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15:3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特殊句式
2025级文言文
特殊句式
目录
了解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分类
习题拓展
第一章
了解特殊句式
主谓宾
与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
状在谓前谓后补
口 诀
句子成分
趣味导入:
据说两个山东人见面,画风是这样的:山东学生去买早点:
“要什么啊同学?”
“包子吧两个!”
“什么馅儿的你要?”
“白菜的吧那就。”
“刷卡这边。”
“我去,卡忘带了我!”
趣味导入:
发现了吗?山东人讲话就是这么颠三倒四,乍一听没啥大毛病,细究起来都是“坑”。如果你指出他们的语法问题,“这是倒装吧”,就会得到一顿劈头盖脸的反驳:
"瞎说什么啊你们这是?有这样说话吗我们山东人?我一直都是这么说话的啊这么多年!完全没毛病啊我觉得!还是散了吧大家,地域黑这绝对是!”
趣晓倒装:
倒装指的是将语句中的逻辑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成分颠倒顺序,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且被广泛使用和接受的一种魔性语言现象。
书面和口语都会出现倒装,一般来说,口语中的倒装更为常见,但在我们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考查中,这类“倒装”现象却十分常见。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正常语序
在现代汉语中,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其中,主谓宾为第一层,定状补为第二层,定状补与主谓宾构成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有时也存在倒装的情况:主要是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古代汉语倒装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倒装
古代汉语常见倒装例句
状语后置:俟我于城隅
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唯利是图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难度主要体现在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句式的掌握上。
文言文有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对文言文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掌握特殊句式必要性
第二章
特殊句式分类
特殊句式复习思维导图
特殊句式复习思维导图
特殊句式讲解目录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主谓倒装句

ONE
判断句
我是老师。 她是吃货。
小明是大学霸。
现代汉语里用“是”
表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ONE
一、判断句
翻译为“……是……”,文言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如下几种:
(一)语气助词“者”和“也”构成判断。
“……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式。只用“也”煞尾,帮助判断。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者,……”式。只用“者”表提顿,引出谓语。
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
2
3
4
一、判断句

ONE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此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梁父即楚将项燕。(《鸿门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二)副词“诚”“乃”“即”“则”“皆”“必”等
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
一、判断句

ONE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三)否定副词“非”“莫”“无”“不”表示否定判断。
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四)动词“为、是”构成判断。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五)无标志判断句。即语意推测。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ONE
判断句小结
1
有标志
“……者……也;……者;……也;……者也”
“为、是、乃、则、即、皆、诚”表肯定判断
“非”“莫”“无”“不”表否定判断
2
无标志
根据语意推测
【特别提醒】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特殊句式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特殊句式二、省略句
特殊句式(二):省略句
【2023 全国甲卷】
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
(周尧卿)泫然流涕曰——省略主语
【2020 全国Ⅲ卷】
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王彪之)疾笃——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 曰:“不若也。”
3、省略宾语
如:“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
【2022 新高考Ⅱ卷】禹曰:“吴汉可。禹数与(之)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特殊句式二、省略句
4、省略介词
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介词常常被省略。
【2018 全国Ⅱ卷】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为(之)立祠(于)安阳亭西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属于介词“于”省略
特殊句式二、省略句
倒装句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倒装

(一)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中,状语在主谓之间,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文言文中,移至谓语的后面,就是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结构后置句”。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THREE

FOUR
(一)状语后置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文】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盘桓。
②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形式:动词+介词+宾语。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乎”等。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这种结构一般放于谓语动词之后。


FOUR
(一)状语后置
如: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正常语序: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
译为“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如: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正确语序:以尉首祭
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FOUR
(一)状语后置
(1)介词“于” 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翻译:青,从蓝中提取,却比蓝还青
(2) 介词“以” 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介词“乎” 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翻译: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并向他学习。

(二)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特殊句式三、倒装句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类型
凌万顷之茫然
苟以天下之大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FOUR
(二)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苟以天下+之+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类型1:中心词+之+定语
【译文】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类型

FOUR
(二)定语后置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译文】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④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FOUR
(二)定语后置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类型2: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类型

FOUR
(二)定语后置
类型3:中心词+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文】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客+有吹洞箫+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FOUR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军书十二卷。
类型4: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二)定语后置


FOUR
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时,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的定语不后置,而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一般后置。如“村中少年好事者”中,中心词是“少年”,“村中”是名词性领属性定语,不后置,而“好事”是动词结构的修饰性定语,要后置。
①村中少年好事
②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③村中少年之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定语后置)
下列三句中,哪些是定语后置句?
(二)定语后置

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时,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的定语不后置,而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一般后置。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中,中心词是“少年”,“村中”是名词性领属性定语,不后置,而“好事”是动词结构的修饰性定语,要后置。
(三)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译为:“等到不相信他的时候”。
特殊句式三、倒装句
(三)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结构:疑问代词+宾语+动词)
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焉、乌”等,
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特殊句式三、倒装句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谁与”——“与谁”)
②问:“何以战”(《曹秽论战》)(“何以”——“以何”)
(三)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结构:否定词+代词宾语十动词)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毋(无)、未、非、弗、勿、否”。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特殊句式三、倒装句
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不信自”)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弗怠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不余欺”——“不欺余”)
(三)宾语前置
3、用“之”“是”来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特殊句式三、倒装句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有何陋之”)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特殊:唯+宾语+是+谓语 (“是”作为宾语前置标志)
→ 译文:唯+谓语+宾语
E.g.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贤是用
(三)宾语前置
4、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有些情况会放在介词前。
例句:何以解忧? ——以何解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2023年新高考Ⅰ卷】是以先之
注:“自”做宾语时,往往会前置。
例句:秦人不暇自哀;忌不自信
特殊句式三、倒装句
(四)主谓倒装句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一般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
特殊句式三、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3、贤哉回也!(《论语七则》)译文:“颜回很贤德啊!”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百姓认为我舍不得是应该的啊!”
四、被动句
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常常翻译为“……被……”
用动词+介词“于”表示被动。例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译文】李家的孩子李蟠……,不被时俗约束,向我学习古文。
1
有标志的被动句

四、被动句
用“……见……”、“见……于……”式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担心秦国的城邑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担心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例如:
2

四、被动句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译文】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译文】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
乡里人、朋友羞辱和嘲笑。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用“为”、“为……所……”或“ ……为所”表被动。
例如:
3

四、被动句
用“……被……”、“受……于……”式表示被动。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少量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式。
【译文】当年的繁华与英雄事业都被风雨冲刷掉了。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译文】我不能拿着全部吴国的土地和十万军队,去被别人辖制。
4
例如:

四、被动句
5、没有语言标志,又叫意念被动句,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
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译文】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小结
1
有标志
……见……;见……于……;……于……
……被……;受……于……
为;为……所……;……为所
2
无标志
动词本身表被动,根据语意推测

附:常见固定句式积累
1.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如: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一旦您(赵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
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
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如: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1)独……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
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3.表示设问
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
4.表示感叹
(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4)一何,可译为“多么”“那么”。
如: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5)亦……哉,可译为“也……啊”。
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5.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2)得无……耶(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其……欤,兼表反问。
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庄暴见孟子》)
6.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如: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
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7.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如: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机会”。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5)比及,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
如: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章
习题拓展
习题拓展——链接教材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4.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习题拓展——链接教材
6.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
8.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
9.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10.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判断句
被动句
定后
习题拓展——链接教材
11.何以复加(《苏武传》)
12.自胜者强(《老子四章》)
1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
14.请买其方百金(《五石之瓠》)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省略“以”、状后
习题拓展2:
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习题拓展3: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 斯固百世之遇也
B(B项为宾语前置句)
习题拓展3: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B 其他三个选项都为否定性判断句
习题拓展4:
与“为贼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竖子不足与谋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A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