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课前导入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名词解释」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材料一: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
编制方法:什伍之制
立户原则:强制分户,推行个体小家庭
登记范围:境内所有男女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朝:
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分类登记制度
3.汉朝:
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汉代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制度保障了国家赋役的征发;但随着赋税日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成 “编户齐民”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朝:
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汉朝:
编户齐民
分类登记制度
4.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5.东晋:
黄籍、白籍、土断
“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装订成册
“白籍”:东晋对从北方侨居的人口登记,不征发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6.隋朝:
大索貌阅
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p99 思考点: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唐朝:
户籍三年一造
8.宋朝:
主户与客户
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区别:是否承担赋役; 原因: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并兼并的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唐朝:
户籍三年一造
8.宋朝:
主户与客户
9.元朝:
“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民 族 户 别
蒙古人 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
色目人 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
汉人、南人 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唐朝:
户籍三年一造
8.宋朝:
主户与客户
9.元朝:
“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10.明朝:
户贴制度、职业定籍、户籍称“黄册”;张居正一条鞭法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方便政府征调各种人役。
(2)明朝在户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黄册制度。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11.清朝:
永停编审
(1)沿袭明制,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户籍制度与赋役征发隔断
乾隆皇帝
小结:户籍制度
朝代 户籍制度 功能 特点 演变原因
战国
秦
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编排民户 制定户籍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户贴制度、职业定籍、黄册
摊丁入亩,永停编审
统计人丁
征收赋役
控制人民
土地和赋税制度(地籍与户籍)
逐渐分离;
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统治者的改革;
针对训练
1.(2023·浙江高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C
针对训练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B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
与相互监督机制
基层组织的任务是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1.秦朝:①基层组织——乡里制度;
皇帝
三公九卿
郡
县
里
乡
亭
三老:掌教化
啬夫:掌狱讼、赋税
游徼:掌捕盗
里正
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②社会治理——什伍组织
五家为伍
十家为什
百家为里
互
相
监
督
后代沿袭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乡里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的,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被称为“治民之基”。——《周书·苏绰传》
2.唐朝:
①基层组织——乡里制度:
②社会治理——邻保制度:
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
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设里正
——设坊正
——设村正
四家为邻
五邻为保
互
相
监
督
社会治理——保甲制度:
3.宋朝:
4.明朝:
①基层组织——里甲制度:
十户为一甲——设甲首
一百户为一里——设里长
②社会治理——十家牌法:(王守仁创立)
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十家总牌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5.清朝: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小结: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
宋
明
清
乡里
制度
里甲制
什伍制度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里甲制
保甲制
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
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④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
相互监督机制
趋势:
原因: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社会救济:
(1)经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思想: 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3)政治: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
1.原因:
①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②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③有利于维护统治
2.作用:
针对训练
3.(2023·高考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B
针对训练
4.(2023·广东高考·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B
材料一: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
材料二:(隋朝) 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振给。
天下第一仓 —— 含嘉仓
“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创设义田
赈济族人
奉天同善堂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范仲淹
朱子社仓
左宝贵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措施
政府 汉朝
隋唐
民间 宗族
慈善 组织
主体
辅助
宋朝兴起
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宗族内部救济兴起,创设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善堂、善会
特点: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辅助
明清兴起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二)优抚政策
朝代 措施
尊敬 赡养 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 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鸠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
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
青玉鸠杖首
清朝 千叟宴
针对训练
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答案】
(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课堂小结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
里
制
度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政府置仓积谷
民间自置义仓
宗族内部
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
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课堂小结
1368年-
581年-
前220-
960年-
220年-
秦汉时期
分类登记、编户齐民;
乡、里、亭;
常平仓、鸠杖
隋唐时期
大索貌阅、三年一造;
邻保制度;
养病坊
明清时期
黄册、永停编审;
十家牌法、里甲制-保甲制;
养济院、慈善组织
宋元时期
主户和客户、诸色户计;
保甲法;福田院、众济院
魏晋时期
黄籍、白籍、土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