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田税/赋: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即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中国历代王朝为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役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百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一)先秦时期的制度
贡赋制度
1、三代:
2、春秋: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古代赋税制的雏形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其中,属于田制、田赋方面的改革是实行“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的意思是: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在此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旧制度,改行“初税亩”。即不分义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必须按亩交纳土地税。
——《古代税赋——历代赋税与劳役制度》
——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山东淄博管仲塑像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朝代 赋役征派情况或赋役制度
秦汉 时期
魏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1、赋役制度概况
田赋:秦重税(2/3)→汉高祖1/15;景帝:1/30
丁税:秦口赋重→汉口赋、算赋(商人、奴婢加倍),征财产税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204年,曹操颁行租调制,按户征粮和绢帛
沿用租调制,租调、征派力役
租庸调制→两税法
两税法→募役法
沿租庸调制、两税法;北方丁税、地税,南方夏税、秋粮;“科差”征丝银
两税法(正统年间“金花银”)→一条鞭法
康熙丁银定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2、重要赋役制度
均田制
21-59岁间的成年男子
“租”:田租,交谷物
“调”:户调,交绢和布
“庸”:纳绢或布代役
(1)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基础:
范围:
内容:
作用:
保证生产时间,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障政府税收,促进经济的发展
税收从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2、重要赋役制度
(2)唐朝中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国家动乱,农民逃亡,税收与户籍制混乱
背景: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资治通鉴》卷226
确定赋税总额,分解到地方
按田亩征地税,按户等征户税
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2、重要赋役制度
内容:
(2)唐朝中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2、重要赋役制度
(2)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意义: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简化税制,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矛盾
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头税开始被抛弃
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开始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后期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项目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时间
人丁
人丁、资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授田农民
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放松人身控制
简化税收名目
扩大收税对象
简化税收时间
创新之处
拓展延伸
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谈谈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2、重要赋役制度
(3)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商品经济的发展 白银流通量增加 张居正进行改革
背景: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内容:
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役摊于亩,丁亩收税
特点:
赋役合一 以银交纳 程序简化 官收官解
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是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简化征收手续,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评价:
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
——张守军《中国古代赋税与劳役》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2、重要赋役制度
背景:
(4)清朝前期“摊丁入亩”
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剧增,社会矛盾加重
内容:
1712年,康熙固定丁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时,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2、重要赋役制度
(4)清朝前期“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改革的继续和发展,将税收归并为单一的土地税,简化了税收的原则和手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减少了户口隐漏。……与以往赋役制度密切联系的人丁编审制度也因此夫去意义,并于乾隆十七年最终停止,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佣工、经商、从事手工业。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自由劳动力增加,推动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阶级矛盾缓和,人口增长
简化了税收手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意义:
一、民不堪命之制—古代的赋役制度
项目 赋役制度 特点
秦
汉
魏晋-隋
唐 前期
中后
宋
元
明
清
租调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两税法;募役法
租庸调与两税法,科差
两税法
金花银
一条鞭法
固定丁银、摊丁入亩
田赋,人头税,徭役
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
泰半之赋,赋役繁重
重人头税,舍地税人
与均田制配合
纳庸代役
固定时间;量出为入
官府募人代役
南北实行;分户之上下
赋役合并,以银交纳
废除人头税
米麦实物
税粮折收银两
征收标准:人丁为主→田亩为主(两税法)
赋役形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一条鞭法)
征收种类:繁杂→简单
(一条鞭法)
征收时间:不定时到→定时(两税法)
人身控制:必须服役→纳绢代役→折银代役(租庸调制)
发展趋势
商品税逐渐加重
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是研究农村税赋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总结了唐朝以来的农民税赋情况。他认为:唐初的租庸调制度本来分为土地税(即“租”,征收谷物)、人头税(“庸”,征收绢)和户税(“调”,征收麻布)。晚唐杨炎改革为两税法,虽然没有了户税和人头税的名目,其实这两项征收已经并入了土地税中。相沿至宋朝,一直没有从中减去户税和人头税,然而却在此之外重又开征新的人头税目(“丁身钱米”)。后人习以为常。到了明清,每一次税赋改革都如此进行。
就这样,黄宗羲揭示了一个历史现象,即: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 通式:bn=a+nx。式中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显然,这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
针对训练
1.(2023·浙江高考·5)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A
2.(2021·辽宁高考·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B
二、国家蒙辱之制—近代的关税制度
中国:
世界:
——1931年开始取消
1、关税起源
西周时期
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厘。
——《周礼·地官》
国内关税
过境关税
——近代中国地位凸显
国境关税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
我国早期关卡属于“国家”之间的防御体系,政治军事功能第一。设关目的只是稽查过往货物有无违禁品,过境而不征税。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卡开始延伸出财政功能。因此,我国早期的关税实际上是一种通关税。关卡是公共权力的施政部门,同时也是国家课征关税的权力机关。
——《试论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
2、近代演变
(1)晚清:关税自主权的不断丧失
《南京条约》开协定关税恶例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强化
中国失去自主调整税率权力;海关大权被外国人把持
便利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传统经济遭冲击
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过程:
结果:
影响: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中英《南京条约》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中美《望厦条约》
法兰西人在五口贸易,凡入口,出口均照税则及章程所定……如将来改变则例,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中法《黄埔条约》
二、国家蒙辱之制—近代的关税制度
(2)民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
1927年
宣告关税自主
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年
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要求关税自主。
与美、意、英等国缔结新约
1930年
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
②国民政府时期
①国民革命时期:
国共两党都明确提出废不平等条约、关税自主的主张
举措
结果:
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制定税率
2、近代演变
二、国家蒙辱之制—近代的关税制度
拓展延伸:南京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
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
增加了关税及财政收入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提高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三、济世安民之制—当代关税个税制
1、关税制度的发展
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全国关税
制度统一
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49年
1951年
1985年
1987年
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国务院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国务院修订发布关税条例
关税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
维护了国家的关税主权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
时间
事件
地位
意义
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拓展延伸
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及意义
从传统税关体系向近代税关体系转变
从海关、常关并存到走向统一的海关
从受西方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
推动税关体系的近代化
维护了国家主权,增加了财政收入
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2018年
10月1日起,新个税法将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
1949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未征收个人所得税。
1914年
制定所得税条例,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未实施
2、个税制度的革新
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1936年
起步
实施
中断
1980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确立
中华民国时期
(1)起源:
(2)革新:
新中国成立后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
——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发展
三、济世安民之制—当代关税个税制
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
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
增加财政收入,利于国计民生
推动税收事业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
思考:新时期个人所得税实施的历史意义
针对训练
3.(2021·湖南高考·7)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表2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铁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锡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煤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21,343
糖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
课堂小结
民不堪命之制
——古代的赋役制度
国家蒙辱之制
——近代的关税制度
济世安民之制
——当代关税个税制
先秦时期的制度
封建社会的制度
——三代;春秋
赋役制度概况
重要赋役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关税起源
近代演变
晚清:关税自主权的不断丧失
民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
关税制度的发展
个税制度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