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专题十六 中国地理
第1节 中国地理概况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一、中国的疆域
1.辽阔的疆域
2.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海陆位置
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边缘海为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3)相对位置
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位置评价
(1)优点
①南北气候差异大,有利于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②东临太平洋,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海岸线漫长,港湾优良,有利于海洋事业发展,有利于与各国交往。
④陆上邻国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和友好交往。
(2)不足
①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质灾害严重。
②大部分地区位于季风区,受季风影响,水旱灾害频发。
③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受台风影响大。
二、中国的地形、地势
1.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2)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属于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2.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1)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主要地形区
①主要山脉
②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
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主要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
自然地理特征: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
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人文地理特征: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b.内蒙古高原
地理位置:内蒙古大部,甘、宁、冀部分,大兴安岭以西。
自然地理特征:海拔1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到荒漠。
人文地理特征: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
c.黄土高原
地理位置:在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端以东。包括山西全省和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
自然地理特征: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人文地理特征: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d.云贵高原
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包括云
南东部和贵州大部。
自然地理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人文地理特征:“坝子”农业区;交通不便;旅游资源丰富。
③四大盆地
a.塔里木盆地
地理位置: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
自然地理特征: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盆地边缘多
绿洲。
人文地理特征: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以油气资源为主的资源开发。
b.准噶尔盆地
地理位置:位于新疆北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
自然地理特征: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盆地边缘多绿洲。
人文地理特征: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以油气资源为主的资源开发。
c.柴达木盆地
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
自然地理特征: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西部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
盐湖。
人文地理特征:以矿产资源为主的资源开发,青藏铁路经过。
d.四川盆地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东部,在巫山、大巴山、横断山脉、大娄山之间。
自然地理特征: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人文地理特征: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
密集。
④三大平原
a.东北平原
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渤海以北。
自然地理特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是我国面积最
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黑土肥沃,多沼泽地。
人文地理特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油气、煤炭等矿
产资源为主的资源开发。
b.华北平原
地理位置:燕山以南、大别山以北、太行山以东,临渤海、黄海。
自然地理特征: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
沙等自然灾害多发。
人文地理特征: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较为发达。
c.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位置:西起巫山、东抵海滨,沿长江东西延伸。
自然地理特征: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
人文地理特征: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
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其影响
项目 地形 地势
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
三、中国的气候
1.气温、降水分布
(1)气温: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季节 分布规律 成因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 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南北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小于北方
漠河地区最冷 ①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②昼长较短,日照时间短;③接近冬季风源地
季节 分布规律 成因
夏季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增温作用显著;②沙漠吸热升温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续表
(2)降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成因和影响
基本特点(规律) 成因 影响
空间分布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主要受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 响,东南沿海距海近,受夏季风的影 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远离海洋, 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东南沿海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 均,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 化大。南方 较小,北方较大 夏季风强弱与进退异常 基本特点(规律) 成因 影响
降水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夏季风进退规律。另外,我国南方能接受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的水汽,而北方只受到太平洋水汽的影响 北方易出现春
旱、夏涝;南方
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续表
2.温度带和干湿区
我国温度带
我国干湿地区
3.气候特征及评价
四、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1.河流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1)我国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河流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等 丰富(成因:流经湿润、半湿润地区) 有春汛和夏汛,汛期较短(成因:冬季积雪,春季融化;夏季降水丰富) 小(成因: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 长(成因:纬度高,冬季漫长、气温低)
秦岭—淮河以北 海河、黄河等 较小(成因: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成因:降水时间短) 大(成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短(成因:位于暖温带,冬季较短)
地区 河流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等 丰富(成因: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地区) 汛期长(成因:降水多,雨季长) 小(成因:流域内植被保护好) 无(成因:冬季均温在 以上)
续表
(2)内流河的特征及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流量较
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 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2.我国主要的河流
(1)三大河流概况
长江
黄河
珠江
(2)三大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项目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水利枢纽;调水——“南水北调” 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水能梯级开发;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 下游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涝
整治措施 上游水土保持;中游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下游疏通河道 中上游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下游加固堤坝 中上游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下游疏通河道
3.湖泊
(1)概况
分类 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分布 青藏高原湖区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分布区,湖泊面积约占我国湖泊
总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
(2)主要湖泊
项目 五大淡水湖 咸水湖 名称 鄱阳湖 洞庭湖 太湖 洪泽湖 巢湖 青海湖 纳木错
所在地区 江西 湖南 江苏、浙江交界 江苏 安徽 青海 西藏
特点 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泥沙淤积 鱼米之乡 悬湖 形似鸟巢 我国第一大湖 地势最高
教材素材变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气候不稳定性增加。2023年5月底,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异常北抬,我国安徽、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阴雨天气,严重影响农作物收获,这种天气被称为“烂场雨”。据此完成1—3题。
1.该时期最可能出现高温晴热天气的省份是( )
B
A.辽宁 B.江西 C.山西 D.河北
【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异常北抬,我国北方地区受雨带影响明显,故辽宁、山西、河北等会出现阴雨天气,A、C、D错误;南方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炎热干燥,故该时期最可能出现高温晴热天气的省份是江西,B正确。
2.受本次“烂场雨”影响最严重的农作物是( )
B
A.春小麦 B.冬小麦 C.水稻 D.棉花
【解析】5月底正是北方冬小麦的收割季节,受本次“烂场雨”影响最严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B正确;春小麦春种秋收,5月正是生长季节,受本次“烂场雨”影响小,A错误;水稻主要种植区位于南方地区,此时为高温晴热天气,C错误;棉花主要分布在新疆,D错误。
3.长期来看,为减轻“烂场雨”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以下措施可行的有( )
A
①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 ②加强农田排灌设施建设 ③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④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可以在灾害发生前提前做出应对措施,避免带来大范围损失,①可行;加强农田排灌设施建设,可以在连续阴雨天气中,及时排出田间积水,②可行;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弥补农户损失,③可行;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只会在灾害发生时产生更大的损失,④不可行。故选A。
知识总结
我国锋面雨带移动带来的影响
①正常年份雨带北进慢、南退快,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
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速度快,北方较早进入雨季,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雨季变短,易受旱灾影响,江南地区易出现“空梅”现象。
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的年份,南方易出现涝灾,北方易受旱灾影响。
气候舒适性评价需要综合考量气温、湿度、风和日照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下表为我国四个城市多年平均气候舒适性统计表(单位:天)。据此完成4—5题。
城市 春季(3—5月) 夏季(6—8月) 秋季(9—11月) 冬季(12—2月)
深圳 74.3 13.8 62.4 86
甲 60.2 83.7 55.5 0.3
乙 75.9 14.8 63.6 82.8
丙 76.5 86.1 79.2 25.5
4.推测甲、乙、丙分别是( )
B
A.兰州、成都、香港 B.长春、广州、贵阳 C.哈尔滨、海口、重庆 D.济南、沈阳、西宁
【解析】读表可知,乙城市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舒适性与深圳很接近,说明该城市距离深圳很近,比照选项各城市可判断乙为广州;再结合甲夏季舒适度最高、冬季舒适度最低,可判定该城市夏季气候凉爽、冬天气候寒冷,应该是纬度较高的长春;丙地春夏秋三季气候舒适度都较好,可判断该地是纬度较低、地势较高的贵阳,故选B。
5.深圳12月—次年2月比6—8月气候舒适性更高,主要原因是12月—次年2月( )
D
A.气温日较差小 B.空气湿度大 C.盛行东南季风 D.太阳辐射弱
【解析】气候舒适性评价需要综合考量气温、湿度、风和日照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气温日较差不是考量气候舒适度的条件,A错误;深圳冬季气温较夏季低,并且受冬季风影响,空气湿度小于夏季,因而人体气候舒适度较高,B、C错误;深圳12月—次年2月属于冬季,由于该地纬度位置较低,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只有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为温和,舒适度较高,D正确。
下表为我国部分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表。读表,完成6—7题。
河流 平均年径流量(108 m3) 枯水月份(月) 丰水月份(月) 平均年输沙量(106 t)
甲 154 2 7—8 9
乙 3 457.8 1 5—6 83
丙 345 4 8 2
丁 662 12—1 6—7 8
6.表中河流与实际对应正确的是( )
A
A.甲—海河 B.乙—鸭绿江 C.丙—闽江 D.丁—珠江
【解析】我国入海河流大多处在季风气候区,丰水期以雨水补给为主,结合丰水期的月份和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可知,表中河流从南(低纬度)到北(高纬度)依次为:乙—珠江,丁—闽江,甲—海河,丙—鸭绿江。A正确。
7.乙河平均年输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C
A.受台风影响,降水量大 B.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低 C.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 D.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乙河为珠江,处在我国华南地区,雨季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C正确;台风活动带来降水,对输沙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珠江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B错误;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会引起水土流失,但珠江流域植被覆盖率高,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不明显,不是珠江平均年输沙量大的主要原因,D错误。
知识总结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地区 东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主要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较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较小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大 汛期长、季节变化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季融化,形成春汛;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降水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土 质疏松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长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 ℃以上
知识点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1.农业
(1)农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主要部门 主要分布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渔业 东部沿海、南方地区
西部地区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种植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图示我国农业的区域差异
(2)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条件
主要农作物 商品粮基地 影响条件
粮食作物 小麦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利: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弊: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
玉米 水稻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 利:农业基础好、地形平坦、水热充足。弊:
人均耕地不足
主要农作物 商品粮基地 影响条件
经济作物 棉花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地区,南疆地区 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
水源充足
油料作物 花生 山东丘陵 沙质土壤、排水好
油菜 长江流域,并有北迁南移趋势 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地形平坦
大豆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地形平坦、雨热同期
其他 西北内陆的胡麻,河南的芝麻 光照好,作物耐旱
续表
主要农作物 商品粮基地 影响条件
经济作物 糖料作物 甜菜 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
甘蔗 台、闽、粤、桂、滇、川 喜高温、需水量大
水果 苹果 北方地区的丘陵区 暖温带气候
柑橘 南方地区的丘陵区 亚热带气候
花卉 西南云贵高原 四季如春的气候
续表
(3)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4)解决措施
①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③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2.工业
(1)四大工业基地的对比分析
a.辽中南工业基地
特点:重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①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②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
存在问题:①工业结构老化,竞争力不强;②企业科技水平不高,能耗大、效率低。
发展方向:①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②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
术产业;③适当限制某些能耗大、原料相对不足的工业的发展。
b.京津唐工业基地
特点:轻重工业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①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②统一的华北电网;③便利的铁
路、公路和近海运输;④邻近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
⑤有科技、人才优势。
存在问题:①能源、淡水资源不足;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发展方向: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企业类型,加强技术改造;②重点发
展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等工业。
c.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特点: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①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②技术力量雄厚;③统一的电网;④
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存在问题: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发展方向:继续使产业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
研制,开拓国际市场。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特点: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①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多侨乡,方便利用外资发展工业;②水
陆交通便利。
存在问题: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②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发展方向: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强区内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
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2)三大工业带
名称 性质与地位 主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 优势 缺陷
沿海工业地带 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包括沿海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 包括四个工业基地的各工业部门,重点发展外向型企业 便利的海运,便于吸引外资、技术 能源缺
乏
沿长江工业地带 工农业发达、综合性强的工业地带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宜昌、攀枝花等 钢铁、轻纺、电力、矿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子等 能源充足,水 运便利, 农业发达,人 口众多 交通尚难满足需要
名称 性质与地位 主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 优势 缺陷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前景广阔、潜力最大 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煤炭、轻纺、机械、石化、航天等 资源丰富,陆运便利 干旱缺水
续表
(3)高新技术产业区
分布 多依附于大中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开发差异 沿海: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地: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3.交通
(1)南北铁路干线
线路 意义
宝成—成昆线 加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联系,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民族团结
太焦—焦柳线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的能力,分流京广线的运量
京广线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是我国铁路网的中轴线,运量
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京九线 缓解京广线、京沪线的运输压力,加速革命老区脱贫致富
京哈—京沪线 沟通了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南北大动脉
(2)东西铁路干线
线路 意义
京包—包兰线 促进华北与西北的联系,分担陇海线的运量,方便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联系,巩固边防
陇海—兰新线 沟通东部和西部,巩固边防,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昆线 横贯长江以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东、华中、西南之间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教材素材变式
中国剪纸(如图)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据此完成1—3题。
1.上图反映的情景最常出现在我国的( )
D
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解析】由图中“抗旱浇麦”可知,该地为我国小麦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是稻米产区,青藏高原为青稞产区,B、C错误。我国东北平原种植春小麦,春季播种时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土壤墒情较好,小麦生长期降水充足,且由于纬度高,蒸发较少,不需要灌溉,A错误。华北平原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春季小麦返青,进入生长旺季,需水量较大,而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故华北地区春旱较严重,小麦需要灌溉,D正确。
2.该生产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生产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春季,A正确。
3.该季节出现这种生产场景的主要原因是( )
B
A.暴雨频发,田间积水,排洪抗涝 B.雨季未到,麦苗返青,需水量大
C.入冬前浇灌,利于麦苗顺利过冬 D.利用土地空闲期间修建水利设施
【解析】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春季雨季未到,冬小麦春季返青,生长旺盛,需水量大,需要灌溉保墒,B正确。
葑田(下图)是在湖沼中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掺和,摊铺在架上,种植稻谷,亦称架田。葑田在水面上漂浮,随水起伏,不致淹没。历史时期葑田盛行,宋以后逐渐消亡。据此完成4—6题。
4.葑田曾大量分布于( )
D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江南地区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词“湖沼”“稻谷”可知,葑田应分布于水域广阔的江南地区,D正确。
5.古代农民建设葑田充分考虑了当地的( )
C
①生态效益 ②水位变化 ③水域面积 ④建设材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葑田漂浮在湖沼水域上,种植稻谷,农业生产可能污染水环境,并没有考虑当地的生态效益,①错误;葑田在水面上漂浮,随水起伏,不致淹没,减少了水位变化带来的旱涝灾害,②正确;葑田漂浮在水面上,因此建设葑田应充分考虑水域面积,③正确;建设葑田利用了当地湖沼中的水草和淤泥,因而其建设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建设材料,④正确。故选C。
6.历史时期葑田开发的主要意义是( )
A
A.利用水面,扩大耕地面积 B.漂浮于水面,减轻旱涝影响
C.漂浮于水面,便于农田运输 D.净化水质,缓解水体污染
【解析】历史时期的江南地区人多地少,利用水面开发葑田,种植水稻,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A正确;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也是为了保障粮食产量,B错误;葑田漂浮在水面上,会占据大片水域面积,水运航道面积减少,不利于农田运输,C错误;在水面上发展农业生产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水体污染,D错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56张PPT)
专题十六 中国地理
第2节 中国地理分区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主要地形区包括东北平
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气候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水文 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水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较
大;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资源 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天然林区
水资源不足
煤、石油等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主要的油田有大庆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
续表
(2)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耕作类型 旱地农业
耕作制度 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地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主要农产品 东北: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华北平原:冬小麦、花生、棉花
黄土高原:谷子
工业 工业分布 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山西能源基地
工业类型 以重工业、能源、纺织业为主
交通 华北铁路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运煤专线多;高速铁路、公路发展快 环境问题 东北:黑土流失
华北:旱涝、风沙、盐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续表
2.北方地区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东北平原 ①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黑土 肥沃;②夏季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③ 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蒸发较弱,土壤 水分条件较好;④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⑤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 富 ①东北地区全年生长期短,总热量相对不足,农作物的熟制只能达到一年一熟;②受寒潮影响大;③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和沼泽,导致生态恶化
地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华北平原 ①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热量较丰富,雨热同期,水热配合较好,光照资源充足,降水集中;②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 ①降水不够充沛,集中于7、8月
份,灌溉水源不足;②容易引起
春旱,春季多大风和沙尘天
气以及低温冻害;③地势低洼地
区容易产生盐碱地
黄土高原 ①位于暖温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黄土由较细的粉砂颗粒组成,便于耕作;③黄土含有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①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严重;③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这片区域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东北人”。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人”被划分出来的依据是( )
C
A.工业结构一致性高 B.农业结构一致性高 C.语言和习俗一致性高 D.交通出行方式一致性高
【解析】由材料“这片区域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东北人’”可知,“东北人”被划分出来的依据是语言和习俗一致性高,C正确。
2.以下最能促进“东北人”形成的因素是( )
A
A.地形平坦 B.河流数量较少 C.土壤肥沃 D.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东北地区以平原、山地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东北平原地区,该地区地形平坦,主要发展耕作业,传统的农耕文化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东北人”,A正确;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数量较多,B错误;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栗钙土为主,有机质积累量较少,土壤不肥沃,C错误;黑、吉、辽三省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D错误。
3.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东北地区较为典型的饮食文化现象及成因是( )
B
A.气候温凉潮湿,居民多用熏、腊等方式保存肉制品 B.冬季寒冷漫长,新鲜蔬菜较少,腌制的酸菜耐保存
C.山多林密,居民食用的乳畜品较少 D.湿地资源丰富,居民喜食鱼虾河鲜
【解析】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冬季蔬菜来源较少,腌制的酸菜保存时间久,B正确。
黄土高原地区大量传统村落仍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村落风景和特色浓郁的建筑风貌,“沉坑藏林”式传统村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该类型传统村落一般位于完整塬面上,邻近空间皆为平原耕地,无险可依、无势可仗,主体窑洞以合院形式下沉于地坑中,下沉式院落之间高林密布,窑院藏于林间,二者浑然一体。下图示意“沉坑藏林”式村落布局。据此完成4—6题。
4.完整塬面上的传统村落选择“沉坑藏林”式布局的好处是( )
D
A.便于观景 B.生活便利 C.利于生产 D.利于避险
【解析】结合材料“邻近空间皆为平原耕地,无险可依、无势可仗”和“下沉式院落之间高林密布,窑院藏于林间,二者浑然一体”可以看出,自然条件下,其村落无险可依,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的能力弱,故人为制造屏障“沉坑藏林”,这主要是为了避险,但同时会增加生活生产的不便,B、C错误,D正确。传统村落布局一般不考虑欣赏风景,排除A。
5.与塬面型传统村落相比,其他类型传统村落空间规模往往十分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
A.地形因素限制 B.耕地面积较小 C.人口总量较少 D.水源供应不足
【解析】分析如下:
6.“沉坑藏林”式村落( )
D
A.向阳而建,采光条件好 B.地形限制,呈线状分布 C.临河而建,水源条件好 D.冬可避风,夏可纳凉
【解析】“沉坑藏林”式村落,主体窑洞以合院形式下沉于地坑中,不利于采光和取水,A、C错误;从图中看,其在塬面中央,并不是线状分布,B错误;“沉坑藏林”式村落藏于林间,冬季可以防止冬季风的侵扰,夏季相比于塬面更加凉爽,D正确。
知识点 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地形 地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
散,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
游平原、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气候 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角度 特征
水文 河湖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
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能丰富(中上游),航运价值高(中
下游)
资源 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
水资源丰富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续表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农业 以水田农业为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小麦、棉花、柑橘、茶叶;
四川盆地: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柑橘;
华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工业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高精尖产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
西南地区: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煤炭
交通 内陆以铁路为主,内河航运发达
居民生活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环境问题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2.南方地区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我国种植业区和淡水鱼产区,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四川盆地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紫色土)、物产丰富 全国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蚕、甘蔗、柑橘产区,我国重要农业区
东南丘陵 酸性红壤分布广泛(缺 乏有机质,低产),地形多丘 陵 适宜在红壤中生长的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经济林木种植多,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
区域 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
云贵高原 纬度低,水热充足;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 重要林区,高原上的“坝子”可发展种植业
横断山区 纬度较低,地形崎岖,高差大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受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续表
教材素材变式
《盛世滋生图》是清中期宫廷画家徐扬凭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谙熟,所创作的长度超过12米的家乡市井风情画卷。下图示意该画卷局部。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画家徐扬家乡最可能在( )
D
A.四川盆地 B.珠江三角洲 C.江汉平原 D.太湖平原
【解析】读图可知,画家徐扬家乡有石拱桥、大量船只,说明该地区水网密集,图中左上有山,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其家乡最可能位于太湖平原,D正确。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水网不如太湖平原密集;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较少,A、B、C错误。
2.下列关于其家乡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温暖湿润、地势低平 B.冬暖夏凉、水乡泽国 C.秋雨连绵、绿树成荫 D.四季分明、土壤贫瘠
【解析】由上题可知,画家徐扬家乡最可能在太湖平原,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且当地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A正确;该地冬季温和、夏季高温,B错误;该地6月有梅雨,阴雨连绵,并不是秋雨连绵,C错误;该地土壤肥沃,为水稻土,D错误。
与北方园林的散点布局不同,岭南园林内的建筑往往布局紧凑。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位居岭南四大名园之首,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南部为前庭,园内的山、石、水、树与建筑形成了适应岭南气候的独特布局。据此完成3—4题。
3.植物是构成园林必不可少的元素,种植在清晖园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B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解析】读材料可知,清晖园位于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可推断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类型下发育的典型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B正确。
4.与其他岭南园林一样,清晖园内的建筑也呈现出布局紧凑的特点。这样布局的原因不包括( )
A
A.缓解洪涝 B.抵御台风 C.躲避高温 D.抵御寒潮
【解析】清晖园内建筑布局紧凑,不利于缓解洪涝,但有利于抵御台风,建筑相互遮蔽有利于躲避高温、抵御寒潮。故选A。
湘西吊脚楼是中国南方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大多采用当地的杉木(其叶呈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微弯、革质、坚硬)作为建筑材料。下层为牲畜棚及农具存放处,二层以上用于居住或存放粮食、腊肉等。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前“脚”深插江底,与岸上的墙基共同支撑起楼房;山腰上的吊脚楼两只前“脚”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支撑起楼房。读吊脚楼景观图,完成5—7题。
5.从材料可推知,湘西吊脚楼分布区( )
A
A.土地资源短缺 B.森林资源不足 C.气候凉爽干燥 D.地形平坦开阔
【解析】根据材料“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前‘脚’深插江底,与岸上的墙基共同支撑起楼房;山腰上的吊脚楼两只前‘脚’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支撑起楼房”可知,湘西吊脚楼分布区地势起伏较大,平地少,土地资源短缺,A正确,D错误;根据“大多采用当地的杉木作为建筑材料”可知,当地森林资源丰富,B错误;当地气候炎热潮湿,C错误。
6.有关湘西杉木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耐腐蚀性好 B.树干挺直高大 C.材质轻软 D.属常绿阔叶树种
【解析】杉木可深插江底,耐腐蚀性好,A不符合题意;杉木树干挺直高大,B不符合题意;杉木材质轻软,易于加工,房屋主体重量轻,适合用于修建吊脚楼,C不符合题意;杉木其叶呈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可知杉木属于针叶林树种,D符合题意。
7.当地居民将粮食及腊肉存放于吊脚楼上层的主要原因是( )
A
A.通风防潮 B.方便取用 C.方便晾晒 D.防御盗贼
【解析】湘西气候炎热湿润,吊脚楼上层通风、干燥、防潮,适合存放易受潮变质的粮食和腊肉,A正确;将粮食及腊肉存放于吊脚楼上层确实方便取用、方便晾晒,也可以防盗,但均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
知识点 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全年
降水少,干旱缺水,太阳辐射强,多大风
地形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多高大山地、宽广草原、沙漠;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角度 特征
水文 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流量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冬
季往往断流)、内流湖(多咸水湖),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植被 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石质戈壁、沙丘。受人类活动的影
响,自然植被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稀土、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
续表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城市 地广人稀,主要沿水源地分布,如黄河沿岸、沙漠绿洲等;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盆地周围的绿洲及河西走廊等地
农业 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新疆高山草场;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工业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环境问题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
2.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夏季气温高,云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牧场广大,宜农荒地
多;新疆、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
灌溉
不利影响 冬长夏短,受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降水少,蒸发强,农业灌溉
水源不足;地表植被覆盖差,荒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理优势
区位优势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缘政治作用明显 新疆与中亚接壤
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 区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国家政策优惠 例如援疆对口帮扶,西部大开发等
教材素材变式
昭苏位于新疆伊犁,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地处群山环抱的高位山间盆地,海拔在1 323—6 995米。自古昭苏就以盛产良马著称,马文化历史悠久,2003年昭苏被授予“中国天马之乡”称号。近年来,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特意来到昭苏特克斯河一睹“天马浴河”的景象(见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昭苏被授予“中国天马之乡”称号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盛产良马 ②马文化历史悠久 ③马匹畜养量大 ④牧马场景壮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被授予“中国天马之乡”称号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适宜马匹生长,自古盛产良马,马文化历史悠久,①②正确;结合材料并不能获知昭苏马匹的畜养量,排除③;牧马场景壮观是对该地生产活动场景的描述,与该地被授予“中国天马之乡”称号的关系不大,排除④。故A正确。
2.观赏“天马浴河”景象的最佳时节是( )
B
A.初春 B.盛夏 C.仲秋 D.隆冬
【解析】昭苏地处高位山间盆地,初春时,气温依然很低,河流水量小,不适合进行户外放牧,因此不适宜观赏“天马浴河”景象,A错误;盛夏时节气温高,河流水量大,水体蒸发较旺盛,此时“天马浴河”景象最为壮观,B正确;仲秋时节气温降低,河流水量减少,不是观赏“天马浴河”景象的最佳时节,C错误;隆冬时节,天气寒冷,河流封冻,观赏不到“天马浴河”景象,D错误。
3.推测特克斯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B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 ②高山冰雪融水 ③降雨 ④地下水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该地纬度高、海拔高,春季气温较低,季节性积雪融水量较小,补给量小,排除①;该地位于高位山间盆地,夏季气温高,周围高山上的冰川和积雪融化量较大,补给河流水量大,②正确;特克斯河流域所属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较小,排除③;特克斯河主要流经盆地地区,盆地内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的补给较稳定,因此地下水也是特克斯河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④正确。综上,B正确。
兰新高铁(图1)的部分路段既有地下隧道也有地上隧道,修建地上隧道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新疆境内的强风吹翻列车,隧道两侧有许多圆形小洞,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是为了克服当地另外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图2)。据此完成4—6题。
图1
图2
4.下列关于甲、乙两地修建隧道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甲地因风力强劲修地上隧道 B.乙地因风力强劲修地上隧道
C.甲地因地形崎岖修地下隧道 D.乙地因地势平坦修地下隧道
【解析】读图可知,甲位于两山之间的戈壁沙漠地区,受狭管效应影响,风沙大,需要修建地上隧道,抵御风沙,A正确、C错误;乙地需要穿过祁连山脉,地势起伏大,需要修建地下隧道降低坡度,B、D错误。
5.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 )
C
A.强风 B.冻土 C.低温 D.渗水
【解析】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可以减少隧道内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避免过低的温度影响行车安全,C正确。防风不需要双层结构,A错误;该区域地上没有冻土,B错误;西北地区较为干旱,渗水机会少,D错误。
6.兰新高铁建成通车后,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D
①降低居民出行的经济成本 ②扩大新疆的市场腹地
③促进沿线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④提高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
【解析】高铁票价较普通铁路和公路的票价高,不利于降低居民出行的经济成本,①错误;兰新高铁建成通车后,与已有兰新铁路及陇海、包兰等铁路紧密衔接,形成辐射范围更广、服务人口更多的西部铁路运输网络,有利于扩大新疆的市场腹地,②正确;高铁为客运专线,对促进沿线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影响不大,③错误;与公路、普通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相比,高铁的运行速度快,可缩短居民的出行时间,提高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④正确。故选D。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知识点 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地形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有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角度 特征
水文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多
内流湖(或咸水湖),主要有青海湖、纳木错等
植被 以高寒草地为主
资源 矿产丰富(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太阳能、地热能(温泉)、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
续表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农业 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
工业 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
交通 公路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拉萨为中心,铁路有青藏铁路
环境问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2.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区区域特征
青藏地区的发展条件
(1)有利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农产品品质好;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较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为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2)不利条件: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养殖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教材素材变式
2022年5月4日,在珠穆朗玛峰(下称珠峰)海拔8 830米处,科考队员成功架设一台重达50千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并成功传回实时数据。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也是“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架设的最后一个气象站。此次珠峰科考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据此完成1—2题。
1.在珠峰最后一个气象观测站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
D
A.通信网络不畅 B.冻土固定艰难 C.紫外线辐射强 D.安装时间限制
【解析】在珠穆朗玛峰顶部架设最后一个气象观测站时可通过卫星进行信号传输,保障通信网络顺畅,A错误;冻土固定艰难但可借助机械设备来解决,B错误;紫外线辐射强可以通过穿戴防晒用品来解决,C错误;科考队员在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时,受该地高海拔、低气温、空气稀薄、风大等不利条件影响较大,攀登和下山花费时间长,安装设备时间有限,D正确。
2.“巅峰使命”科考队的主要任务除了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外,还包括( )
B
①建立5G基站 ②采集冰雪样品 ③测量冰雪厚度 ④测量珠峰高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据材料“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可以推测,科考队员需要携带冰川测厚雷达,在测量峰顶区域冰雪厚度的同时,使用手工钻钻取冰芯样品,进而分析极高海拔区气候环境变化特征,②③说法正确;建立5G基站主要为通信公司的工作,不是科考队的主要任务,①错误;测量珠峰高度是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共同合作进行的,且有专门的登山测量团队,材料中的科考队主要是研究珠峰地区环境变化的,④错误。故选B。
斑头雁为喜水雁类,是亚洲特有物种,主要生活在中国、印度等地,常进行季节性迁徙。斑头雁在迁徙过程中,部分选择停留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居民区附近越冬,部分在印度等地区越冬,越冬后逐渐返回我国北方地区进行繁殖。据此完成3—4题。
3.斑头雁栖息地的共同特点是( )
D
A.温度高 B.风力大 C.海拔高 D.湿地广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斑头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地区等,由于其是喜水雁类,其栖息地的共同特点应是湿地广布,D正确。
4.部分斑头雁停留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居民区附近越冬的主要原因有( )
A
①谷地受冬季风影响小 ②植被丰富,方便觅食 ③当地纬度低,光照强 ④当地位于季风气候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势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热量充足,植被较丰富,能够为斑头雁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物,①②正确;温度和食物对禽类越冬影响较大,光照影响较小,③错误;雅鲁藏布江谷地多数河段不属于季风气候区,④错误。故选A。
青藏高原在整个亚洲地区起到了水源汇聚和分发的作用,被称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上湖泊众多,其中热融湖是在自然营力和人为原因影响下,多年冻土的热平衡被破坏而形成的。据此完成5—7题。
5.对热融湖的描述,合理的是( )
B
A.冻土地区,冰蚀洼地积水而成 B.热融塌陷,洼地积水而成
C.形成的湖泊规模小,数量少 D.青藏高原上独有的湖泊类型
【解析】热融湖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气候变暖使得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成凹坑,水分汇集形成热融湖,B正确,A错误;热融湖规模小,数量多,C错误;热融湖一般是多年冻土局部融化而产生的,有多年冻土分布的地区,都有可能形成热融湖,D错误。
6.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C
A.扩大水域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 B.减小昼夜温差,利于冻土稳定
C.释放古老病毒,破坏生态稳定 D.提高空气湿度,减轻土地荒漠化
【解析】热融湖的发展会破坏原有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会减少,A错误;热融湖通过热量传递,会加速冻土退化,B错误;冻土中埋藏的古老病毒、微生物被释放,会破坏生态稳定,C正确;反复融化、冻结造成冻融侵蚀,会破坏地表稳定性,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D错误。
7.在青藏高原考察湖泊时需要携带船、钻井平台等大型设备,最佳考察时间应为( )
C
A.春季 B.夏季 C.秋冬 D.深冬
【解析】青藏高原湖泊考察需要携带船和钻井平台等大型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通过卡车来运输。在冻土分布区,冻土春季开始融化,夏季会变成一片沼泽,不适合通行,A、B错误;到了深冬季节,虽然土地已经冻结,可以行车,但湖泊也封冻了,不能进行湖泊的探测,D错误。因此只能选择秋冬土地已经冻结,可以行车,但湖泊没有封冻的时间点来进行探测,C正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