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现象单元测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光现象单元测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0-24 22: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光现象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漫反射现象中光路是不可逆的
B.同一个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C.在折射现象中,折射角可能大于入射角
D.凸透镜能成正立的实像
2.在某年的春晚节目《逗趣》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狗叫、鸟鸣及手影……”,其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手影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演员模仿的是动物叫声的音调
D.居民家中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3.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漂,鱼在云上游”,下列四幅图中与小明看到的“云”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的倒影
B.雨后的彩虹
C.海市蜃楼
D.金环日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讨论测量中出现的误差和错误时,理解正确的是(  )
A.通过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B.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C.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
D.误差是由于测量者操作错误而产生的,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
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越远,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越小
B.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小孔成像和手影游戏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D.钓鱼时看到水中的“白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6.2023年4月20日,天空上演一次比较特殊的日食——日全环食,我国海南、广东等少部分地区可见。下列有关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湖中倒影 B.海市蜃楼 C.小孔成像 D.池底变浅
7.如图所示,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树下的光斑 B.玫瑰折枝 C. 河中桥影 D.手指投影
8.如图所示,为某轿车通过后视镜(看成平面镜)看到的情景,该公交车线路为(  )
A.公交 806 B.公交 860 C.公交 608 D.公交 086
二、填空题
9.电影院的幕布选用粗糙的白色布料制成,是因为光在粗糙的幕布上发生了 反射,使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电影画面;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 (增加/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 (松软多孔/坚硬光滑)的材料。
10.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3m处,他和镜中的像的距离为 m。他向镜子的方向移动1m,则此过程中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1.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活动中,小华认为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大小有关。于是正午时分在地面上铺了一张白纸,将刻有长3cm、宽1cm的长方形通光孔的纸板A正对着太阳,保持纸板与地面的距离为1m不变,将另一张卡片B覆盖在通光孔上,缓慢向左移动B,观察光斑变化情况。上述实验过程 完成探究。当通光孔足够小时,此时光斑形状是 形,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B,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
12.身高1.6米的人站在平面镜前1米处,像高 米,人向镜面前进0.5米,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与镜之间的距离为 米。
13.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 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 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而自身却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得到。
14.“鲤鱼跃龙门”寄托着人们祈盼飞跃的美好愿望;当鲤鱼离开水面向上跃起的过程中,它在水中所成的像与水面的距离 ,像的大小 (以上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时人看到鱼在水中的像是由于光的 所形成的。
15.如图所示,在一张不透光的纸上打一个极小的正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射到这张纸上并经过这个小孔射到地面,此时地面会出现一个 (填“正方形”或“圆形”)的小亮斑。
16.如图所示,小范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
(1)图中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沿 ;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戊密的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 (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 (选填“像”或“影子”)。
三、实验题
1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择的实验器材有:薄玻璃板、两支蜡烛、刻度尺、火柴、白纸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器材选用薄玻璃板而非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 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实验时,小明将白纸对折,如图甲所示,铺在水平桌面上,沿折痕画线作为玻璃板底边所在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其与纸面 ;
(3)小明将点燃的蜡烛置于玻璃板前,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的像,如图甲所示。然后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录此时两支蜡烛的位置,变换点燃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将白纸上像和蜡烛位置的对应点连接,并测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由此得出结论: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 相等;
(4)在完成步骤(3)后小明发现,像和蜡烛位置的连线垂直于玻璃板,结合(3)的结论,小明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你认为小明对这一规律的总结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5)探究完像和物的位置关系并最终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的结论后,小明分析,小轿车前挡风玻璃安装成倾斜,除了减小风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行车安全。这是因为: 。
18.物理科创小组制作了一个长方体光学元件盒,外观如图乙,上方右侧开有一正方形大口,并贴上一张半透明薄纸片ABCD,左侧开有一圆形小孔,其余部分密封完好。小睿将一个点燃的蜡烛正立竖直放在小孔正前方,如图甲所示,可以在半透明薄纸片上观察到烛焰的像。他对这个“小孔”光学盒的内部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科创小组的同学告诉他,盒中只有1块不透光的平面镜。于是,小睿开始分析:
(1)半透明薄纸片上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2)请你帮助小睿在图丙中的虚线框中画出平面镜的大致位置和放置方向 ;
(3)小睿在半透明薄纸片ABCD上看到烛焰的像是怎样的 ?请在图丁四个图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图像: ;
(4)要使半透明薄纸片上的像变大,小睿想到了以下一些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选填“A”、“B”、“C”或“D”)。
①将F光源移向小孔
②将小孔的大小增大
③将光学元件盒加高
④将光学元件盒缩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支架、两根等大的蜡烛、火柴、白纸、刻度尺等。
实验步骤如下:
a.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B,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分别记录蜡烛A、B的位置。
b.多次移动蜡烛A,重复上述实验。
c.把蜡烛A的位置与其对应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2
3
(1)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2)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应 放在白纸上。
(3)甲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标记如图甲所示,其中直线MN是玻璃板的位置,点a、b、c分别是三次实验蜡烛的位置,点a'、b'、c'分别是其对应像的位置。在分析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时,他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从上述表格实验数据可得,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4)乙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标记如图乙所示,则甲的实验方案比乙的实验方案更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具普遍性
B.容易找到像
C.容易确定像的位置
D.容易测量像距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A C C C C A
1.C
【详解】A.发生漫反射时,光路仍然是可逆的,故A错误;
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而不取决于物体离镜子的远近。同一个人离平面镜越远时所成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C正确;
D.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故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试题分析:A.影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阴影区,手影就是影子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演员模仿的是动物叫声的音色
D.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居民家中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故选C
考点:声现象;光现象
3.A
【详解】云在水中漂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A.平静水面上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金环日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通过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是不能避免误差的产生,故A错误;
B.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结论的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故B错误;
C.估读时有时偏大,有时偏小,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故C正确;
D.由于测量者操作错误而产生的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在正确的操作下仍然客观存在的,故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A.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人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A错误;
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
C.光沿直线传播被手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小孔后的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都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正确;
D.看到的水中的“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天空中的日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湖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日食”的形成原理相同,故C符合题意;
D.池底变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树下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玫瑰折枝是看起来是弯折的,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相对于物体是左右颠倒的,由图可知该公交线路为806,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漫 减少 松软多孔
【详解】(1)[1]白布表面粗糙(不光滑)能产生漫反射,使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以便使坐在不同位置上的人都能看到。
(2)[2]为了降低回声减少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听力的影响,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应尽量减少声音的反射。
[3]松软多孔的材料可以降低声音的反射,所以可采用松软多孔的材料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
10. 6 不变
【详解】[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3m处,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他和镜中的像的距离为6m。
[2]他向镜子的方向移动1m,此过程中镜中像也向镜子的方向移动1m,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则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11. 不能 圆 不变
【详解】[1]因为要探究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而题中在移动卡片 B 的过程中,不仅孔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孔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所以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完成探究。
[2][3]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来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此时光斑形状是圆形,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B,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不变,光斑亮度减弱。
12. 1.6 不变 0.5
【详解】[1]身高1.6m的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故他在镜中像高等于1.6m。
[2][3]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不管他远离平面镜还是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当他向镜面前进0.5m后,则他距离镜面为
1m-0.5m=0.5m
则像与镜面的距离也为0.5m。
13. 色散 红绿蓝
【详解】[1]“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这是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
[2]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适当比例混合能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得到。
14. 变大 不变 反射
【详解】[1][2][3]人看到鱼在水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当鲤鱼离开水面向上跃起的过程中,鲤鱼与水面之间的距离变大,由于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鲤鱼到水面的距离,所以鲤鱼在水中所成的像与水面的距离变大,像的大小始终和鲤鱼的大小相同,故像的大小不变。
15.圆形
【详解】
晴天的中午,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经过方形小孔,射在地面上,生成了太阳的像。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是相同的。太阳是圆的,故亮斑是圆形。
16. 倒立 实像 直线传播 D 太阳 像
【详解】(1)[1][2][3]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
(2)[4]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成烛焰的倒立像,故选D。
(3)[5][6]小孔成像的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的缝隙所成的像。
17. 位置 垂直 距离 合理 夜间行车时,如果车内开灯,车内乘客经前挡风玻璃成的像在司机的斜上方,这样会减小对司机观察路况的干扰。
【详解】(1)[1]选用薄玻璃板,既可以成像,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替代蜡烛A的像的物体蜡烛B,从而确定像的位置。
(2)[2]实验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玻璃板与纸面垂直,这样像不会偏上或者偏下,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3)[3]如图所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4)[4]像与物体等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就可以得出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过程合理科学。
(5)[5]夜间行车时,如果车内开灯,车内乘客经前挡风玻璃成的像在司机的斜上方,这样会减小对司机观察路况的干扰,容易发生危险。
18. 实 烛焰顶部的像靠AD侧,烛焰低部靠BC侧 B D
【详解】(1)[1]像能够被半透明薄纸片接收,所以像是实像。
(2)[2]根据题意可知,蜡烛发出水平的光线经过小孔照射到平面镜上,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到半透明薄纸片上,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法线,法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再作出平面镜,如图所示:
(3)[3][4]烛焰顶部的光经过小孔,然后被平面镜反射到薄膜上靠AD侧,烛焰低部的光经过小孔,然后被平面镜反射到薄膜上靠BC侧,大致图像如下:
故B图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5]①将F光源移向小孔,物距变小,像会变大,故①正确;
②将小孔的大小增大,不会改变像的大小,故②错误;
③将光学元件盒缩短,像距变小,像变小,故③错误;
④将光学元件盒加高,像距变大,像变大,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 相等 垂直 相等 A
【详解】(1)[1]由于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以得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2]玻璃板应垂直于纸面放置,这样B蜡烛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3)[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得出结论;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4]实验时为了寻找普遍规律,A蜡烛的位置应随机变化,所以甲实验更加合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