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内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变
形或变位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区域 主导性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高纬度、高山地区 冰川侵蚀、冰川堆积
特别注意:①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的
趋势是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不同的作用有主次之分。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外力作用判断
[人教选必1-P20图2.4、知识变式]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倒石堆地貌在冰缘环境下的高山地区发育广泛。下图为倒石堆地貌素描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高山冰缘环境下倒石堆发育广泛的原因是( )
B
A.冰川侵蚀作用强 B.冻融风化作用强 C.风力侵蚀作用强 D.流水侵蚀作用强
【解析】高山冰缘环境下的地表岩石空隙和裂缝中存有一定水分,该地区气候寒冷,加上高山冰缘地区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使岩石发生冷热收缩,冻融风化作用强烈,岩体易破裂,堆积形成倒石堆,故B正确;冰川侵蚀作用一般形成于冰川广布的地带,常形成刀刃状山脊、多面锥体山峰、冰川槽谷等,而图示为堆积体,不符合, A错误;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一般不会形成由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C、D错误。
知识链接
风化作用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温度、光照、流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岩石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原地形成松散物,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机械破碎)、热膨胀(岩石热胀冷缩)、冻融风化(水在裂隙中结冰后膨胀)、盐结晶(含有盐分的溶液渗入岩石裂缝及接口处,留下盐晶体,盐晶受热膨胀)、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破坏、酸性物质释放改变岩石化石性质等)等作用形式。
2.倒石堆地貌沉积物( )
C
A.粒径上大下小 B.层理结构明显 C.结构松散杂乱 D.结构紧密坚实
【解析】倒石堆是高山冰缘地区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崩解倾卸式就地堆积下来的,因此其堆积物的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C正确, B、D错误;受重力作用影响,一般较大的岩块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部位才停止下来,而一些较小的碎石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其粒径分布体现为上部小、下部大,A错误。
易混辨析
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上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分选性差。
变式2 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教选必1-P19、21知识变式,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 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会持续升高,A正确,排除C;结合材料可知,该山脉并没有火山持续喷发,排除B;岩浆侵入不会对山脉升高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
4.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解析】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故A正确。
5.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C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解析】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外力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故C正确。
思维线索
大量实证和模拟研究表明,在构造运动活跃的造山带,地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点决定了地形高差的增加有一定的上限,不会无限增加。地形升高的同时,遭受的外力侵蚀作用也在增强,最终外力侵蚀作用与内力抬升作用达到均衡,山体高度将逐渐趋于稳定。
知识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特征
岩石类型 特点 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结构致密,比较坚硬 花岗岩
喷出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 具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1]______ 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 弱地带[2]______地表冷凝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安山岩 侵入
喷出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 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 积、[3]______而成 层理结 构,常含 有[4]_____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影响,在一定[5]______、压力条 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 变而形成 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 大理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固结
化石
温度
续表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如下: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6]______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岩浆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7]______作用(高温、高 压)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8]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变质
岩浆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岩石类型的判断及成因分析
[湘教选必1-P26活动变式]梅花石为玄武岩,是我国特有的石种。石中的气孔和裂隙被方解石、绿帘石充填后,呈大小不等的圆球状和细脉状,在岩石表面形成似梅花盛开的图案。在山溪里经千百万年的自然磨砺而成,多见于河流上游峡谷。图1示意梅花石景观,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梅花石的岩石类型对应于图2中的( )
D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梅花石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图中甲为沉积岩,A错;乙由沉积岩演变而成,为变质岩,B错;丙、丁由岩浆演化而成,丁出露于地表为喷出岩,丙未出露于地表为侵入岩,C错、D对。
技巧点拨
岩石类型的判断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意: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岩浆活动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2.下列关于梅花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硬度较大,不易磨损 B.花纹均匀,排列整齐 C.石质粗糙,颜色暗淡 D.密度较大,常具裂痕
【解析】梅花石经千百万年的自然磨砺而成,说明硬度较大,不易磨损,A对;原石气孔大小不等,难以形成有序的花纹,B错;玄武岩中的气孔被填充,加上流水打磨时间长,石质并不粗糙,颜色光亮,C错;梅花石为喷出岩,密度较小,被填充时,会有裂痕,D错。
3.梅花石出现在河流上游峡谷处,其经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B
A.风力搬运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解析】梅花石为喷出岩,产于山区,却在河流峡谷中被发现,可推测是被流水搬运所致,B对;与沉积作用关系不大,C、D错;风力搬运作用强度较小,A错。
变式2 岩石形成的地质过程推断
[人教选必1-P22活动、P24图2.10变式]千层薄饼岩(下图)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形成于三千万年前。该期间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交替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互层岩石。上述过程长期反复,形成层层叠叠的岩石,如同千层薄饼。据此完成4—5题。
4.千层薄饼岩属于( )
C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由材料可知,千层薄饼岩是由海洋生物和沙土互层沉积形成的沉积岩,C正确;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变质岩是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均不是千层薄饼岩所属的岩石类型,A、B、D错误。
5.推测千层薄饼岩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D
A.地壳抬升—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海相沉积 B.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固结成岩—海相沉积
C.风化侵蚀—海相沉积—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海相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解析】由材料可知,千层薄饼岩是海相沉积岩,故其形成先要经历海相沉积,再经历固结成岩;目前,千层薄饼岩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出露海面,说明固结成岩后,经历了地壳抬升过程;图中显示千层薄饼岩高低不一,参差不平,说明遭受了外力风化侵蚀作用。D正确。
思维线索
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思路
地球上的地貌绝大部分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般采用“高侵蚀、低沉积”的思路进行内外力作用的判断,即内力作用使地壳抬升,则外力作用以侵蚀作用为主;内力作用使地壳下沉,则外力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14张PPT)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3 地貌的未来演化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问题解读:
地貌的演化过程受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地貌的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研究地貌的未来演化,
有助于人类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研究思路:
实践应用:
1.[人教选必1-P39、40问题研究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在半封闭海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其中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占其总面积的93.4%,东江三角洲占6.6%。近百年来,三角洲中河道的形成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使三角洲向外海推进的速度加快。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海岸线的历史变迁。
(1)概括近8 000年珠江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特征。 (6分)
【答案】海岸线向外海推移;推移速度呈加快趋势;相同时段内西江和北江三角洲的沉积作用更明显,海岸线推移速度更快(或东江三角洲的沉积作用较弱,推移速度较慢);不同区域的三角洲同时发育,海岸线多向扩展。(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题思路】概括地理事物的变化特征,既要看到总体变化特征,又要看到局部差异。从总体上看,各时期的海岸线向外海推移,推移速度呈加快趋势;从局部差异看,西江三角洲、北江三角洲沉积速度较快,东江三角洲沉积速度较慢,三个三角洲扩展方向不同,导致海岸线多向扩展。
(2)列出研究人员推论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所依据的材料。(4分)
【答案】遗迹(化石、沉积物等);遗址;文献资料等。(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解题思路】研究人员推论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所依据的材料主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思考。自然方面,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是河流泥沙沉积的结果,因此沉积物的性质、化石都是研究人员推论的依据。人类活动方面,人类活动留下的遗址和足迹,以及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等都可以作为研究人员推论的依据。
(3)判断珠江三角洲泥沙沉积量最大的季节,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季节:夏季。(2分)理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且集中;(2分)河流径流量大,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2分)受夏季风影响,海水顶托作用强,利于泥沙沉积。(2分)
【解题思路】分析如下:
(4)分析近百年来珠江三角洲沉积速度加快的人为原因。(4分)
【答案】人类活动(砍伐、垦殖等)使珠江来沙量显著增多;人工围垦加速了三角洲沉积;人为束窄河道,流水搬运作用加强,沉积物被输送到外海。(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未来珠江三角洲的面积可能缩小还是扩大 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三角洲;(2分)海水侵蚀加剧;(2分)海水温度上升,风暴潮增多,对海岸的侵蚀加剧。(2分)
或扩大。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调影响植被生长,河流含沙量增加; (2分)暴雨等强降水天气增多,河流流量增多,侵蚀和搬运作用增强,含沙量加大; (2分)海平面上升,河流入海口与海面高差减小,海水的顶托作用增强,泥沙易沉积。(2分)
【解题思路】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河流和海水(波浪或潮汐)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海水侵蚀作用强于河流堆积作用时,三角洲海岸线会出现后退;当河流堆积作用强于海水侵蚀作用时,三角洲海岸线会向海洋推进,面积扩大。因此,若选择三角洲面积缩小,则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侵蚀部分三角洲的角度分析;若选择三角洲面积扩大,则从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调影响植被生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以及河流入海口与海平面高差减小,海水的顶托作用增强等角度分析。
2.[人教选必1-P40分析预测变式]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地裂缝是一种在内外力作用下地表浅表部发生线性破裂的地质现象。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其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2018年雨季,在持续降雨的影响下,肯尼亚中部的东非裂谷区出现了一条数千米长的巨大地裂缝(图1),研究发现:肯尼亚地裂缝常与断层相伴而生;地裂缝形成处地表土层孔隙较大、结构松散;肯尼亚东非裂谷区内的地下水最终会沿断裂注入裂谷南部的湖泊。图2示意肯尼亚地裂缝的形成过程。
(1)指出与肯尼亚地裂缝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
【答案】地壳断裂,流水侵蚀,流水搬运,重力塌陷。(4分)
【解题思路】肯尼亚地裂缝是在东非裂谷带上,常与断层相伴而生,因此首先受地壳断裂影响,地裂缝形成处地表土层孔隙较大、结构松散,由于持续降水,流水沿孔隙下渗,发生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最后发生重力塌陷。
(2)说明在肯尼亚地裂缝形成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空间迁移的过程。(4分)
【答案】地表水沿土层孔隙、断裂面等下渗到地下;(2分)地下水在地下渠道内顺势流动,地下水最终排泄至东非裂谷区中海拔较低处(湖泊)。(2分)
【解题思路】分析如下:
(3)肯尼亚地裂缝具有“自我修复性和原地复发性”,试推测其原因。(6分)
【答案】肯尼亚雨季降水集中,水量大;(2分)质地疏松的土层在雨季易被侵蚀、搬运至地裂缝内,地裂缝在较短时间内会被淤积填满;(2分)地裂缝的形成受控于当地的活动断裂带,断裂带内的地下径流会持续侵蚀周围土层,使淤积后的地裂缝重新开裂。(2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设问。“自我修复性”即是指地裂缝被填满;“原地复发性”即是指原地开裂。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地壳运动形成的断裂不会如此反复,故应是由外力作用影响形成的。第二步,调用知识,建立联系。肯尼亚为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降水集中,水量大;质地疏松的土层在雨季易被侵蚀、搬运至地裂缝内,地裂缝在较短时间内会被淤积填满;地裂缝的形成受控于当地的活动断裂带,断裂带内有地下径流,地下径流会持续侵蚀周围土层,使淤积后的地裂缝重新开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38张PPT)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3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河谷的演变
1.河流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含义 向河流源头侵蚀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蚀 向河岸两侧侵蚀
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地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特别注意: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有河流落差、径流量大小、水流速度、地面物质抗侵蚀能力(岩性软硬)等。
2.河谷的发育过程
河谷的演变
1.原因
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2.过程
河谷发育阶段 侵蚀类型和影响 地貌特点 河流横剖面
初期(A) 河流侵蚀作用以[1]___________ ___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 和延长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横剖面呈[2]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期(B) 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 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 河谷[3]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使河道变宽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 浅的[4]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下和向源头
“ ”形
拓宽
槽形
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是指河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流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发生地区 河源、河流上游 中上游(多为构造抬升的山区) 下游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河谷发育与阶地
[人教选必1-P38自学窗变式]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金沙江过鸡公石(屹立于金沙江中心的岛屿)的河谷横剖面。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河段金沙江两岸地壳变动的特点最可能是( )
A
A.西岸地壳间歇性上升,东岸相对稳定 B.西岸地壳持续隆升,东岸持续下陷
C.西岸地壳间歇性下陷,东岸相对稳定 D.西岸地壳持续下陷,东岸持续隆升
【解析】图示显示西岸阶地较多,东岸阶地较少,故两岸存在构造差异。阶地主要是受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西岸阶地有多个平坦面,说明地壳间歇性上升,东岸仅形成一级阶地,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对。
2.关于鸡公石的说法正确的有( )
C
①由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②由流水冲刷脱离陆地而成
③与西岸构造运动相近 ④与东岸构造运动相近
【解析】鸡公石为金沙江中的一个小岛,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金沙江切割作用显著,鸡公石应为流水冲刷脱离陆地而成,与内力作用关系不大,①错、②对;鸡公石与河谷东岸都形成了一级阶地,且阶地面积差异不大,由此可推测其与东岸构造运动相近,③错、④对。故选C。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与其他阶地相比,T5阶地地表组分颗粒较小的原因主要是( )
B
A.地表侵蚀严重 B.地表风化程度高 C.流水搬运距离长 D.耕种时间长
【解析】T5表层为红色黏土,是南方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与风化作用有关,该处距河较远,地势最高,风化时间长,B对;地表侵蚀严重会造成水土流失,但对土壤性质影响较小,A错;T5阶地与其他阶地同处一个河谷横剖面,与河源距离相差不大,各阶地地表组分差异应较小,因此与流水搬运距离长短关系不大,C错;T5阶地地表组分颗粒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D错。
拓展延伸
河流阶地
1.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阶地面形成时期,河流的侧蚀或堆积作用占优势;阶地斜坡形成时期,河流的下切作用占优势。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
2.多级阶地的标注: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第一级阶地,向上的另一级阶地称第二级阶地,以此类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老,完整性越差。
3.河流阶地的成因
(1)气候变化
①气候变冷,流域内物理风化加强,碎屑物质丰富,或者气候变干,流域内植被覆盖度减小,坡面侵蚀强度加大,流域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含沙量增加,造成河床堆积;②气候变湿热,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流中泥沙量减少,径流量增加,导致河床下切侵蚀增强,形成阶地。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引起堆积和侵蚀作用的交替,便会形成一系列阶地。
(2)构造运动
①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②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流水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便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3)侵蚀基准面变化
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溯源(向源头)侵蚀,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是从下游不断向上游扩展,因而同一级阶地下游形成的年代比上游形成的年代要早。
变式2 河谷演变过程与瀑布发育
4.[人教选必1-P33图2.27、湘教选必1-P39阅读变式]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越溪河位于川东丘陵区,是嘉陵江的支流。流域广泛分布有硬度较大的砂岩,其下为较软的泥岩。由于干、支流河道下切侵蚀速率的差异,越溪河河口出现裂点(河谷纵剖面上的坡度转折点),裂点不断向河流上游移动,在距河口2.3千米处,裂点发育为瀑布。以瀑布为界,上游河道宽浅,而下游河道则为“V”形。下图为瀑布所在河段地质图。
(1)简述河口处形成裂点并发育为瀑布的地质过程。(6分)
【答案】嘉陵江流量大于越溪河流量,下切侵蚀速率快,使越溪河河口处出现裂点;(2分)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裂点不断地向河流上游移动;(2分)不同硬度岩石的下切侵蚀程度存在差异,形成瀑布。(2分)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越溪河属于嘉陵江支流,其中嘉陵江流量大、流速快,下切速率快,由于越溪河下切速率较慢,因此越溪河河口处出现裂点;在河流溯源侵蚀的作用下,裂点不断沿越溪河向上游移动;同时由于越溪河流域广泛分布有硬度较大的砂岩,其下为较软的泥岩,不同硬度岩石遭受侵蚀的速度存在差异,最终形成瀑布。
(2)分析越溪河瀑布上下游河道形态差异的成因。(8分)
【答案】以瀑布为界,越溪河上游河床岩石为砂岩,岩性较硬,抗侵蚀能力强,(2分)以侧蚀为主, 形成相对平坦开阔的槽形河谷;(2分)下游河床为泥岩,岩性较软,抗侵蚀能力弱,(2分)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深度较大的“V”形河谷。(2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拆解设问,找方向。可拆解为3个小问题,①越溪河上下游河道形态各有什么特征,差异是什么?②各种特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③越溪河流域上下游分别有什么条件形成了这种差异?第二步,建立联系,找答案。
拓展延伸
瀑布的成因
瀑布存在的一个常见原因:岩石类型的差异。河流对软硬不同的岩石产生差异侵蚀,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而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河流从较坚硬的岩石河床流向较松软的岩石河床时,在河流的下蚀作用下,逐渐形成瀑布。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方向延伸,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知识点 冲积平原的形成
1.河流堆积地貌形成机制
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类型 洪积(冲积)扇 河漫滩 三角洲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 过程 山区河流挟带大量砾石和泥 沙,在出山口处地势突然开 阔,水流减缓,物质沉积, 形成冲积扇 地势平坦,河流侧蚀作用强,凸岸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 断升高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 形成河漫滩 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
(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
(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
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特别注意:①河口处不一定都会形成三角洲。泥沙来源少或无沉积空间(河口地势陡峻、沿岸洋流带走泥沙、地
壳沉降等)也可能无三角洲形成。②三角洲面积的大小会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等而变化。
冲积平原的形成
1.主要的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1]________ 河口地区
中下游
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泥沙等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已废弃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小+海水[2]
______作用,河水流速减慢
→泥沙堆积→堆积物不断向
海洋一侧延伸形成三角洲平
原
顶托
续表
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3] ______,冲积扇顶端 到边缘地势逐渐降 低,堆积物颗粒由粗 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
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
海洋方向呈[4]______状
图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扇形
放射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冲积扇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教选必1-P35思考变式]青海湖北岸发育有许多冲积扇,沙柳河(落差1 500米、 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 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 108米、 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形成的冲积扇最典型。下图示意青海湖北岸冲积扇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由M到N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趋势是( )
A
A.&1& B.&2& C.&3& D.&4&
【解析】读图可知,M位于冲积扇顶端,N位于冲积扇边缘。冲积扇是河流冲出出山口时地势突然平坦开阔,挟带的物质沉积而形成的,沉积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故由M到N沉积物平均粒径由大变小,故选A。
2.与泉吉河相比,沙柳河冲积扇面积大的原因是( )
C
A.植被覆盖率低,碎屑物质多 B.流域面积广,搬运能力较弱
C.河流径流量大,挟带泥沙多 D.年降水量丰富,河流汛期长
【解析】据材料可知,与泉吉河相比,沙柳河流域面积广,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强,挟带沉积物多,故冲积扇面积大, B错误,C正确;沙柳河与泉吉河所处流域植被和气候差异较小,河流汛期长短差别也较小,A、D错误。
变式2 河漫滩特点及成因分析
[人教选必1-P35图2.32变式]泛滥平原即河漫滩,是指河床与谷坡
间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水淹没的部分。泛滥平原是由河流的横向迁移
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沉积物二元结构:下部由较大的
河床冲积层(主要是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较细的泛滥平原沉积物
(主要是细砂和黏土)组成。极宽的泛滥平原又被称为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泛滥平原剖面。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面积宽广泛滥区的自然原因是( )
C
A.物理风化强,风化物具有分选性 B.积雪冰川分布广,河谷长而宽阔
C.径流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开阔 D.地势低洼,有利于地表径流汇集
【解析】泛滥平原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气候湿润,水量大,物理风化弱,积雪冰川分布较少,A、B错误;河流流经平坦开阔的地形区,河流横向流动沉积显著,利于河床冲积层形成,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河流有明显的洪水期,洪水期时会有较细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泛滥平原沉积物,洪水退去,河漫滩出露地表,形成面积宽广的泛滥区,C正确;地势低洼对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影响较小,D错误。
4.泛滥平原上部沉积物形成的主要时期是( )
B
A.洪水期之后 B.洪水期 C.枯水期之前 D.枯水期
【解析】河漫滩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平水期(洪水期之后、枯水期之前为河流的平水期)和枯水期出露地表,洪水期被淹没。洪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洪水位的时期)河漫滩处洪水较浅,流速较缓,粒径较小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泛滥平原上部沉积物。B正确。
变式3 三角洲地貌及变化分析
[人教选必1-P36图2.33变式]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入海处的河道为中心形成的巨大扇形地。每年,黄河水将超过亿吨的泥沙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这些泥沙不断把海岸线向前推进,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的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甲区域海岸线在40年间的变化情况及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B
A.蚀退—淤进,气候变暖 B.淤进—蚀退,河流改道 C.蚀退—淤进,径流变化 D.淤进—蚀退,洋流影响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从1964年至1999年,甲区域海岸线向外拓展;从1999年至2004年,海岸线向内收缩,海岸线呈现出淤进—蚀退的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河流改道,输送泥沙减少密切相关,B对、C错;40年时间较短,气候变暖、洋流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不大,A、D错。
6.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主要是( )
A
A.植被保护成效显著 B.干支流跨流域调水 C.大规模引水灌溉 D.大量拆除水电站
【解析】近年来由于黄土高原植被保护成效显著,泥沙输送量减少,使得黄河三角洲增长缓慢,A对;干支流跨流域调水对总体入海输沙量影响不大,故对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影响较小,B错;引水灌溉是导致黄河水量减少的原因,但并非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C错;黄河干支流水力资源丰富,未出现大量拆除水电站的现象,D错。
思维线索
冲淤平衡原理
变式4 曲流河道变化过程分析
7.[人教选必1-P36活动变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长江武汉城区段两岸由滨江平原和一系列对峙矶头(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等)构成。由于矶头形成的“卡口”约束,河道平面形态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段的河道形态有较大变化:左岸变化较小,右岸经历了河—洲—湖—陆的演化,形成武昌北滨江平原。下图示意长江武汉城区段明清时期以来的演化。
(1)从河流差异侵蚀的角度,分析长江武汉城区段河道平面形态呈“藕节状”的原因。(6分)
【答案】矶头由基岩构成,不易被侵蚀(侧蚀),河道较窄;(2分)滨江平原由泥沙堆积形成,在侧蚀作用下,河道展宽;(2分)一系列对峙矶头和滨江平原相间分布使得长江武汉城区段河道平面形态呈“藕节状”。 (2分)
【解题思路】据材料可知,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为矶头,矶头主要由基岩构成,硬度较大,不易被侵蚀;受到矶头的影响,河道摆动幅度较小,使河道相对较窄;由于滨江平原主要是泥沙堆积而成,在水流的侧蚀作用影响下,此处河道容易展宽;由于河段上下游的一系列对峙矶头的存在,河道较窄,而滨江平原处河道又较宽,两者相间分布,使得长江武汉城区段的河道平面形态呈“藕节状”。
(2)分析武昌北滨江平原利于泥沙沉积的环境条件。(6分)
【答案】汉江汇入长江,受长江干流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积;(2分)位于长江干流开阔的河段(或干流流出矶头河段,河流展宽),泥沙易淤积;(2分)岸线呈抛物线状,河道弯曲,流速较缓,泥沙易淤积。(2分)
【解题思路】汉江在汇入长江过程中,其水流受到了长江干流的顶托作用,使汉江挟带的泥沙大量淤积;汉江注入长江的河段属于干流流出矶头的相对开阔的河段,此处河段相对宽阔,泥沙可淤积的空间相对较大;右岸河道向东弯曲,水流速度较慢,有利于泥沙淤积。
(3)说明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段右岸湖泊的形成、演化过程。(6分)
【答案】形成:泥沙淤积(或沙洲合并)使得河道由多分汊河道演化为单分汊河道,其中右汊河道淤塞形成余家湖、沙湖、白杨湖等多个“串珠状湖泊”。(3分)演化:沙洲与陆地逐渐合并,湖泊补给减少(或湖泊继续淤积),余家湖、白杨湖消失,仅剩沙湖残留,由狭长水道连接长江。(3分)
【解题思路】分析过程如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47张PPT)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32 地质构造与地貌
知识点 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与地貌
1.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项目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层向下弯曲
项目 背 斜 向 斜
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常见地形 山岭 谷地
倒置地形(差别侵蚀)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破 碎易被侵蚀而成[1]______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
易被侵蚀,反而形成[2]______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谷地
山岭
续表
2.断层的判断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岩层受力断裂,二是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受力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研究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具体应用见下表:
领域 应用
找水 ①[3]______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和储藏,两翼的水易向中间汇集、下渗
形成地下水;②断层处往往有地下水出露,因此利用断层可以找水
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确定钻矿位置 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等,它们往往保留在向斜构造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
向斜
领域 应用
工程选址 ①建筑工程,如隧道选址应避开[4]______,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建设易
诱发地质灾害,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②开凿地下隧道应避
开向斜部位,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若开凿,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断层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地质构造的判断
[人教选必1-P26图2.14变式]下图为某地质构造剖面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以直接观察到( )
C
A.褶皱 B.两侧岩层向上拱起 C.断层 D.中间岩层断裂上升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甲、丙处岩层沿着断裂面向下错位,应为断层, C正确,D错误;褶皱岩层是弯曲变形的,而图示岩层平直,A、B错误。
2.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是受到( )
A
A.张力作用 B.压力作用 C.滑坡作用 D.变质作用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甲、丙处岩层沿着断裂面发生断裂并向下错位,说明此处断层是岩层受到张力断裂下陷形成的,故A正确;受压力作用岩层会弯曲变形,如果有断层,岩块会上升,B错误;滑坡作用、变质作用一般不会使岩层断裂,C、D错误。
3.关于图中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甲比乙形成的时间更晚 B.甲、乙、丙岩层具有大量气孔
C.丙比乙的岩层厚度更大 D.甲与乙错位距离约为1米
【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为同一岩层,形成时间一样, A错误;甲、乙、丙均为沉积岩,没有大量气孔,B错误;乙的岩层厚度比丙的大,C错误;图中下方有一成年人,对比可知,甲与乙错位超过半人高,距离约1米,D正确。
变式2 地质构造形成的过程分析
[人教选必1-P28活动变式]世界地质公园庐山是一座块状山。下图为沿庐山西北—东南向绘制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属于背斜山的是( )
C
A.虎背岭 B.牯岭 C.大月山 D.五老峰
【解析】虎背岭、五老峰处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属于断层构造,为断块山,A、D错误。牯岭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B错误。大月山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地势高于周围区域,为背斜山,C正确。
5.推测庐山的地质形成过程是( )
B
A.挤压弯曲—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B.挤压弯曲—岩层断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层断裂—挤压弯曲 D.挤压弯曲—外力侵蚀—岩层断裂—地壳抬升
【解析】庐山是一座块状山,两侧是地势低平的长江和鄱阳湖,其形成过程应首先经历岩层挤压弯曲,挤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发生断裂,并向上位移,形成块状山地,然后受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侵蚀,地表起伏不平,B正确。
知识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1]______板块、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美洲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2]______地壳比较稳
定,两个板块之间的[3]______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
内部
交界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大山脉和巨大高原 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4]______边界 _________ [5]______边界 _________ 图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长
消亡
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1.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 ”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由美洲板块与另一小板块碰撞形成。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板块运动与山脉
[人教选必1-P29图2.20、图2.21变式]苏门答腊岛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海。岛上河流众多,有90余座火山,其中最高峰海拔达3 800米。下图示意苏门答腊岛山脉、河流、沼泽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巴里桑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是因为( )
B
A.亚欧板块向东南俯冲 B.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挤压 C.地壳活跃程度的差异 D.岛屿呈西北—东南走向
【解析】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苏门答腊岛西南部边缘为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边界,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挤压,使地壳抬升,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B正确;亚欧板块海拔较高,印度洋板块海拔较低,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A错误;地壳活跃程度的差异与之无关,C错误;岛屿与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均是板块挤压的结果,D错误。
2.苏门答腊岛的地质环境特点是( )
C
A.变质岩深厚 B.多岩溶地貌 C.火山岩广布 D.风力作用强
【解析】由材料可知,苏门答腊岛上有90余座火山,说明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因而火山岩广布,C正确;变质岩一般出现在岩石与岩浆接触的地方,厚度较小,A错误;岩溶地貌多分布于石灰岩广布区,石灰岩是浅水环境形成的沉积岩,而该处多火山岩,B错误;位于赤道无风带,风力作用较弱,D错误。
变式2 板块运动与火山
[湘教选必1-P36活动变式]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由两部分组成:没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链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岛链(图1)。这些海底火山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年轻”,“身高”也在增长。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地球“热点”理论:随着板块运动,板块漂移过地幔柱时,地幔柱的“羽流”冲破岩石圈造成火山喷发(图2)。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
C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西南向东北
【解析】分析如下:
4.皇帝海山链中的海山均没于海面以下,最可能是因为( )
C
A.海洋地壳下沉 B.火山喷发规模小 C.受外力侵蚀 D.海平面上升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皇帝海山链中的海山是地幔柱“羽流”喷发形成的。海洋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不会使海山链中的海山均没于海面之下,而夏威夷岛链均出露海面,A、D错误;火山喷发规模小只是不会使海山继续“长高”,但不会使其均没于海面以下,B错误;皇帝海山链形成时间早于夏威夷岛链,随着板块移动,皇帝海山链逐渐远离海底地幔柱,没有新的岩浆物质冷却,其在漫长的外力作用,如海浪侵蚀作用下,会被侵蚀没于海面以下,C正确。
图像突破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常见问题 判断方法
判断地壳运 动性质 ①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b#
②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b#
③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
了沉积岩,后来地壳上升,该岩层被全部侵蚀掉了。
判断岩层新 老关系 ①根据地层层序:沉积岩层→下老上新;
#b#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含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比含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b#
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喷出岩的岩层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
质岩多受岩浆活动影响,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b#
④根据海底地形发展过程:同一海岭或海沟内,离海岭越近,岩层形成的年代越晚;离海沟越近,
岩层形成的年代越早。
判断地质构 造 中心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
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老,为向斜。
如右图中A为背斜,B为向斜。
读图专练
类型1 地质剖面图
[人教选必1-P28图2.19变式]下图为松嫩平原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 )
A
A.铁力处花岗岩形成年代最早 B.剖面线西端的岩层为侵入岩
C.通肯河与呼兰河间有向斜构造 D.林甸处第四纪沉积物厚400米
【解析】读图可知,铁力处的花岗岩形成于古生代,比图中其他地层的形成年代都早,A正确;玄武岩是常见的喷出岩,因此剖面线西端的岩层为喷出岩,B错误;通肯河与呼兰河之间中生代沉积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C错误;林甸处第四纪沉积物厚约200米,D错误。
2.绥化处地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C
A.古生代岩浆侵入—古生代沉积—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
B.中生代沉积—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古生代岩浆侵入
C.中生代沉积—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
D.古生代岩浆侵入—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挤压褶皱
【解析】读图可知,绥化处地层下部有弯曲的中生代沉积层,其上面存在不整合面,上部为第四纪沉积层,因此该处地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中生代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然后受到地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接着岩层随地壳抬升并受外力作用侵蚀形成不整合面,最后地壳再次下沉并接受第四纪沉积,故选C。
[链接人教选必1-P28活动]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3—5题。
3.有关图中各处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甲处岩层弯曲是由断层所致 B.M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C.乙处岩石可能变质成大理岩 D.N处岩石材质致密宜作建筑材料
【解析】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由挤压作用造成的,且发生在断层之前,A错;读图例可知,M处岩石为岩浆岩,没有层理构造,B错;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变质岩,可能出现在与岩浆通道接触的石灰岩分布区的乙处,C对;N处为喷出岩,岩石常有气孔,不宜作建筑材料,D错。
4.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丙处岩石形成时间晚于乙处 B.丁处可能发现化石
C.N处岩浆冷凝速度慢于P处 D.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
【解析】读图可知,丙处岩石上覆有乙处岩石同类岩层,且位于断层上升侧,故丙处岩石形成时间早于乙处,A错;丁处为岩浆岩,不含化石,B错;N处岩浆喷发出地表后迅速冷凝,冷凝速度快于P处岩浆,(【提示】地下温度较高,岩浆冷凝速度慢)C错;断层是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图示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D对。
5.Q岩石形成前图示范围内发生过的明显地表侵蚀过程最可能有( )
C
A.4次 B.3次 C.2次 D.1次
【解析】分析如下:
易错提醒
解答该题的关键词是“明显地表侵蚀”。学生在解答该题时,往往会认为Q岩石穿越的岩层都会发生侵蚀过程,因而作答时,只依据该岩石穿越的岩层层数来确定侵蚀次数。其实,有些岩层并未发生“明显”的侵蚀过程。
[链接人教选必1-P25自学窗]下图为我国横断山区某地地质构造图,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为湖泊环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最古老的岩层是( )
A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分析如下:
7.该地区湖泊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C
A.湖泊面积持续扩大 B.湖泊面积持续缩小 C.湖水出现频繁进退 D.湖泊面积保持稳定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湖泊底部形成了细砂岩、含砾粗砂岩、砂质泥岩等,且呈现交替分布,构成这些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不同,这与流水搬运作用有关。据此可以判断,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湖泊面积出现了多次扩张和收缩的变化,即湖水出现了频繁的进退现象,C正确。
解后反思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湖泊水量与搬运能力的关系,即湖泊水量大时,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湖泊水量小时,搬运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小。
8.据图判断该地一定发生过剧烈的( )
B
A.地震活动 B.火山喷发活动 C.板块张裂活动 D.岩浆侵入活动
【解析】该地有大面积的玄武岩分布,说明该地发生过剧烈的火山喷发活动,B正确。据图无法判断是否发生过强烈的地震活动,排除A;横断山区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发生剧烈的板块张裂活动的可能性小,排除C;岩浆侵入多形成花岗岩而不是玄武岩,排除D。
类型2 平面地质图
[湘教选必1-P35活动变式,2023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岩浆岩( )
A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由图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线延伸区域,且两侧岩层发生错位,可判断岩浆岩沿断层F侵入,①正确;从图例中读取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图中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说明岩浆岩切穿的是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沿断层F侵入,由背斜轴部切穿所有岩层,侵入了寒武纪岩层,因此岩浆岩形成时间晚于寒武纪,④错误。A正确。
10.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C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解析】该地区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岩层);形成的岩层受到挤压,褶皱隆升出现背斜构造;图中的断层穿过背斜轴部,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晚于褶皱形成时间。因此,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
柳江盆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为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盆地历经多次地质事件,发育多个不整合面(上下相邻地层时代不连续)。下图为柳江盆地局部地质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示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势特征为( )
A
A.向斜 西陡东缓 B.背斜 西陡东缓 C.向斜 西缓东陡 D.背斜 西缓东陡
【解析】读图可知,“义院口”及其以南的地层以较为年轻的侏罗纪岩层为主,由该岩层向东西两侧岩层变老,为向斜地质构造。西部地区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提示】岩层产状三要素为岩层的空间方位,岩层走向、倾向和倾角)变化急剧,这说明该地岩层受到强烈的挤压,岩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加上断层发育,西侧较陡,东侧地区岩层变化平稳,说明东侧岩层地势相对平缓,A正确。
12.图示区域,典型的不整合面分布在( )
B
A.P—C B.C—O C.O— C D.C— Z
【解析】不整合面是指上下相邻地层时代不连续。据图例可知,P和C是二叠纪和石炭纪,地层时代连续,不符合不整合面特征,A错误;C是石炭纪地层,O是奥陶纪地层,地层时代不连续,但图中显示二者为相邻地层,说明地层之间存在不整合面,B正确;O地层和 C 地层时代连续, C 地层和Z地层时代连续,都不符合不整合面特征,C、D错误。
13.志留纪到泥盆纪期间,该区域的古地理环境表现为( )
B
A.陆地,接受沉积 B.陆地,遭受剥蚀 C.海洋,接受沉积 D.海洋,遭受剥蚀
【解析】图中奥陶纪O到二叠纪P两个时代的地层直接接触,中间缺失了志留纪S到泥盆纪D的地层,说明志留纪到泥盆纪时期,该地区处在陆相(山地或高原)环境,遭受风化和剥蚀,缺失两个地层,B正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40张PPT)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4节 其他外力作用地貌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
特别注意:随着地壳的缓慢上升或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暗河高出地下水位,就成为溶洞;反之,地壳下沉或地下
水位上升,溶洞充满地下水或部分充填地下水,就成为暗河。一些高原山区,有不同海拔的溶洞分布,可能与地
壳间歇性抬升运动有关。
喀斯特地貌
形成:[1]________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
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可溶性
地面喀斯特地貌 落水洞 溶蚀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淀积
石钟乳、石笋、石柱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 喀斯特地貌演变过程
[湘教必修1-P57图2.36变式]天坑是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溶洞因顶部多次崩塌裸露出地面而形成的。下图为重庆小寨天坑二次崩塌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天坑形成的过程为( )
A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岩石裂隙—地下溶洞—重力崩塌
B.岩石裂隙—沉积作用—地下溶洞—剥落岩块—重力崩塌
C.地下溶洞—重力坍塌—裂隙渗水—地下溶洞—二次崩塌
D.地壳下沉—岩石裂隙—裂隙渗水—地下溶洞—二次崩塌
【解析】天坑位于喀斯特地区,而喀斯特地区岩石为石灰岩,是浅海环境下沉积形成的;后经地壳抬升成陆地;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出现裂隙,地表水沿岩石裂隙下渗,不断对岩石进行冲刷与溶蚀,形成巨大地下溶洞;后来溶洞洞顶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天坑。故天坑形成的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岩石裂隙—地下溶洞—重力崩塌,A正确。
2.抑制二次崩塌的主要因素是( )
B
A.年降水量 B.隔水层 C.地壳抬升 D.地下河
【解析】二次崩塌指的是上层天坑与下层溶洞之间的部分逐渐被溶蚀、冲刷变薄,最后坍塌的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地下溶洞上部有一隔水层,隔水层可减少水分下渗,减缓地下溶洞洞顶被裂隙水穿透的速度,成为抑制二次崩塌的主要因素,B正确。年降水量、地壳抬升、地下河都会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但不是抑制二次崩塌的主要因素,A、C、D错误。
拓展延伸
塌陷型天坑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天坑有两类,一种是塌陷型,一种是冲蚀型。
塌陷型天坑是由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作用造成岩层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而成的,通俗地讲就是被地下水掏出来的。其发展由地下到地面,经历了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厅、地表天坑几个主要阶段。
其形成应具备以下必要条件:①有连续沉积、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层,并有较广泛的连续出露与分布;②岩层水平或平缓产状,尤以宽平的背斜轴部最为有利;③位置相对很低的排水基准面和较厚含水层的包气带;④温和多雨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条件;⑤含水层中存在着物质、能量输入与输出功能强大的动力系统。
3.[人教必修1-P67图4.2变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石灰岩形成的高原被沟壑切割,呈现出方山群、墙状山、孤立方山的地貌组合,其中墙状山高度在百米以上,宽仅十余米,延伸可达数千米。下图为墙状山演化示意图。
(1)指出石灰岩高原形成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
【答案】地壳运动(内力抬升),(2分)沉积作用。(2分)
【解题思路】石灰岩高原的形成主要经过了两个过程,一是石灰岩的形成,即沉积作用;二是高原的形成,即地壳运动。
(2)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述石灰岩高原演化出墙状山的过程。(4分)
【答案】石灰岩高原抬升过程中出现平行裂隙,(2分)受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裂隙加宽加深,形成墙状山。(2分)
【解题思路】石灰岩高原演化出墙状山的过程显示在示意图中,阶段Ⅰ石灰岩高原抬升过程中出现平行裂隙,阶段Ⅱ至阶段Ⅲ石灰岩高原受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裂隙加宽加深,直至阶段Ⅳ形成墙状山。
(3)简述墙状山广布地区聚落的特点。(4分)
【答案】多为乡村聚落,规模小,(2分)相对分散(稀疏),聚居的人口少。(2分)
【解题思路】墙状山广布地区,平原面积小,主要聚落类型是乡村,规模小、人口少。
知识点 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
类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形成过程
风蚀地貌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的孤立石柱 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蚀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 伸出的两个兽角(翼)。迎风坡较[5]____,背风 坡较[6]____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表,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纵向沙垄 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 缓
陡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风沙地貌的特征判读
[人教必修1-P73思考变式]植物线性沙丘一般是指在沙漠地区受到呈锐角相交且风力大小不等的两个方向的风交互作用,风中沙粒沉积形成的垄状沙链。下图是植物线性沙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风向。据此完成1—2题。
1.在植物线性沙丘发育过程中( )
C
①沙砾沉积形成水平层理 ②沙丘主体增高变宽伸长 ③沙丘表面成土作用加快 ④沙丘表面沙砾粒径增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由于植被阻挡,风中挟带的沙砾发生沉积,沙丘主体会增高变宽伸长,但是由于植被和坡向的影响,不可能形成水平层理,故①错误,②正确。植物线性沙丘发育过程中,灌丛植被增多,说明沙丘成土作用加快,故③正确。沙丘主体在增高,粒径较大的沙砾不易被搬至沙丘表面,故沙丘表面沙砾粒径减小,故④错误。故选C。
2.影响图示沙丘形成的主导风向是( )
B
A.甲和乙,且甲风力大于乙 B.甲和丙,且甲风力大于丙
C.丙和丁,且丙风力大于丁 D.乙和丁,且丁风力大于乙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沙丘从a到d发育过程中,独立小沙丘从左向右延伸,直至连接成线性沙丘,发育方向与甲、丙风向一致,故主导风向是甲和丙;d阶段显示甲风向一侧距离沙丘脊线更近,说明甲风向风力更大,吹动沙粒向丙风向一侧沉积,故B正确。
变式2 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分析
3.[湘教必修1-P50图2.24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甘肃瓜州县灌溉农业区面积广,区域内湖泊萎缩,湖床出露。瓜州素有“风库”之称,多大风和沙暴,沙暴中挟带了大量的盐类物质。疏勒河北侧广泛分布着具有裂隙的土状沉积物黏土,在此发育了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土丘、滩地交错分布,造型各异。图1为瓜州雅丹地貌景观图,图2为瓜州及周边区域图。
(1)说明瓜州雅丹地貌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植被稀疏,地表干燥,黏土层相对松软,多裂隙;(3分)位于西北地区,多大风,大风沿黏土层裂隙侵蚀,裂隙两侧残留,形成土丘。(3分)
【解题思路】雅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立足当地的气候要素去分析。由光照条件,可推测河湖相沉积物已被风化;由大风条件,可推测风蚀强度;由降水条件,可推测植被状况及对风力的阻挡作用等。
(2)指出瓜州沙尘中盐类物质的来源。(3分)
【答案】开垦的耕地因土地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1分)周围地区风力挟带的盐分;(1分)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1分)
【解题思路】,盐分的来源既有当地自然原因产生的,也有人为耕作产生的,还有来自周边地区的。
(3)请你为兰新高铁防御风沙侵袭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答案】修建挡风墙或挡风屏;(1分)修建地上通风隧道;(1分)设置石(草)方格等固沙。(1分)
【解题思路】防御风沙侵袭主要从阻滞和疏导两方面去思考。
知识点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类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形成过程
海蚀地貌 海蚀崖 高出海面的[7]______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 海积地貌 沙滩、沙洲、贝壳堤及泥质滩涂 沿海滩涂,地形平坦 在潮汐、[8]______等海水运动的
作用下,砂砾、泥土、贝壳或者珊
瑚礁等物质在海岸地区堆积而成
陡崖
海浪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 海岸地貌形成过程及趋势分析
[人教必修1-P74图4.18变式]“潮汐树”是潮水在上涨、回落过程中侵蚀海滩形成的一种潮间带地貌。从天空俯瞰,一条条潮沟犹如生长在潮间带上的参天大树,主干朝向大海,枝杈朝向陆地。下图是钱塘江入海口的“潮汐树”照片。据此完成1—3题。
1.“潮汐树”最有可能分布的海岸是( )
C
A.沙质海岸 B.基岩海岸 C.泥质海岸 D.人工海岸
【解析】据材料可知,“潮汐树”是发育在潮滩上的潮沟(海滩上受退潮水流的侵蚀形成的), 故“潮汐树”最可能发生在质地松软易被侵蚀的泥质海岸,C正确;沙质海岸较为疏松,易被侵蚀,但稳定性差,不易形成“潮汐树”,A错误;基岩海岸岩石比较坚硬,潮水侵蚀能力较弱,不易形成“潮汐树”,B错误;人工海岸人类活动影响大,不易形成“潮汐树”,D错误。
2.“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是( )
C
①潮涨潮落,汇流面积增加 ②潮沟加深,分汊增多
③落潮,滩面冲蚀 ④涨潮,泥沙淤积
【解析】落潮流速快于涨潮,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速度较慢,以淤积为主;落潮时海水离岸,流速加快,在滩面上进行冲蚀,形成最初的潮沟;随着每天潮涨潮落,伴随着溯源侵蚀和侧蚀等活动,汇流面积不断增加,潮沟逐渐加宽加深,分汊也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潮汐树”。因此“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是④③①②。故选C。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3.对图中“潮汐树”潮沟的形成解释合理的是( )
C
A.涨潮水流速度慢,侵蚀作用强 B.涨潮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强
C.退潮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 D.退潮水流速度快,堆积作用强
【解析】“潮汐树”是潮水在上涨、回落过程中侵蚀海滩形成的,故潮沟的形成以侵蚀作用为主,B、D错误;涨潮时为上坡,水流速度慢,侵蚀作用弱,A错误;退潮时为下坡,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形成潮沟,C正确。
4.[人教选必1-P22活动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碳酸钙是石灰岩未固结前的形态,呈白色,且碳酸钙越纯,颜色越白。英国多佛尔海峡沿岸(如图)因发育大规模洁白的崖壁而闻名。多佛尔白崖的碳酸钙沉积形成于温暖的白垩纪,海洋浮游生物的骨架碎屑演化形成疏松多孔、柔软脆弱的海相沉积碳酸钙,白崖海蚀后退速率高,且白崖表面状况利于光线的多次反射和散射。与一般的石灰岩崖壁相比,多佛尔白崖颜色更加洁白。
(1)多佛尔白崖较一般石灰岩崖壁更加洁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6分)
【答案】白垩纪时期气候温暖,海平面较高,(大片陆地被淹没)缺少陆源风化物,杂质少,碳酸钙纯度高;(2分)岩性脆弱,海蚀后退速率快,崖面新鲜光滑,地衣等植被难以生长;(2分)崖壁疏松多孔,表面粗糙,多碎屑粉末,光线多次反射、散射,增加崖壁亮度。(2分)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碳酸钙越纯,颜色越白”,反推多佛尔白崖碳酸钙纯度高。碳酸钙是海洋生物沉积的产物,白垩纪气候温暖,海平面上升,大片陆地被淹没,该地缺少陆源风化物,碳酸钙中的杂质少,纯度高。根据材料“疏松多孔、柔软脆弱”可以推测崖壁多碎屑粉末,碎屑粉末能使得光线多次散射、反射,从而增加崖壁亮度。此外,碳酸岩岩性脆弱,该地西风风向与海峡走向一致,海浪侵蚀作用促使崖壁后退速度较快,崖面新鲜光滑,地衣等植被难以生长。
(2)预测英吉利海峡白崖崖壁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变化趋势:白崖崖壁后退,景观破碎,面积减少。(2分)理由:碳酸钙规模有限,受海浪侵蚀作用影响,不断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2分,1点即可)
【解题思路】英吉利海峡白崖崖壁变化趋势主要从海平面位置、物质来源、外力侵蚀作用等角度分析。作为岛屿的崖壁,碳酸钙规模有限,受海浪侵蚀作用影响,崖壁会不断后退;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海平面上升,低海拔崖壁会被淹没,所以白崖崖壁会不断后退,景观破碎,面积减小。
知识点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
①冰斗: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圈椅状的半圆形凹地。
②冰川槽谷: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壁陡立,谷底开阔,横剖
面呈“ ”形。
③角峰:[9]________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金字塔
④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2)冰川堆积地貌
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挟带的物质堆积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地表形态。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冰川地貌的特征判断
[湘教必修1-P63活动1变式]冰川槽谷横剖面一般呈“U”形,其形态的沿程变化反映了冰川侵蚀特征的沿程分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横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冰川不同部位槽谷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依次是( )
B
A.甲丙乙丁 B.甲乙丙丁 C.乙丙丁甲 D.丁甲乙丙
【解析】冰川的流动过程受重力作用的影响较大,遵循冰川由高处流向低处的原则可以判断槽谷的上下游位置。由图可知,从甲到丁,槽谷底部海拔逐渐降低,则不同部位槽谷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应为甲、乙、丙、丁, B正确。
2.与乙处相比,丙处槽谷横剖面展宽更大,可能是因为丙处( )
D
A.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流水堆积强 B.位于上游,垂直高差大,冰川侵蚀强
C.位于冰川的交汇处,流水侧蚀强 D.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侧蚀强
【解析】冰川槽谷由冰蚀作用形成,冰川活动的地区气温低,缺少液态的流水,流水作用弱,A、C错误;结合上题可知,乙槽谷位于丙槽谷上游,B错误;槽谷展宽程度与冰川侧蚀作用的大小有关,在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层厚度增大,会导致冰川对槽谷两侧的侧蚀作用加大,故推测丙处附近槽谷横剖面展宽更大,最可能是因为处于支冰川汇入主冰川的位置,D正确。
[湘教必修1-P62阅读变式]山岳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组成的冰碛垄,并发育出辫状水系。如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在任一条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冰川体消融的前端( )
C
A.向海拔低处推进 B.向海拔高处后退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川体挟带大量的碎屑物沿冰川谷向下滑动,随着海拔降低,气温升高,冰川体前端融化,所挟带的碎屑物沉积,沉积物随着冰川的运动源源不断地在此累积,受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冰川退缩,碎屑物堆积体在冰川体前端显露出来,形成冰碛垄。因此,在任一条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冰川体消融的前端位置稳定。选C。
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学生易忽略“任一条冰碛垄”这一限定条件,而是根据图中多条冰碛垄的位置变化,推出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向海拔高处后退的错误结论。
4.与河流三角洲相比,冰碛垄堆积物( )
B
A.颗粒较小 B.粗细混杂 C.大小均匀 D.碎屑表面光滑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川运动过程中侵蚀岩层,并将巨大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末端冰川融化,岩石碎块大量堆积,因此冰川沉积物具有以下特点:①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②绝大部分棱角鲜明;③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B正确。
变式2 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
5.[湘教必修1-P62图2.43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所遗留下来的地貌,主要包括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等(图1)。图2示意梁王山(位于云南省)部分地区等高线和冰川侵蚀地貌分布状况。
图1
图2
(1)说出该地区冰斗的主要分布位置,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分布位置:冰斗主要分布在山体海拔较高处山脊的北面。(2分)原因:山体顶部海拔较高,地质时期有冰川活动;(2分)山脊北面为阴坡,降雪积累较多,冰川侵蚀作用较强,因此冰斗发育多。(2分)
【解题思路】冰斗的分布位置主要结合图中地形特征去描述。冰斗位于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的洼地,其成因主要立足冰的形成和侵蚀去分析。
(2)推断该地区冰川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6分)
【答案】雪线附近的山势低洼处,积雪反复冻融造成岩石崩解,崩解的岩石随着冰川运动被搬走,洼地不断拓宽、加深,形成冰斗;(2分)相邻冰斗不断靠近,或向山脊方向后退,最终致使其夹持区域或山脊呈刀刃状即为刃脊;(2分)朝向不同的冰斗受其内部冰体侵蚀作用,后壁后退,使得冰斗所围区域的山峰呈尖锐状即角峰。(2分)
【解题思路】冰川侵蚀作用会使得地貌变崎岖,图中显示该地区冰川地貌主要类型为角峰、刃脊和冰斗,且角峰和刃脊位于冰斗合围区域,结合地貌尖锐程度推断形成顺序应为冰斗→刃脊→角峰。刃脊、角峰应是冰斗冰川不断侵蚀山地岩石形成的;冰斗海拔较低,地势低洼,有积雪反复冻融,应是岩石因反复冻融崩解,被冰川搬运,使洼地不断拓宽、加深形成的。完整描述其过程即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13张PPT)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5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的特征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山区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项目 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选址及走向
一般原则 首选[1]_____ ,其次是铁路 ①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选线,线路往
往迂回前进;②翻越山岭时,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线路一般呈[2]______字状或“8”字状(尽量与[3]________平
行);③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
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4]______、林地的占用;④避开
陡坡、断层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⑤在适宜的
过河点跨过河流;⑥尽量选择两点间最[5]____的线路、经过
尽可能多的[6]________
公路
“之”
等高线
耕地
近
居民点
项目 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选址及走向
原因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较低、技术难度相对较小 ①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③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降低运营成本和保障运行安全的需要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山地对交通选线及建设的影响
[人教选必1-P31图2.24变式]下图是拉林(拉萨—林芝)铁路桥梁隧道相连处景观图,图中江边公路是拉林公路。据此完成1—2题。
1.拉林铁路沿途桥梁隧道众多的原因是( )
C
A.高寒缺氧 B.风力强劲 C.地势起伏大 D.地层不稳定
【解析】铁路要选择较平直且起伏较小的线路,才能安全运行,因此在修建铁路时遇山要开挖隧道,遇河流要修建桥梁。拉萨至林芝段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势起伏大,因此铁路沿线桥梁隧道众多,C正确;桥隧的修建与高寒缺氧、风力强劲和地层不稳定关系不大,A、B、D错误。
2.图示拉林公路走向呈S形是为了( )
A
A.降低路面坡度 B.减轻洪水威胁 C.避开断裂带 D.避开泥石流
【解析】在山区修建公路时要大致沿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从而降低路面坡度,以保证行车安全,因此道路常呈S形,A正确;公路形态与减轻洪水威胁关系不大,B错误;从图中看不出断裂带,与避开断裂带关系不大,C错误;在山坡修建S形公路无法避开泥石流,D错误。
变式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人教选必1-P37图2.35、图2.36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香溪河位于湖北省西部,全长97.3千米,自然落差约1 540米,流域呈扇形。香溪河有东西两源,东源在神农架林区,河长64.5千米;西源在大神农架山南,河长54千米。人们习惯上将两河汇合后至汇入长江处的河段称作香溪河,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高地上。下图示意香溪河流域聚落分布状况。
(1)指出香溪河流域聚落的规模及分布特点。(4分)
【答案】以小聚落为主,较大聚落少。(2分)聚落多分布于河流沿岸或河流交汇处。(2分)
【解题思路】依据图文信息可知,香溪河流程短,流域面积小,聚落规模不大,聚落分散且较小,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流交汇处。
(2)分析聚落多位于河流沿岸高地上的原因。(6分)
【答案】香溪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位变化大;(2分)山区河流,落差大,易发洪水;(2分)河流干流较短,支流多,易出现暴涨暴落现象,因此聚落多建在高地上。(2分)
【解题思路】聚落多位于河流沿岸高地上的原因主要从洪水威胁的角度作答。香溪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山区流程长,支流多,干流短,易出现暴涨暴落现象。
(3)分析香溪河下游难以形成城市的原因。(4分)
【答案】香溪河位于湖北省西部,位置偏僻;(2分)地势起伏大,流域面积小,地势不够开阔。(2分)
【解题思路】香溪河下游难以形成城市的原因主要从河流下游的地势开阔程度、位置特点等角度作答。
易错提醒
分析山区聚落尤其是河谷上游聚落多分布于高地上的原因时,学生一般都能理解是为了避开洪灾,而对于洪灾产生的原因解释不清。对山区河流而言,易发生洪灾的原因一是降水,主要考虑当地所处的气候类型;二是汇水,主要考虑支流的数量和密度;三是排水,主要考虑干流的长度、地形、排水方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