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制作馒头、面包和酿酒时用到的微生物是________;做酸奶、泡菜用到的微生物是________;制醋用到的是_______;做酱、酱油和腐乳用到的是_____。
2.发酵的现象和原理是:可以看到产生 ,气球 ,因为 条件下,酵母菌将 分解成 和水;瓶中充满 ,因为 条件下,酵母菌把 转化成二氧化碳和 。
3.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_____和_____引起的,这些_____和______可以从食品中获得_______,并在食品中 ,导致食品的腐败。
4.防止食品的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______或_______它们的______和______。
5. 产生的可以杀死或抑制某些 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 。
气泡
课前三分钟
酵母菌
乳酸菌
醋酸菌
霉菌
胀大
二氧化碳
有氧
酒味
无氧
酒精
细菌
真菌
细菌
真菌
有机物
生长和繁殖
杀死
抑制
生长
繁殖
葡萄糖
葡萄糖
真菌
致病细菌
抗生素
你听说过“手足口病”、“艾滋病”、“埃博拉”吗 这些传染病搞得全世界的人惶恐不安。那么你知道这些令人生畏的传染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
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艾滋病(AIDS)
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埃博拉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病毒之一,比艾滋病病毒还要可怕得多。 病毒一旦入侵人体,医学治疗的速度就很难赶上病毒攻击人体的速度。
新冠肺炎、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这些传染性疾病的罪魁祸首都是病毒,病毒的威力为何如此巨大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第五单元生物中其他生物
第五章 病毒
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观察病毒的增殖过程示意图,描述病毒的生命活动。
2
1
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重点)
(重点)
俄国种植烟草的大片农田里,发生了一种传播得十分迅速的怪病,染病的烟叶枯萎腐烂。这种病被称为烟草花叶病。
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
你会提出什么猜测?
麦尔大胆推测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188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查理斯·尚柏朗发明了一种细菌无法滤过的过滤器(其滤孔孔径小于细菌的大小),他利用这一过滤器就可以将液体中存在的细菌除去。
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重复了麦尔的试验
伊万诺夫斯基
(俄,1864~1920)
榨出汁液
细菌过滤器过滤
感染
导致
伊万诺夫斯基的观点: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并把这种病原体称之为“滤过性病毒”。
患病的烟草叶片
患病的烟草叶汁
细菌过滤器
健康的烟草叶片
健康的烟草叶片患病
科学家把这种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叫做 “滤过性病毒”。
20世纪初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后来,其他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病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也是重复了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并指出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有三个特点:能通过细菌过滤器;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根据这几个特点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新的物质,并取名为Virus,就是我们说的病毒。
1931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1906-1988)和他的导师克诺尔发明了电子显微镜。1986年已经80岁高龄的鲁斯卡也因电子显微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5年美国病毒学家斯坦利(1904-1971)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呈条形状,长度仅300纳米,证实了病毒的存在。并因此获得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认识到的病毒也越来越多。
烟草花叶病毒
腺病毒
大肠杆菌噬菌体
结论: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表示它们的大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请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
大约10亿个细菌等于一颗小米粒大,大约3万个病毒等于一个细菌大;
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1纳米=10-9米=一百万分之一毫米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流感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大肠杆菌噬菌体
球形
杆形
蝌蚪形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说明病毒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流感病毒
狂犬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豌豆萎黄病毒
大肠杆菌病毒
(噬菌体)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生物相比,病毒在结构上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菌
酵母菌
病毒的结构
——无细胞结构
病毒
注入
复制、合成
组装
释放
吸附
在遗传物质“指挥”下自我复制
观察与思考:结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主要有哪些步骤?
病毒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而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3.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繁殖时,噬菌体提供什么?细菌提供什么?
噬菌体提供遗传物质;细菌提供新蛋白质外壳原材料
4.结合对病毒的认识,你认为病毒是生物吗?为什么?
病毒是生物。因为病毒需要营养,病毒能够繁殖等生物的特征,所以病毒是生物。
观察与思考:结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
2.噬菌体注入细菌细胞内的是什么结构?什么结构会留在细菌细胞外?
注入: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留在外面的结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病毒离开活细胞会死亡吗?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病毒要是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结晶体不会表现出任何的生命特征,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新冠病毒结晶体
病毒离开活细胞
结晶体
条件适宜
病毒侵入活细胞
引发多种人类疾病
流行性感冒、肝炎、手足口病、新冠肺炎、SARS、艾滋病等。
危害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
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快、危害大,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利用病毒制成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病毒类疫苗: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
接种牛痘疫苗一预防天花;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接种特定疫苗一预防口蹄疫、禽流感、狂犬病等。
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
在基因工程中进行转基因或基因治疗
结构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
①制成疫苗
②生物防治
③基因工程
有害:
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发现
繁殖方式
电子显微镜
种类
伊万诺夫斯基
营养方式
病毒
观察工具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噬菌体)
自我复制
寄生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 )
(2)病毒的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 )
(3)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就回使人患病 ( )
√
√
×
极其微小,只能用纳米表示它们大小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病毒
大小
种类
结构
电子显微镜
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病毒
观察工具
生活方式
繁殖方式
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B. 病毒的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C. 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病
D.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C
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阻挡和消灭病毒,侵入人体的病毒不一定会使人患病
2.如图,下列关于流感病毒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细胞结构简单,①是遗传物质, ②是细胞膜
B.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否则会变成结晶体而死亡
C.与细菌比,病毒个体更小,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D.流感病毒是一种噬菌体,使人患病
C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当外界环境适宜时,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会重新开始
3. 下列关于图中三种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由内部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B.营寄生生活,没有细胞结构
C.必须都生活在活的细胞内
D.所有的病毒都是只对人类有害的
D
也有有利的地方
4.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B
①青霉是多细胞真菌,不是病毒。
②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可由青霉菌产生。
5.写出病毒各个项目的特点。
大小:非常微小,比细菌小得多
种类: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三大类
结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观察工具:电子显微镜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内
繁殖方式:利用细胞内的物质,靠自己的遗传物质携带的遗传信息,制造出新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