微生物会争夺土壤养分 ②秸秆碎混导致土壤疏松,出现严重旱情
③秸秆含有虫卵,可诱发农作物病虫害 ④秸秆腐烂后呈酸性,使土壤板结
【解析】秸秆还田后发酵产生微生物会争夺土壤养分,导致土壤养分供应不足,①正确;秸秆碎混还田会导致土壤疏松,土壤水分易蒸发,出现严重的旱情,②正确;秸秆含有虫卵,可诱发农作物病虫害,③正确;土壤呈酸性不会造成土壤板结,④错误。故选C。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规律总结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
1.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2.有机物料投入少;
3.塑料废弃物污染;
4.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
5.农业机械碾压导致上层土壤结构板结;6.有害物质的积累。
[人教必修1-P94案例变式]耕排盐是我国东北平原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深耕是指用犁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表层的土壤覆下去的一种耕作方式。据此完成6—8题。
6.深耕能治理盐碱化,主要是因为( )
B
A.减少了水分蒸发 B.降低了表土含盐量 C.加速了盐分溶解 D.降低了土壤潜水位
【解析】翻耕之后,地表土壤变疏松,接触空气的面积变大,会增加水分蒸发,A错误;深耕把下层含盐量较低的土壤翻耕到表面,缓解了表层土壤的盐碱化,降低了表土含盐量,B正确;水分大量增多才会加速盐分溶解,深耕并没有增加水分,不会加速盐分溶解,C错误;深耕对土壤潜水位影响较小,D错误。
7.为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东北地区深耕最宜选择( )
D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秋末作物收获后,留有残茬,这时将地面的残茬和杂草翻入土中,可促使其腐烂成肥,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D正确。
8.深耕之后平整土地,可增强排盐效果,是因为平整土地可以( )
A
A.使水分均匀下渗 B.加大地表径流量 C.增强土壤透气性 D.降低地表反射率
【解析】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A正确;地表径流多少取决于降水和下渗关系,平整土地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水分下渗,使径流量减少,B错误;增强土壤透气性主要是疏松土壤,和平整土地关系不大,C错误;地表反射率和下垫面性质关系更大,平整土地未改变下垫面性质,D错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28张PPT)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第2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与统一演化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
化是统一的。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协调,下面以内陆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进行说明。
整体性
1.自然环境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1]______循
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
互制约和相互[2]______的整体,一旦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乃至自然环境整体
也会发生[3]______。
生物
联系
变化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4]______的气候环境
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
湿热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5]____,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多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多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了气候的寒冷程度

续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的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6]______的结果;长江三
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7]
______进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具有保持水土、
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的地表形态
侵蚀
风化
续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湿润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续表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8]______的演化过 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9]________
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统一
整体性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人教选必1-P82活动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优势鼠种,喜食植物根、芽,采食量大,穴居且繁殖能力强,是当地众多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其存在有利于维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样性。随着草地退化,高原鼠兔密度呈增加趋势。2022年春季,某畜牧县预计投放毒饵70吨,可消灭高原鼠兔8万只,但有专家认为此做法欠妥。
(1)高原鼠兔大多栖息在偏南坡向的缓坡,推测其原因。(4分)
【答案】高原鼠兔喜食植物根、芽,青藏高原南坡位于阳坡,温度较高,利于植物生长,高原鼠兔食物来源广;(2分)同时南坡温暖的气候环境也更适宜高原鼠兔生活。(2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拆解设问,找方向。可拆解成2个小问题:①高原鼠兔的栖息环境(气候、食物、生存空间、天敌等)是什么样的?②偏南坡向的缓坡有什么条件可以满足高原鼠兔的栖息环境?第二步,分析材料,建立联系。
(2)分别说明该畜牧县灭鼠的原因以及专家认为做法不妥的理由。(6分)
【答案】灭鼠原因:高原鼠兔密度呈增加趋势,加剧了植被退化速度,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2分)
不妥的理由:消灭高原鼠兔,导致其他肉食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不利于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毒饵也较容易被其他动物误食,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同时因毒饵死亡的高原鼠兔也会破坏该地的生态环境。(4分,2点即可)
【解题思路】灭鼠原因:根据材料可知,随着草地退化,高原鼠兔密度呈增加趋势,会加剧当地草地退化。不妥理由:根据所学知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相对较少,且鼠兔是其他肉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采取投放毒饵方式,不仅毒饵容易被其他动物误食,也会短时间导致其他肉食性动物失去食物来源,影响生物多样性;鼠兔死亡之后腐烂的尸体本身也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为该县提供两条控制高原鼠兔大量繁殖的合理化措施。(4分)
【答案】人工破坏高原鼠兔的洞穴,达到赶杀鼠兔的目的;(2分)研究掌握高原鼠免的生活繁衍规律,在合适的时间采取捕杀或者对环境干预较小的其他灭杀方式。(2分)
【解题思路】可从鼠兔的两大生存条件(食物、生存空间)进行思考。
食物 认真研究鼠兔的生活繁衍规律,可以在鼠兔食物匮乏时期采取诱杀的方式猎杀鼠兔,或者采取其他对
环境干预较小的方式干预鼠兔的正常繁殖
生存空间 鼠兔多采取穴居的生存方式,因此可以采取人为破坏其洞穴等行为,破坏它的栖息环境,来达到减缓
繁殖的目的
思维线索
生物生存条件分析的思考角度
变式2 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
2.[人教选必1-P83案例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有机碳在冻土中处于冻结状态,多年冻土层储存的碳大致相当于目前陆地植物和大气碳含量的总和。热喀斯特是指由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富冰多年冻土融化或大量地下冰局部融化后,造成地表沉降甚至塌陷的一类地貌。热喀斯特湖是冻土热融沉陷后积水形成的湖塘。
(1)指出影响热喀斯特湖形成的因素。(4分)
【答案】自然因素:气候变暖、温差增大等。(2分)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开荒;挖沟;修水库等。(2分)
【解题思路】热喀斯特是一种热融塌陷地貌,其形成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应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自然因素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暖、温差增大引起富冰多年冻土融化或大量地下冰局部融化。人为因素方面,人类破坏植被、开荒、挖沟、修水库等活动都加剧了地表沉降甚至塌陷,进而形成热喀斯特湖。
(2)简述热喀斯特湖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趋势。(8分)
【答案】形成过程:在地下冰融化初期,地面开始发生倾斜或者沉陷;(2分)多年冻土或地下冰融水汇入到沉陷区,逐步形成湖塘。(2分)
发展趋势:湖水的潜热会进一步融化地下冰,导致开放水域持续加深和扩张,形成一个相对较深的湖塘;(2分)地下冰基本融化,湖水发生渗漏或侧流,湖塘逐渐干涸。(2分)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热喀斯特湖的形成过程可简单拆解为:地下冰局部融化→地表沉降塌陷→塌陷处积水→形成湖塘。其发展趋势可从地下冰进一步融化可能导致的湖塘变化(湖盆的变化、湖水的变化)角度思考。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方面,分析热喀斯特湖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答案】改变当地原有地表形态;使地下有机碳加速释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状况;增加地表土壤水分,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破坏地表植被,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封冻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影响生态平衡。(6分,3点即可)
【解题思路】热喀斯特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生物等方面分析。
地貌 热喀斯特湖形成,会导致多年冻土层继续融化,地表塌陷,湖岸坍塌后退,改变当地的地貌形态
气候 加快冻土的融化速度,使土壤中储存的碳大量释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水文 热喀斯特湖大量蓄水,局地蒸发和降水受到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状况也会随之改变
土壤 土壤水分含量发生变化,冻土的土壤质地、养分等发生改变
植被 热喀斯特湖的演化(地面沉陷、土壤流失)会严重破坏地表植被,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生物 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被封冻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影响生态平衡
知识点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
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以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说明:
教材素材变式
[人教选必1-P83知识变式]金沙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南北连绵,平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常过着自给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下图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植被演替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分别对应图中的( )
B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甲地湿润河谷,原生植被出现季雨林,为热带植被,对应南部干热河谷;乙地箐沟湿处原生植被出现常绿阔叶林、河谷处出现常绿硬叶林,为亚热带植被,对应中部干暖河谷;丙地河谷原生植被出现常绿针叶林植被,为温带植被,对应北部干温河谷,B对。
2.整个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原因及趋势是( )
D
A.气候变暖—多向进化 B.人为破坏—多向退化 C.焚风效应—单向进化 D.人为破坏—同向退化
【解析】居住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人们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导致原生植被演替为次生植被,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不是自然原因,A、C错;南部、中部、北部次生植被几乎都演替为低矮的灌丛,说明演替方向单一,B错、D对。
3.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演替后( )
B
A.植被覆盖度增加 B.物理风化增强 C.地表冲蚀作用减弱 D.生物风化增强
【解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演替后,植株矮化,郁闭度降低,即植被覆盖度降低,A错;进而会导致地表冲蚀作用加强,地表物理风化增强,B对、C错;植被减少,生物风化会减轻,D错。
[人教选必1-P83案例变式]2022年夏季为我国1961年以来最热的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众多湖泊,但只是暂时性积水,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并不大,却会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湖泊景观图。据此完成4—6题。
4.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的原因是( )
A
A.冰川融水和降水均增加 B.地下水出露量大 C.冻土加速融化 D.植被覆盖率提高
【解析】该地2022年夏季气温异常升高,冰川融水增加,同时降水增加,使得沙漠出现暂时性湖泊,A正确。湖泊是暂时性积水,而不是永久性湖泊,地下水的出露、冻土的融化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存在影响,但影响较小,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
5.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小的原因可能有( )
B
①农业需水量大 ②蒸发旺盛 ③下渗量大 ④生活用水量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当地降水量极少,多晴天,蒸发旺盛,沙漠下渗量大,沙漠中的湖泊水量会不断减少,最终将消失,故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小,②③正确;塔克拉玛干沙漠人类活动少,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小,①④错误。故选B。
6.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后,湖区周边( )
D
A.地下水位下降 B.物种减少 C.气候彻底湿润化 D.土地盐碱化加剧
【解析】干旱的沙漠中出现地表积水并形成湖泊,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A错误;蒸发增强,空气湿度增大,土壤水分条件有所改善,利于植被生长,物种增加,B错误;该沙漠湖泊是气候异常形成的,该地距海较远,气候不可能彻底湿润化,C错误;沙漠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位升高,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D正确。
关键点拨
在沙漠地区,蒸发量往往远大于降水量。如果沙漠湖泊面积较大,会导致蒸发率高,湖泊中的水分很容易被蒸发掉,导致湖泊干涸,难以演变为永久性绿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