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4张PPT)
壹
贰
叁
结合文中例子,具体解说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熟背并默写全文。
探究荀子的学习观,结合时代背景,评价、补充其观点。
壹 导入:初步感知荀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荀子见一伙人戴着柳树枝叶编的帽子,跪在太阳地里,向老天爷求雨。他很不以为然,说:“过些天如真能下了雨,不求雨的人不也得了雨吗 下雨与祈雨无关。如真不下雨,那还是想法子引河开渠,才能有水。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他的结论就是说:“放下人为的努力而指望天赐那就违反了万物之理。"听了这个小故事,你认为荀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壹 新课导入
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荀子是如何勉励大家学习的
壹
壹 荀子其人
荀(xún)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今山西安泽)人 ,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齐襄王时,荀子游学于齐。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西门)讲学,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知识分子集团领袖)。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作者荀子介绍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官办高等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或教育部最高领导人)。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稷下学官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后,他又是一位教育家。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
一、作者生平介绍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
早期——孔子
中期——孟子
后期——荀子
壹 荀子其人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来矫正。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学习,就是“化性起伪”的过程。
荀子的“性恶论”
善
恶
善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性本善VS性本恶
壹 荀子其人
孟子 荀子
宇宙观 天是万物主宰 相信人定胜天
伦理观 性善论 性恶论
政治观 仁政 礼治
君民关系 民本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君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少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之道等。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诸子散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壹 《荀子》
《荀子》是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内容】《荀子》全书一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特点】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
先秦议论文的发展
《论语》——语录体
《孟子》——语录体
《荀子》——专论体
语录体是中国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专论体就是专题论文体裁。即专题论文。是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或某一人物发表看法,评价其得失优劣的文体。如学术论文、社论、政论、评论等。
【春秋】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战国】子思“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唐朝】韩愈“提要钩玄”法:纪事者必提其要,纂zuǎn言者必钩其玄。
【南宋】朱熹“三到”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日积月累 古人论“学习之道”
壹 解题
声旁“雚(guàn)”,后简化为“又”
形旁“力”,象古时耕地的农具耒(lěi)之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有勉励之义,如励、努、勉、勖(xù)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
为什么要劝?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人之所以能够弃恶从善,是因为人不断地坚持学习。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
贰
读懂文本·理解文意
采用圈点批注法,结合注释与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梳理积累课本文言知识,自主完成文本翻译。
圈点符号 积累实词 辨析虚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用 标示 用 标示 用 标示 用直线标示 用波浪线 用记号笔标示
《劝学》
翻译指导
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原则:信(内容忠实原文)、达(文辞通顺明白)、雅(译文选词得当)
方法:留: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等;
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重复赘余的成分;
补: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或动词、介词、量词等;
换: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如主谓、宾语、定语和状语后置;
变:根据句子的意思翻译,尽量照顾原文词义。
预习导学
读准字音
君子曰:学 不可以 已。
四、文段疏通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学习
停止
有学问、修养的人说:学习不能够停止。
Paragraph:1
高考链接:实词“已”
1.停止: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郑风·风雨》
2.已经: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项脊轩志》
3.然后: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项脊轩志》
不能自已:已:停止。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学不可以已
1、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在《劝学》中提的观点?
文本赏析
中心论点
为什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一种染料
蓼蓝,一种草
于:介词,从
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蓼蓝青(颜色更深);冰是水做的,却比水更寒冷。
而:连词,表转折
状后,特别标注!
于:介词,比
文段疏通
Paragraph:2
之①:代词,它。
于②:介词,从。
而③:表转折,但是、可是。
于④:介词,比。
为⑤:动词,形成,凝结。
之⑥:代词,指代冰。
而⑦:表转折,但是、可是。
于⑧:介词,比。
第2段
青,取之①于②蓝,而③青于④蓝;冰,水为⑤之⑥,而⑦寒于⑧水。
《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首先把蓝草倒竖在坑中,倒入水,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泡一定时间后,将浸液过滤,加入石灰水,用木棍快速搅动。等到坑里的物质沉淀下来,倒掉清水,留在底部的泥状物就是靛蓝了。
靛蓝并不能直接被丝织物吸收。染色时,人们在靛蓝中加入酒糟,使之发酵,经过化学反应,靛蓝就还原成了可以被丝织物充分吸收的靛白。用靛白染的白布,经过空气氧化后,就呈现出耀眼的蓝色。靛蓝的颜色比蓝草更深更厚重,因此被人们称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文段疏通
符合,合乎
拉直的墨线
使动,用火烘烤使……弯曲
形作名,弧度
指圆规
通“又”
通“曝(pù)”,晒
可译为“…的原因”,与“也”构成判断
这样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烘烤它使它弯曲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是因为烘烤使它这样。
省略句
?(之)以(之)为轮
Paragraph:2
枯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实词:“中”
读一声时
1.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2.中等:才能不及中人
3.一半:中道而反。
读zhòng时
1.射中目标:百发百中
2.符合
把…当做
一曝十寒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半途而废)
表让步连词,即使
文段疏通
Paragraph:2
动词,靠近、接近
检查省察
行为
过错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经过木工用墨线测量过
形作动,变直
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泛指金属兵器
磨刀石
名作状,每日
相当于“于”,对、向
“知”通“智”智慧
明,明达,通晓,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
广泛地学习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加工就会变直,兵器经过磨刀石打磨就会变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省察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不会有过错。
实词“过”的用法
1.责备/过错:无乃尔是过与?
2.拜访:臣有客在市屠,愿枉车骑过之。
3.过分、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而:连词,前者表递进,并且 ;后者表递进,而且。
就
1、接近、靠近。 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2、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荆轲刺秦王》
3、登上 于是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刺秦王》
4、就职、就任、担任。 连避公府不就 《张衡传》
君子(1)曰:学不可以已(2)。
青,取之于(3)蓝,而(4)青于(5)蓝; 冰,水为(6)之,
而(7)寒于水。
(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已:动词,停止
(3)于:介词,从
(4)而:表转折,但是
(5)于:表比较,比
(6)为:形成,凝结
(7)而:表转折,但是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状语后置
木直中(1)绳(2), (3)以为(4)轮,其曲(5)中规。
虽(6)有槁暴(7),不复挺者(8), 使之然(9)也。
(1)中:动词,合乎、符合
(2)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3) :通“煣”,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弯曲
(4)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5)曲:形容词—名词,弯度
(6)虽:即使
(7)暴:通“曝”,晒
(8)……者……也:
..者(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
(9)然:指示代词,这样
译文: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判断句
故(1)木受绳(2)则直,金就(3)砺(4)则利,
君子博学(5)而(6)日(7)参省乎(8)己,则知(9)明而(10)行无过矣。
(1)故:所以
(2)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3)就:靠近、接近
(4)砺:磨刀石
(5)博学:古:广泛地学习,
今:学问广博精深
(6)而:连词,表递进,并且
(7)日:名作状,每天
(8)参省乎:检验、省察,乎:相当于“于”
(9)知:通“智”,见识
(10)而:表并列,并且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见识明达并且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2、第二段中心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作者如何论证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是什么?
文本赏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輮木为轮
(4)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
3组,5个比喻
这些事物说明了哪些道理?
第二段的中心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意义
青
蓝
提取
青于
冰
水
冷冻
寒于
第一组
客观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的,通过改变它的状态,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第二组
直木
木轮
輮
说明客观事物不仅可以变,而且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改变它的形状,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一旦达到此种境界以后就再也不会回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
两个层次
第三组
木
直木
受绳
金
则利
就砺
君子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比喻:将人比作木材和兵器
比喻论证,得出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意义与目的
读书人,是由没有文化的人变成的,学习后,就比学习前层次高。
学习可以( 提高人的层次 )
学习的意义在于,经过这一过程,人性得到了改变,不会再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学习能够改变人)
第二段论证方法:
以青、冰、木、金等设喻,论证: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
从而论证“知明而行无过”的论点。
喻义:论述学习对人规范
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反省是一面镜子,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可能。——海涅
人如果有一个持续的自我反省的习惯,那么他就会不断获得精神的次第地成长......不断的精神成长和展开,比什么都重要。——北大教授杨立华
我学习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到位?
我有制定计划和目标吗?完成如何?
我是否有去关心身边的人?
我与人交往是否谦和有礼?
我的情绪稳定吗?
我的精神充盈吗?
我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呢?
知识拓展:设喻论证
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习的意义(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直木)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结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二段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3、第三段围绕哪一句进行了论述?
文本赏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如何论证?
全文疏通
Paragraph:3
曾经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片刻
踮起脚后跟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却)比不上片刻学习所得;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度,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是听我呼喊的人会感到更加清楚。
连词,表转折
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劲疾
清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之:助词,取消独立性
博:广博,宽广
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加:增加
(欲盖弥彰)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
少焉、有顷、少顷、顷刻、俄、俄而、旋即、旋、斯须、寻、未几、既而、已而、少间、少时
、无何
全文疏通
Paragraph:3
借助,利用。
车
使动,使……快
到达
船桨
名作动,游水
横渡
通“性”,天性禀赋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善于奔走,但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和常人)并没有差别,(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不归还。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
愿大王少假借之______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_______________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______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_____
(4)假
借助
假装
借给
宽容
临时的、代理的
假期
假如
吾尝(1)终日而(2)思矣,不如须臾(3)之所学(4)也;吾尝跂(5)而望矣,不如登高(6)之博见(7)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8)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9)也,而闻者彰(10)。
(1)尝:曾经
(2)而:连词,表修饰
(3)须臾:片刻
(4)所学:磨刀石
(5)跂:提起脚后跟
(6)高:形作名,高处
(7)博见:见得广
(8)而:连词,表转折
(9)疾:劲疾
(10)彰:清楚
译文: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假(1)舆马者,非利足(2)也,而致(3)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4)也,而绝(5)江河。君子生(6)非异也,善假于(7)物也。
(1)假:借助
(2)利足:善于奔走
(3)致:到达
(4)能水:善于游水,
名作动,游泳
(5)绝:横渡
(6)生:xìng,通“性”,
天性,资质、禀赋
(7)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不译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学习的作用
︵5喻︶
事半功倍
弥补不足
跂而望
不如登高
结论:
善假于物
第三段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终日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君子善假于物
要靠后天学习
跂而望——自己的力量
登高之博见——借助别人的力量
文段疏通
Paragraph:4
兼词,即“于此”,在这里
非凡的智慧
句末语气
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不可能
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土堆积成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聚成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自然就会获得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善:形作名,善行。
而:连词,表顺承,“就”
得:获得
知识小讲堂
什么是兼词?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曷”。
焉:于此。从这里(介词+宾语)
文段疏通
Paragraph:4
骏马
资质差的马
一天的行程。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雕刻
连词,表假设,如果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最终达到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走个不停。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刻下去不放弃,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雕刻
停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舍: 放弃
金石可镂(意念被动)
之:两者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
名作状,向上
地下的泉水
足,蟹腿
浮躁,不专一
文段疏通
Paragraph:4
数作形,专一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是因为)它心浮气躁。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不是词,“用”是介词,意为“由于、因为”,“心”意为“心思”
而:连词,表并列,和
蟹钳
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以,因为。
蟹实际上是八条腿。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积土成山,风雨兴(1)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3)成德,而(4)神明(5)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6),无以(7)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兴:起
(2)焉:兼词, “于此”在这里
(3)善:形作名,善行
(4)而:连词,表顺承
(5)神明:非凡的智慧
(6)跬步:跬:古代的半步,
步:跨出两脚
(7)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
译文: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骐骥(1)一跃,不能十步;驽马(2)十驾,功在不舍(3)。锲(4)而(5)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
(1)骐骥:骏马
(2)驽马:劣马
(3)舍:停止
(4)锲:刻
(5)而:连词,如果、假设之意
(6)镂:雕刻
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蚓无爪牙(1)之(2)利,筋骨之强,上(3)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4)也。蟹六跪而(5)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用心躁(7)也。
(1)爪牙:古:爪子和牙齿,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2)之:的, 定语后置句
(3)上:方位词作状语,向上
(4)用心一:因为心思专一
(5)而:连词,表并列
(6)寄托:古:寄居存身,今:托付、
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7)躁:浮躁,不专心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判断句
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是有规律的: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
例(调皮的)弟弟[在院子里]踢<伤>了(可爱的)小猫。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 蚯蚓没有爪牙锋利的,筋骨强劲的。
正常语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定语后置的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4、第四段运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论证了什么?
文本赏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习需要积累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1
学习需要坚持
反面设喻
正面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习需要专一
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来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一。
比喻论证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想要提高自己,不能只靠空想,要学习
空想
落实学习
借助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学习作用
第四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请指出又分别哪些方面来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不积跬步
积水成渊
积土成山
骐骥一跃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蚓无爪牙之利
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
蟹六跪而二螯
不积小流
驽马十驾
正喻
反喻
对比设喻
对比设喻
对比设喻
学习要积累
(方法)
学习要坚持
(态度)
学习要专一
(态度)
对比
论证方法
比喻
排比
对比
形象生动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鲜明有理
设喻:
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有着深入浅出的效果,寓言就是一种设喻。
作用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常见的事物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反复设喻)
3、设喻和说理紧密结合,形式灵活。(如道理隐于比喻;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先设喻引出道理,再设喻。)
研究性探讨
1.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学不可以已”。
下面的部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有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
积累、坚持、专心。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比喻特点如下: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
比喻论证
本文写作最大特点: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叁
1、本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说一说你对这类文体的认识。
议论文。议论文有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论证
2、通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找出作者所针对的问题、观点与论证方法、论据。
作者观点 论证方法 论据
《劝学》
3.尝试绘制《劝学》的思维导图,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角度思考,理文章论证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梳理课文段落层次间的逻辑关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2)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第三段:学习的作用;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劝学
4、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的
用比喻论证方法,三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
5、这三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点
事物都发生了改变(颜色,温度,形状)
6、发生了那些变化
第一层:蓝--胜于--青(取之于蓝),-寒于--冰(水为之),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受绳--木一直,就砺--金一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可以改变自己。
7、“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也是用比喻来论证,和前面的比喻有什么区别
目标更明确了,要改变到什么程度,提高到什么水平。这里明确地指出,木受绳后要变直,金属的刀具靠近磨刀石要变锋利。君子的目标是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他是通过向外广泛地学习,向内每天对自己检查,才达到的知明而行无过。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有一个字非常重要,请大家找出。
“日”,他强调每天都应这样,要坚持下去,和中心论点相呼应。
第二段小结: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同学们也要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也会慢慢地去“恶”近“善”,逐步靠近君子或成为君子,甚至超越君子。
9、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意义
推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第三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假舟--绝江河;假舆--致千里,顺风呼--闻者彰,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11、这几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第三段小结: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有过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的经历,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请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的经历和感受
13、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作用:
推论
君子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14、分析第四段内容。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们采取什么方法学 请从原文找答案。
积累、坚持、专心。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骐骥一跃……功在不舍”,说明主观
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要坚持不懈才能做到积累。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说明要专一才能做到积累。
15、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三种学习方法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不可以,积累引出坚持不懈,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要有专心的品质。由浅入深,层层推理,论证非常严密
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
坚持
专心
正面比喻
反面比喻
对比
比喻论证
对比
比喻论证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
类比:圣心备焉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结论:不能成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蟹六跪而二螯
第四段
总结全文
提出论点
学习不能停止
第1段
总
分析(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
第2段
分
学习的作用
第3段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4段
比喻、对比论证
弥补不足(善假于物)
提升、改变、完善自己
积累
坚持
专一
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二:
弥补自己的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分析问题(为什么)
(为何要“学”)
解决问题(怎么做)
(如何来“学”)
逐步积累
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逐篇梳理行文脉络,画出篇目结构导图。
提出问题(是什么)
(“学”不可已)
学不可以已
劝学
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一:
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规范自己
注重积累
贵在坚持
用心专一
弥补不足
为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议论文写作的标准论证结构
肆
16、诵读课文,联系一下写作背景,思考下荀子当时勉励的对象是谁
篇目 言语 处境 言语者身份 言语 对象 言语 目的 言语
风格
《劝学》 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祭酒 天下学子 重视学习 谆谆教诲
17、自主阅读荀子的《荀子·性恶》片段,体会作者的“学习之道”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同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与争夺,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前子·性恶》
18.谈谈你觉得这篇议论散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1)用大量生活中常见事情或现象为喻体,抽象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2)设喻形式的灵活多样:
①正面设喻:“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对比设喻:如“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 “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比来阐明学习的正确方法和态度。
③同类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连用几个同类事物作比,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即学习的重要作用。
(3)说理气势充沛,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
结 语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作业布置
写作迁移,深化阅读
在精读读透《劝学》的基础上,模仿的《劝学》论证结构,写一篇“劝勤/劝勇”为题的议论文,灵活选用论据与论证方法。
《劝学》一文的论证思路清晰明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阐述学习的意义,接着阐明学习的作用,最后提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是一篇易上手的范文同学们好好借鉴。
《劝学》仿写过程简表
段落 写作任务 劝学 劝勤/勇
第一段: 是什么 立论—是什么(概念界定)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为什么 论证—为什么(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 为什么 作用
第四段: 怎么办 论证—怎么做 态度、方法
翻译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就会见识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
译:借助车马的人,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翻译句子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4)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生长了, 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自然获得,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
理解性默写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______”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
3.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学不可以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理解性默写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 _______。”
5. “_______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8.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文言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① :“煣” ②有:“又” ③暴:“曝”
④知:“智” ⑤生:“性”
文言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
①以为 ②君子
③博学 ④江河
⑤爪牙 ⑥黄泉
寄托
古:把它做成
今:认为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品格高尚的人。
古:广泛地学习。
今:学问广博精深
古:特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古:(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古:地下的泉水。
今: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古:寄居。
今: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文言知识点总结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 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文言知识点总结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8)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10)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文言知识点总结:虚词——而
连词 语义关系 例句 判断方法
而 表修饰 终日而思矣:跂而望矣。 “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翻译时一般译作“地”
表转折 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翻译成“但是”。
表承接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而神明自得。 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少数译成“才”
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蝥。 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以调换,而承接是先后关系不可以调换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后一层比前一层要在程度范围上要进一层,一般译作“而且”“更”
表假设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而"字前后构成假设关系,般译作“如果”
文言知识点总结:特殊句式—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用心一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被动句
①金石可镂
省略句
①輮(之)以(之)为轮
②輮(之)使之然也
定语后置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①善假于物也
②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蓝”“于水”,表示比较)
今日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抄写课文的名言理解意思转化为自己写作中的例子,微作文积累写作论据。下次课堂分享
教师示范--善于积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要有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水滴石穿,始信厚积薄发之功。学习需要积累,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每天积累一点点,才能量变引起质变,才能不鸣则己,一鸣惊人:人生亦是如此,只有每个阶段的坚持与积累,生命才能于内里的丰盈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学后实践
结合思维导图背诵《劝学》全文。并模仿课文的论证方法,在文中任选一种进行仿写,
【仿写展示】积丝成衣,体暖生烟;积木成林,生态兴焉:积泥成厦,而初心不改,国民兴焉。故不积点滴,无以成汪洋:不积细碎,无以圆心梦,
--孩子,我写的这篇《劝学》是要背诵滴,否则我手里的竹竿可就……
再 见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天又暗了一节,荷塘旁的柳树、杨树都成了一片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