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南步步紧逼,一时间亡国灭种的论调甚嚣尘上。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的社评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有些人不断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说中国人失调了自信力,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迹,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学习目标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品味本文辛辣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
作者介绍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
1881—1936
作品介绍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
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字词积累
搽粉( ) 玄虚( ) 渺茫( ) 麻醉( ) 摧残( ) 诓骗( )
省悟( ) 脊梁( ) 诬蔑( )
脂粉( ) 怀古伤今( )
前仆后继( ) 不足为据( )
chá
xuán
miǎo
cuī
pū
jù
xǐnɡ
jǐ
miè
zhī
kuānɡ
shānɡ
zuì
字词积累
( )形容专心致志,卖力地工作。
( )指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
( )指替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
困苦等。
( )够不上作为凭据。
( )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
怀旧思绪。
(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为民请命
不足为据
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文体知识——驳论文
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论证方式 立论 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敬业与乐业)
驳论 摆敌观点——批驳——树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体知识——驳论文
批驳方式 批驳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错误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
批驳对方的论据: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论据驳倒了,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批驳对方的论证:揭过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本文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对方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
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义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对方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敌论据
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不再自夸 只希望“国联”
现在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作者是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是信地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
失掉自信力
驳论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论点并证明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直接提出观点
使用论据证明观点
“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论点并证明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李时珍、祖冲之、司马迁、华罗庚……
“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论点并证明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人民英雄和爱国英雄。
如:陈胜、吴广、关天培……
“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论点并证明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民请命的人:指关心百姓疾苦,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论点并证明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舍身求法的人:指为追求真理而英勇献身的人。如:商鞅、谭嗣同……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得出结论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摆出敌方的论点、论据
论据
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自夸“地大物博”
相信“国际联盟”
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反驳敌方的论点、论据
直驳
失去“他信力”
发展“自欺力”
间驳
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
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有很多
“中国的脊梁”
精读细研,体会感情
鲁迅曾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因此,作为他杂文体裁的语言,一直保持着形象性、讽刺性和战斗性的特点。
1.第一段中“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地求神拜佛”中总、只、一味三个副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总: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
只:唯一的意思,写出了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只会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精读细研,体会感情
1.第一段中“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地求神拜佛”中总、只、一味三个副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一味:盲目,不顾客观条件的意思,刻画出国民党政府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三个词语准确、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精读细研,体会感情
1.第一段中“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地求神拜佛”中总、只、一味三个副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一味:盲目,不顾客观条件的意思,刻画出国民党政府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三个词语准确、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精读细研,体会感情
2.文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或生动形象,或尖锐直接,或热情洋溢,请结合文本分析。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仿拟:仿照自信,造出了他信力和自信力,幽默讽刺,犀利地揭示出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令人过目不忘,拍案叫绝。
精读细研,体会感情
2.文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或生动形象,或尖锐直接,或热情洋溢,请结合文本分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排比:四个“……的人”有力证明了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比喻:以脊梁喻指中国的中坚力量和中国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精读细研,体会感情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尖锐犀利、简短精炼地做出结论,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
主旨归纳
这篇驳论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拓展延伸
中国精神在哪里?______!_________
中国精神在哪里?______!_________
中国精神在哪里?在英雄战士的生命和鲜血里!国难当头,英雄战士冲锋陷阵,14年艰苦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了祖国和人民!
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而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优秀群体。试结合你的成长和阅读经历,根据提示语,补续下面两段话,使之构成排比段。
拓展延伸
参考:中国精神在哪里?在平民英雄的英勇无畏里!保安李国武在生命的最后一秒,高高举起双手,下一秒,他跟坠楼的女子,一起倒在了血泊之中!
中国精神在哪里?在平凡人的真善美里!一名司机为夜里骑车回家的孩子亮车灯照路20分钟,直到孩子的前方出现了灯光。让司机意外的是,孩子突然下车,向司机深深弯腰鞠躬!
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而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优秀群体。试结合你的成长和阅读经历,根据提示语,补续下面两段话,使之构成排比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