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3精卫填海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精卫填海》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首页中有这样一句话“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神话故事”,而且告诉了我们神话故事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本单元语文要素有三点。第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三: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因为本课与单元内容关联紧密,在单元中处于中间的位置,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精卫填海》所在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样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但不同点是《盘古开天地》是现代文,而《精卫填海》是一篇语言凝练文言文。此篇课文是教材在四年级安排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作品。以学生相对熟悉的故事内容,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这也更符合学习文言文的年段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精卫填海》这篇课文用简短凝练的语言,展现了精卫百折不挠的意志。而文中对精卫如何填海的并没有展开具体的描写,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为学生创设情境,想象精卫有哪些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在补白了“填海”这部分的过程中,学生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精卫与自然做斗争地大无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学情分析
本课书需要达成本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个语文要素的同时,铺垫“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这一语文要素。对于刚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借助关键词语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和“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这两个语文要素,从句和段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为本单元篇章的概括进行了铺垫。同时,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学习理解文言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插图以及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但是,本单元在只学习了一篇主体课文基础上,就学习文言文,同时,落实语文要素。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关联人物的年龄,进行深入体会。感受神话的神奇所在,体会人物品质,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少、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曰、溺”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4)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精卫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精卫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运用注释、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补白文言文的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创新力,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掌握字形
【教师课堂行为】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首先我们先来请一组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这几位同学的读音是否准确,如果有你觉得容易读错的读音,你可以标记出来。
2.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写字表里的字,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呢?
预设:
(1)“曰”容易写错,曰是一个扁的日。
(2)“衔”容易写错,衔中间部分是个金字旁,竖容易出头。
(3)“溺”很容易错,一个是笔画多,还有一个容易落下三点水,写成弱字。
确实,“溺”字为什么这么写的,我们来看看他在甲骨文中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来看看,“溺”原本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人,右半部分是水,表示的就是人沉没于水中,在汉字的演变中逐渐变化,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你记住了它的意思,就不会忘记三点水了。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学们,知道了正确的读音,我们自己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遇到难读的字音,可以反复读两遍这个句子。
预设:
我发现,除了认字表中的少字之外,“为”也是多音字,它在这里读什么音,我不确定,我查阅了字典后结合注释,我发现炎帝的小女儿是化身为精卫,是变成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该读二声wéi。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听读课文中关注到的易错读音的字。
2.学生观察写字表,交流易错生字。
3.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音,熟悉课文。
【设计意图】掌握正确的字音字形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作为中年级的学生,结合预习,自主交流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老师适时补充,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字形。让学生读课文,可以更好地为后面理解课文进行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文言文特点 走进先秦古籍
【教师课堂行为】
1.谁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再读一读这篇课文?
每个同学自己出声音,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2.《精卫填海》和我们刚刚学过的《盘古开天地》都是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
(1)《精卫填海》是文言文,《盘古开天地》是现代文。
(2)《精卫填海》文章短小,比《盘古开天地》短了好多。
(3)《精卫填海》比较难懂,一个字就代表一个词的含义。
师:确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就是文言文的特点,不仅短小精悍而且语言极其凝练。
3.你们以前听说过《山海经》吗?谁对这本书有了解?
预设:
介绍《山海经》:中国先秦的志怪古籍,根据考证,作者并非一人,成书非一时。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师:《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不仅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精卫填海》,而且本单元的另一篇课文《女娲补天》也是来源于其中。
【学生学习活动】
1.指读课文、自读课文。
2.对比《盘古开天地》,体会不同点。
3.补充《山海经》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在反复读课文中,不仅掌握了字音,关注了字形,更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对比中,又进一步感悟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的特点。通过分享《山海经》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知道《山海经》的很多作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为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其他作品打下基础。
环节三:回忆学法——借助注释 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课堂行为】
1.在三年级,我们还学习过两篇与精卫填海一样的文言文作品,你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吗
预设:
(1)借助书下注释。
(2)通过查资料。
(3)观察插图,辅助理解。
(4)借助词典。
(5)反复诵读。
2.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疏通一下这篇课文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谁分享一下我是怎么解决
预设:
(1)我开始以为“少女”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在这里指的是小女儿。
(2)“常”这个字我猜测是经常的意思,我查阅了预习的资料,我发现我猜测是对的。
(3)“衔”我不太理解,我观察了插图后,我看到精卫鸟嘴里有个石头,觉得应该是在嘴里咬着的意思,我又翻阅了字典,字典中解释是“用嘴含或者用嘴叼”的意思。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发言,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借助回顾的方法,梳理文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交流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方法,进而实践方法,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理解文意,遇到难懂的地方,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在小组内释疑。学生在相互的补充中,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互相的碰撞中,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证明能力、迁移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环节四:反复诵读——读准停顿 加深理解
【教师课堂行为】
1.我们已经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意,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它的韵味和停顿吧。
2.拿出难读句,针对性指导。在刚刚听到同学们的朗读中,对这个句子的处理形式不一样,有同学把常和衔断开了,有同学连在一起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应该怎么停顿更好。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预设:
(1)我觉得断开更好,这样读起来顺口。
(2)我觉得不应该断开,根据语义,应该在衔的后面停顿,才更符合文章的意思。
3.确实,要想读准停顿,必须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老师现在给大家读一遍,你们听一听,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那现在请同学自己出声朗读两遍这篇文章。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说明停顿的理由,在发言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指名读,老师范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落实读准读通的目标,积淀语感。学生在不断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为下节课深入感悟文本进行了铺垫。
第2课时
环节一:齐读课文,感悟神奇
【教师课堂行为】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已经能够读通句子,读准停顿,理解文章的意思了吧。下面一起读一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思考,觉得这篇短短的文言文神话故事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
(1)我感觉这篇文言文很不可思议。
(2)我特别敬佩精卫。
(3)我感受到这篇文言文很神奇。
【学生学习活动】
1.齐读课文,回顾文章。
2.整体感知文章。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老师让学生齐读文章,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文言文这类特殊问题的情境,学生不仅回忆了文章,更在朗读中,熟悉文章,理解文章,为本课最后背诵课文进行了铺垫。
环节二:提出问题,补充画批
【教师课堂行为】
同学们,刚刚你们所感受到的,其实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充满着幻想
学习提示:
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神奇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书旁补充批注。完成批注的同学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画批内容,同时可以进行补充和修正。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补充画批。
2.小组内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落实单元感受神话神奇想象的语文要素。在全文中,找出神奇所在,让学生进行批注。
环节三:品析词句,全班研讨
【教师课堂行为】
1.题目《精卫填海》。
预设:
(1)我觉得古人能够想到让一只小鸟填海,想象力非常丰富。
(2)小鸟和大海之间,一大一小,感受到了非常不易。
(3)小鸟本来是不能有人的意识的,但是它能去填海,太神奇了。
2.“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预设:
(1)一个小女孩落水后,能化身为精卫鸟,非常神奇。
(2)而且这个鸟非常漂亮,我想象原来炎帝的小女儿也一定非常漂亮
(3)精卫头上有着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看到图片,它还有长长的红色的尾巴。好像凤凰一样,古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3.关联课文,补充想象。
师:我们刚刚学完《盘古开天地》,盘古最后化身为世间万物,那你能结合着插图,想象一下女娃是怎么化身为精卫的吗?
预设:
女娃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双手变成了五彩的翅膀,她的双脚变成了红色的爪子,她的长发变成了头顶的花纹和长长的尾巴,她的身子慢慢地变小,变得越来越轻盈,变成了精卫鸟。
4.想象画面,诵读神奇。
师:你能不能带着自己想象的画面,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呢?
5.“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预设:
(1)它从西山衔木石到东海,从西到东,路途非常远,非常的不容易。
(2)“衔”是嘴里叼着的意思,精卫一个小鸟,每次只能叼一块石头,想要填平东海太难了,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天天往返于两地之间。
(3)小鸟,小石子,小树枝和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这其中的困难,但是精卫太执着了。
6.补充大海资料,想象填海经历。
师:在《山海经》中对东海有这样的两句描写,联系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2)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预设:
(1)东海太大了,站在海边,看到日月从海面升起,说明东海非常广阔。但是精卫不畏惧,坚持填海。
(2)东海当中有座流波山,这座山在进入东海七千里的地方。我记得一里是500米,七千里我都难以想象,而且七千里了,还是东海,还没有到尽头,精卫想把这么宽广的海填平,太有毅力了。
7.补白文本,感悟神奇,体会品质。
师:是啊,这么宽阔的东海,精卫从没有放弃,经常衔着木石,来填塞东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能结合着插图,展开想象,在这过程中它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做的吗?
预设:
(1)当它遇到风暴,大浪就要盖住它的身体时,它回想我一定要坚持,冲风破浪,不能被大海打败。
(2)当冬天来临,它本可以在温暖的窝里过冬,但是精卫依旧每天都出来,用自己的恒心,衔木石去东海。
(3)当精卫看到无边无际的东海,它想,积少成多,东海终有一日会被填平的。
8.小结。
体型犹如乌鸦一般大小的精卫,就这样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在文中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它的精神品质,哪个字?(板书“常”)
我们开始把它理解为经常,老师现在再给你们看看字典中,常是怎么解释的,你对常这个字,对精卫有没有新的认识。
预设:
常还有不变的,固定的含义,我想精卫仅仅是经常在西山和东海间飞行,更是用自己的恒心和毅力亘古不变的固定飞行于两地之间。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神奇所在,体会人物形象。
2.学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观察插图等形式,展开想象,让精卫的形象更加清楚地展现。
3.用朗读等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既品析词句,结合文本感悟形象,同时充分地展开想象,借助插图,文学资料等形式,辅助学生拓展想象,让学生想的更远,想的更广,感受了神话的神奇所在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这部分,还借助了单元第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让学生迁移想象,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逐渐地提升深化。在补白部分,补充了课文中没有的地方,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力,为单元习作的完成进行了铺垫。
环节四:讲述故事,梳理结构
【教师课堂行为】
1.回顾刚刚的学习,我们不仅想象到了女娃化身精卫的神奇画面,也想象到了精卫衔木石堙东海的震撼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信念坚定,坚持不懈的精卫,那能把你们的想象带入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神奇的故事,看谁讲得更生动。老师这里有个小提示,想要把故事讲生动,需要有想象丰富的细节描写,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述,还需要讲述的同学绘声绘色,甚至有一些辅助的肢体动作,下面,小组同学之间可以先互相讲一讲。
预设:
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她的名字叫女娃。有一次,女娃高高兴兴地去东海游玩,在东海她看到了广阔的海面,柔软的沙滩,看了海上日出,她非常兴奋,可是,在游玩中,她一不小心,溺水身亡了。女娃再也没有回到炎帝身边,她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双手变成了五彩的翅膀,她的双脚变成了红色的爪子,她的长发变成了头顶的花纹和长长的尾巴,她的身子慢慢地变小,变得越来越轻盈,变成了精卫鸟。精卫鸟为了避免人们再次在东海中落水溺亡,从遥远的西山上叼着一个小树枝或一块小石头,飞到东海想把它填平。日复一复,无论冬夏,精卫从来没有放弃,遇到狂风巨浪,它乘风破浪。遇到暴雪冰雹,它不惧严寒。用自己的坚毅在不断地运送木石来填塞东海。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无论是刚刚大家讲的故事,还是我们的课文,都没有结尾,那么课文你能说说课文哪部分是起因,哪部分是经过吗?
预设:
文章第一句是对女娃的介绍,“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是起因,经过部分是“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小结:
古人带着自己的想象创造《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用短短35个字,展现了精卫的坚韧与执着,文章没有结尾,并没有告诉我们精卫最终是不是成功填平了东海。但我们在学习了解了这个故事后,也会去进一步思考想象,精卫到底有没有成功。文章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仅是文言文文短意长的魅力所在,更体现了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想象自己独有的结局。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结合文章,讲述故事。
2.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展开想象,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按顺序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生动的表达会让读者脑海中产生画面感,进一步落实神话神奇的所在,展现神话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甚至是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知道文章的起因、经过部分。
环节五:反复诵读 尝试背诵
【教师课堂行为】
1.学到这,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可以背下来这篇课文了,下面请大家自己尝试背一背这篇课文。
2.谁能背诵下来了?分享一下你背诵的方法是什么?
预设:
(1)借助板书的提示。
(2)想象着画面。
(3)按照文章写作顺序。
3.下面我们在小组内互相背一背。全班一起背诵一遍。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分享背诵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在一遍遍的反复诵读中,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帮助学生形成记忆,背诵文章。同时,在生生互动方法的分享中,找到背诵的技巧。
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看看《山海经》中的其他神话故事,并了解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鸟(小)
常 时常 不变的
木石(微) 东海
西山 (远)
坚韧执着 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