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张PPT)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之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题失分原因
读不懂诗歌内容
不能准确分析诗句
知识储备不足
审题不清
答题不规范
没有诗歌思维
1、读不懂诗歌大意
2、理解诗意不准确
3、分析概括不全面
4、不明题型,答非所问
……
高考诗歌鉴赏考题趋势
体裁
古代诗、词为主
1选择+1简答
涉及送别怀人、酬和赠答、即景抒怀、即事抒怀、写景咏物咏史怀古、边塞征战、羁旅行役、山水田园等(九大题材);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
题材
题型
角度
①涉及语言赏析、内容理解、情感把握,表现手法探究,形象分析等。
②注重考教衔接、课内外诗歌的关联。
③考查内容上,更注重从内容到思维品质的考查。
考情分析
从近年全国三套诗歌鉴赏真题中可以发现:
①选材上,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酬和赠答诗深受选题人青睐,有趣的是2023年所选使人朝代均为宋朝,所选作者既有名家如陆游,也有非名家之作。尽管命题所选诗词均为宋代,但不代表以后选材只考宋代诗词。
②注重教考衔接,如在背景、表达方式的比较上。
③考查内容上,“赏析”类的考查趋少,更注重从内容到思维品质的考查,如从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延伸到诗歌蕴含的哲理、道理的提炼等,如做人道理、读书与立身的关系、学诗途径等。
备考方向
1.注重诗歌语言特点的学习与理解
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文化背景与现代人的生活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古代诗歌语言特点的学习和理解。
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包括什么是诗句、什么是韵脚、什么是押韵等基本概念。
其次,需要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最后,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培养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感觉和理解能力。
2. 增强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古代诗歌涉及到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如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名著、史书等,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借助诗歌注释和研究资料,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3)建构知识体系
古代讲“诗”言志,命题者也讲“诗言志”,以前往往强调诗歌术语。要赢得高考就必须深度研究高考真题, 准确理解对诗歌的认识就藏在高考题的“题干”与“答案”里。
新高考, 命题引导教学。备考过程中可以从术语开始, 准确理解形象(意象、意境、人物形象、物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概念。在系统掌握这些概念术语的基础上,联系“诗言志”建构知识体系。
(2)建立能力系统
诗歌学习, 无非内容与技巧两个方面。词句理解、诗意理解、意象意境、形象、情感属于内容,语言风格、手法属于技巧。
识记必要的体裁常识、文化常识, 积累丰富的古代诗词词汇、意象、典故。词句理解、诗意理解、意象分析、意境鉴赏、形象鉴赏、情感鉴赏、语言风格赏析、手法技巧鉴赏, 各项能力, 逐项逐项加以训练,建立能力系统。
3.解题指要
先理解, 后鉴赏, 解答诗歌鉴赏题必须从诗意理解开始。解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 读懂诗歌作品后再做题, 审题重在分析题干提供的答题方向。重视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 答案分点作答, 要有得分点意识, 也要结合诗句分析。
4.基本解题思路:
一是审题, 问什么,答什么, 拆解题干的要素, 找到答题方向;
二是找知识点, 题干考察哪一个诗歌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体系要牢固掌握(备考知识);
三是结合选项, 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诗句,对照知识点来做分析解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四是分点分类归纳作答, 答准答全。
考情分析
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
由诗歌鉴赏步骤切入,深入体会诗情画意
切入点一:看标题
切入点二:看作者
切入点三:看注释
切入点四:看正文
切入点五:看关键词
切入点六:看意象
切入点七:看典故
切入点八:看尾句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类型 举例 题目蕴含信息
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竹里馆》《黄鹤楼》 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事飘零或登临揽胜、即景抒怀(壮志未酬,人生渺小,青春蹉跎)
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石灰吟》《海棠》《子规》《未展芭蕉》《流莺》 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
类型 举例 题目蕴含信息
以人物为标题 《山中寡妇》《卖炭翁》《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贾生》《渔翁》《剑客》 (1)如果是下层人民: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底层;
(2)如果是历史名人:怀念景仰或寄予同情,怀古;
(3)如果是朋友同事:关心挂念,勉励祝福;
(4)如果是晚辈学生:激励勉励,寄寓希望
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标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寒食寄京师诸兄弟》《邯郸冬至夜思家》《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清明》《社日》 往往是表现节日风俗、诗人处境、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
卷别 诗题 作者 重要信息
2024年 新高考I卷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2024年 新高考Ⅱ卷 雨后为山 亭独卧 叶梦得
2024年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时间,地点,事件
天气,地点,诗人状态
人物,事件,地点
卷别 诗题 作者 重要信息
2023年 全国I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2023年 全国Ⅱ卷 湖上晚归 林 逋
2023年 全国甲卷 破阵子 陆游
2023年 全国乙卷 临江仙 晁补之
答揭示回复人物回信
对象:友人
事件:论学
地点,时间,事件
卷别 诗题 作者 重要信息
2022年 全国I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2022年 全国Ⅱ卷 送别 李白
2022年 全国甲卷 画眉鸟 画眉禽 欧阳修 文同
2022年 全国乙卷 白下驿 饯唐少府 王勃
时间,地点,事件,对象
事件
对象(咏物诗)
地点,事件(送别),对象
卷别 诗题 作者 重要信息
2020年 全国卷I 赠别郑 炼赴襄阳
2020年 全国卷Ⅱ 赠赵伯鱼(节选)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赠别。
②点明了人物:郑炼。
③点明了去往地点:襄阳。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赠。
②表明所选诗歌的体裁形式。“节选”表明是古体诗。
③表明了对象:赵伯鱼。
杜甫
韩驹
①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暗含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揭示作品线索;
⑤表明诗歌题材;
⑥暗示诗歌表达技巧。
常见标题作用
(1)通过作者来确定朝代,了解朝代背景。
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李颀qí、王昌龄
田园山水诗:
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初唐时期诗歌:初唐前期,宫廷诗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奉和应制之作,以琢磨技巧,雕饰辞藻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初唐后期,随着初唐四杰登上诗坛,诗人力反齐梁宫廷诗风,主张诗歌要有风骨兴寄,抒情要刚健有力。
盛唐时期诗歌:盛唐诗歌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
中唐时期诗歌:情感基调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这一时期诗人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异常突出。
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刘禹锡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
柳永、王禹偁、钱惟演、林逋、欧阳修、梅尧臣、晏殊、晏几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
北宋时期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继承与创新并存,重义理,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
晚唐时期诗歌:晚唐诗歌感时伤怀,个性鲜明,散发出秋华的晚香。情感内涵上,转入日常生活;艺术内涵上,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锤炼
南宋时期诗歌:重抒爱国情。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其代表诗人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姜夔、辛弃疾、赵师秀、文天祥、李清照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是个体风格:
曹 操:志向远大、豪放磅礴
王昌龄:用语奇特、雄壮豪迈
李 白:傲岸不羁、豪放飘逸
白居易:明白晓畅、平易浅近
李商隐:含蓄典雅、情致深蕴
欧阳修:温丽深稳、清新流畅
陆 游:悲壮奔放、语言精练
柳 永:婉约缠绵、意境脱俗
陶渊明:淡泊名利、淡远闲静
岑 参:满怀豪情、雄奇瑰丽
杜 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王 维:诗中有画、恬淡优美
李 煜:颓蘼伤感、亡国之恨
苏 轼:命运坎坷、旷达豪放
辛弃疾:沉雄豪迈、善用典故
李清照:构思新颖、哀婉凄苦
一是主体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豪放派—婉约派
王勃:劲健婉畅 韩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悲壮 白居易:通俗易懂 岑参:雄奇瑰丽 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清朗雄健 李贺:奇诡璀璨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牧:俊爽明丽 王维:恬淡优美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 李煜:凄婉柔丽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舒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陆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作者时代和遭遇 感情表现
(1)作者被贬谪、被排挤时所作 主要感情有:①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报国;②对朝廷不满、愤懑;③寄情山水
(2)作者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游学宦游 主要感情有: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3)作者是南宋诗人(或前朝灭亡,仕于新朝) 主要感情有:收复失地、志存恢复、思念故国、亡国之痛
(4)作者是爱国诗人,如:辛弃疾、陆游、岳飞、陈亮、陈与义、顾炎武、文天祥 主要感情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国恨家仇、感时伤世、壮志难酬。如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生活情趣,意味盎然。
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边塞诗雄浑壮阔,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
一个成熟的诗人,就像一个可以反串行当的优秀演员一 样,其作品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边塞诗
(2)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但也有婉约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辛弃疾既有抒写收复失地、壮志未酬的爱国诗篇,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闲适之作。
诗人诗风 各有千秋 王维多才多艺,能诗,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
思想不同 境界迥异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境遇迥异 诗情有别 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不同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时代不同 精神迥异 同为边塞诗,唐朝与宋朝有差异。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表达的是沉郁、悲壮、凄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1)作者提示了哪些信息:
(2)作者信息与本词内容有哪些对应之处: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作者是南宋人。②作者是一位爱国词人。③作者无法实现抗金抱负,屡次被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1)作者提示了哪些信息:
(2)作者信息与本词内容有哪些对应之处: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①李将军与李蔡的对比,突出李广悲惨的命运,也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处境。②“舍我其谁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强烈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1)作者提示了哪些信息:
(2)作者信息与本词内容有哪些对应之处: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尾句是“含泪之微笑”,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诗歌中的注释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注释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相关诗句
介绍作者或相关人物
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链接他人评价
帮助读懂诗句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
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说出诗歌注释中提示了哪些信息?
①交代地名和写作背景,处于安史之乱时期。(755—763)
②③点明人物身份。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释: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
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 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①表明诗歌形式和写诗的缘由。 ②⑤解释相关人物,帮助理解句意。
③解释疑难词语,帮助理解句意。 ④解释相关诗句,暗示诗中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 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 安肯来邪?”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有助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
(2017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 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 安肯来邪?”
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中抒写了兄弟远离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热爱邦家民族、努力维护朝廷声誉的深厚感情。
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
名作动、名作状、动词使动用法、形作名等
补充省略
还原语序
词性改变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复 活诗中境”,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才能读懂诗家语。
重点着力处!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1、喜悦之情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抓诗眼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诗眼“。阅读时准确抓住诗眼,无疑对正确理解分 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切入点五:抓关键词
2、怨恨之情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杜甫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3、悲伤寂寞之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4、相思思乡之情
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5、悔恨怜惜之情
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二)抓隐性词语
诗歌中有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隐性词语语,这类词语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一)抓隐形词语
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
“只”“徒”“空”“尚”“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陆 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 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请找出诗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显性词语:寂寥、负、羞、悲、常愿;
②隐性词语:闲房、耽酒、终老蜀、寒芜
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
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陆 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 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寄予作者情感的物象,我们只要能领悟“意象”中 的寓意,就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象 象征义 意象 象征义
栏杆 寂寞离愁 流水 时光易逝
鹧鸪 离愁别绪 芭蕉 孤独忧愁
西风 落寞衰败 长缨 杀敌报国
关山 征戍离别 梧桐 孤独忧愁
沙鸥 漂泊无依 乌鸦 衰败荒凉
竹子 气节刚正 草木 兴衰之叹
莲花、红豆 爱情思念 鸿雁 思乡怀亲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美人 神女 灵修
杜鹃 磁针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白雪 玉壶 冰心
离别、游子 凄凉悲愁
高洁隐逸
国君
坚贞
思乡 音信、书信
高洁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常见意象归类总结
意象特征辨别
(1)忧伤的情调:残缺的形状、暗淡的色彩、阴冷的时节、沉闷压抑的环境;
(2)愉悦的心情:圆满的形态、明朗的色彩、温暖的季节、开阔明丽的环境。
2.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人寄茶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抓意象:微月、泉声、竹
(2)析作用:
“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
“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
“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
用典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 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 刻。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诗人使用典故都是有特殊含义的,一般都会借典故表现自己最真实的写作意图,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识记古诗歌常考19个典故
典故 内涵
碧血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采薇 殷商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识记古诗歌常考19个典故
典故 内涵
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
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三径 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识记古诗歌常考19个典故
典故 内涵
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识记古诗歌常考19个典故
典故 内涵
柳营 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兵驻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不平凡的来历使其成为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莼鲈之思 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张翰传》:“翰因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遵命驾便归。”后来的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识记古诗歌常考19个典故
典故 内涵
辞第 典故名,典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辞去君王赏赐的宅第。表现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后又以“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的爱国精神
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也可作为贤士的代称
精卫 古代神话中的形象。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引用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 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 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让读者仿 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4.简洁精练,丰富内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 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B)(D)
判断典故使用正误
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 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 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释诗歌中的典故有什么含义和情感
读懂诗歌正文
“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等作用。
“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感发意志”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合”句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复习对策
( 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读懂诗歌
聊一聊当地的山川风景
直接表达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佛法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两句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坚信梦想会实现的愿望。
李白《梦吟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 在这败壁残垣上。这两句以景结情,写人事的变化,盛 衰的无常。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指都城长安。③梁:官 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请说出尾联的含义和情感
关键信息:“免污”“拂拭”“待眼明”
表面意: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大唐复兴。
深层意:决不做异姓之臣,不改变自己的气节,而是耐心 等待大唐的复兴。——表明诗人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复习对策
古诗常见思路结构
律诗常见结构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
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绝句结构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词的结构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下篇:抒情
读懂诗歌正文
复习对策
读懂诗歌正文
“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等作用。
“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感发意志”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合”句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复习对策
( 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聊一聊当地的山川风景
直接表达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佛法
寓居开元精舍酬薛秀才见贻
许浑
知己萧条信陆沉,
茂陵扶病卧西林。
芰荷风起客堂静,
松桂月高僧定深。
清露下时伤旅鬓,
白云归处寄乡心。
劳君诗句独相忆,
题在空斋夜夜吟。
起:首联写诗人境遇,知己不多,信件陆沉,卧病寺院。
承:颔联承接首联写诗人所处环境之幽寂。
转: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因羁旅中鬓发变白而伤心,白云飞归处聊以寄思乡之情
合:尾联写只有薛秀才没有忘记自己,寄来 诗作,自己要把诗作题在空斋夜夜吟咏,表 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读懂诗歌正文
诗歌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虽然它仅仅只是解读诗歌的众多途径之一,但却是解读诗歌的基本途径。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寓居开元精舍①酬薛秀才见贻
许浑
知己萧条信陆沉,茂陵扶病卧西林。
芰荷风起客堂静,松桂月高僧定深。
清露下时伤旅鬓,白云归处寄乡心。
劳君诗句独相忆,题在空斋夜夜吟。
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薛秀才赠诗的感激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年全国乙卷)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题目交代了创作原因,诗人在开元精舍寄居时收到薛秀才赠诗,于是作此诗以酬答。
B.首联先写自己知己不多,又写书信陆沉,再写卧病寺院,层层铺陈,深化了寂寞伤感之情。
C.“芰荷风起”是听觉描写,“松桂月高”是视觉描写,虽角度不同,但都表现了环境之静。
D.清露落下时为羁旅中鬓发变白而伤心,白云飞归处聊以寄托思乡之心,愁绪中有几分欣慰。
16.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薛秀才赠诗的感激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前三联极写自己寓居开元精舍的孤独伤感,反衬薛秀才赠诗给自己带来的慰藉,凸显感激之情。
②“劳君诗句独相忆”一句直抒胸臆,通过写只有薛秀才没有忘记自己,寄来诗作,直接表达感激之情。
③“题在空斋夜夜吟”写自己要把赠诗题在空斋中夜夜吟咏,通过想象深化感激之情。
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薛秀才赠诗的感激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水龙吟(赵祖文画西湖图,名曰总相宜)
杨无咎
西湖天下应如是。谁唤作、真西子。云凝山秀,日增波媚,宜晴宜雨。况是深秋,更当遥夜,月华如水。记词人解道,丹青妙手,应难写、真奇语。
往事输他范蠡。泛扁舟、仍携佳丽。毫端幻出,淡妆浓抹,可人风味。和靖幽居,老坡遗迹,也应堪记。更凭君画我,追随二老,游千家寺。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作以“总相宜”为名,意蕴丰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二、注重逻辑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作以“总相宜”为名,意蕴丰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①从景与天气的角度看,无论晴天还是雨天,皆与西湖美景相宜。
②从景与人的角度看,西湖美景与相关的历史名人互相映衬,两相得宜。
③从诗与画的角度看,画面内容与苏诗的意境完美交融,相得益彰。
二、注重逻辑
(2023年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注重逻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古代诗歌鉴赏答案示例
宿千岁庵听泉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规范作答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①听泉时间短与长的对比,乍一听仿佛溪水对着门户,听久了觉得屋子就是船;②泉声大小的对比,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阔伟岸,有时如细点般清脆圆润。
摸底答案示例
考查方式
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薛秀才赠诗的感激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寓居开元精舍酬薛秀才见贻
知己萧条信陆沉,茂陵扶病卧西林。芰荷风起客堂静,松桂月高僧定深。
清露下时伤旅鬓,白云归处寄乡心。劳君诗句独相忆,题在空斋夜夜吟。
①前三联极写自己寓居开元精舍的孤独伤感,反衬薛秀才赠诗给自己带来的慰藉,凸显感激之情。
②“劳君诗句独相忆”一句直抒胸臆,通过写只有薛秀才没有忘记自己,寄来诗作,直接表达感激之情。
③“题在空斋夜夜吟”写自己要把赠诗题在空斋中夜夜吟咏,通过想象深化感激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策略
审清题目
用笔在题干中圈出(勾画)关键词语;咬文嚼字,挖掘题目中的答案隐含信息。
规范作答
①分点作答,按逻辑顺序组织答案;
②结论先行,结合文本分析;
③运用术语简明、准确表达。
结语
总之,我们学语文,要树立语文的整体意识,明白语文即生活,而我们做诗歌,亦要树立诗歌意识,用感情用思维逻辑去读诗歌,让诗歌的学习“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