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15: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2025高考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三角度切入读懂诗歌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一、明确诗歌之形
活动1:诗歌的结构
1、基本的结构层次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词 上阕(片):写景(次) 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阕(片):抒情(主)
曲 盛行于元代的一种韵文形式,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2.一般的起承转合章法
古诗(尤其是绝句和律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意诗意的分合,也就是注重表达的起承转合顺序。古诗“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感情。借助“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能高效读懂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起 即开篇。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往往有点题、统率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铺垫意境的作用。绝句首句、律诗首联为“起”
承 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后面的“体物写志”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绝句第二句、律诗颔联为“承”
转 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绝句第三句、律诗颈联为“转”
合 即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在结构上,“合”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从内容上说,“合”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绝句第四句、律诗尾联为“合”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1.根据对《登高》结构特点的理解,完成填空。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首联起
颔联①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



秋风、高天、猿啼、
清渚、白沙、飞鸟
颈联②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无边落木、不尽江水
尾联③
答案:①承②转③合④抒情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2.根据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构特点的理解,完成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句渲染气氛)
③ ( 次)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上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干堆雪。(①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② )
下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 抒情(主)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
答案①主句写景②尾句过渡③写景④承接上阙,表达主旨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2:律诗颔联、颈联的三种对仗类型
正对 是指上下句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互为补充,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王湾《次正过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潮”和“风”两个不同的角度描写出江面的恢宏阔大
反对 是指上下两句的内容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与“心有”内外对比,悲喜相称,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心态刻画得细致人微
串对 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3.填写下列教材中学过的诗句的对仗类型。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对仗类型: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对仗类型:
(3)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对仗类型:
(4)亲朋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对
对仗类型: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对仗类型:
答案:(1)正对 (2)正对(3)正对
(4)反对(5)正对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二、读懂诗家语
活动1:从变形中悟诗意
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会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手法,但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却不可混为一谈。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是为了使诗中的“舟”与“秋”“流”“留”押韵,合乎五律平仄要求。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2)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如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句改为正常语序“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
(3)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
“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手法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作者作此安排的妙处何在?。
答案:正常语序: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妙处:颠倒语序,既合乎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2.“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作者作此安排的妙处何在?
答案:正常语序:梦啼红妆泪阑干。 妙处:将定语后置,呈现出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2:从“留白”中悟诗意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话省略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小诗的后两句:童子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于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阅读这类诗歌时,就需要读者根据诗歌情境和自身体会进行合理的想象,方能把诗中的空白补充完整,从而准确把握诗意。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之间的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意象组合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连接词语,这九种意象组合在一起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作者漂泊异乡的黯然心绪协调一致。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3.指出下列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歌句子的含意。
答案:省略对话主语:“试问”前省略的对话主语是作者本人;“却道”前省略的对话主语是“卷帘人”。此外还省略问的内容:海棠花怎么样?句子含意:(我)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侍女)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答案: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句子含意:京都富家豪族子弟争先恐后(送)锦帛,弹完一曲后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3:从词类活用中体悟诗歌的艺术美
中国古代文人为了结构、意蕴、情感等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也会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锦帽貂裘”,其实说的是“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前半句意为: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却还在下雨。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此联意为: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3.名词作状语
如:①“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秋”,即“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名词作状语。此句意为:在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上正在阅兵。
②“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和烟一样”。此句意为:曹操的战船像灰和烟一样飞散消失了。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如: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之家”。这两句意为: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中的“青”,就是将形容词当名词来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此句意为:巍峨的泰山,到底多么雄伟?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意为“使……绿”。此句意为: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意为“使……高兴”,“空”意为“使……空”。此句意为: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神爽心净。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中的“重”,意为“以…为重”。此句意为: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较为多见,考生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应高度重视。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4.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答案:(1)名,名词活用作动词,闻名、出名。(2)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东风,名词活用作动词,刮起东风。(4)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5)暮、夜,名词作状语,都表示时间,意思分别为“在傍晚”“在夜里”。(6)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暗淡无光”。(7)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以·………·为重”“以·…·…为轻”。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答:
(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答: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答: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答:
(5)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
答: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答:
(7)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4:活动从互文见义中理解诗意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
同 句 互 文 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分析:诗句中的“烟”和“月”“水”和“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示例: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分析:诗句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
对 句 互 文 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分析:词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得丰富优美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5.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
答案:(1)将军和壮十从军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2)到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鞋、嚼子、缰绳和长鞭。
(3)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4)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守边御敌战万里,征人仍未回还。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答: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答: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答: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三、辨别诗中“情”
活动1:羁旅思乡诗
特征 内涵 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人生的感叹以及漂泊愁苦等情感
标志 ①标题中多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字词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标志名称。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西楼、高楼、流水等
内容情感 内容 异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
情感 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表达对人生的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的孤独寞、幽怨愤概之情
常用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③对写法。作者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进行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借以烘托自己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代表作品 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杜甫《月夜忆舍弟》韦应物《闻雁》、李白夜洛城闻笛》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1.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夜半钟声”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人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境。
(2)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作者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悲哀之情。
(3)此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折柳笛曲而思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朋的思念之情。
(1)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
(2)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2:咏史怀古诗
特征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古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抒发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叹,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
标志 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以及古人名、地名等
内容情感 内容 借怀古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今昔变化和国运的兴衰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作者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作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
代表作品 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李商隐《隋宫》等。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2.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1)此词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2)此诗借写昔日东晋都城建康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曾经繁华鼎盛的乌衣巷,而今却是一片野草从生、荒凉残照的景象,慨叹物是人非,人生多变,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
答:
(2)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3:咏物言志诗
特征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标志 ①这类诗歌的对象往往是单纯的某个事物。作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些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形式为题目
内容情感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志向,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常用手法 ①从具体的描写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绘声)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代表作品 王安石《梅花》、骆宾王《在狱咏蝉》、郑燮《竹石》柳宗元《早梅》陆游《卜算子·咏梅》等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3.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1)此诗前两句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绽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诗人借咏梅花来表现自己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坚持操守的高尚品格。
(2)全诗刻画了一个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然挺立。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1)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答:
(2)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4:送别怀人诗
特征 内涵 古人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桥”“南浦”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 内容 这类诗歌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情人送别等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考生在答题时,要多角度去思考
常用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作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有伤
③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虚写),虚实结合。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不舍和关怀。
代表作品 李白《渡荆门送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作品人一绝》等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4.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1)第二句“风烟望五津”,用“望”这一动作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颌联为宽慰之辞,颈联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继续劝勉、叮宁朋友,体现出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2)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
(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5:边塞征战诗
特征 内涵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戌”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霜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渭城曲》等。5、人物类:戌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内容 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寒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5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端,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向往
常用手法 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包括动作、肖像、语言、心理等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代表作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高适《燕歌行并序》王昌龄《出寨》《从军行》、王之涣作品《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塞下曲》杜甫《兵车行》等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5.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书生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前两句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后两句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1)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答: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6:山水田园诗
特征 内涵 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林下生活为题材
标志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寓情于景。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内容 自然山水与田园风物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诗人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5借自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渲染、烘托、通感等:③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代表作品 陶渊明《饮酒(其五)》王维《终南山》鸟鸣涧》鹿柴》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6.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首诗形象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2)诗中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1)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复得返自然。答: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7:爱情闺怨诗
特征 内涵 以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恋人离别相思之苦为题材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词或直接用“无题”
②常见意象:“眉”“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内容情感 内容 ①表现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词)和悼亡诗(词)两类。
②从妇女的角度写的闺怨诗(词),主要包括宫怨诗(词)、离妇诗(词)、弃妇诗(词)、别离相思诗(词)等
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词)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常用手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作者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对物的描写主要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念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斜燕双飞、春风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
代表作品 李商隐《无题》、温庭筠《忆江南》王昌龄《闺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7.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星,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
(2)全词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肠断”的感情变化。
(1)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答:
(2)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答: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活动8:哲理思辨诗
特征 内涵 哲理诗分两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
特征蓄,寓理于形象中
标志 ①既是说理,又很有诗味,它以理语人诗,即用诗来说理,在描写景物中说明一个道理
②篇幅短小,意境鲜明生动,意蕴深远含蓄。
③题目中常有“有感”“论”等字眼
内容情感 内容 哲理诗的“理”在情景中有感而发,内容幽远奥妙。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诗歌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部分作品会结合历史来谈,往往意蕴深厚,典雅含蓄,耐人寻味
情感 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观照,折射作者内心的一种澄澈的思考。
②对人生困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
③在日常的生活图景中蕴含深刻的思辨,思想情感冲淡平和
常用手法 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③借助景物描写和比喻。④在抒情和议论中寄寓和阐明道理。
5、主要运用用典、对比、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的哲思
代表作品 苏轼《题西林壁》、王安石《登飞来峰》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观书有感》等
短歌行
——曹操
一、题解:
歌行体,汉乐府旧题。短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多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教材助解
8.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饱含感慨身世之情,诗句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2)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也暗含着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
(2)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