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15: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1.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2.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读对联 猜人物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司马迁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屈原的生平事迹。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凸显人物品格的手法。
3.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
4.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目标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 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 文学的奠基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 ”,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是中国古代由 到 的标志性诗人,其主要作品有 、《天问》、 、《九章》 、 。
《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 ”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位
浪漫主义
楚辞
集体创作
个人独创
《离骚》
《九歌》
《招魂》
风骚
楚辞之祖
走近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走近屈原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走近屈原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 , , (朝代)著名 、文学家、 。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______ 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用14年完成《史记》。
西汉
《史记》全书130篇,包括  、 、  、  、   、 共526500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 ”。
8书
10表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史学双璧
纪传体通史
子长
史学家
思想家
李陵
作者简介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
记帝王;
述诸侯;
叙人臣;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项羽本纪》
《陈涉世家》
《屈原贾生列传》
常识积累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 》(西晋 陈寿)纪传体断代史。
常识积累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熟读文本
属(z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举类迩(ěr)
濯(zhuó)淖(nào) 滋垢(gòu) 皦(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
既绌(chù) 从(zòng)亲 详(yáng)去 屈匄(gài)
唐昧(mò) 既咎(jiù) 相随属(zhǔ) 三闾(lǘ)大夫
餔(bū)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 汶汶(mén) 温蠖(huò)
文本研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判断句
为:担任
闻:学识
志:记
娴:熟练、熟悉
入:对内,名作状
图议:谋划计议
出:对外
遇:对待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楚王族本姓芈,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产生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氏: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代号,这便是“氏”。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常识积累
思考:从第一段看,王怎样“甚任”之的?为什么“甚任之”?
甚任的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甚任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身份尊贵)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文化素养)
明于治乱(政治才干)
娴于辞令(外交才干)
文本研读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文本研读
害:嫉妒
造为:制订
属:撰写
夺:强取占为己有
谗:名作动,诋毁
为:制定
伐:自夸,炫耀
疏:疏远
上官大夫和屈原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文本研读
思考:根据第二段内容,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平”?
小人的嫉妒: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
坚守正道不同流合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楚王的昏庸:王怒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文本研读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文本研读
疾:痛心
聪:明察
谗谄:动作名,谄媚国君的人
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
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离:同“罹”,遭遇
穷:处境困难
倦极:疲倦困苦。极,疲困
惨怛:忧伤,悲痛
见:表被动,被
盖:大概
被动句
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文本研读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本研读
淫:过度,无节制 刺:讥刺
明:阐明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靡:无
毕见:毕,全部;见,同“现”,表现
类迩:事物浅近 ;
濯、淖、污、泥:“污浊”
获:辱,这里指被辱
皭然:洁净的样子
泥:同“涅”,染黑
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被动句
《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文本研读
思考:第3小段包括几层?分别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可从三个层次去理解:
1.《离骚》写作缘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盖自怨生也。”
2.介绍主要内容特色
“《国风》好色而不淫......故死而不容。”
3.赞扬屈原伟大人格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本研读
极度同情
极度悲愤
极度敬仰
高度评价: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思考: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
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王甚任之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身份+才能
臣佞+君昏
创作缘由——内容特色——伟大人格
小 结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文本研读
被动句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患:担心
详:同“佯”,假装
去:离开
厚币:丰厚的礼物
定语后置句
质:同“贽” 见面礼
诚:果真 如果
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使使:派遣使者
如:到
诈:欺骗
屈原已被罢免。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文本研读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文本研读
兴:发动
师:军队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悉:全部
自:从
竟:终究,最终
【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
文本研读
思考: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本段记叙了楚国哪些受挫事实?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要内容:楚怀王第一次受骗
受挫事实:
根本原因:
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楚怀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因贪图张仪所送的礼物而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文本研读
明年:第二年
和:讲和
甘心:快意
以:用
当:抵挡
如:到
状语后置句
因:趁机
用事:当权
设诡辩:说假话
竟:居然
释:放走
既:已经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趁机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思考: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5-6段的主要内容。
楚怀王第二次受骗: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文本研读
婚:通婚
会:会面
虎狼:名作状,像虎狼一样
毋:不
稚子:小儿子
奈何:固定句式,译为“怎么”
绝:断绝,截断
欢:友好关系
卒:最终
因:趁机
听:答应
亡走:逃跑
内:同“纳”,接纳
之:去,到
竟:最后,最终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思考1: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7段的主要内容。
楚怀王第三次受骗: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思考2: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用意何在
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①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
②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力主联齐抗秦),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文本研读
咎:归罪,责怪
嫉:憎恨
系心:惦记,挂心
冀幸:希望
状语后置句
存:思念
反覆:回归
三致志:再三表达意愿
卒:最终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文本研读
无:无论
不肖:不才
忠:形作名,忠诚的人
以:因为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分:职分
削:减少
亡:失去
短:诋毁
迁:放逐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要回归,一篇作品中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几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竟然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文本研读
信念: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
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屈原虽然被流放,但内心仍然有着某种信念,这种信念是什么?这表现了什么精神?
文本研读
思考:司马迁为什么对怀王“不知人之祸”大发议论?
①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赞美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怀。
②作者通过议论,处处流露出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聩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达义愤与同情。
文本研读
第二部分: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小 结
第一层(4-7)
第二层(8)
第三层(9)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餔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文本研读
被:同“披”
颜色:脸色
形容:身形、面容
举:全
是以:因此
被动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凝滞:拘泥、执着
餔:吃
啜:喝
醨:薄酒
怀瑾握瑜:保持高洁的节操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文本研读
沐:洗头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振:抖动
察察:洁净的样子
定语后置句
汶汶:浑浊的样子
皓皓:皎洁的样子
温蠖:尘垢
怀:怀抱,抱着
屈原走到江边,披着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来到这里?”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人不被外物拘束,能随世道变化而变化。全社会都混浊,为何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昏醉,为何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为何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打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就作了一首《怀沙》赋。于是怀抱石头,便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文本研读
思考: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1.第一次对话揭示了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
2.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思考: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差异
情感
渔夫: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屈原: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对比,突出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明确:
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
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讨论: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
文本研读
讨论: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文本研读
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文本研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徒:类
辞:文辞
祖:效法,继承
从容:委婉得体
被动句
【译文】: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亡。
文本研读
思考:本段从几个方面叙述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①文学:屈原楚辞诗体后继有人,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但“终莫敢直谏”,无人继承他的政治主张。
②政治: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的生死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凸显屈原对于楚国的价值。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文本研读
悲:对…感到悲哀
适:到、去
想见:推测
吊:凭吊
同:把…看作一样
去就: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文本研读
思考: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悲”的是什么?
一悲:屈原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怀怨愤而作《离骚》,忠言未被釆纳,以致怀王客死于秦;
二悲:屈原品性高洁,受谗被疏,不为楚国所容,流放江南,以死殉国;
三悲:屈原死后,后继无人,“楚日以削”竟至亡国。
第三、四部分小结
屈原自沉汨罗江及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议论抒情)
小 结
第三部分(10-11)
第四部分(12)
思考: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司马迁还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本研读
其他人物性格、行动 手法 屈原的品行
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对屈原怒而疏、怒而迁
忠贞爱国,正道直行
令尹子兰的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
疾恶如仇、忠君爱国
上官大夫的嫉贤妒能
张仪的狡诈阴险
靳尚、郑袖的贪婪卖国
宋玉之徒“终莫敢直谏”
渔父的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正道直行
英明果断
爱国无私
忠贞爱国、正直无畏
坚贞品德、高尚志行
侧面或反面衬托
总 结

疏 —
任 —
绌 —
迁 —
楚国强盛 —
楚国衰弱 —
楚国灭亡
屈原的一生与楚国的命运
思考: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
(1)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
(2)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
(3)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4)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联系现实
思考:面对生命中的苦难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无法避免的苦难,那么请选择主动的受难,在苦难中了解生存真相,分析苦难的根源,发掘苦难的深层原因,以不懈的斗争改变命运,守住做人的尊严,选择不与命运和逆境抗争的主动意识 。
联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