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 北洋政府时期
(1912-1928)
3. 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9)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完善)
1.制度建设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时间:
(2)临时大总统:
(3)国旗:
(4)纪年:
(5)意义: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清朝黄龙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目的:
(2)颁布:
(3)原则:
(4)内容:
(5)意义:
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纲上P111】
②国民有……等自由和权利
③政权结构:a.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制: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②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深化理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军阀时期
1.政党政治
①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
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激烈竞争
(1)背景:
(2)过程: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②宋教仁负责组织内阁,威胁袁世凯独裁统治
③1913年“宋案”发生,二次革命被镇压
(3)结果:
袁世凯夺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复辟帝制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①袁世凯大权独揽 ②古德诺及筹安会制造舆论
1915年袁世凯称帝
①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取消帝制
②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政局混乱
知识链接
时间 事件 纲要上
1914年4月 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P113
1914年12月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P113
1915年5月 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P113
1915年10月 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赞成”君主立宪 P113
1915年12月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P114
袁世凯称帝过程: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政局混乱
直系
冯国璋
奉系
张作霖
皖系
段祺瑞
概念解析
训政
宪政
军政
(1914—1928)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 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是 “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1928—1948)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国民党
“训政”:
2.国民党
“宪政”:
⑴开始:
⑵内容:
《训政纲领》①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②国民党政府……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⑶实质:
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⑴实施:
⑵评价:
1928年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最终崩溃
时间线索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3月)
“二次革命”
(7—9月)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10月)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结合时空坐标分析“共和之路”的特点
曲折反复: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
长期实行军事独裁
政府更替频繁;
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去“民主”
军政
训政
宪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⑴政权: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⑵措施:
⑶意义: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③实行“三三制”
⑴目的: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⑵性质:
⑶意义: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加强了
拓展延伸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拓展延伸
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拓展延伸
“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党外人士占其余三分之二名额。
这一原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针对训练
1.(2023·浙江高考·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3.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①内容: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
②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⑵1949.6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⑴设置行政区
①内容: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苏维埃政权,主要是由政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针对训练
2.(2023·全国甲卷·3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B
针对训练
3.(2023·北京高考·7)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A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⑴基础:1949年9月,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⑵建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五四宪法规定
⑶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⑷意义:①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③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1.建国初期
2.改革开放前
——挫折(原因)
3.改革开放后
——完善
⑴标志: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a.b.c.
意义:新阶段: ①成果②民时特色③根本利益④法律基础⑤总章程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的意义:
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②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深化理解
材料: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八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编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分析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
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
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
城乡平等。
作用: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城乡平等”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
与政治生活。
(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改革开放后
⑴确立:
⑵发展:
⑶完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基本格局
①进一步明确……特点和优点
②提出一整套……的理论与政策
③坚持和完善……成为中特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1.历程
2.基本内容:
⑴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⑵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定目标:
2.发展与完善: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①内容:a.总结了……成就和优势,阐释了……制度,对……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
b.强调了……最本质的特征,是……最大优势
②特点:a. 坚持……(3个:根-基、国-基、党-人)结合起来
b.坚持了……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特点和优势
③影响:为……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
针对训练
4.(2023·海南高考·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C
5.(2022·江苏高考·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D
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