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专题九 乡村和城镇
第1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乡村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类型 概念 特点 分布位置
公共用地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 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规模相对较小 常分布在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
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
住宅用地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规模较小 一般分布在公共用地与农业用地
之间
农业用地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规模较大,几乎遍 布整个乡村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乡村的土地利用
乡村土地利用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占较大比重,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相对分散。乡村功能区的概念、特点及分布位置如下:
功能区 概念 特点 分布位置
公共用地区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规模相对较小 常分布在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
功能区 概念 特点 分布位置
居住区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规模较小 一般分布在公共用地区与农业生产区之间
农业生产区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规模较大,几乎遍布整个乡村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 乡村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人教必修2-P24图2.2变式]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结构,新公路建成后该村新建房屋位置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该地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区,区内房屋建筑风格整齐划一且没有池塘用地。据此完成1—3题。
1.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区的主要目的是( )
B
A.保护传统文化 B.保护土地资源
C.方便农业生产 D.方便居民生活
【解析】依据图文资料,规划后新农村的占地面积较小,房屋建筑风格整齐划一,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B正确;新农村建设后,会改变原有村庄的建筑和面貌,不利于保护传统文化,排除A;新农村建设区距农田的距离与原农村建设区差别不大,因此主要目的不是方便农业生产,排除C;新农村建设能够方便居民生活,但不是规划建设区的主要目的,排除D。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 乡村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人教必修2-P24图2.2变式]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结构,新公路建成后该村新建房屋位置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该地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区,区内房屋建筑风格整齐划一且没有池塘用地。据此完成1—3题。
2.造成新农村建设区房屋与原农村建设区建筑风格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C
A.文化底蕴 B.村民喜好
C.政府政策 D.经济水平
【解析】材料“该地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区,区内房屋建筑风格整齐划一”说明新农村建设区是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因此主导因素是政策,C正确;文化底蕴会使农村建筑景观多呈现独特建筑样式,且不统一,排除A;村民喜好和经济水平会使农村建筑多样,排除B、D。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 乡村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人教必修2-P24图2.2变式]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结构,新公路建成后该村新建房屋位置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该地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区,区内房屋建筑风格整齐划一且没有池塘用地。据此完成1—3题。
3.新农村建设区没有设计规划池塘用地的原因可能是( )
A
A.基础设施完善 B.自然环境优美
C.节约淡水资源 D.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依据材料,农村的池塘用地在原来的村庄布局中承担生活用水和调节气温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区,各种生活设施完善,不需要池塘提供相应功能,A正确;自然环境优美不是取消池塘用地的原因,排除B;节约淡水资源主要从生产生活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排除C;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对当地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排除D。
[人教必修2-P24导入变式,2023江苏卷]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主要考虑的是( )
B
A.村寨布局 B.洪水威胁
C.地形坡度 D.方便劳作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地位于山区,两河交汇处的上游地区河流水量较小,受洪水威胁较小,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上游利于保障铁索桥的安全,B正确;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距离村寨差异较小,A错误;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地形坡度差异较小,C错误;农田和果园主要分布在村寨周围,铁索桥位置对方便劳作的影响较小,D错误。
[人教必修2-P24导入变式,2023江苏卷]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5.早期风雨桥成为村寨重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原因是( )
A
A.日常使用频率高 B.远离村民的住宅
C.便于接待外村人 D.建筑成本比较低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农耕小路依靠风雨桥跨越河流,说明风雨桥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故成为早期村寨重要的公共建设空间,A正确;风雨桥距离村民住宅较近,B错误;风雨桥不是接待场所,C错误;风雨桥成为重要公共建设空间与建筑成本关系不大,D错误。
[人教必修2-P24导入变式,2023江苏卷]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6.该村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恢复村寨传统特色的最大挑战是( )
C
A.街巷景观还原 B.传统住宅修缮
C.精神家园重塑 D.基础设施完善
【解析】街巷景观还原、传统住宅修缮、基础设施完善都属于基建工程,实施难度相对较低,A、B、D不符合题意;精神家园重塑属于意识层面,恢复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C符合题意。
视野拓展
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花桥、福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整体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因为过往行人能在此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知识点56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变化
知识点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变化
1.城镇内部功能区
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住宅区——在城镇中广泛分布,占用面积最大
工业区——在城镇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集聚成片
2.城镇内部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土地利用方式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租的高低,地租水平的高低和社会活动付租能力共同影
响内部功能区分化的形成。
&1&
(2)其他因素:行政因素(政府土地规划)、历史因素(城镇历史背景和演变,是城镇基础)、社会因素(社会
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主要影响住宅区分化)
特别注意:城市形成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工业区分布在城镇中;中后期,城镇中心用地紧张,工业区外迁,
原工业区会进行改造。
3.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改善环境状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护文化遗产。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主要功能区
功能区是体现城镇主要职能的相关产业或部门集中分布的地区。城镇规模越大,担负的职能越多,其功能区类型就越多,且划分越明显。
功能区 位置 形态 特征
商业区 市中心;[1]__________两 侧;街角路口。 占地面积小,呈 [2]__________。 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交通干线
点状或条状
功能区 位置 形态 特征
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文 化设施完善的城镇中心地带 或环境优美的郊区; 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 和[3]________附近。 占地面积大,占 城镇空间的 ;呈 [4]__________。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区 市区外缘,干线两侧。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5]__________分
布。
工业区
片状、团状
交通干线
续表
2.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1)经济因素——形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它往往通过地租来发生作用。影响
地租的两大经济因素是[6]____________和[7]________________。不同产业的付租能
力和对地段要求的特殊性在城市中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城镇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格局。
交通通达度
距市中心的距离
①交通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城镇内不同地区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也就相应存在差异。如下图所示:
②距市中心的距离
距市中心的远近不同,地租相应存在高低差异,因付租能力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 随距市中心的距离[8] __________;距离市 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 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的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区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
市中心的距离[9]_______
___;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区位选择原因 最大限度接近消费人群 既有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付租能力差
(2)其他因素——使得功能区空间布局更加复杂
经济因素奠定了城镇功能区的基本结构,但是当新的[10]________形成,周边新的城镇发展
会使基本结构发生“变形”。行政、历史、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叠加,往往使得城镇功能
区的划分更加复杂。
递减最大
递减最小
交通线
续表
历史因素:如北京围绕故宫一带的市中心不是中心商务区,而是行政区。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具体表现在职业、收入水平、知名度、生活方式、民族等方面。
政策因素: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北京市实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并带动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口向通州疏解,将通州建设为北京的副中心。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判断
[人教必修2-P26图2.4变式]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四个地铁站平均客流量及周边500米范围内商业设施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站点最可能为区域交通枢纽的是( )
B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如下图:
技巧点拨
城镇三大主要功能区的常见判别方法
(1)看面积大小:一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3)看地价高低:一般商业区最高,居住区次之,工业区最低。
(4)看形态特征:一般呈点状、条状分布的是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呈片状分布。
(5)看建筑物的密度:一般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6)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小。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判断
[人教必修2-P26图2.4变式]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四个地铁站平均客流量及周边500米范围内商业设施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2.图中③站点所在的功能区最可能是( )
A
A.商业区 B.中央商务区
C.居住区 D.生态旅游区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③站点符合商业区的特征,A正确,C、D错误。③站点工作日日平均客流量与①④站点差距不大,周末日平均客流量明显比工作日多,说明该地区在周末更具吸引力,不符合中央商务区工作日日平均客流量远大于一般商业区的特点,B错误。
易混辨析
商业区与中央商务区的辨析
本题易错选B项,以为③站点所在的功能区最可能是中央商务区,主要原因是解题时混淆了商业区与中央商务区的特点。从城市规模看,商业区是一般城市都有的基本功能区,而中央商务区一般在大城市才会有;从布局看,一个城市可拥有多个商业区,且商业区可以分布在任意一个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较大的位置,而中央商务区大多位于大城市的中心,人口流动量特别大(包括工作日)。
综上,中央商务区一般位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区域,中小城市一般只有商业区而没有中央商务区。或者说,一般所有城市都有商业区,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中央商务区。
变式2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人教必修2-P29图2.9变式]北京东路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上海开埠以来全国闻名的生产资料经营一条街,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北京东路地区面临产业低效老旧、风貌破碎缺失、配套活力不足等问题。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北京东路地区建立了内外互联、河街互通的“金街、银岸、坊巷”综合更新体系。下图示意北京东路地区城市更新项目。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规划合理的是( )
A
A.金街—建设中央商务区 B.银岸—建设别墅度假区 C.坊巷—发展高档住宅区 D.苏州河—增建矿石码头
【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北京东路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金街又处于北京东路地区的核心地带,因而适合建设中央商务区,A正确;别墅度假区往往选择在环境优美的风景游览区,一般不宜布局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区,B错误;高档住宅区一般接近风景区或文化区,C错误;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北京东路地区原来只是生产资料经营一条街,没有矿石消费企业,不适合增建矿石码头,D错误。
变式2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人教必修2-P29图2.9变式]北京东路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上海开埠以来全国闻名的生产资料经营一条街,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北京东路地区面临产业低效老旧、风貌破碎缺失、配套活力不足等问题。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北京东路地区建立了内外互联、河街互通的“金街、银岸、坊巷”综合更新体系。下图示意北京东路地区城市更新项目。据此完成3—4题。
4.北京东路地区“金街、银岸、坊巷”综合更新利于( )
C
A.降低工业成本,促进产业的升级 B.提升交通便捷度,增加土地价值
C.改善城市风貌,提升区域竞争力 D.延长工业产业链,增加常住人口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东路地区面临产业低效老旧、风貌破碎缺失、配套活力不足等问题,建立河街互通的“金街、银岸、坊巷”综合更新体系,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利于改善城市风貌,提升区域竞争力,C正确。结合上题分析,北京东路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应是城市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河街互通的“金街、银岸、坊巷”综合更新体系符合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但对降低工业成本、提升交通便捷度和延长工业产业链影响不大,A、B、D错误。
变式3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分析
5.[人教必修2-P30活动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开展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时,调查了重庆市两江新区及其主要功能区分布。两江新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因位于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而得名。区域内规划为四大功能片区,片区内部又划分为多个组团功能区。下图示意两江新区功能区划。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查阅到零售商业作为城市功能的最基本组成,不仅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指数,还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塑造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
(1)说明两江新区规划为多个片区的原因。(4分)
【答案】两江新区沿长江北部和嘉陵江东部布局,受河流分隔影响,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分散;(2分)受国家政策影响,两江新区被规划为多个功能片区。(2分)
【解题思路】经济、自然环境、政策、文化等会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如下。
(2)指出图中对高等级零售商业入驻吸引力最强的片区,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江北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区。(2分)原因:两江新区规划前,该片区功能较完善,为核心区;人口密集,购买力强,且对高等级零售商业服务的需求旺盛;新区规划后,零售商业入驻的门槛提高。(任答2点得4分)
【解题思路】高等级零售业付租能力强,适合布局在城市中心区。读图可知,江北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区位于两江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且消费人群购买力强,对高等级零售商业入驻吸引力最强。
(3)推测两江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零售商业发展的特点。(6分)
【答案】零售商业网点整体分布增多;高等级零售商业网点偏好在成熟商圈布局;低等级零售商业网点呈现大分散的演变特征。(每点2分,共6分)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两江新区为国家级新区,随着经济发展,零售商业网点整体分布会增多。由材料可知,零售商业会影响居民生活便利性,以及起到塑造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居民住宅较为分散,主要布局低等级零售商业;高等级零售商业服务范围较大,主要布局在成熟商圈附近,起到塑造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
变式4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6.[人教必修2-P29知识变式,2023北京卷]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城市功能区 小微绿地行点
商业区 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透视性好,花卉类植物造景与小雕塑结合,设置
休息座椅、移动货亭等服务设施。
居住区 利用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种植便于养护的乡土植物,建有游乐、健身、社区文化
展示等设施,可作为社区议事场所。
工业区 在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选择除尘降噪效果好的乔、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绿,并
利用数字媒体墙等进行工业文化展示。
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7分)
【答案】充分利用了空间,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带动旅游业发展。
【解题思路】 主要从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如下表:
思考角度 信息获取 试题解答
土地资源 利用 小微绿地主要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 前空地,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工业园区干道两 侧或企业入口街角等 充分利用了城市的空间,减少了土地浪费,提高
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环境保护 延河两岸通过街头建绿、立体增绿等方式,扩大 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多种类 型的小微绿地,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 小微绿地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有利于缓解城市
热岛效应,缓解城市内涝等城市问题,改善城市
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净化空气,改善空气
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产业升级 以体育文化为主题建设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形成 15分钟休闲生活圈,打造城市微名片 小微绿地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建设开放空间,
提高城市绿化及休闲水平,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利于带动旅游业发展
知识总结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常考类型及其意义
(1)建设城市新区、卫星城的意义
①分散城市职能;②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用地紧张,减轻环境污染;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④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
(2)在城区规划公园绿地的意义
①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②增加城市湿度,调节局地小气候;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净化城市空气,吸烟滞尘;⑤增加地下水补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⑥增加下渗,减轻城市内涝。
知识点 城乡区位分析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城市兴起区位分析与历史名城
[湘教必修2-P35阅读变式]昭化古城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是蜀道上的重要城邑。古城街巷之间“丁”字相连,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下图为该古城平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昭化古城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是( )
A
A.战略位置重要 B.水陆运输便利
C.灌溉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开阔
【解析】由材料可知,昭化古城是蜀道上的重要城邑,且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古城三面环山,与外界的通道较为狭窄,故该古城兴起的主要优势条件是战略位置重要,A正确。昭化古城有山脉环抱,地形不够开阔,陆路交通不便,B、D错误。该古城位于山间地区,耕地面积狭小,因此灌溉水源充足不是昭化古城兴起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C错误。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城市兴起区位分析与历史名城
[湘教必修2-P35阅读变式]昭化古城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是蜀道上的重要城邑。古城街巷之间“丁”字相连,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下图为该古城平面图。据此完成1—2题。
2.古城街巷之间“丁”字相连,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主要目的是( )
A
A.加强军事防御 B.保留民俗传统
C.节约建筑材料 D.追求人地和谐
【解析】古城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和道路交错相通会使城内道路曲折迂回,城门不相对在古代可以迷惑敌军,从而加强军事防御,A正确。道路交错相通会增加道路长度,增加建筑材料,C错误。在古代,古城内部空间布局主要考虑军事防御作用,与保留民俗传统和追求人地和谐关系不大,B、D错误。
变式2 城市发展区位分析与现代化城市
[湘教必修2-P35阅读变式,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D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解析】读图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现东西延伸、沿浑河干流南岸分布的特点,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河流,D正确。由图中右上角的风向频率统计图可知,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但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并不与主导风向平行,A错误;当地地形起伏不大,城市发展受地形限制小,B错误;虽然图示煤矿和已关停煤矿呈东西带状分布,但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地下煤层分布区域范围较广,不一定呈东西带状分布,因此不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C错误。
变式2 城市发展区位分析与现代化城市
[湘教必修2-P35阅读变式,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3—5题。
4.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D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解析】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有多处煤矸石堆放场,环境污染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北岸地区发展时间晚,可发展空间比南岸大,C错误;抚顺市煤矿和钢铁工业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其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所以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转回煤矿集中的浑河南岸,D正确。
变式2 城市发展区位分析与现代化城市
[湘教必修2-P35阅读变式,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3—5题。
5.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C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解析】抚顺市东部有水库,如果继续向东发展,会加剧水污染,影响城市供水水质,带来水资源安全隐患,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且有多处煤矸石堆放场,环境污染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且抚顺市曾经向北发展,但因经济依赖重工业,又转回南部,故不宜再向北拓展工业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邻沈阳市,可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31张PPT)
专题九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城镇化进程及区域差异
1.表现: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2.动力机制:第一产业提供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3.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示意 发展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产业结构 问题
后期阶段 高 缓慢、停滞 第三产业占主导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中期阶段 较高 快速 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 业比例上升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
紧张、环境恶化等
初期阶段 低 缓慢 以第一产业为主 问题较少
城镇化进程
1.城镇化的概念、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
如下图所示:
2.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
形曲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3]____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4]____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 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人口比重 大小 [5]____ [6]______
原因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
所处阶段 后期[7]______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8]______阶段
早
晚
大
较小
成熟
加速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世界城镇化进程差异
[人教必修2-P32图2.12变式]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全球城市建成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市用地面积的大幅度扩张以及人口大量涌入促进了超大城市的形成。下图示意纽约、东京、孟买、天津不同阶段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城市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远快于人口增长速度的是( )
A
A.纽约 B.东京
C.孟买 D.天津
【解析】由材料可知,若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值>1,则说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比值越大,则城市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越快于人口增长速度。读图可知,纽约的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最大,说明其城市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远快于人口增长速度。选A。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世界城镇化进程差异
[人教必修2-P32图2.12变式]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全球城市建成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市用地面积的大幅度扩张以及人口大量涌入促进了超大城市的形成。下图示意纽约、东京、孟买、天津不同阶段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据此完成1—2题。
2.为缓解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带来的城市问题,超大城市应该( )
A
A.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B.控制空间扩张,增加人口数量
C.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扩张速度
D.控制人口数量,加快空间扩张
【解析】超大城市往往存在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为缓解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带来的城市问题,应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A正确;控制空间扩张或者控制人口数量都不利于城市发展,B、C、D错误。选A。
变式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新型城镇化
“城,所以盛民也。”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实现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据此完成3—4题。
3.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上,超大城市吸引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要优先考虑( )
A
①住房条件 ②教育资源 ③工资水平 ④耕地面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因此要优先考虑满足其生活、教育、医疗等的需要。超大城市一般资源较为紧张,因此应重点考虑城市住房和教育资源等要素,确保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水平,①②正确;超大城市工资水平一般较高,对人口流入有较大的吸引力,但这不是促进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考虑的主要因素,③错误;城市人口生活、就业主要与第二、三产业相关,耕地面积不是其优先考虑的因素,④错误。故选A。
变式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新型城镇化
“城,所以盛民也。”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实现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据此完成3—4题。
4.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
D
A.加强都市圈功能区改造,让各个城市产业发展均一化
B.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减小乡村与城市生活的差异
C.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拆除城中村中低端居民楼房
D.加强城乡产业整体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及产业协调发展
【解析】各个城市产业发展均一化会造成内部竞争与资源浪费,A错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对乡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城镇化关系不大,B错误;简单拆除城中村中低端居民楼房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利于外来人口在本地就业,C错误;城乡产业整体规划,有利于让农业人口有序转移,促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协调发展,保障转移人口的居住和就业问题,D正确。
知识点 城镇化问题与城市管理
城镇化问题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弄清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须要知道城镇化地域的主要特点。其主要特点
是“[1]____________”。城镇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建筑物密集、知识与技术密集、
能量物质的调入与排放密集;城镇建筑物高;城镇地表硬化的面积比重大。抓住这
三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打开分析的思路。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密、高、硬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成因 应对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
[5]________短 缺 产业和人口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 石油,排放大量烟尘、[6]______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资源
废气
不利影响 成因 应对措施
环境污染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水源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
局,建立[7]____________
绿化隔离带
续表
不利影响 成因 应对措施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续表
城市管理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镇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镇经济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镇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生态城镇建设: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镇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镇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城市交通问题
[人教必修2-P38图2.24、P39图2.26变式,2023湖北卷]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如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据此完成1—3题。
1.架设在高楼层的高空人行天桥数量和分布是重庆智慧交通“大脑”
掌握的重要信息。重庆城区高空人行天桥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A.地势起伏大 B.高层建筑多
C.河网密度大 D.地面车流多
【解析】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地势起伏大,建设大量高空人行天桥有利于居民通行,A正确;许多大城市高层建筑和地面车流也多,但高空人行天桥相对重庆较少,B、D错误;河网密度大需要架设桥梁,但不一定要在高空建设人行天桥,C错误。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城市交通问题
[人教必修2-P38图2.24、P39图2.26变式,2023湖北卷]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如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据此完成1—3题。
2.支撑重庆智慧交通“大脑”运行的关键数据包括( )
A
①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数据
②居民出行时空动态数据
③不同路段的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
④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维线索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四个角度”
(1)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GIS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
(2)从学科的角度,GIS是在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3)从功能的角度,GIS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
(4)从系统学的角度,GIS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城市交通问题
[人教必修2-P38图2.24、P39图2.26变式,2023湖北卷]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如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据此完成1—3题。
3.为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下列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做到的是( )
C
A.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
B.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
C.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
D.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
【解析】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能实时分流拥堵路段的车流,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C正确。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可以为交通建设和交通出行提供建议,但不能实时缓解当前交通堵点压力,A错误;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属于防止未来交通拥堵的措施,B错误;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属于交通建设,不能实时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D错误。
拓展延伸
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1)宏观层面
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日益扩大,但相对的道路基本设施等的发展相对缓慢,且受地域等的影响,道路的扩张不能无限继续。
(2)中观层面
城市交通拥堵源于交通管理水平与城市交通快速发展间的不匹配关系。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发达国家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较早,基础理论也更为成熟,然而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3)微观层面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车流量突然增大,形成交通瓶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二是道路突发事件造成道路交通容量的减小或吸引过多的交通容量引起的交通拥堵,如交通事故或大型活动等事件的发生。
变式2 城乡发展分割问题
[人教必修2-P35图2.19变式]中国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长期以来呈现出城乡严重分割对立的现象,由此衍生出日益严重的“城乡病”。为破解城乡发展严重对立格局、加快建立城乡统筹长效机制,我国持续致力于引导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同步化、融合化和共荣化方向发展。下图是城乡融合发展演替的理论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当前,我国出现的“乡村病”主要有( )
A
①土地撂荒 ②住房紧张 ③交通拥堵 ④环境脏乱 ⑤空巢青年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②③
【解析】“城市病”主要是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形成的,而“乡村病”主要是乡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形成的。年轻人大量外出会导致乡村地区出现土地撂荒、住房空心化、环境脏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①④正确;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空巢青年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②③⑤错误。故选A。
变式2 城乡发展分割问题
[人教必修2-P35图2.19变式]中国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长期以来呈现出城乡严重分割对立的现象,由此衍生出日益严重的“城乡病”。为破解城乡发展严重对立格局、加快建立城乡统筹长效机制,我国持续致力于引导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同步化、融合化和共荣化方向发展。下图是城乡融合发展演替的理论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5.下列关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C
A.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城乡融合度 B.当前正处于高度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阶段
C.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心在农村、推动力在城市 D.城乡融合发展阶段第一产业产值持续下降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城乡融合度水平低于城镇化进程,因此城乡融合度应是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的,A错误;从我国城镇化水平(低于80%)来看,当前我国应该是处于高度融合阶段,B错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心在农村,要帮助农村地区发展起来,而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能为乡村发展提供较强的推动力,C正确;图中显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乡村GDP(多为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但占比下降并不意味着产值下降,D错误。
变式2 城乡发展分割问题
[人教必修2-P35图2.19变式]中国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长期以来呈现出城乡严重分割对立的现象,由此衍生出日益严重的“城乡病”。为破解城乡发展严重对立格局、加快建立城乡统筹长效机制,我国持续致力于引导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同步化、融合化和共荣化方向发展。下图是城乡融合发展演替的理论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6.下列对缓解我国“城乡病”作用不显著的是( )
B
A.乡村引进城市产业 B.鼓励乡村人口外出务工
C.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D.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城市病”的根源在于过多乡村人口涌入,因此乡村引进城市产业、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乡村人口留下;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可以减少乡村人口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这些措施都可以显著地缓解“城市病”。鼓励乡村人口外出务工会增加城市人口压力,加重“城市病”,B项符合题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13张PPT)
专题九 乡村和城镇
问题研究5 现代城市发展规划方向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问题解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问题的改善,更加注重城—乡
融合发展,将城市和周边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加快城乡之间信息、资源等的转换与合
理配置,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
研究思路:
实践应用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要素在县城乡村打造的综合开发项目,如旅游小镇、智能小镇、体育小镇、农耕小镇等。作为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特色小镇对推动城乡融合、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特色小镇推动城乡融合的核心在于城乡之间的( )
A
A.产业重组 B.政策衔接
C.设施沟通 D.文化交互
【解析】特色小镇与传统县域乡村最大的差别就是有其特色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造血,带动经济发展,故产业重组是特色小镇推动城乡融合的核心,A正确。政策、设施、文化只是引进产业、招商引资的条件,不是特色小镇推动城乡融合的核心要素,B、C、D不选。
实践应用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要素在县城乡村打造的综合开发项目,如旅游小镇、智能小镇、体育小镇、农耕小镇等。作为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特色小镇对推动城乡融合、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据此完成1—3题。
2.能增强特色小镇消费牵引的措施有( )
D
①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商超 ②打造乡村休闲度假基地
③规划新兴产业集中园区 ④购置机械,提高生产效率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商超能够增加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提高特色小镇种植户的收益,①正确;打造乡村休闲度假基地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带动特色小镇的旅游消费,②正确;规划新兴产业集中园区体现的是推动产业集聚,对带动消费作用不大,③错误;购置机械,提高生产效率体现的是促进技术扩散,是通过加大投资的方式提高生产水平,对带动消费的作用也不大,④错误。故选D。
实践应用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要素在县城乡村打造的综合开发项目,如旅游小镇、智能小镇、体育小镇、农耕小镇等。作为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特色小镇对推动城乡融合、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据此完成1—3题。
3.特色小镇在我国某省的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的引领作用,由此推测此省( )
C
A.目前城镇化速度较快 B.要素逐渐向省会集中
C.工业化起步时间早 D.人口向乡村净迁入
【解析】特色小镇在城乡融合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省份往往城镇化和工业化起步早,经济基础好,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要素分布相对均衡,A、B错误,C正确。我国目前没有出现人口向乡村净迁入的省份,D错误。
视野拓展
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性主要表现为:产业上坚持特色产业、旅游产业两大发展架构;功能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形成产城乡一体化功能聚集区;形态上具备独特的风格、风貌、风尚与风情;机制上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
4.某中学开展主题为“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的调研,同学们搜集、归纳相关资料,并制作了资料卡片(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要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的空间格局。
#b#
“一环”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环,为首都城市建设镶上标志性“绿边”;
#b#
“三湾”是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湾,形成绿色田园、美丽乡村与现代城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b#
“六廊”是六条河流(图a)与新城(图b)融合发展的蓝绿生态廊道;
#b#
“百园”是环绕二绿地区的百个郊野公园,围绕九个楔形绿地,打造连片成网、各具特色的(湿地、森林、滨河
等)公园群。
(1)归纳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分布特征。(4分)
【答案】分布不均;位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外围;位于城市副中心与新城之间;呈环状分布。(4分)
【解题思路】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儿多哪儿少、沿什么分布等方面来描述。据图可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分布不均;位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外围;位于城市副中心与新城之间;呈环状分布。
(2)结合实例,论述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空间格局的地理意义。(提示: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碳排放等视角展开论述)(8分)
【答案】紧密环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二绿地区“田园特色城镇”,例如,在昌平新城推动生态与科技有机融合,在大兴新城紧扣滨水体验,推动产学共建。城乡产业融合互补,加强衔接,促进京郊农业多元功能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依托河湖水系、郊野风光等资源,形成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和休闲乡村,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滨水体验;围绕山区丰富地形,发展运动观光相关产业,打造户外体育运动品牌,发展体育产业。统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等公园,规划九个郊野公园群,打造百个郊野公园,可以有效提高全市绿化隔离带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与社会效益,助力碳中和。(8分,实例恰当,逻辑严谨即可)
【解题思路】设问要求结合实例,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碳排放等视角展开论述。
回答角度 信息获取 意义阐述 实例论证
城镇空间 结构方面 图b显示新城建设紧密环 绕中心城区,布局生态产 业 紧密环绕首都功能核心 区,形成二绿地区“田园特 色城镇” 在昌平新城推动生态与科技有机融合,在大兴
新城紧扣滨水体验,推动产学共建
产业布局 方面 图b产业功能单元显示产 业融合生态建设,主要布 局科创、文旅、运动观光 等产业,注重高质量发展 城乡产业融合互补,加强 衔接,促进京郊农业多元 功能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高 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 展的内生动力 依托河湖水系、郊野风光等资源,形成一批精
品旅游路线和休闲乡村,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滨
水体验;
#b#
围绕山区丰富地形,发展运动观光相关产业,
打造户外体育运动品牌,发展体育产业
碳排放方 面 蓝绿生态廊道,百个郊野 公园 可以有效提高全市绿化隔 离带的碳汇功能,充分发 挥其生态与社会效益,助 力碳中和 统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等公园,
规划九个郊野公园群,打造百个郊野公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15张PPT)
专题九 乡村和城镇
第3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分析
地域文化是人类活动与[1]__________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行
为习俗文化、思想意识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
建筑风格、城乡空间格局等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分析城乡
景观的地域文化时,主要关注[2]__________、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景观文
化特点的影响。
地域环境
自然环境
2.城乡景观的特点
乡村聚落在景观上规模较小,分布或集中或分散,功能分区取决于其[3]______的主
要方式,如耕作业、乳畜业和渔业形成的乡村不仅空间选择不同,而且集中度和功
能区分化程度也不同。乡村聚落基本的功能区有农业生产用地区、居住用地区、公
共用地区等。城镇聚落在景观上规模较[4]____,分布较集中,空间的垂直利用度较
[5]____。功能区主要为住宅区、[6]________、商业区和文化与公共事务区等。
生产
大
高
工业区
3.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教材素材变式
[人教必修2-P46案例变式,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D
A.&1& B.&2&
C.&3& D.&4&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古村落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塘中养鱼,呈散村聚落结构。A、B选项图中,聚居地相对集中,鱼塘分布在村落周围,不符合散村聚落结构特征,A、B错误;C选项图中,主要分布有鱼塘、稻田,村落聚居地面积很小,不符合实际情况,C错误;D选项图中,墩塘相间,墩比塘宽阔,聚居地分散,符合该古村落的散村聚落结构,D正确。
知识总结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类型
类型 形态 分布 主要特点
密集型乡村 聚落 规模较大、房屋 密集 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 旱作农业地区 可细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一般是大而紧
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
分散型乡村 聚落 呈点状松散布局 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 生产类型特殊的地 区,如水稻生产地区 往往在一定面积的水稻田中间,就有一户或几户农户住
在地势较高处,以便就近管理周围的农田
半聚集型乡 村聚落 规模不大、村民 住房排列较为松 散 多分布在山区 山区小村,还有一种村落是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
列,但各农户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彼此不连接在一起
教材素材变式
[人教必修2-P46案例变式,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C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解析】水闸作为水利设施,很难抵御外敌,A错误;该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地势起伏小,河流落差小,水流缓慢,水闸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蓄水发电,B错误;读图可知,水闸位于古村落与河流交界的堤围处,并且与村落内的河涌水网相通,利于防洪排涝,C正确;水闸作为水利设施,不具备美化环境的功能,D错误。
解题关键
岭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过低的区域排水不畅,多洪涝灾害。
[人教必修2-P48案例变式]水阁(如图)是我国某地典型的传统民居。水阁的出现与昔日以船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繁荣的商业交易密切相关。水阁临河建屋,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悬空建房于河面。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石阶一直延伸到河中,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此完成3—4题。
3.水阁最可能位于( )
C
A.贵州遵义 B.甘肃酒泉 C.浙江嘉兴 D.吉林长春
【解析】根据材料“水阁的出现与昔日以船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繁荣的商业交易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阁最可能位于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河湖众多,人口稠密,交通以河运为主,故居民多选择临河而居。选项中浙江嘉兴位于我国江南地区,水网稠密,符合水阁所产生的自然环境条件,故选C。
[人教必修2-P48案例变式]水阁(如图)是我国某地典型的传统民居。水阁的出现与昔日以船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繁荣的商业交易密切相关。水阁临河建屋,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悬空建房于河面。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石阶一直延伸到河中,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此完成3—4题。
4.水阁多样的建筑结构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B
A.三面有窗只是为了冬季采光 B.木桩石柱便于船的停靠栓系
C.延伸到河中的石阶便于行船 D.延伸到河面是为了节约土地
【解析】三面有窗不只是为了冬季采光,该地夏季天气炎热,多窗便于空气流通,并且临河还起到了纳凉作用,A错误;结合材料“昔日以船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可知,该部分建筑结构便于船的停靠栓系,B正确、D错误;延伸到河中的石阶便于居民上下船只、取水用水、洗衣洗菜等,C错误。
拓展延伸
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民居 民居特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
黄土高原窑洞 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
立
北方民居 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体较厚 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蒙古包 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
主
江南民居 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墙体较薄 降水较多,湿热
西南地区吊脚楼 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 密集排列 湿热,河流密布
青藏高原碉楼 平顶,门窗少,墙厚 高寒,光照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