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8 09: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关系。
——沈林编著《中国的民族国情与理论政策》
对外关系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贸易、军事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合而成,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严重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命运。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一些规律的变化。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
1.秦朝:
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乌 桓
匈奴




南越
西南夷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中央: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郡管辖
秦朝周边少数民族
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汉朝的民族关系
地方:
1.北部
北匈奴西迁。
2.西部
3.东北
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三次出击匈奴;
东汉初,窦宪出击北匈奴;
西汉设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边疆:屯戍、屯田
设护乌桓校尉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东汉以来:
西晋时:
5世纪
北方
南方
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
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
三国时期,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人民的交融。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
礼部和鸿胪寺
2.隋朝:
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归附隋朝;
②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
③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以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的联系。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安南都护府
3.唐朝: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加封南诏王,南诏王派遣子弟入唐学习。
⑴唐朝政府与边疆保持密切联系
⑵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1)武力征服(对突厥);
(2)归服唐朝(西北各族)
(3)和亲和会盟(吐蕃族)
(4)册封(南诏);
(5)设置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6)经济文化交流。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四)宋辽金夏时期的民族关系
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从未中断
1.元朝
(五)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边疆管理:
(1)西藏: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2)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3)台湾: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晋江)。
2.明朝
以礼部、鸿胪寺和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①修筑长城:嘉峪关至鸭绿江修筑长城,防范蒙古袭扰,
“九边”重镇;
②开展贸易: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地点);
③边疆治理:东北设都司、卫、所;
西北设卫;
西南设土司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加强管理,
并进行经济交流
中央:
地方:
(五)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维火花
明朝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未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为了抵御蒙古南下,明朝沿长城设置了九大军事防区,称为“九边”。九边各镇也是汉族人民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明代九边地区的民族贸易通称为“马市”。
3.清朝
⑴管理机构:中央设理藩院;蒙古地区设盟、旗统治;新疆设伊犁将军;
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⑵满蒙联姻:通过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⑶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了西北边疆。
⑷册封管理:分别册封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⑸改土归流:在西南,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意义:强化了清朝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⑹颁布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3.清朝
改土归流
册封西藏佛教领袖,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满蒙联姻
针对训练
1.(2022·重庆高考·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B
针对训练
2.(2023·湖北高考·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
针对训练
3.(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B
第二章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首先,主张国家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谦让:其次,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时,主张协调合作、避战慎战;再次,在国家交往的目标上,主张“近悦远来”、“共享太平”。
——摘自《中国古代外交的思考》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
秦汉: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通道即丝绸之路:
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史实:甘英出使大秦);
②海路从合浦郡出发,最远到印度南部(史实:“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隋唐
交流活跃:
①大食:造纸术西传 ②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
丝绸
造纸术
瓷器
胡旋舞
葡萄酒
琵琶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宋朝
北方陆路阻隔,海路发达:
①广州到阿拉伯;明州到日本和朝鲜;
②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 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 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海陆通道都顺畅(史实: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
元朝:
《马可·波罗行纪》是西方世界第一本主要讨论中国的书,书中还提到正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帮助蒙古人制造投石机,最终攻破了襄阳城。而史书上的确有记载:忽必烈“自西方请来工程专家,建造出足以投掷一百五十磅重石头的机器。”
针对训练
4.(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A
课堂小结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