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14:4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杜甫
导 入
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主角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是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杜甫。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这部纪录片的标题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究竟伟大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名作《登高》去寻找答案。
亮 标
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
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被后人称为“ 诗 圣 ”,他的诗被称为“ 诗 史 ”

诗风
代表
作品
评价
自称
所处年代
子美
沉郁顿挫
作者简介
26-29岁游齐赵,
30岁归东都。
19岁,游晋。
20岁,游吴越,
24岁,自吴越归东都。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
读书和壮游时期
35岁之前
先天元年712杜甫出生
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生活安定富足
开元六年718七岁
,始作诗文
14岁开始壮游
25岁
举进士,不第
33岁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34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之前)代表作《望岳》
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
20岁开始漫游,
24岁应举,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后再次应试又不第。
杜甫人生四时期
登 高 诗
猜猜登上高处会抒发何种感情?
表达思念之情
表达个人渺小、身世之悲
抒发豪情壮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之涣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767年秋天,杜甫(712年-770年)当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到达夔州时,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于是,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解 题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初读正音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层次结构
全诗共分为两层:
第1层(第1~4句)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2层(第5~8句)
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景色,表达了其内心的情感。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解读诗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诗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文本研读
请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开头
承接
转折
结尾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文本研读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析首联
文本研读
2、意象密集,意境凄清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 》猿声凄厉悲伤,既体现了夔州的特点,又烘托了萧瑟凄凉的氛围。峡口更以风大闻名,此处诗人不用和风、微风、凉风、金风,而用一“急”,也抓住了深秋的季节特征,同时为下文做铺垫。正因为风急,才卷走了阴云,天空就显得高远澄澈,时值深秋,水位下降,水中小洲和洲上的细沙就显得清冷洁白,水鸟盘旋不去彷徨迷离似有所待。缘情选景,情景交融。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析首联
文本研读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
——郦道元《三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岳飞《满江红》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啼”
——李白《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文本研读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使人感到寒冷。身体的,心灵的。
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清沙白,冷色调,给人寥落凄凉、伤感渺茫的感觉。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 结
登高俯仰所见所闻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主观感受)
意境
凄凉
清冷
苍凉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捕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文本研读
1.选取典型意象,传达丰富意蕴。
落木:落叶。叶,联想到饱含水分的繁密,木则联想到萎黄与干燥;叶显得饱满,木显得空阔;叶联想到了是春夏,木则联想到的是秋冬。落叶飘零,寓意人到暮年,感叹生命之短暂。
长江:以江水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喻指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颔联意象化繁为简,只选择落叶和流水两种,却画面极为壮阔,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慨,意境悲凉,动人心魄。
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颔联
文本研读
2、选词精工,极具表现力
无边:极言无穷无尽,绵延无际,从天到地,纵向拓展了画面的高度。
萧萧:描摹落木窸窣之声
不尽:极言流水之一望无际,从远及近,拉长了画面的广度。
滚滚:描绘波涛汹涌之状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颔联
文本研读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落木萧萧: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秋末岁将尽,人亦白发生,会加重乡愁,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长江悠悠不尽,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本研读
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这样自然让人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本研读
触景生情
{
一悲:万里,地之远也
二悲:秋,时之惨也
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
四悲:常作客,久旅也
五悲:百年,迟暮也
六悲:多病,衰集也
七悲:台,高迥处也
三悲:作客,羁旅也
语言精炼高度浓缩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 “言简意赅,一语胜人千百”,其中含有八层意思: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颔联
文本研读
把上下两句意思联系起来看,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一仰一俯,对比、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本研读
【思考】颈联哪些字眼暗含情感?各有何含义?
万——离家万里,漂泊路途之远;
常——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文本研读
“作客”可不可以换成“做客”?“常”有何好处?
“作客”:寄居在别处:~他乡”;“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 “常”说明诗人长期颠沛流离,有家难回。
“万里”和“百年”有什么表达效果?
万里,极言秋色之广,意境开阔,百年极言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疾病缠身之苦,晚年的他患风湿病、疟疾、肺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文本研读
什么叫登台? 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
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作客登台。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杜甫写这首诗时已是已是漂泊第八个年头,已55岁,距离去世仅余三年。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文本研读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
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从颈联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研读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那么还有一重“悲”会是什么?
想为国家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
——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文本研读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人说这一句也可以看出杜甫的伟大,从哪里可以看出?
时事艰难,我极其遗憾自己鬓发已如白霜,身体衰弱只好刚刚放下酒杯。
诗人很遗憾过早白了的双鬓,一是感伤去日无多,更多的是壮志未酬,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艰难”“潦倒”既是指国家,也是个人处境。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酒,一为爱酒,二为浇愁,愁既为自己,更为“万方多难”。
尾联评价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诗薮》是明朝文学家、诗论家胡应麟创作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主旨归纳
诗人面对深秋时节辽远空阔的长江秋景,通过登高
    、所闻、    ,抒发了因穷困潦倒、老病孤愁、漂泊异乡的人生境遇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所见
所感
诗词小结
本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登高

风、天、猿啸
渚、沙、鸟
落木、长江

思乡之情
羁旅之愁
孤独之感
忧国忧民……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
中国古代“悲秋”中,三种情怀较为突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塞下秋来风景异……将军白发征夫泪
知识拓展
“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近体诗与古体诗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古体诗
近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
乐府诗
四言古诗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文体知识
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古体诗:
近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