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雨果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公开呵斥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同时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全文由“雨果赞美圆明园”和“雨果讽刺谴责侵略者”两部分组成。文章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绩;还把圆明园的绚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进行对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再把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立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 器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人英吉利人“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谁野蛮,谁文明,就一清二楚了。文中使用鲜明的对比和反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核心素养
了解、梳理当时的历史和写作背景,有激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比较中区分本文的措辞,把握本文的措辞特色;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把关注的目光由文本延伸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培育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关注历史,深刻反思,探究圆明园被劫掠的根本原因,励志自强。
教学目标
1.积累“恍若”“惊骇”“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形、义。
2.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整体把握文本信息,梳理全文结构层次,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4.鉴赏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辨别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的细微差别,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5.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重陶。
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突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语言精美、思想深刻的论说文。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雨果赞美圆明园谴责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径的一系列精美语言,让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圆明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从雨果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亚洲文明、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体味到雨果的广博胸怀和高尚品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提升了原语文教学的内涵,不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生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了新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主动地进行立体、多维探究,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结合文本的特点培养想象的能力。总之,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必须依照新课程的三个维度,依据课文,学习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能力,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第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都毁坏。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壁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被杀,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那个婴儿是谁吗 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 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指的是什么
二、了解背景,认识作者
1.了解背景。
(1)英法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有关圆明园。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2.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了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壮观历史场面。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等。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1)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2)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2.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②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重点研读:阅读第5~10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 请你概括列举。
明确;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最后,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受到历史制裁。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的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作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明确: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坏文物,任意劫掠,这是不容抵赖的事实。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归咎于被压迫者的过错。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作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7.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明确: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这反映了他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正义的立场 中国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件事的。
8.请你说说课文结尾两句话的含义。明确: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掠夺,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其中“赞誉”一词是反语,表明对作者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辛辣讽刺。
五、解读文眼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提示:“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提示: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3.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提示: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 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1860年,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六、扩展延伸
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提示: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
七、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民族的羞耻。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时期,正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八、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正直的良知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公正的立场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能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 1 -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