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四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27 23:55:24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专题十四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2节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人教选必3-P24知识变式,2023年6月浙江卷]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稳定是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保障,也是国内国际相互融合的关键。我国钨矿资源丰富,却将其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下图为某企业钨全产业链内涵框架示意图。完成1—2题。
1.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
D
A.防止钨矿供应链发生中断 B.主导钨矿上游产业链发展
C.推进钨矿产业链绿色发展 D.实现钨资源领域安全可控
【解析】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并不能控制钨的供应链,A错;列入战略性资源只是一个国家决策,无法主导钨矿上游产业链发展,B错;推进钨矿产业链绿色发展,是发展的一大方向,但不是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C错;材料中强调了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稳定对国内经济的作用,因此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是实现资源领域的安全可控,D对。
2.位于该企业钨全产业链下游的是( )
A
A.钨制品的回收 B.钨矿石的贸易 C.钨矿勘探采掘 D.钨矿冶炼加工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钨矿勘探采掘、钨矿石的贸易,位于产业链上游,B、C错;钨矿的冶炼加工,位于产业链中游,D错;产品消费和资源回收,位于产业链下游,因此钨制品的回收位于钨全产业链下游,A对。
变式2 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人教选必3-P27案例变式]由于沿海区域人口密集,基础设施众多,符合核电厂建设的优良厂址越来越少,选取海岛作为核电厂址成为一种新思路。海岛核电厂的建设需开展设计基准水位的研究。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岛核电厂址及沿海坎门水文观测站位置。据此完成3—5题。
3.选取海岛作为核电厂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 )
D
A.土地 B.水源 C.市场 D.安全
【解析】核能发电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且核电厂发生故障的后果较为严重,而沿海有很多无人居住的海岛,建核电厂对人类影响小,故选取海岛作为核电厂址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D正确;与陆地相比,海岛的土地面积小,A错误;陆地上也有水源丰富的地区,故水源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B错误;一般情况下,海岛距陆地有一定的距离,在海岛建设核电厂还需建设跨海输电设施,距离市场较远,C错误。
4.针对核电厂址基准水位的研究,坎门水文站需要观测( )
C
①天文高潮位 ②河流丰水位 ③最大风暴潮位 ④台风浪高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由于海岛核电厂必须要考虑防止海水侵蚀,而天文潮汐、风暴潮对海水水位影响大,故基准水位研究要考虑天文高潮位、最大风暴潮位,①③正确;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大,还需要观测台风浪高程,④正确;坎门站附近的河流水位变化对核电厂影响较小,并且小海岛上几乎没有河流发育,因此河流水位对核电厂址基准水位影响较小,②错误。故选C。
5.我国大力发展核电的意义有( )
A
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提高装备制造水平 ④降低能源消耗总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我国发展核电可以提高能源供应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①正确;核电一般不会产生废气、废渣等,属于清洁能源,可以调整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②正确;核电厂建设过程中对相关设备设施要求高,可以提高相关装备制造水平,③正确;国家经济发展不断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多,能源消耗总量不会降低,④错误。故选A。
知识点 中国的能源安全
1.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我国能源供需特点、表现及成因
特点 表现 成因
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 大、增长快 ①21世纪以来,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②消费量的增长大于生产量的增长 我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具有“富煤、少油、缺气、丰水、多风”的禀赋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煤炭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与世 界上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 明显的差别 油气资源相对短缺 探明储量少,消费量大,对外依存度高 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1)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
(2)我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
项目 主要影响因素 石油供需变化历程
石油生产 石油储量 ①我国通过理论创新,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②主要分布在大庆油田、新疆地区克拉玛依油田等陆相沉积区域和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近海海相沉积区域
开采量 油田位置、地质条件、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 ①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②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使我国在1964年实现了石
油基本自给;③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
净出口国
项目 主要影响因素 石油供需变化历程
石油消费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快速增
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
储量减少、稳产难度加大等问题,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有
限。②1993年我国再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已
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续表
(3)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成因
①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出口国社会动荡导致可进口石油数量
减少,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垄断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②石油长距离运输:运输通道不畅导致石油不能够及时运达。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
开源 保障石油国际供给来源可靠 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保障石油进口安全
保持国内石油生产的稳定 稳定石油生产,增加石油储备;通过技术创新加强石油勘探,稳定石油产量;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
节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少的产业;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开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倡导节油,调节油价;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 储存 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石油储备洞库 调配 建设输油管道,实现石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3.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1)我国煤炭供需状况: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
安全的需求。
(2)我国煤炭安全风险
①我国煤炭资源供需空间明显错位,导致运输安全风险。
②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生产过程 消费过程
有利影响 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②促进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③增加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缓解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 ①占用耕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②破坏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粉尘、甲烷等废气,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③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地下水漏失,废水排放污染水源,加剧水资源紧张 ①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有毒汞等污染物,造成酸雨和严重雾霾,危害人体健康;②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4.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1)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①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技术创新活跃。
②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缓。
(2)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与保障措施
消费特点 保障措施
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 低 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
高能源利用率
消费特点 保障措施
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气等
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 依靠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
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受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限制,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开辟多元、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
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
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
冲击的能力
续表
我国应对能源安全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大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开源措施 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能源;②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提高储备能力;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
节流措施 ①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②促进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③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我国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人教选必3-P32思考变式]我国石油资源供给途径除自产以外,还有储备、进口和开发替代能源。下图示意我国石油供应国与我国的双边关系以及石油供应安全度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从双边关系判断,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度较高的国家主要来自( )
B
A.非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读图可知,从双边关系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朗的安全度较高,这些国家都位于亚洲,B正确。
2.目前,我国开发替代石油的新能源主要有( )
A
①太阳能 ②风能 ③氢能 ④水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我国部分地区风能、太阳能丰富,发电量大,是目前我国开发替代石油的主要新能源,①②正确;我国对氢能的开发力度不如风能、太阳能,③错误;水能属于常规能源,④错误。故选A。
3.为提高我国石油供应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B
A.提高石油市场价格,维护石油市场稳定 B.维护双边关系,加大石油开采技术投资
C.收购大型石油公司,控制石油的出口量 D.统一采用陆上运输,降低港口运输风险
【解析】我国能源需求量大,提高石油市场价格不利于经济发展,A错误;维护双边关系,加大石油开采技术投资可以提高我国在石油开采中的参与度,提高我国石油供应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度,B正确;收购大型石油公司,控制石油的出口量不现实,C错误;有些石油供应国与我国有海洋相隔,无法做到统一采用陆上运输,D错误。
知识总结
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1.开源
①采取多元化策略进口能源;②建立并完善能源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④促进资源跨区域调配;⑤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资源。
2.节流
①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②实施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高的工业发展;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
变式2 煤炭开发利用与未来能源结构
4.[人教选必3-P33活动、P34思考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7.4%提高到16.6%,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7.7%。目前,我国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标准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赋煤区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通过在赋煤区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光热系统和太阳能化学转化系统的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下图示意我国赋煤区与太阳能总辐射资源分布图。
(1)分析在“双碳”目标下,煤炭资源仍将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原因。(4分)
【答案】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大,消费量大,开发煤炭可以提高我国能源的自主保障能力;(2分)我国煤电技术水平较高,能够清洁高效利用煤炭。(2分)
【解题思路】主要从资源禀赋和清洁利用等方面分析。
获取材料信息 解读信息,准备答题
图中显示我国赋煤区较多,分布广泛 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开发煤炭可以提高我国能源的自
主保障能力
目前,我国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标 准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燃煤发电技术水平高,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标准高,能够做到
清洁高效利用煤炭
(2)简述我国赋煤区进行太阳能资源开发的优势。(4分)
【答案】赋煤区的输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可大幅度降低太阳能开发成本;(2分)赋煤区范围广阔,矿区土地资源丰富,可有效解决太阳能开发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约束问题。(2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设问,找方向。太阳能开发主要选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材料显示我国大部分赋煤区太阳能资源丰富,这是基础条件,设问要求分析优点,即需要与非赋煤区进行对比,可结合赋煤区的特点和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步,分析材料,调用知识,找答案。
(3)简述在赋煤区构建煤炭+太阳能耦合发展模式的意义。(4分)
【答案】可实现煤炭资源与太阳能资源协同开采,同时实现煤炭资源向太阳能资源的逐渐过渡;(2分)优化赋煤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赋煤区升级转型,延续赋煤区生命周期。(2分)
【解题思路】主要从实现资源过渡、促进赋煤区转型升级等方面分析。
知识总结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1.生产过程
①占用耕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②破坏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粉尘、甲烷等废气,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③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地下水漏失,废水排放污染水源,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2.消费过程
①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有毒汞等污染物,造成酸雨和严重雾霾,危害人体健康;②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知识点89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知识点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保障措施 途径
保障粮食 数量 确保耕地数量 划定并坚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 用养结合,改良培肥;加强低产耕地的改造;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提高粮食单产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作物生长过程所需养分和水热资源条
件;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
调节手段 建立粮食储备;进行粮食跨区域调配;加强国际贸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保障粮食 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减少土壤污染;增施有机肥,加强生物防治病虫害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发展智慧农业
特别注意:粮食生产总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产水平。①在单产一定的情况下,粮食安全与否取决于是否有充足
的耕地数量;②对确定的粮食生产需求来说,耕地质量越高,所需耕地数量越少。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①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影响环节
概念 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影响环节 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
②我国粮食安全的地位和战略
地位 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战略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即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
生产的基础之上,保障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
③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2)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及表现
特征 表现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 ,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
平均水平的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约 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
已垦耕地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特征 表现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我国约 的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集中
了我国 以上的耕地
南方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多优等地和高等地;北方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多中等地和低等地;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
大,平均每年约有 的播种面积受灾。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
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 以上
续表
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生产环节:增加粮食总产量,基本途径是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
(2)流通环节: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
题。
(3)进出口环节: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4)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其具有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
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途径
保障措施 途径 保障粮食数量 确保耕地数量 ①严格控制人口增长;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③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 ①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③加强低产坡耕地的改造;④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耕层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保障措施 途径 保障粮食数量 提高粮食单产 ①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②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③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④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⑤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⑥发展农业机械化
其他措施 ①建立粮食储备;②进行粮食跨区域调剂;③加强国际贸易;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续表
保障措施 途径 保障粮食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②减少工业、生活污染土壤,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③增施有机肥,加强生物防治病虫害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①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②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③发展智慧农业;④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续表
3.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和面临的挑战
战略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目标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面临的挑战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
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
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2)我国耕地的保障措施
①保护耕地数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
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②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
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
③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状况的分析方法
粮食安全不仅是粮食生产安全,还与粮食储备、流通和进出口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生产方面看,是否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产量丰歉的年际波动是否会导致某些年份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粮食生产与消费在区域上是否均衡。
第二,在总量充足的情况下,是否有相应的措施来消除丰歉波动和区域供需不均衡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三,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能否从国际市场稳定地进口粮食作为补充。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耕地资源问题与治理措施
[人教选必3-P45表2.2变式]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的一片耕地,有十几个“鱼眼泡”形状的小沼泽,面积超过60亩(1亩≈666.67 m2),经排水和秸秆填埋复垦治理后,耕地质量显著提高。据此完成1—2题。
1.“鱼眼泡”对耕作业的危害有( )
D
①旱灾风险增加 ②病虫害多发 ③土壤盐碱化加剧 ④机械化操作不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鱼眼泡”实际上是小沼泽,可以涵养水源,不会增加旱灾风险,①错误;“鱼眼泡”与周边耕地的地理环境相似,加上配合人工防治措施,病虫害不会多发,②错误;“鱼眼泡”地势低洼,是地下水汇聚出露之地,随着气温升高,蒸发增强,地下水中的盐分会在“鱼眼泡”中积累,有可能使周边耕地的土壤盐碱化加剧,③正确;“鱼眼泡”数量多,导致该农场的耕地不能连片耕作,机械化操作不便,④正确。故选D。
2.排水和秸秆填埋复垦治理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
C
A.提高土壤肥力 B.保持土壤墒情 C.增加耕地面积 D.缓解土壤板结
【解析】经排水和秸秆填埋复垦治理后,“鱼眼泡”成为耕地,主要作用是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不是提高土壤肥力,C正确,A错误;“鱼眼泡”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土壤水分含量高,排水措施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减少土壤中的水分,不利于保持土壤墒情,B错误;“鱼眼泡”属于小沼泽,一般不存在土壤板结问题,D错误。
变式2 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风险
3.[人教选必3-P42活动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两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很高的相似性。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区,但80%的耕地近20年处于撂荒状态。在我国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和推动农业“走出去”的背景下,大批中国企业到该地区投资农场种粮再返销国内,返销粮食因品质高而受国内消费者热捧。下图示意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地理位置。
(1)分析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小麦品质优良的原因。(6分)
【答案】纬度高,气温低,作物生长期长,营养物质积累多;(2分)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农药化肥使用少,作物品质好;(2分)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利于作物生长。(2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设问,找方向。农作物品质优良的原因主要从有机质含量、病虫害、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第二步,分析材料,调用知识,找答案。
获取材料信息 调用知识,建立联系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纬度高,气温低 作物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积累的有机物质多
冬季气温低,可杀死虫卵等,来年病虫害少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人口较少 人类活动少,污染少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两地自然地理环 境有很高的相似性 该地区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利于作物生长
(2)简述全境进口俄罗斯小麦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距离俄罗斯近,扩大俄罗斯小麦的进口数量能有效降低成本,平稳国内小麦价格;(2分)俄罗斯小麦品质高,出口量大,我国小麦进口来源稳定;(2分)有利于拓宽我国小麦进口来源,实施小麦进口多元化战略。(2分)
【解题思路】 可从农产品供应、农产品价格等角度入手,还需注意设问关键词“积极影响”。俄罗斯距离我国较近,为陆邻国,全境进口俄罗斯小麦能够降低进口的成本,有利于稳定我国国内小麦的价格;俄罗斯的小麦品质较高,产量较大,可以出口的量较稳定,能够给我国提供稳定的小麦供给,有利于拓宽我国的小麦进口来源,促进小麦进口的多样化,减小国际粮食市场动荡的冲击。
(3)为有效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简述我国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措施。(6分)
【答案】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避免粮食进口给国内粮食生产带来冲击;优化粮食进口结构,保证进口渠道多元化;建立定价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避免对外依存度过高;通过国际合作战略,加强海外农业投资(如租地种植、订单农业),培育我国的国际粮商。(6分,3点即可)
【解题思路】 需先分析出粮食进口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哪些风险,再针对性地提出强化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风险 措施
“买得贵”——受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大 建立定价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避免对外依存度过高
“买不到”——受国际粮食供应影响大 通过国际合作战略,加强海外农业投资(如租地种植、订单农业),
培育我国的国际粮商;优化粮食进口结构
供应量增加,给国内粮食生产带来冲击 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避免进口粮食给国内粮食生产带来冲

知识点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1)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原因
①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
②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
到关注。
③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技术日渐成熟。
(2)海洋的环境和生态条件
①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
②影响: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3)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及意义
历程 最初 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滩涂是位于大潮时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海洋工程技术逐步提高,建筑材料性能不断改善,大规模的海洋空间利用应运而生
目前 海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开发范围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意义 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海洋空间资源类型划分
海洋空间资源分布 开发应用举例
海岸与海岛 用于运输、工农业、城镇、旅游、科教等
海面 可建设人工岛屿、海上机场、工厂和城市等
水体 水下交通工具运行空间、观光旅游、体育运动和人工渔场等
海底 海底隧道、海底电缆、海底管道、倾废和储存场所等
2.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土空间的增大意味着可从中获得更多数量和种类的资源,这对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给十分重要。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影响国家资源安全的途径
途径 作用
对陆地空间进行扩展和延伸 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 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
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

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管线等设施 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 可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意义重大
途径 作用
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 ①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可用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废料等。
②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续表
3.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1)海洋国土
①概念: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是内水、领海、
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
②海洋权益:一国的内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行使主权,
对其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专属管辖权;对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国土
并不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权,只享有某些事项的管辖权和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2)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意义
①是宣示海洋国土主权、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②可以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
③能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
海洋权益等。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及影响
[人教选必3-P48图2.33变式]2023年3月31日,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陵水正式下水运营。海底数据中心的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应用水深超过30米,重量达1 300吨,相当于约1 000辆小汽车,舱体直径达3.6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数据舱。据此完成1—2题。
1.与陆地数据中心相比,海底数据中心( )
D
A.运营能耗较高 B.受外界环境干扰较大 C.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较快 D.对建设技术的要求较高
【解析】海底水温较低,数据中心在海底运营有利于设备散热冷却,能耗较低,A错误;海底数据中心受外界环境干扰小,B错误;相较于陆地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对市场的响应较慢,灵活性较差,C错误;数据中心在水下运营,后期维修、检修、设备更新难度大,建设技术要求高,D正确。
2.海底数据中心运营中,需要避免其产生的海洋环境危害最可能是( )
B
A.废气污染 B.热污染 C.噪声污染 D.引发赤潮
【解析】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设备会产生大量废热,造成热污染,B正确;数据中心主要是用来存放计算机系统、通信和存储等相关设备的基础设施,不会产生大量废气和噪声,A、C错误;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导致的富营养化,海底数据中心运营不会引发赤潮,D错误。
变式2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条件及意义
3.[人教选必3-P51活动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大连是中国海岸线较长的城
市,近年来大连加快“耕海牧洋”,走向深蓝,已建有多个国家级海
洋牧场示范区。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种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支撑和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管理,最终实现生态健康、资源丰富、产品安全的现代海洋渔业
生产方式。大连市长海县在已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加速推进北黄海装备型5G智能海洋牧场项目,做强
做精现代化生态渔业。图1和图2分别示意大连和长海县的位置。
(1)分析大连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8分)
【答案】纬度适宜,是寒暖交界的黄金地带,海洋生物种类多;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可供海水养殖的空间大;与海岸有一定距离,水域受污染少,水质较好;人口多,渔业劳动力充足;有一定的科技支撑;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交通便利,外运条件好,市场广阔。(任答4点得8分)
【解题思路】 大连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主要从海洋生物种类、海水养殖空间、水质、历史、劳动力、技术、政策、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2)简述长海县周边海域大规模发展海洋牧区的意义。(8分)
【答案】修复(或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或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或减轻土地压力);增加渔业产值(经济);增加就业。(任答4点得8分)
【解题思路】 可结合图文材料信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简述其意义。生态方面,发展海洋牧区可以修复(或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经济方面,海洋牧区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可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增加渔业产值,提高居民收入。社会方面,除耕作农业之外,向海洋获取食物资源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同时产业的发展伴随着就业岗位的增加,促进社会的发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37张PPT)
专题十四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1节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类型
类型 作用和价值 相互关系
供给服务 一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二是为人类 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食物和水等自然资 源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其中,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文化服务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收益,是一种精神享 受和审美体验,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支撑服务 包括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的形成等,其对人类利用来说是相对间接的,却是自然环境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必不可少的服务功能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原因
①自然环境提供的服务是有限度的。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会
产生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不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后果
供给服务方面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 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
不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后果
调节服务方面 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 的调节能力 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支撑服务方面 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自然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续表
②人类获取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人类从一种服务获益时,可能危及其他服务。例如,砍伐森林获取木材,获取了森林的供给服务,但危及了其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
森林服务功能遭破坏产生的后果
(2)原则
①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
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②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人类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合理利用
[人教选必3-P3思考变式]下图为宁夏局部区域生态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Ⅰ、Ⅱ、Ⅲ区域景观分别为( )
D
A.森林灌丛草原、平原灌溉农田、荒漠草原
B.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平原灌溉农田
C.荒漠草原、森林灌丛草原、平原灌溉农田
D.荒漠草原、平原灌溉农田、森林灌丛草原
【解析】据图可知,Ⅱ区域河网密集,灌溉水源充足,应位于宁夏平原上,利于发展灌溉农业,可判断其为平原灌溉农田景观,B、C错误。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Ⅰ区域为荒漠草原景观;Ⅲ区域位于宁夏平原西侧、贺兰山东麓,夏季风迎风地带,多地形雨,降水较多,为森林灌丛草原景观,A错误,D正确。
2.Ⅱ区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
B
A.进行生态补偿,强化调节服务 B.注重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供给服务
C.合理利用水源,提升支撑服务 D.封育改良牧草区域,凸显文化服务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Ⅱ区域灌溉水源较充足,为平原灌溉农田景观,未来应注重现代农业发展,保障食物的供给服务,B正确。Ⅰ区域为荒漠草原景观,主要发展方向是进行生态补偿,但强化调节服务应在森林灌丛草原区,A错误;Ⅱ区域发展应合理利用水源,提升水资源供给服务而不是支撑服务,C错误;应在草原区封育改良牧草,D错误。
知识总结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类型 内容
供给服务 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从
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
服务来化解
文化服务 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支撑服务 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变式2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3.[人教选必3-P4活动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滨岸缓冲带是指对污染物、沉积物和洪水具有一定缓冲功能,把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湿地等)与外界区域分隔开的水陆生态系统交错带。下图示意1988—2018年鄱阳湖滨岸缓冲带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1)据图指出1988—2018年鄱阳湖滨岸缓冲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趋势。(6分)
【答案】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增加;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小,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小幅度减小;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4分)总体呈现出以耕地为主导,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面积占比相对均衡的格局。(2分)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鄱阳湖滨岸缓冲带的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变化趋势可从各类型土地面积变化及总体趋势等方面描述。
(2)分析鄱阳湖滨岸缓冲带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6分)
【答案】水域和草地的减少导致缓冲带调节水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减弱;(2分)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使缓冲带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增强;(2分)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导致缓冲带各种生态服务价值降低。(2分)
【解题思路】要说清变化、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土地利用类型 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影响
水域和草地 减少 (蓄洪补枯)调节水体、维 持生物多样性 导致缓冲带调节水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
能减弱
林地 增加 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 使缓冲带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
等功能增强
耕地和建设用地 增加 破坏生态系统 减弱缓冲带各种生态服务价值
(3)请为提升鄱阳湖滨岸缓冲带生态服务价值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答案】实施退耕还湖还草;控制缓冲带林地发展;加强流域内植被恢复,清理缓冲带泥沙淤积;对缓冲带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展;治理水体污染等。(4分,2点即可)
【解题思路】可针对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提出建议。由材料可知,滨岸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是调节水体、隔离污染,水体和草地起到主要的调节作用。针对耕地、林地面积增多,可实施退耕还湖还草、控制缓冲带林地发展;针对草地减少,可加强流域内植被恢复,减少缓冲带泥沙淤积;建设用地会减弱缓冲带生态服务功能,应合理规划,控制其扩展;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多,会使水体污染增多,需治理水体污染。
知识点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
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相对的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3)属性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
①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②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
③自然资源的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④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⑤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2)空间分布特征
①表现: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有规律可循。各种可再生资源
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空间分异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②影响:a.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
素之一。b.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
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3.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
(1)数量特征、质量特征与人类活动
数量特征 自然资源的数量具有有限性 ①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类能利用非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有限,科技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增加非可再生资源的经济上可开采储量,但仍受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限制;②对于可再生资源,其更新能力和更新速度是有限的,一旦利用速度超过再生速度,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数量特征 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 ①非可再生资源有着明显的数量有限性,现代工业社会对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使其具有显著的稀缺性;②可再生资源受再生速度的有限性和更新能力的影响,可利用量有限,受自然波动或变异的影响会引发短期性或区域性短缺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约束与限制人类社会发展。②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增多,促进社会发展。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导致自然资源出现稀缺,制约人类发展。④自然资源稀缺致使资源价格上涨,引起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导致资源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导致资源经济价值上升,促使技术革新以寻求新的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
续表
质量特征 自然资源的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受自然环境差异性影响,自然资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存在组成成分、品质等的差异,因此,自然资源的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自然资源的质量具有相对性 人类需求和用途决定评价自然资源优劣的指标。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用途不同,选择的评价资源质量的指标不同,因此自然资源的质量是相对于人类活动而言的,具有相对性
续表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①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影响人类的开发利用成本,高品质自然资源能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促进社会发展;低品质自然资源会降低经济和环境效益甚至无法被利用,制约社会发展;②人类根据自然资源的质量选择不同的用途,可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发展;③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增加低品质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于增加资源供给,促进社会发展,但相应的经济和环境成本会增加
续表
(2)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
项目 内容 举例
空间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不均匀,但有规律可循。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空间分异的影响,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我国北方旱地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水田多、热量多、水分多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 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磷
项目 内容 举例
空间分布影响 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影响区域农业生产方式 降水分布的空间差异,使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有些自然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可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 中东的石油、中国的稀土
自然资源组合较好的地区,常得到优先开发,成为同时期人口集中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农业文明时期的文明中心,都拥有相对优越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
续表
项目 内容 举例
空间分布影响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是区域联系的动力和前提 一些资源通过经济、技术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区与国家间进行流动 缺水地区通过调水工程进行跨区域调水,石油缺乏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购买石油
有些自然资源通过产品贸易间接进行流动 通过水果、粮食等农产品贸易,实现不同地区间土地、水等资源的再分配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供需分析
[人教选必3-P11活动变式]2021年9月26日,在中关村举办的“智能+能源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表示,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对应正确的是( )
A
A.广东—风能、水能 B.辽宁—光伏、石油 C.湖北—地热、生物质能 D.新疆—风能、天然气
【解析】广东省位于季风区沿海地带,风能丰富,年降水量较大,且北部有大量低山丘陵,水能丰富,A正确;石油与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能源,B、D错误;湖北不在板块边界处,地热资源并不丰富,C错误。
2.与山西省相比,长三角地区风电场分布更加密集,主要原因是( )
C
A.交通发达,建设材料运输便捷 B.经济发达,风电技术成熟
C.常规能源缺乏,能源需求量大 D.海域面积广阔,风能资源丰富
【解析】与山西省相比,长三角地区常规能源缺乏,但其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缺口大,需要大力发展风电,C正确。
3.新能源逐渐取代化石能源产生的影响有( )
A
①气候变暖缓解 ②臭氧层空洞缩小 ③就业岗位减少 ④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新能源逐渐取代化石能源会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新兴产业比例不断上升,传统产业比例不断下降,①④正确;臭氧层空洞主要与氟利昂的排放有关,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对其影响不大,②错误;新能源逐渐取代化石能源,可能会使与化石能源相关的就业岗位减少,但与新能源有关的就业岗位会增加,③错误。故A正确。
知识链接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
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利昂进入平流层与平流层中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耗损臭氧,形成臭氧层空洞。
变式2 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4.[链接人教选必3-P7知识、P10图1.11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锂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战略资源,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等行业。我国锂矿资源丰富,但约80%以高原盐湖形式存在,且我国盐湖中的镁银比偏高,盐湖提锂技术难度大。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汽车领域低碳发展,目前我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居世界首位。下图为我国锂矿分布示意图。
(1)写出我国盐湖锂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并说明该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困难。(7分)
【答案】青藏高原。(1分)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自然条件恶劣;(2分)较为偏远,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交通不便,生产成本较高;(2分)盐湖提锂技术成本高、难度大。(2分)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我国盐湖锂资源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第一步,分析设问,找方向。资源开采利用困难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分析。第二步,分析材料,调用知识,找答案。
(2)从锂资源供给的角度,简述我国为保障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盐湖提锂技术;加大国内勘探力度;加强锂矿资源战略储备;倡导循环经济,促进锂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国际合作,开辟国际锂矿供应新源地,保障锂矿多元化供给等。(6分,3点即可)
【解题思路】保障资源供给的措施可从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两方面回答。
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国内:图中显示锂矿分布较少,可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资源保有量
国际:加强国际合作,开辟国际锂矿供应资源地,保障资源供应多元化
储备:加强锂矿资源战略储备
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 材料显示盐湖提锂技术难度大,应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提锂技术
倡导循环经济,提高锂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56张PPT)
专题十四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3节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在导致环境安全问题的环境污染中,突发环境事件较累积性环境污染更有可能
影响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
概念 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举例 突发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学品和危险物
质(废弃物)泄漏等
特点 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影响 一般发生在局地或区域,强度和规模有限或能够得到及时应对,不至于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少数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应对不得当或不及
时,可能会触发经济和社会危机,威胁国家安全
(2)突发环境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社会经济直接损害 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
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自然环境直接损害 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社会经济次生危机 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
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
社会稳定
光化学烟雾
(1)成因:自然方面,光照强烈、谷地地形不利于空气流动;人为方面,汽车尾气中的碳氧和氮氧化合物。
(2)危害:能见度降低,损害动植物,危及人体健康。
(3)治理:工业上对煤进行加工,改进燃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合理排放;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2.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方式
①污染物跨国传输: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
②废弃物跨国转移:一个国家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
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③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
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2)危害
①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②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
③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
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原因
发达国家 ①公众对污染物问题关注度高,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复杂;②污染物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高,污染性企业失去发展空间;③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物处理费用
发展中国家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②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④环保法规不健全,不法经营者违法走私
3.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1)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跨国污染问题 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问题 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
措施 源头防范 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 国际合作机制促 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 治理 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措施 事中风险控制 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 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
事后治理 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续表
(2)跨国环境安全问题
①成因:污染物跨国转移将环境安全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可能引发跨国环境
安全问题。
②应对方式
方式 具体表现 关系
环境安全冲突 环境安全问题的责任国与受害国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或政治、经济、外交等敌对行为,甚至军事冲突,使相关国家的国家安全受到影响 在应对国家间环境安全问题上,冲突和合作两种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减少冲突、加强合作有利于国家安全,反之不利于国家安全
环境安全合作 各国均严格遵守相关国际环境公约和双边协定,如联合国《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不以邻为壑,故意将污染物转移到其他国家 一旦发生跨境的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国与受害国要密切合作,联合应对突发的环境安全危机,以控制其危害,避免威胁其他领域的国家安全 我国针对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2)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3)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4)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5)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6)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素质。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跨国污染问题的影响
[人教选必3-P69案例变式]“洋垃圾”泛指由国外进入中国的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出口,既可减少本国的环境污染,节省大量垃圾处理费用,又可获得可观的贸易收入。受此驱动,发达国家不断寻求固体废弃物出口渠道,把固体废弃物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已实现了固体废弃物零进口目标。据此完成1—2题。
1.“洋垃圾”流入我国属于( )
A
A.废弃物跨国转移 B.含有毒物质的产品贸易 C.污染物跨国传输 D.含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解析】“洋垃圾”泛指由国外进入中国的高污染固体废弃物,“洋垃圾”流入我国属于废弃物跨国转移,A正确。废弃物不属于产品贸易,B、D错误;污染物跨国传输一般指的是污染性气体或液体通过自然过程扩散,C错误。
2.进口“洋垃圾”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是( )
B
A.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 B.加重我国环境治理负担 C.代替国内生产的原料 D.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解析】进口“洋垃圾”提高了国内环境和人口健康风险,运输和储存时可能会产生霉变及重金属泄漏,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废弃垃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会加重我国环境治理负担,B正确;进口“洋垃圾”加重垃圾处理负担,不会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A错误;进口“洋垃圾”代替国内生产的原料,不利于国家安全,C错误;进口“洋垃圾” 没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D错误。
变式2 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3.[人教选必3-P71活动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通过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芯、纳木错湖芯三个监测点BC(指黑碳: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烧发生热解的产物)浓度和通量数据,发现三地样本中的BC浓度与西风带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南亚)、青藏高原内陆区存在密切关系。下图示意三地BC浓度(通量)变化情况。
(1)如果BC浓度保持上升,推测纳木错水位和水质的变化。(8分)
【答案】BC浓度上升,会降低冰川和积雪表面反射率,加快冰川和积雪消融,(2分)使纳木错水量增加,水位升高;(2分)冰雪融水将地表的BC(黑碳)带入湖泊,(2分)纳木错水质会变差。(2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设问,找方向。纳木错水位和水质的变化,主要考虑入湖水量变化和污染物质变化等因素,并且建立起BC浓度上升与其之间的关联。第二步,调用知识,建立联系。根据材料可知,BC指黑碳,是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烧发生热解的产物,BC浓度上升→冰川和积雪表面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加快冰川和积雪消融→纳木错入湖水量增加,水位升高;同时,BC会随冰雪融水进入湖泊,导致纳木错水质变差。
(2)为避免跨境污染物引发的国际矛盾,请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6分)
【答案】污染物输出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输出国给予适度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中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输出国的污染治理;中国及时控制污染影响,做好生态恢复工作。(6分,3点即可)
【解题思路】可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方面提出建议。
知识点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
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主要表现形式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特点 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危害 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
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加等后果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
续表
(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①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②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3)生态退化的应对措施
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
(1)生态修复的概念及措施
概念 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措施 自然恢复 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如我
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
围栏封育等
人工修复 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
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
(2)我国的生态修复工作
开展时间 我国是较早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国家之一
重要生态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成就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态系统的恢复
3.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
概念 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保护的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
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保护措施 ①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②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功能区 核心区 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缓冲区 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实验区 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
类别、类型 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 意义 ①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②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续表
(2)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角度 意义
调节服务功能 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供给服务功能 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科学研究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科普教育 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生态保护对象
[人教选必3-P78表3.2、P79图3.24变式]湖南省西北部多山地,东北部有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已有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53个。下图为湖南省部分自然保护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分布特征是( )
A
A.西北部多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型 B.东北部多古生物遗迹和地质遗迹类型
C.东南部多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D.西南部多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解析】结合材料和湖南省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如下,选A。
选项 分析 结论
A 西北部多为河流源地,且与重庆接壤,多高山,森林覆盖率较高→自然保护区应主要为森林 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型 正确
B 东北部为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然保护区应主要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错误
C 东南部为河流源头,山地分布多,内陆湿地和水域不典型 错误
D 西南部分布有雪峰山脉,位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自然保护区应主要为古生物遗迹 和地质遗迹类型 错误
2.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的工作重点是( )
B
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修复河湖湿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
C.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珍贵自然遗迹 D.禁止砍伐植被,保护珍稀特有物种
【解析】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应优先选择适宜林草生长、生态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宝贵,不能盲目地压缩农业用地,A错误。湖南省洞庭湖、湘江等流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质、水量等方面恶化,需要重点对河湖湿地进行修复,B正确。自然遗迹范围较大,如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治理水土流失与保护珍贵自然遗迹之间并无必然联系,C错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区域的植被采取的措施不同,有些区域需要封山育林,严禁砍伐,有些区域可以发展林果业、速生林等,可以根据需要砍伐,不能“一刀切”,D错误。
变式2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
3.[人教选必3-P80案例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14分)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区
水草丰美,栖息着上百种鸟类,蒙古族古老的渔猎文化传
承至今。1962年霍林河修建了几座大型水库,查干湖的主
要补给水源逐年减少,到1974年,湖泊干涸。查干湖位于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水的缺失引发环境要素连锁变化,
使查干湖成为危害当地的“害湖”。1976年,当地政府(前郭县)动员民众,修建了一条“草原运河”——引松人工河,
水的滋养使查干湖恢复了“天然宝库”的美称,2007年,查干湖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查干湖自然保护
区功能分区及引松工程示意图。
(1)说明查干湖水源枯竭导致湖泊服务功能降低的具体表现,并指出人们选择人工修复而不是自然修复的原因。(6分)
【答案】湖泊服务功能降低的具体表现为:湖泊调节能力降低,干旱频率增加或降水变率大,湖底裸露出盐碱滩,加剧风沙侵蚀,危害农田、草原和村舍;(2分)湖泊供给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遭受严重损失,严重威胁渔民及农牧民的生存。(2分)
原因:查干湖地处农牧交错带,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源断绝后,湖泊大面积萎缩,难以自我修复,人工修建引水工程,可更快修复湖泊生态系统,事实证明人工修复效果良好。(2分)
【解题思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类型有支撑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结合湖泊的特征和功能分析即可。选择人工修复的原因可结合湖泊水环境这一特征从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的条件(水源)对比角度思考。
(2)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功能区,阐述核心区的主要功能。(4分)
【答案】核心区的主要功能:野生鸟类及植物分布密集,具有典型性或特有性,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储存库(生物多样性丰富);原生湖泊自然环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保障野生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进化(天然);是理想的科研场所。(4分,2点即可)
【解题思路】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是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护对象最典型、最集中的地方,其主要功能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湖区水草丰美,栖息着上百种鸟类”,所以查干湖核心区具有典型性或特有性,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储存库,能很好地维持湖区生物多样性;原生自然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越高,其抵抗力和稳定性越高,越能保障野生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进化(天然);湖区“栖息着上百种鸟类”,说明核心区野生动植物分布密集,是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群落演替规律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场所。
(3)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内是否可以开展旅游活动?请给予解释。(4分)
【答案】为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从事旅游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2分)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外围,可以进行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不构成威胁的活动,如旅游、参观考察,还可以按规定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保留少量居民点、旅游设施,但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旅游项目。(2分)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以保护为前提的发展方向思考。
知识点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特征
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
明显,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①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
活动,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环过程调控。自
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
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走出全球气候变化的三个误区
(1)全球变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全球变暖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质历史时期来看,当前地球恰处在间冰期,气温在上升,只不过近百年来气温上升的幅度增大是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
(2)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而全球变暖仅指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气温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的危害
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
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例如,①海平面
上升,导致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造成环境难民问题;②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导致高温热浪和旱涝灾害加剧,造成疾病、死亡人数增加。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 表现
生存空间的丧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
影响 表现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其他国家波及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应对措施
措施 方式 举例 目的
减缓措施 减少人为温室气体 排放 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等 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
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将升温幅度控制在人类预期目标之内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 措施 方式 举例 目的
适应措施 降低不利影响 采取预防措施、建设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开展灾害保险业务 趋利避害
利用发展机遇 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或品种等 续表
(2)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必要性 ①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但各国对导
致全球变暖的碳排放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受全球变暖影响的程度各异;②
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对减排与经济发展的诉求存在明显的分歧
关键 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
主要内容体现了公平性和有效性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国需要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
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以提高后者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各国需要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不
确定性,协商解决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机制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气候变暖的全球性影响
[人教选必3-P84案例变式,2023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1—2题。
1.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
B
A.欧洲西部 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 D.中亚地区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指南太平洋上的岛国,该区域地势低平,海平面上升易淹没该区域的国家和地区,B正确。欧洲西部为世界经济发达区域,大多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A错误;南美洲中部地势较高,受海平面上升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小,C错误;中亚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受海平面上升产生的不利影响很小,D错误。
2.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C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 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
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 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解析】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有利于减小人类碳排放总量,减轻温室效应,缓解全球变暖,进而减缓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C正确。碳交易可促进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利于缓解全球变暖,A错误;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只能使碳排放量大的企业从一地转移至另一地,但碳排放总量没有发生变化,B错误;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会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但并不能控制碳排放,D错误。
知识总结
海平面上升产生的不利影响
变式2 碳排放与碳减排
[人教选必3-P88活动变式,2023湖南卷]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3—5题。
3.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
D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 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
【解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呈负相关,因此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应是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GDP最多的。读图可知,电子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最高,故选D。
4.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
A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
【解析】读图对照横坐标可知,乙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时,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都大于甲国,说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甲国大于乙国,即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环境成本高,A正确,图中没有产品制造的人力成本和营销成本方面的信息,排除B、C;对照纵坐标可知,乙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时,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皆大于甲国,说明乙国研发成本高于甲国,D错误。
考情解读
依托定量分析,最终实现定性评价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依托统计数据设置情境,要求考生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找出地理事物绝对数量增减、相对比例变化等方面的特征,进而通过原因、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最终给出定性的评价。由此可见,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对地理问题的定性评价能力是需要加强的能力。
5.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 甲国应优先考虑( )
B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甲国大于乙国,因此甲国应优先考虑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强化产业升级,以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②③正确;由于甲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因此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会进一步扩大该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①错误;承接产业转移往往会接受一些别国淘汰的落后产能,这会增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④错误。故选B。
知识总结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