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七: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2024年北京中考真题]阅读《海内存知己》,完成下题。
海内存知己
①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一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都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要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真是非常地有意思。
②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我得到一册签名本,顺便请他写字,他在诗笺上题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写下这两句,也许是在哪个剧本前面的“献辞”吧,但却也能形象地写出他的为人。他是个天真的人,似乎随便和谁都能立即成为极熟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从表面得到的认识。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的一次经历。那是一部有名的美国西部片的首映日,片名译为《三叉口》。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我想,曹禺真是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啊!
③当时我们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也不怎么清楚他的生活情况,只从朋友们的谈话里听说他做电影导演并不如意。
④这以后就是三十年不相见。
⑤偶然听到关于他的种种消息。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
⑥我的猜测可能并没有错。
⑦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这却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这时巴金就总是给他“打气”。“打气”并不是他们对话的全部,让我这个旁听者受到非比寻常感动的,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
⑧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他的《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当年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⑨这是我所看到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的东西。
1983年2月9日
(取材于黄裳同名文章)
1.文章回忆了1946年,但重点描述的是近年来“我”看到的巴金与曹禺交往的场景,赞美了跨越几十年的“人间美丽景象”。
2.“活力”在第②段和第⑤段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解释其不同的含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并分析“吃力”“耐心”“一点点地使劲”的表达效果。
4.巴金“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精神财富”。
[2023年天津中考真题]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回答下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一般来说,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仅仅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
B.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
C.三角高程测量法“多快好省”,测量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D.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
6.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③段中加粗词“一般来说”“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④段中加粗的“这种方法”是指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的方法。
C.第⑤段说明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三种测量山峰准确高度的方法。
8.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回答问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十七岁时谈恋爱,写情书,他瞎出主意。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他那时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
⑥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可以“没大没小”。
⑦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文学精读·汪曾祺》有删减)
1.文章围绕我的父亲写了哪些事?
2.“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4.结合本文,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3年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破冰迎春归
乔忠延
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④春天门开啦!
⑤春天回家吧!
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儿也滚烫了胸口,让人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
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
⑨破冰迎春归!
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
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
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举止更威猛,他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
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
背冰!亮膘!
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
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踔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
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
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
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选文围绕“迎春”风俗着重描绘了哪两个画面?
10.请从下面语句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品析表达效果。
(1)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从词语运用角度品析)
(2)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品析)
选________句。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博同学认为,在朗读时间受限时,可以删除第 段。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12.深入理解文章,会使朗读更具有感染力。联系全文,谈谈第 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请答出两点。
[2024年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守望
梅世雄 郑茂琦
①这里的一切都是土黄色的,唯有天上的白云,长长的一条挂在山尖。
②我们边防连驻扎在河谷,战士们每天都要上山巡逻。巡逻路上,有一个连续下坡的急弯,路面常年结冰,路边立着一块墓碑。墓碑简易朴实,但周围十分整洁,这里安葬着4名烈士。战士们常来扫墓,把长长的、洁白的哈达系在墓碑上,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③山脚下,有一家小小的茶馆。石砌的屋子四处漏风,几把破旧的桌椅擦得锃亮,所有物品都整齐有序,倒是有几分军营的味道。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上,天气好时,能看到一条薄薄的云带围在山尖。
④茶馆是一个跛脚的汉族大叔开的,大家都叫他老赵,指导员却喊他赵哥。老赵头戴一顶摘掉帽徽的军帽,上身穿着一件藏袍,下身是一条旧军裤。黑里透红的脸被岁月犁出了道道深沟,满脸褶皱中隐约可见几道伤疤。走路虽然一瘸一瘸的,但他的脊背依然挺得笔直。没客人的时候,老赵会久久地坐在窗前。
⑤我们乘车到县里办事,正好老赵也要到县里看病。指导员说,把老赵捎上,万一路上有情况老赵也能帮衬。
⑥从连队到县里,路上需要翻越好几个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阿里地区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上午出发还阳光灿烂,越往山上走,风越大,不一会儿竟飘起了雪。老赵摇下车窗,看了看山顶,一片雾蒙蒙,又嗅了嗅冷飕飕的空气,说,估计过不去了。
⑦果然,山口上漫天风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悬崖边,有一辆越野车已经陷进了雪沟,动弹不得。我们赶忙拿出铲子,清除越野车周边的积雪。尽管腿脚不方便,老赵却冲锋在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老乡的车辆终于脱困下山。
⑧前行道路已经阻断了,老赵联系了乡里负责道路保通的道班,我们要等铲雪车开路,坐在车里,我们闲聊起来。驾驶员忽然问:“当年牺牲的那几名战士您认不认识?”老赵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认识。随后,给我们讲起了当年那场雪。
⑨那天的雪比今天还大。连队接到乡里的电话,请求救援陷进雪里的老乡车辆。连长带上4名战士,拿着铁锹就驾车冲上了山。在山口找到被困车辆时,雪已经没过了小腿,只能一步一步走过去。
⑩战士们用铁锹把轮胎周围和汽车底盘下的雪一锹一锹铲出来5000多米的山口上,人活动一会儿就气喘吁吁。老乡的车上拉着煤,车子本身动力弱,轮胎陷进雪里一直空转。连长带头推车,猛地大喝一声,所有人一齐发力,车辆终于爬出雪坑。连长带着4名战士轮流铲雪开路,2个多小时后,老乡的车终于脱困。
为了安全,下山时连队的车在前带路,老乡的车跟在后面,沿着军车的车辙前进。行驶至一处连续下坡的急弯,山上积雪突然崩塌,军车驾驶员不由猛打方向,加上路面结着一层厚厚的冰,车子瞬时失控滑下了山崖。
老乡急忙联系乡里,附近的百姓都拿着工具赶来救援。大伙儿把受伤的战士抬下山的时候,一路上还有不少乡民往山上赶。可惜,4名年轻的战士还是牺牲了。
最先从车里甩出去的是连长。老乡来救他的时候,他咬牙说自己没事,让老乡先去救其他战士。连长是最后一个被抬下山的,他受了重伤,但侥幸活下来了。老赵望着山崖,神情木然地说。
老赵所说的那条路,就是我们每次巡逻的必经之路。
铲雪车来了,我们的车跟在铲雪车后面,慢慢翻越山口。经过一个弯道,车辆突然失控,“啊,打滑了!”驾驶员一声大喊,车子朝着万丈悬崖滑去。我们紧紧抓住车辆扶手,冷汗湿透了全身,关键时刻,老赵扑过去双手死死把住方向盘,车子最终在悬崖边上停住了。驾驶员脸色苍白,不停地喘着粗气,握着方向盘的双手止不住地颤抖……
到山脚休整,惊魂落定后,我们想起老赵刚才讲的故事里的细节,问老赵,那个连长姓啥,后来咋样了?老赵淡淡地说,那连长姓赵,受伤后就退伍了。
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回望来路,远方土黄色的大山沉默地矗立着,唯有天上的白云挂在山尖。
(选自2024年3月《解放军报》,有删改)
13.请按照老赵两次救援遇险的先后顺序,简明扼要地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14.文中反复写到挂在山尖的白云,有何用意?
15.老赵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6.关联文章和以下链接材料,简要陈述你的探究发现。
材料一: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向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老山界》
材料二:
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
——《谁是最可爱的人》
材料三: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驿路梨花》
[2023年山西中考真题]四方食事,化作人间烟火;岁月悠悠,酿就生活绵长。请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母亲的厨房
我站在厨房里,为从老厨房带过来的一刀、一铲、一瓢、一碗、一筷、一勺伤情。这些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母亲用过的。我也为母亲没能见到这新厨房,没能见到新厨房里的每一样新东西而嘴里发苦,心里发灰。
装修新家时,母亲还健在,我兴冲冲地做了很多准备,包括为新厨房置办了四个火眼的带烤箱的炉子。我曾夸下海口:“妈,等咱们搬进新家,我给您烤蛋糕、烤鸡吃。”
可是,重病已久的母亲还是没有熬过来,最后也没能走进这个新家。
事到如今,这一切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厨房里的每一件家什都毫不留情地对我说:现在,终于到了你单独对付日子的时候了。
我觉得无从下手。
翻出母亲的菜谱,每一页都像被油炝过的葱花,四边焦黄,我从那上面,仍然能嗅到母亲调出的油、盐、酱、醋,人生百味。
也想起母亲穿着用我的劳动布旧大衣改制的又长又大的围裙,戴着老视镜,俯身在厨房碗柜上看菜谱的情景。
母亲的菜谱上,有些菜目用铅笔或钢笔画了钩,就像给学生判作业打的对钩。
那些画钩的主食有半焦馃子、脆麻花、糖泡、荷叶饼、枣糕……
那些画着钩子的菜目,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如糖醋肉片、软熘肉片、粉皮凉拌白肉、炒猪肝、西红柿黄焖牛肉。鱼虾类的菜谱里,档次最高的不过是豆瓣鲜鱼,剩下的不是煎蒸带鱼,就是香酥带鱼。至于虾、蟹、鳖等是想都不想的。
不过我们家从切几片白菜帮子用盐腌腌就是一道菜,到照着菜谱做菜,已是鸟枪换炮了。
其实,像西红柿黄焖牛肉、葱花饼、绿豆米粥、炸荷包蛋,母亲早已炉火纯青,其他各项,没有一项付诸实践。
我一次次、一页页地翻看着母亲的菜谱,看着那些画着钩、本打算给我们做,而又终于没有做过的菜目,尽量回忆母亲在厨房里的劳作。
我敢说,母亲的烙饼,饭馆都赶不上,她在世的时候我们老说,应该开一家“张老太太饼店”,以发扬光大母亲的技艺。每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好事临门也还是愁眉苦脸的母亲,脸上便难得地放了光。就连她脸上的褶子,似乎也放平了许多。对她来说,任何好事如果不是和我们的快乐,乃至一时的高兴联系在一起的话,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还有母亲做的炸酱面。有人会说,不就是烙饼、炸酱面吗?不知母亲用的什么诀窍,她烙的饼、炸的酱就是别具一格。也不是没有吃过烹调高手的烙饼和炸酱面,可就是做不出母亲的那个味儿。
心里明知,往日吃母亲做的烙饼、炸酱面的欢乐,是跟着母亲永远地去了,可是每每吃到烙饼和炸酱面,就忍不住地想起母亲和母亲的烙饼、炸酱面。
每一家的厨房,只要有母亲在,就一定是母亲的;母亲不在了,其实也还是母亲的。
(作者张洁,有删改)
散文阅读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赏读《母亲的厨房》。
17.初读·学贵有疑:下面是自主探究中同学提出的问题,请把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写下来。(不少于50字)
文中作者说:“事到如今,这一切努力还有什么意义?”作者是真的觉得没有意义,还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18.精读·学贵有法:下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本文做了点评。请你任选一句,围绕它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50字)
◆细微之处有深意。
◆真情是人物言行的底色。
◆小小厨房藏着人生百味。
[2022年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禁足
①可可是某小学的五年级女生。2020年春节刚过,爸爸妈妈作为医院的骨干就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去武汉支援抗“疫”了,把她和她的小狗“木木”送到了爷爷家。
②过了两天,爸爸妈妈跟她和爷爷视频时,说武汉目前有很多人家缺口罩,如果家里口罩多的话,可以捐一些。家里并没有存多少口罩,可可想了想,拿出自己带来的口罩对爷爷说:“爷爷,我也捐一些吧。我粉尘过敏,同学们给我送过口罩,我不能只接受别人的关心却不关心别人。我可以两星期不出门,这样就能省下不少口罩了。”爷爷把可可搂在怀里说:“可可真是好孩子,能和爸爸妈妈一样为抗‘疫’作贡献了。”
③从那天中午起,可可就开始了自我“禁足”。
④白天,爷爷去社区做志愿者,可可一个人在家,写写作业,逗逗“木木”,看看课外书……晚上,可可跟爷爷一起看看电视,听爷爷讲讲外面的事……三天很快过去了,她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多少有点儿骄傲了。
⑤但是,到第五天上午,可可面对的考验升级了。
⑥这一天,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像春天般暖和。她站在窗前,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突然,一个念头涌上来:“天气真好啊!下楼转转吧,就一会儿。”爷爷养的八哥“老八”在自说自话:“好球!好球!”“玩玩去……玩玩去……”“老八”的话让她难以抑制想出门的念头。“木木”听到“老八”的话兴奋起来,闹着要出门。可可想出去的愿望像决了堤的河水,再难控制。“好吧,那就陪你出去走走。”
⑦“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是班主任打来的。老师关切地询问了她的情况,还表扬了她。原来,可可把她捐口罩和自我“禁足”的事告诉了好朋友冉冉,冉冉又将这事告诉了老师。接完电话,可可缓缓地在椅子上坐下来,她有些不好意思。她想,仅仅为了在小区走一圈就用掉一个口罩,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⑧午饭时,爷爷说:“可可,你已经五天没出门了吧?你不用对自己这么严格,也有小朋友在楼下玩,你如果非常想出去,用一个口罩也不算浪费。”“不全是浪费不浪费的事儿,我要把‘禁足’当成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可可说。
⑨那天中午,爸爸妈妈终于又有时间跟他们视频了,说大家捐给武汉的口罩开始向市民发放了。听到这消息,可可和爷爷都特别高兴。
⑩可可的心又平静了下来。她的生活里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她为“木木”洗了一次澡——以前,这都是在宠物店里完成的。她还成了“老八”的语言老师,教“老八”学会了新诗句,使它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第十天,可可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极限。打开电视,她看到许多跟口罩有关的消息,好像全世界都急需口罩。这些消息让她有些恐慌——什么时候能买到口罩啊?家里并没有多少口罩可用……她感到自己就快挺不住了。
中午,爷爷比平时提前一小时回家,一进门就兴奋地说:“可可,好消息!上午区领导来视察防疫工作,说咱们国家已经能够充足地向医院供给医用口罩了。估计大家缺口罩的日子快要结束了!”听了爷爷的话,可可不再那么担忧,意志力似乎也增强了。
下午,冉冉打电话来,说她外婆在外省被确认了,进了抢救室。冉冉哭得很伤心,可可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但冉冉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会安慰也得安慰啊!从这天开始,可可坚持每天与冉冉通一次电话,想办法找开心的话题,跟她聊聊天,给她讲讲故事……可可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量使自己的好朋友不被突然而来的担忧“压扁”了,以至于她竟忘了“禁足”这件事。日子呢,似乎也没有计数的必要了……
一天早上,爷爷笑着对可可说:“好孙女,你完成自己的目标了,真是了不起!从今天开始,你可以下楼玩一会儿了,相信过不了多久,买口罩困难的日子就过去了。”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
(节选自梁晓声《可可、木木和老人》,有删改)
19.在“禁足”过程中,可可曾有过两次动摇,是哪些事影响了她,让她坚持下来并最终完成了目标?请梳理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20.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木本”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四个“已经”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禁足”目标完成了,可可为什么要哭?)
21.作者在小说中设计“木木”和“老八”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2.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参与、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023年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优先权
一
①卧室里,达尔文读着华莱士随信寄来的论文,激动之情已无法按捺。多么似曾相识的文章!就差这稿纸上不是自己的手迹了。他一把撩起被子,只穿一件睡衣,坐到窗前的桌子上,飞快地扫过稿纸上的文字。
②达尔文只觉眼前一阵晕眩,他稍一定神,拳头轻轻地击着桌子,喊道:“世上竟有这样的巧事!华莱士啊,你知道我在研究物种和变种问题,可是我从来没有把变异的原因和方式告诉过你,怎么你的论文简直就是我的书的缩写呢?赖尔先生,你在前几年就劝我快点儿写《物种起源》,快点儿发表,不然会有人抢先的,今天不幸被您言中了。”
③达尔文的妻子爱玛一直站在他的身后,见他像是突然被雷击了一样浑身瘫软,捏着那几页纸,两手发抖。
二
④书房桌子上还残留着昨晚执笔奋战的痕迹,墨水瓶开着口,稿纸散在桌上……达尔文收拾起那半尺厚的手稿,细心地理齐,查过页数,又找来丝线拦腰捆了一道,交给爱玛说:“我们现在可以宣告结束战斗了。”
⑤达尔文用下巴指指书桌旁的壁炉,又拾起一盒火柴放在爱玛手心里。
⑥“查理!”爱玛声音都变了,“您不能这样,这是二十年的辛苦啊,是您的生命啊!难道就这样付之一炬,就这样前功尽弃!”
⑦温柔的爱玛,今天突然显得十分威严,“这是伟大的成果,是将要照亮整个生物界的火炬,你怎会这样轻易地抛弃?”
⑧“它是一个伟大的成果。但是这个成果没有我别人也已照样将它取得,说明它在我这里已经毫无意义。现在,只有此法才是最合适的处理。假如我将这本书立即出版,华莱士一定以为是我抄他的,世人将认为我不是科学家,而是盗贼。我宁肯不要优先权,也不背这个坏名声!”
⑨“你关于物种起源的研究早就不属于您一个人,赖尔先生、霍克先生,还有那个热情的赫胥黎,他们给了你多大的支持!没有赖尔在地质方面指导,没有霍克在植物学方面的合作,哪能有今天这样的结论?”
⑩达尔文心软了。他说:“好吧,我先听听他们的意见。”
三
一场很奇怪的辩论正在客厅激烈进行。辩论的一方是达尔文,而他代表的却是华莱士;另一方是赖尔和霍克,他们却代表达尔文。
赖尔激动地说:“查理,若再不发表,您将无法享受优先者的光荣。”
“不,赖尔先生,如果没有华莱士的这封信,我可以立即将手稿托您去发表,现在反而不能发表了。华莱士先生确实独立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划时代的课题。”
霍克插进来说:“达尔文先生,您不是比他更早就开始研究这个课题了吗?您已经陆续发表了《考察日记》和地质、动物、植物各方面的著作,就只差这层窗纸没有被最后捅破了。当1831年您出发去环球考察时,华莱士才是一个刚背上书包的六岁孩子;1842年您写出那份详细提纲时,他才是一个十九岁的学生;他是最近四年在马来半岛进行考察写出这篇论文,而您得出这个结论已经20多年了。您就是现在发表,谁敢说是在抢优先权呢?”
“不,霍克先生,年龄的大小不能说明成果的先后,正像您比我小八岁,但在植物学方面仍是我的老师。华莱士如果有我这样的环球经历,有我这么长时间的研究,他会得出更完善的结论。”
“但是,您早就在辛苦研究,而且已经得出了结论,这也是事实。”
“对,结论我已经得出,华莱士也已经得出,现在冠以谁的名字就无足轻重了。你们知道,我在科学研究上,可以像钢一样的硬,可以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可是我在感情上却像水一样的软,我不愿朋友之间有一点儿的误解,一点儿的不敬。华莱士还年轻,他多么聪明,他应该没有烦恼地轻轻松松地去干更多的事情。我纯净的感情之水里,也绝不允许滴进这一滴污水。”
赖尔起身趋前一步,以师长的身份严肃地说:“查理,这是科学,不光是感情……”
四
1858年7月1日,一场科学史上奇怪的学术会在伦敦举行。论文作者是达尔文和华莱士,但是两人都未出席。华莱士远在马来群岛,无法赶回。而达尔文虽勉强同意同时宣布他们两人的论文,但听说华莱士不能到会,他也没有去。
赖尔主持会议,他说:“各位先生,今天我们要宣布两篇关于物种起源和变异方面的论文,无疑这是一个科学上的最新命题。更可贵的是,两位科学家达尔文和华莱士先生同时发现这一理论,但又谁也不想争优先权,只此一点在科学史上也足可大书一笔,这是我们科学界的骄傲!”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根据梁衡《数理化通俗演义》改编)
23.请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
24.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结合语境,分析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1)捏着那几页纸,两手发抖。
(2)书房桌子上还残留着昨晚执笔奋战的痕迹,墨水瓶开着口,稿纸散在桌上……
25.文章第三节说“一场很奇怪的辩论正在客厅激烈进行”,这场辩论“奇怪”在哪里?
2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展现了四个场景,随着地点转换,依次展开故事情节。
B.爱玛强烈要求听听华莱士的建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章表现达尔文追求学术纯净的品格,反映其光辉的人性。
D.华莱士没有立即发表论文,而是寄给前辈,同样人格高尚。
[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到零丁洋
刘白羽
①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木棉花红得那样浓,像拼着一腔热血濡染了南天,我觉得她正象征着繁荣的今天。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深处如波涛起伏,一下涌起悲哀,一下涌起欢乐。这一晚久久不能入寐,待得辗转睡去,那海水、那月光,还在梦中萦回飘逸呢。
②清晨,海上遮着一层薄薄银雾,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我坐在驾驶台上,柔软的春风吹拂着我,镜面般的海水上,白鸥在空中划个弧线,渔帆在海上摇着绿的倒影。零丁洋、零丁洋,你突然闯入我的胸怀,击痛我的胸膛。我从幼小就爱读文天祥咏零丁洋的诗,每次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辄击节称赏,为这种高风亮节所感染,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想着想着,在波光雾影之中,我仿佛看到这个气重千秋的人,正在驾飞云、御长风,悠然飘荡,漫漫行吟……当船长指给我看内零丁岛时,我才意识到,我朦胧中看到的是这岛上的高山。是的,这巍巍然、峨峨然的高峰不就是文天祥的化身吗?!
③我从蛇口登陆,风掣电闪,疾奔深圳市区。深圳,不仅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了。这儿一切都是速度、速度、速度,汽车在刷刷地奔驰,大厦在刷刷地矗立。当我驰入市中心,那密集的高楼群拔地摩天,已经像雄鹰展翅,初露神姿了。放眼一望,粉红的、绿的、雪白的,各种颜色的楼房,像春天原野上的百花争妍,像雪亮的眼睛在闪着眯眯笑容。市区里金碧辉煌,一片繁华,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在这里领悟到了这两句诗所含的新意。
④透过碧绿丛丛的芭蕉林、棕榈林,一树树火热的木棉花,一树树红艳的三角梅,在绿荫深处,我看到一座小桥。这时,我的记忆之门一下张开。那是1950年出国访问,途经我国香港,不就是踏着这小桥去,踏着这小桥回的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深圳特区就是当年我走过的荒凉渡口。当然,深圳也不是凭空一跃而起的,我访问的渔村,那儿还保留着两座不蔽风雨的残屋,而旁边就是一片新式楼房,它们像是历史发展的明证。
⑤我看了白日的深圳,又看了夜间的深圳,杯中酒影照着一些游人的蒙眬醉眼,而居室的灯光却照着聚精会神的读书人。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因为在这里谁不学得一技之长,谁就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我喜爱这种气氛,这气氛里透露出一种志气。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好?力争上游有什么不好?我认为竞争是永远值得称赞的。夜游回来,在记事本上写下一首诗:昔日过罗湖,荒沙点点愁。小桥恋归梦,平野跃新楼。万岭天摩峻,大潮风劲流。拓荒明远志,擂鼓战春牛。这“春牛”说的是我最喜爱的一座青铜雕塑,一头抵首挺角、奋着全身强劲、将铁硬的树根从荒土中拔出的“开荒牛”。
⑥柔软得像丝绸一样的春风,吹绿零丁洋,吹绿深圳,吹绿珠海。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
(选自《刘白羽散文》,有删改)
27.选文以________为线索,叙写了作者游览珠海、横渡________、到访深圳的经历。
28.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
29.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深圳的青年人?
30.为什么说零丁洋“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3年湖北鄂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具体的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一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来送行。大家左一句叮咛右一声嘱咐,热热闹闹中,青涩的我意识到自己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些茫然,有些期待,也有些恐惧。
③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她又叮嘱我爸,哪个包里有贵重的物件,去济南的路上一定要小心照看,别被贼偷了。爸站在一旁一直愣愣地点头,像个没开悟的和尚。
④临行时,妈又要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她一边拉开一个军绿色大提包的拉链,翻着里面的衣服,一边扭着头跟我说:“你看着,这里面一共有九件毛衣和毛裤,应该够你过冬了。”我敷衍地点了点头。她便麻利地又把拉链拉上,去拆旁边的小包袱。“你看,这里面是换洗的内裤,自己记得换。”
⑤来送别的三姨在旁边站着笑,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大声嚷嚷:“哎呀,你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
⑥“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旋即又笑哈哈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⑦记忆中,妈妈平日里特别爱笑,总是隔几米远就能听到她“哈哈哈”的招牌式大笑声,也不知道那些贫乏的日子中,哪里能冒出来那么多让她开心的事。
⑧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我和爸还在恍神中,她不知何时已经跑进了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
⑨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⑩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妈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眼汪汪的少年。
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车终究还是开动了。
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她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几颗淘气的白星已经急不可待地在湖蓝色的夜幕上眨着眼睛。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
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那条校园里的小路,我们却走了很久很久。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我读过朱自清写他父亲的《背影》,对文中描写的他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场景记忆犹新。
我和父亲走在校园的路上,他在前,我在后,我心里默默念想,这场景是多么相似。我也想目送一次父亲远去,看看父亲的背影。
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
爸说:“你先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你回去再走。”
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
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儿站着,穿着卡其色的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来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新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里跑,不敢再回头。生怕稍慢一些,自己就要被这离别的悲伤吞噬掉。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人了,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
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2023年第6期,有删改)
31.从修辞手法和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32.阅读第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我”想说的内容,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33.谈谈你对 两段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
34.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或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35.本文的题目《时间不等人》有什么含义?
[2023年辽宁盘锦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的具体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前,妈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妈大声嚷嚷:“哎呀,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随即又笑呵呵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她跑进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⑤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⑨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些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他在前,我在后。那条校园的小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爸说:“你先回去,我在这看着你回去再走。”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我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身,泪就“啪嗒”掉了下来。
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站着,他穿着卡其色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跑,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头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人,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
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有删改)
36.阅读选文第②~④段,围绕妈妈为“我”做的事情,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3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38.品析第⑤段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39.选文第⑧段中A、B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
【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40.选文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1.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
42.选文第⑦段和第 段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从第一次见到曹禺到三十年后的再见巴金和曹禺的故事,可知他们两人的友谊非常深厚,赞美了这跨越时间、空间的纯真情谊,正好点题“海内存知己”,令读者动容;内容上也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为什么文章要回忆1946年的“我”和曹禺的第一次相遇,又要重点描述的是近年来“我”看到的巴金与曹禺交往的场景呢?这是否矛盾?这“人间美丽景象”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作答。结合第②段“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可知这是“我”第一次遇到曹禺先生,他的青春活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三十年不相见了,结合第⑦段“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可知近年来巴金一直在帮助曹禺,推着他往文学的阳光大道前行,这便是“海内存知己”的友谊,经历时间经久不衰;这“人间美丽景象”令读者动容,同时又丰富了读者对曹禺的印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答案:第②段“活力”:指青春、天真,写曹禺像中学生一样青春活泼,有少年气;第⑤段“活力”:指坚韧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即便在衰病中,也定然可以抵御一切风浪。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第②段“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可知曹禺先生自己搞演剧活动,写剧本,并且激情地评论影片,可见他身上充满朝气与热情,这就是“活力”的体现;结合第⑤段“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可知此时的曹禺先生生病了,但凭借以往对他的了解,他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他身上充满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可以支撑他度过难关。故此处的“活力”可以理解为“顽强的生命力”,可以战胜一切磨难。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3.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巴金先生鼓励朋友写作比作推着车子过桥,结合“吃力”“耐心”形象生动又准确地写出了年近杖朝的巴金先生,在艰难中坚持着“为人民”的信念,始终为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留下更多精神财富不遗余力,表现出巴金先生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结合“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可知这里的“他”指的是巴金先生,“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他鼓励朋友写作比作推着车子过桥;结合“吃力”一词可知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此时的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做起事情非常困难;结合“耐心”一词可见他年迈但是意志坚定,他一定要把人才培养起来,小而言之为了个人,大而言之为了祖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巴金老人身上的忧患意识,人文关怀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4.答案:①如曹禺先生诚直、天真,坚韧不拔。②像巴金先生兢兢业业,为文学,为人民。③像文中文学家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积极乐观,与朋友互相鼓励、支持,热忧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吝贡献,不畏牺牲。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第①段“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可知巴金和曹禺是好朋友,他们经常热火朝天的争吵,但为了文学、正义,这也是快乐的一件事,故这里的“精神财富”可指两人坚定的友谊;结合第②段“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可知曹禺先生自己搞演剧活动,写剧本,并且激情地评论影片,可见他身上充满朝气与热情,由此可知此处的“精神财富”指的是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与朝气热情;结合第⑤段“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可知此时的曹禺先生生病了,但凭借以往对他的了解,他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他身上充满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由此可知此处的“精神财富”可理解为面对生活的苦难,坚忍不拔的精神毅力;结合第⑦段“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可知即使巴金年纪很大,依然推动着年轻人的发展,这种对朋友的支持、帮助与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就是“财富”。据此可概括作答。
5.答案:B
解析:
选项 B.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
原文 第②段: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分析 曲解文意,水准测量法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而非较高的山峰。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说明方法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根据“例如”可知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200米”“1天”可知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析作用则应抓住说明内容,即以两座山为例介绍了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围绕“如何给山峰测高”展开说明,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而非事物说明文。第②~④段依次介绍了三种测量方法。选文由水准测量法测量精度高但是进度慢的特点,转而介绍测量进度快但是测量精度不高的三角高程测量法,随后介绍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的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方法。据此可知选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三种测量山峰准确高度的方法,而非时间顺序。
8.答案:1.带孩子放风筝,做西瓜灯,把我的作文给人看,不苛责我的数学成绩等。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体现了融洽的父子关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是自主的。家长要尊重和包容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未来要由自己设计。
4.示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随和的人。我心目中的父亲应该是和蔼可亲的人,尊重孩子的人,关爱孩子的人,不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在困境中能为我指点迷津的人。
解析:
9.答案:围绕“破冰迎春图和背冰亮膘图”或“破冰图和背冰图”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破冰迎春归”“背冰!亮膘”,概括为:破冰迎春图;背冰亮膘图。
10.答案:示例一:选(1)句。运用“持”“舞”“砸”“撬”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黄河汉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动作,描绘了雄壮豪迈的破冰画面,表达了黄河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表达作者对黄河汉的赞美。
示例二:选(2)句。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描绘了想象中的丰收图景,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两个句子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即可。示例:选(2)句。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描绘了想象中的丰收图景,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11.答案:示例一:不认同。内容上,本段主要交代“背冰”的精神内涵,表达了对黄河汉踔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精神的赞美;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旨突出。结构上,承接上文“迎春风俗”,为后文写背冰的时代风采和深化主旨做铺垫。
示例二:认同。内容上,本段主要交代“背冰”的精神内涵,此内容在前文中已通过形象的描写表现得很充分,后文通过描写“扛领头旗”的场景表现这风俗的时代风采;删除此段,内容依然完整,且表达含蓄,意蕴丰富。结构上,删除此段,从第 段到第 段,自然过渡,由迎春风俗“极具魅力”到“更具时代风采”,进而引出迎春风俗的时代意义,表达连贯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此题答案不唯一,认同或是不认同均可,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认同。内容上,本段主要交代“背冰”的精神内涵,此内容在前文中已通过形象的描写表现得很充分,后文通过描写“扛领头旗”的场景表现这风俗的时代风采:删除此段,内容依然完整,且表达含蓄,意蕴丰富。结构上,删除此段,从第 段到第 段,自然过渡,由迎春风俗“极具魅力”到“更具时代风采”,进而引出迎春风俗的时代意义,表达连贯完整。
12.答案:通过描述破冰迎春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勤劳人民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结合“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分析,通过描述破冰迎春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勤劳人民的赞美,结合“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辟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分析,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结合“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期盼,结合“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分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13.答案:老赵随我们乘车到县里办事途中救下一辆被困的越野车,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他带领4名战士解救老乡车辆时,4名战士意外遭遇雪崩牺牲的故事,这时,我们的车辆打滑,千钧一发之际,老赵死死把住方向盘,避免车子滑下悬崖。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需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步步梳理。本题要求按照老赵两次救援遇险的先后顺序,通读全文可知:老赵第一次救援遇险是当年的那场雪,第二次则是发生于现在。因此确定本文的脉络为“随车救援——回忆遇险经过——再次遇险”,①~⑦段是“随车救援”,⑧~ 是“回忆遇险经过”, ~ 是“再次遇险”。
14.答案:“挂在山尖的白云”交代了边防驻地的环境险恶,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衬托出边防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默默奉献的精神;“白云”象征了战士们纯洁美好、勇于牺牲的高贵品格;文章开头、结尾均提到“挂在山尖的白云”,首尾呼应,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严谨;凸显小说诗性,雅致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文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可结合作品的人物、结构、主旨、情感、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具体分析。“挂在山尖的白云”是环境描写,“山尖”说明边防驻地位于雪山之下,环境艰险,为下文写军队和百姓遇险做了铺垫,虽环境险恶,但“白云”这一景物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使人联想到人民的幸福生活是由于边防军人牺牲了自己的安逸生活甚至生命换来的,表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白云”这一物象具有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纯洁美好、勇于牺牲的战士们的人格;此外,从结构上分析,三处描写分别是第①段的“这里的一切都是土黄色的,唯有天上的白云,长长的一条挂在山尖”,第③段的“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上,天气好时,能看到一条薄薄的云带围在山尖”和第 段的“回望来路,远方土黄色的大山沉默地矗立着,唯有天上的白云挂在山尖”,位于文章的开头的结尾,首尾呼应,又照应了标题“沉默的守望”,结构严谨;三处描写富有诗意,增添了文章文学色彩,意味深长。
15.答案:老赵虽然退伍了,但依然保持了作为军人的习惯,体现了他的简朴自律和对军人职业的热爱;老赵通过观察外部环境就能判断出危险情况,体现了他经验丰富;老赵两次因救人遇险的经过,体现了他不畏艰险、舍己救人、果决勇敢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第④段“老赵头戴一顶摘掉帽徽的军帽,上身穿着一件藏袍,下身是一条旧军裤。黑里透红的脸被岁月犁出了道道深沟,满脸褶皱中隐约可见几道伤疤。走路虽然一瘸一瘸的,但他的脊背依然挺得笔直”可知,老赵虽然已经退伍,但仍戴军帽,穿军裤,脊背笔直,说明老赵热爱军人职业,生活简朴自律;根据第⑥段“老赵摇下车窗,看了看山顶,一片雾蒙蒙,又嗅了嗅冷飕飕的空气,说,估计过不去了”可知,老赵对此地的环境十分熟悉,经验丰富;根据第⑦段“尽管腿脚不方便,老赵却冲锋在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老乡的车辆终于脱困下山”可以看出,老赵助人为乐、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根据第 段“最先从车里甩出去的是连长。老乡来救他的时候,他咬牙说自己没事,让老乡先去救其他战士”可以看出,老赵性格坚忍,舍己救人;根据第 段“关键时刻,老赵扑过去双手死死把住方向盘,车子最终在悬崖边上停住了”可以看出老赵具有果决沉着的品质。
16.答案:军队和百姓的情感如家人一般亲密深厚;军队战士们具有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觉悟;战士们具有助人为乐的美好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问题探究。根据第⑦段“尽管腿脚不方便,老赵却冲锋在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老乡的车辆终于脱困下山”可以看出,老赵助人为乐、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根据第 段“最先从车里甩出去的是连长。老乡来救他的时候,他咬牙说自己没事,让老乡先去救其他战士”可以看出,老赵性格坚忍,舍己救人,具有军民一家亲的品质;根据第 段“关键时刻,老赵扑过去双手死死把住方向盘,车子最终在悬崖边上停住了”可以看出老赵具有乐于助人的精神;根据材料一可知,《老山界》中展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情景,而本文战士们驻守边关,帮助百姓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得到了百姓的尊敬爱戴,因此可概括为:军队和百姓的情感如家人一般亲密深厚;根据材料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可知,解放军战士们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有责任心,积极乐观,而本文战士们更是身处雪山之下而无所畏惧,乐于奉献,因此可概括为:军队战士们具有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觉悟;根据材料三“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可以看出,解放军乐于助人,而本文退伍军人老赵数度救人,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可概括为:战士们具有助人为乐的美好精神。示例:军民一家亲;战士们有责任心,具有乐观主义精神;战士们乐于助人的精神将会传递给更多的人。
17.答案:示例一:这句话有言外之意,是作者失去母亲后对自己内心的叩问,表达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自责、痛苦等复杂的心绪。
示例二:作者不是真的觉得之前的努力没有意义,她为新家做的准备很可能给病中的母亲带去过期待,她这样说其实是表达遗憾和不甘。
示例三:作者准备的新厨房母亲用不上了,兴冲冲夸下的海口也未能兑现,她心灰意冷,“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是真的觉得没有意义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借新居落成但母亲离世这一事实,抒发了极为复杂的情感:凝视厨房的物件,心灰意冷;讲述憧憬后的落空,遗憾不甘;翻看母亲的菜谱,辛酸自责;回忆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幸福甜蜜……本题要求考生探究的是一个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分析作者“是真的觉得没有意义”还是“有什么言外之意(作者隐含的复杂情感)”的关键是把握作者说这句话时的情感。若从母亲离世,“我”期待母亲见到新厨房的愿望落空的角度看,此时的“我”心灰意冷,“是真的觉得没有意义”;若能挖掘出“我”心灰意冷之下的其他情绪,如自己未能及时尽孝的无奈、自责与痛苦,或对母亲未能见到新厨房的遗憾和不甘等,则可明确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18.答案:示例:这篇散文独具匠心,细微之处有深意。母亲的菜谱像被油炝过的葱花,浓浓的烟火气里氤氲着母亲在厨房的一世操劳,表达出作者对以厨房为人生主场的母亲的疼惜;菜谱上的对钩很特别,每一个都诉说着母亲的认真细致,一日三餐中藏着母亲对家人的挚爱与体贴;母亲脸上的光很难得,那是因儿女们的满足与夸赞而绽放的,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满心装着儿女的母亲。这些精心挑选的细节,为我们呈现出极为丰富的人生况味。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鉴赏。题干给出了三句话,要求考生围绕其中一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这三句话指向了三个鉴赏角度:细节描写的作用、人物情感的表达、主旨意蕴的探究。建议考生选择好角度后,将对应的点评句子直接用到鉴赏文字中,一般来说,放在段首或段尾为佳。
第一句:细微之处有深意。“细微之处”指向的是细节描写,考生要挑选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对其进行精准分析;“深意”指向的是挖掘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立足于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等,要分析得丰富些、深刻些。
第二句:真情是人物言行的底色。“人物言行”指向的是要聚焦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真情”指向的是要挖掘出人物言行背后蕴藏的情感,这份情感要细腻、真实,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三句:小小厨房藏着人生百味。这句话意在让考生立足厨房这一文中特定场景,分析文章蕴含的深刻意旨。具体作答时,考生可结合不同人物的表现、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分析散文更为深广的意蕴。
19.答案:第一次:班主任打电话关心她、表扬她;爸爸妈妈跟她和爷爷视频。第二次:爷爷带来关于口罩的好消息;她安慰冉冉,忘记了“禁足”这件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作答本题,考生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到写可可出现动摇的段落。根据第⑥段中的“可可想出去的愿望像决了堤的河水,再难控制。‘好吧,那就陪你出去走走。’”和第 段中的“第十天,可可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极限……她感到自己就快挺不住了”不难锁定相关段落。考生可根据后续段落,寻找可可坚持下来的具体原因。从第⑦~⑨段可知,班主任的关心、表扬,与爸爸妈妈的视频聊天让可可内心平静下来,继续“禁足”。从第 段可知,爷爷带回的关于口罩的好消息让可可安心,安慰冉冉的责任让可可忘记了“禁足”这件事。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20.答案:(1)节奏紧凑,表明可可马上就要出门了,与下文她放弃出门形成对比,突出她的自制、自律。(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亦可)
(2)既为两个星期“禁足”的不易而委屈,又为自己最终坚持下来而高兴。(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第(1)题,作答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答案要落脚到加粗词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分析可知,句中用四个“已经”写出出门前“木木”和可可的一系列准备动作,节奏紧凑,表现了可可已经做好出门的准备,以及她急于出门的心理,与下文她放弃出门形成对比,突出了她的自制、自律。第(2)题,可结合上文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做出推断。可可的目标是“禁足”两个星期,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她面对着重重考验,因此她的内心是委屈的;在这一过程中可可虽然有过动摇,但她靠意志力坚持了下来,并帮助了好友,为抗“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她的内心又是喜悦的、骄傲的。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21.答案:①用它们的可爱,增加小说的趣味性。②让它们给可可“禁足”制造干扰,考验可可的意志,推动情节发展。③安排可可给“木木”洗澡、教“老八”背诗,显示可可的变化,丰富可可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设计次要形象的意图。次要形象不管是人,还是物,都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等相关,因此作答时可结合全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木木”和“老八”是可可“禁足”期间的玩伴、生活的调节剂,从可可给“木木”洗澡、教“老八”背诗等情节可以看出可可的心理变化,以及可可更丰富立体的形象;结合第⑥段可知,它们的干扰,是可可产生动摇的一部分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此外,从“木木”和“老八”本身的形象来看,这两个可爱的动物也让小说富有生活情趣。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22.答案:“成长”示例:在“禁足”过程中,从产生动摇、自我调整、努力坚持,到因帮助朋友而忘记“禁足”,可可磨炼了意志,战胜了自我,实现了心灵成长。可可的成长使我明白:一个人只有主动担当,经历考验,才有可能真正成长起来。“爱”示例:家人和老师关爱可可,可可想方设法帮助冉冉,体现了亲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爱;可可对同学送她口罩心怀感激,她捐献口罩,帮助朋友,体现了爱的传递;可可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参与抗“疫”,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爱。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奉献爱心,让生活更加美好。“参与”示例: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可可的父母去武汉支援,爷爷在社区当志愿者,可可为了捐口罩而自我“禁足”,一家三代人用各自的方式参与到抗“疫”之中,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全民参与、共同抗“疫”的主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承担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教育”示例:可可能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愿意帮助别人、自律的孩子,这跟她家人的言传身教和老师的教育分不开。家人参与抗“疫”的行动、奉献社会的精神影响了可可,老师的表扬让她坚定了“禁足”的信心,加上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她最终完成“禁足”目标,获得成长。在教育中,学校的引导、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自身的努力都非常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谈阅读感悟的能力。本文的主题是多元的,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入手分析。题干给出了四个主题,可以任选其一,分析选文的哪些情节突出了这一主题。如“成长”主要体现在可可为抗“疫”而自我“禁足”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她“动摇—坚定—再动摇—再坚定”,意志力不断增强,最终战胜自己,获得成长。“爱”既体现为可可一家的亲情之爱、老师对可可的师生之爱、可可对冉冉的朋友之爱等小爱,也体现为全民参与抗“疫”,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爱。“参与”体现在可可一家人用不同的方式参与抗“疫”。“教育”体现在可可家人对可可的言传身教和老师对可可的关心、引导。考生据此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进行分析即可。
23.答案:打算放弃“优先权” 共享“优先权”(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根据题干可知,这两空分别对应第二、四节的情节。(关注情节范围)然后品读所给的两个情节示例“面临‘优先权’问题”“辩论是否放弃‘优先权’”可知,所概括的情节应该紧紧围绕标题,含有“优先权”字样。(关注作答要求)
第二节,从达尔文想要把研究的成果付之一炬这一情节,以及达尔文所说的“我宁肯不要优先权,也不背这个坏名声”可知,他打算放弃“优先权”。
第四节,从赖尔的发言可知,达尔文和华莱士谁也不想争优先权,二人共享了“优先权”。
24.答案:(1)示例:这是对达尔文动作细节的描写,表现他读到华莱士论文后的极度震惊。(能分析出细节描写的效果即可)
(2)示例:这是对达尔文书房桌面的景物细节的描写,表现他治学勤奋刻苦。(能分析出细节描写的效果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题干已经解释了何谓细节描写,故考生应抓住句子中细微刻画之处进行分析。(1)题,“捏”“发抖”是对达尔文阅读华莱士的论文后的动作的细微刻画,这两个动作表现出他此时极度震惊的心理。(2)题,“墨水瓶开着口”“稿纸散在桌上”细微刻画了达尔文书房桌面的景物,凌乱的桌面展示出他写作的认真,从而表现他治学勤奋刻苦。
25.答案:辩论的双方都不代表自己。(答出“辩论的一方是达尔文,而他代表的却是华莱士;另一方是赖尔和霍克,他们却代表达尔文”。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一场很奇怪的辩论正在客厅激烈进行”在文中的位置,即第 段。然后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后的“辩论的一方是达尔文,而他代表的却是华莱士;另一方是赖尔和霍克,他们却代表达尔文”便解释了这场辩论的奇怪之处。考生既可摘抄原文作答,也可将原文概括为“辩论的双方都不代表自己”进行作答。
2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选项 B.爱玛强烈要求听听华莱士的建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原文 选文第⑨⑩段:“赖尔先生、霍克先生,还有那个热情的赫胥黎,他们给了你多大的支持!没有赖尔在地质方面指导,没有霍克在植物学方面的合作,哪能有今天这样的结论?”达尔文心软了。他说:“好吧,我先听听他们的意见。”
分析 爱玛暗示达尔文应听听赖尔、霍克等人的建议,而非华莱士的。
27.答案:①.作者的游览行踪;②.零丁洋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线索。第一空,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第①段“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可知:本段介绍了“我”在迷蒙细雨中游览珠海的经历。结合第②段“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可知,本段叙写的是横渡零丁洋的所感所悟。结合第③段“我从蛇口登陆”“疾奔深圳市区”“当我驰入市中心,那密集的高楼群拔地摩天,已经像雄鹰展翅,初露神姿了”,可知,本段叙写“我”到访深圳的所见。第④段“透过碧绿丛丛的芭蕉林、棕榈林,一树树火热的木棉花,一树树红艳的三角梅,在绿荫深处,我看到一座小桥”“当然,深圳也不是凭空一跃而起的,我访问的渔村,那儿还保留着两座不蔽风雨的残屋,而旁边就是一片新式楼房,它们像是历史发展的明证”,第⑤段“我看了白日的深圳,又看了夜间的深圳,杯中酒影照着一些游人的蒙眬醉眼,而居室的灯光却照着聚精会神的读书人。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可知,本段详细写了“我”在深圳的游览经历以及“我”对深圳的感受,第⑥段“柔软得像丝绸一样春风,吹绿零丁洋,吹绿深圳,吹绿珠海。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可知,本段总结全文,并点明珠海、深圳寄托着我们理想和希望的主题。据此可知,文章的行文线索是“我”的游览行踪,以“我”的游踪串联起全文的故事情节。第二空,根据第②段“清晨,海上遮着一层薄薄银雾,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可知,此空答案为:零丁洋。
28.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光下的水波比作金蛇飞舞,海水絮语,将海水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大海浮光跃金的美景,体现出作者对珠海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句子中“海水发出絮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用“絮语”二字赋予海水以人的情态,将海水拟人化。“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光下的水波比作金蛇飞舞。这两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照在大海上,随着波浪浮动跳跃的美丽景象,结合第①段“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可知:在作者眼里珠海的白天和黑夜都很美丽,海水让人感觉到很清澄、温馨,表现了作者对珠海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9.答案:①青年人是深圳的开拓者,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力量,寄托着城市的希望与未来,体现着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
②充满志气、力争上游的深圳青年人体现了对前文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的传承,对灿烂未来的美好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第⑤段“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因为在这里谁不学得一技之长,谁就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我喜爱这种气氛,这气氛里透露出一种志气。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好?力争上游有什么不好?我认为竞争是永远值得称赞的”“这‘春牛’说的是我最喜爱的一座青铜雕塑,一头抵首挺角、奋着全身强劲、将铁硬的树根从荒土中拔出的‘开荒牛’”可知,深圳的青年人充满志气、力争上游,竭尽全力地想要出人头地,他们具有“开荒牛”身上的一股拼劲。联系第②段“我才意识到,我朦胧中看到的是这岛上的高山。是的,这巍巍然、峨峨然的高峰不就是文天祥的化身吗?”可知,深圳青年人身上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对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的传承,也寄寓着青年人对美好灿烂未来的执着追求。根据第⑥段“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可知,深圳的青年人寄托着城市的未来与希望,青年人既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的开拓者,青年一代充满志气、力争上游,就象征着深圳的灿烂未来,深圳的青年人身上凝聚着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0.答案:①因为当年文天祥在零丁洋留下千古绝句,为世人留下高风亮节伟大形象;②零丁洋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艰苦跋涉历程,从血泪盈盈到笑语盈盈,不同凡响;③年轻人与零丁洋邂逅,被零丁洋所感染,不断开拓进取,激流勇进;④不论是零丁洋,深圳还是珠海,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创造时代的美,寄托着我们的理想、希望以及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第②段“每次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辄击节称赏,为这种高风亮节所感染,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可知,文天祥舍生取义,即使被俘也誓死不屈,在零丁洋留下千古绝句,这种高风亮节的爱国主义形象,从古至今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根据第①段“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可知,零丁洋见证着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见证着中华民族从血泪盈盈到灯火盈盈,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伟大富强的见证者,不同凡响;根据第②段“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可知,年轻人在见到零丁洋后,会被其不同凡响的精神所感染,凝聚浩然正气,不断开拓进取、激流勇进;根据第⑥段“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可知,不管是珠海还是深圳,抑或是零丁洋,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寄托着新一代的理想、希望及未来。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1.答案:运用比喻和动作描写,把妈妈比作勤劳的蚂蚁,用“摇晃”“来来回回”“连拖带抱”“塞”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为“我”准备行李忙前忙后的样子,表现了妈妈对“我”的关心与爱护。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运用比喻修辞,“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运用动作描写,把妈妈比作勤劳的蚂蚁,用“摇晃”“来来回回”“连拖带抱”“塞”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为“我”准备行李忙前忙后的样子,表现了妈妈对“我”的关心与爱护。
32.答案:示例:爸爸,虽然我们交流不多,但我知道您的付出,懂得您对我的爱,我想对您说一声:“谢谢您!”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我和父亲走在校园的路上,他在前,我在后,我心里默默念想,这场景是多么相似。我也想目送一次父亲远去,看看父亲的背影”分析,“我”感受到了父爱,结合语境,可以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3.答案:无论是妈妈送“我”,还是“我”送爸爸,随着“我”的成长,“我”会离开他们,但他们对“我”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是“停留在原地的”。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爸爸妈妈送“我”,“我”的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妈离“我”远去,“我”感到了她的身影越来越小。结合“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她只是停留在了原地”分析,随着“我”的成长,“我”会离开他们,但他们对“我”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是“停留在原地的”。
34.答案:妈妈是一个细心、勤劳、乐观、疼爱孩子的人。
爸爸是一个内敛、节俭、细心、疼爱孩子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记忆中,妈妈平日里特别爱笑,总是隔几米远就能听到她‘哈哈哈’的招牌式大笑声,也不知道那些贫乏的日子中,哪里能冒出来那么多让她开心的事”表现了妈妈勤劳、乐观,开朗;“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我和爸还在恍神中,她不知何时已经跑进了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表现了妈妈关心、细心、疼爱孩子。“走吧,时间不等人”“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表现了爸爸是一个内敛、节俭、细心、疼爱孩子的人。
35.答案:表面上看,指的是赶火车要抓紧时间;深层含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会逐渐老去,我们应该趁父母还健在时,多孝顺父母,多感恩父母。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理解。“时间不等人”有两层含义。指“我”去济南上大学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