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秋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26分)
1.英国学者安德葛评价说:“(1839年,林则徐)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完全没有想到他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这句话中的“付诸行动”指( )
A.领导虎门销烟 B.编撰《海国图志》 C.发动金田起义 D.率军收复新疆
2.1854年,英国政府要求与清政府修约,主要内容包括“广泛地进入中国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等。这表明英国 ( )
A.对华侵略政策发生了变化 B.开始以经济手段控制中国
C.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3.1860年10月,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竟然这样写道:“一个也不留,一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上述材料最有可能成为以下哪个事件的罪证( )
A.列强获得大额赔款 B.《北京条约》的签署
C.中国各项主权丧失殆尽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1862年5月,太平军击毙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6月太平军克复青浦,守敌常胜军副领队法尔思德被俘。正如李秀成回忆这一段战事时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是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 B.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
C.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D.在中外势力绞杀下失败
5.下表是福州船政学堂课程设置(节选),由此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注重( )
学堂课程 前学堂 后学堂
公共基础课 法语、四书五经等 英语、四书五经等
专业课 船体建造、机器制造、测绘等 驾驶专业:航海计算术等轮机专业:水速计仪表操纵等
A.总结西方生产经验 B.借鉴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6.下面是1882年9月上海《申报》报道的社会现象,这说明了( )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民国时期社会各界积极筹资发展实业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
7.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B.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C.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D.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8.历史学习中要关注书籍的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与下面书籍目录(部分)相关的条约是( )
★悲壮的黄海海战 ★屈辱的乞和之路★薄海惊心的伤痛 ★轻于一掷的台湾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主张学习西方改革内政
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10.据统计,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知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B.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C.沉重地打击了列强的侵略 D.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11.小优同学收集到下面两幅历史照片,它们共同佐证了( )
A.日军侵华的凶恶本质 B.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C.鸦片战争的巨大耻辱 D.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12.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C.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13.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老汉在聊天。老张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老王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老赵说:“我在总理衙门当过差。” 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
A.老王 B.老金 C.老张 D.老赵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4分)
14.【两次鸦片战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中国战败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在军事上,中国在军队素质、装备、调遣、情报工作和后勤供应等方面都不如英国;第二,在战略方针上,清政府举棋不定,始终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方针,而英军战略方针始终如一:第三,清朝社会制度的腐败:第四,清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满汉畛域(界限)之分。
——摘编自萧致治《鸦片战争史一中国历史发展中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这次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况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不可照抄材料)(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次战争的主要影响。(4分)
15.【近代化的早期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作为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4分)
16.【民族危机的加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开始对邻国盛气凌人了。
一一摘编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二: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2)请简要说明“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的理由。(4分)
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顽强阻击。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等地将之围因,发起攻击。据一些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义和团都是“朴实农民”“其中很多是孩子”,他们手持大刀、长矛、抬枪进攻,“没有一点害怕或犹豫”“面对着来福枪和机关枪秋风扫落叶似的射击,还是勇猛冲锋”。在中国军民的阻击下,西摩尔军给养完全断绝,“进京之路,水陆皆穷”,被迫夺路回逃。义和团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令侵略者震撼,西摩尔事后心有余悸地承认:“如果义和团所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我所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年秋季学期一检期中八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26分)
1——5. ACDBC 6——10. BACCD 11——13. BDA
14、
(1)原因:1、军事上落后;2、缺乏行之有效的战略方针;3、社会制度腐败;4、国内民众不团结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影响:1、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2、清朝统治阶级遭受巨大心理打击;3、清朝社会观念发生转变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15、
(1) 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封建专制制度;(2分)。
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分)
(2)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任答其中2点,共2分)
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2分)
16、
(1)变化: 由劣等感转为优越感。(2分)
原因: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得胜利,中国被迫与其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2分)
(2)理由: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2分),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
17. (10分)
观点: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2分)
论述: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面对日本的入侵,许多将领毫不畏惧,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拒绝投降,最终自杀殉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②义和团运动中,团员面对手持先进武器的联军毫不退缩,英勇冲锋,使得侵略者大为震撼,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点3分,共6分)
结论: 正是近代无数的英雄人物与人民的付出,外国侵略者才始终无法使中国灭亡。今天我们要继续传承先辈们的精神,认真学习,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