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精美课件)-【新思维新素养】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精美课件)-【新思维新素养】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8 10: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结合教材、运用地图,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始末。
历史解释:理解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意义和局限性。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先进的资本主义打败落后的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史料实证:利用多种史料,探寻鸦片战争爆发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重要概念:鸦片战争、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家国情怀:运用教材,概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时空定位】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土主权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两次战争:
向西方学习
1840
1856年
1842
1839年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四项侵权:
《虎门条约》
1844年
1858年
1860年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843
通商主权
关税主权
司法主权
四大变化:
开始自救运动
一种觉醒:
三大条约:
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9世纪中期的世界
___________后半个多世纪,_________________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_______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____________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当时_______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英国在美洲、非洲争夺殖民地的同时,目标对准了_____。______从______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19世纪40年代,_______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_______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______。
学生据课本整理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英国
市场和原料
英国
亚洲
法国
越南
俄国
美国
中国
学习聚焦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中国仍停留在_________,_________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____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________,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封建社会
君主专制
小农经济
冷兵器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根据P91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中英比较,思考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中国 世界(以英国为例)
经济
政治
军事
文化
外交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军备废弛、武器落后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天朝自居、闭关自守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船坚炮利、装备先进
启蒙思想、思想解放
海外贸易、殖民扩张
落后的农耕文明 VS 发达的工业文明
处境: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银超过1000万两。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___________,削弱了_____________,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道光帝特命湖广总督__________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____________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学生据课本整理
禁烟运动
政治腐败
军队战斗力
林则徐
虎门海滩
到了19世纪以后,尤其是1830年以后,东印度公司对于望眼欲穿但却始终没能进入的中国市场打起了歪主意。他们竟然鼓励和支持印度农民进行鸦片的种植和生产,再将收购来的毒品偷偷运往广东沿海地区销售。
吸食鸦片
白银流入中国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
顺差(出超)
逆差(入超)
英国
中国
呢绒、布匹
茶叶、生丝、瓷器
鸦片
正当贸易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贸易情况对比
爆发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
英国鸦片走私船
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湖广总督林则徐
原因:①外国鸦片商人逐步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②鸦片毒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危害清政府的统治。
经过:林则徐将英美商人呈缴的两万多箱鸦片烟土,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
材料二: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义律(时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
探究一:如果不禁烟,中英这场战争能避免吗?
材料一:“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及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 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 率军舰开进__________ 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以________________ 日清政府被迫签订 ____________________而结束 。
1840
懿律
广州海口
1842年8月29日
中英《南京条约》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广州→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和谈
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第二阶段: 1841年初-1842年8月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广东—东南沿海
经过:1840-1842年
1.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日本人看鸦片战争之结局:假设现在让华盛顿作中国的皇帝,让惠灵顿作他的将军,率领中国军队同英国军队作战,结果胜负如何呢?即使中国拥有大量的军舰大炮,也要被英国的土枪和帆船打败的。由此看来,战争的胜败,既不在于帅,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国之根本力量 ——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战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客观原因: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立了强大近代化海军;英国综合实力强大。
③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统治集团内部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约 内容 (特权)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通商:五口通商
关协:协定关税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 ①攫取领事裁判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通商口岸传教权
④内河航行自由权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有时称“治外法权”,是指外国的侨民享有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总结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危害,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毛海建《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影响
社会性质变化:
中国所处的国际关系:
“条约体系”的实质:
社会矛盾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被迫从原有“朝贡体系”逐渐进入“条约体系”,中国的天朝上国观念被严重冲击。
是以殖民扩张为目的、建立在强权政治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国际关系。
由阶级矛盾为主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为主。
革命任务变化:
由反封建变为反封建反侵略。
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社会: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曾经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太仓布市很快萧条。1845年,福州管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现象?
外国廉价工业品涌入中国市场,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服务于国际市场的丝、茶等农产品商品化,也在瓦解着传统封建经济;
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什么改变?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根本原因:英国等侵略者要进一步打开___________。直接原因:英国要求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
②_______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___________》。
③1859年,英法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
④_________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________后,进入北京城。
中国市场
1856 
天津条约
圆明园
1860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中国 3.6亿 人均 0.75便士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
在中国和洪都拉斯的销售情况
鸦片贸易尚未合法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宣称为鸦片而战,但结果英国并未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无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列强提出修约遭拒。
时隔14年后,1856年,为何战火再起?
2、第二次鸦片战争
( 1 )原因:
侵略者:
英法联军---先锋;美俄---帮凶
结果:清政府被迫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形势图

2、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阶段:1856—1858年
广州→天津大沽口→《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 1858—1860年
1841年天津大沽口→北京
1860年占天津,10月英法抢劫、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时间 条约 特权
1858年 中英、中法 《天津条约》 ①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②鸦片贸易合法化
1860年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858年 中俄 《瑷珲条约》 抢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60年 中俄 《北京条约》 抢占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一论断的理解。
(1)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收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兴起,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3)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
睁眼开世界
思考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各阶层各有什么反应?
统治者阶层:
中国各阶层的反应: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对于协定关税一款,清政府反而沾沾自喜。作为国家主权的关税自主权已遭外国削夺,而腐败的清政府却陶醉于暂时的关税增盈的无知经济满足之中。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普通民众:
封闭、愚昧、腐朽,固守天朝上国观念,与世界脱轨,不知反思与进取。
材料二: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做法,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直隶总督琦善讽刺林则徐购求“官员向不过问”的“夷书”,有失“天朝大吏”的尊严。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
材料三: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愚昧与抗争并存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林则徐(1785-1850年)
《四洲志》
近代中国最早开眼开世界的人
魏源(1794-1857年)
《海国图志》
了解外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徐继畬(1795-1873年)
《瀛寰志略》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开眼看世界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徐继畲《瀛寰志略》
“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对英国的看法
林则徐
“昔之犬羊,今则虎狼”。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对英国的看法
林则徐对英国的看法发生什么变化?
逐渐认识到英国的强大和先进,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学习聚焦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_________》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四洲志
魏源
师夷长技
以制夷
抵制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西方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海国图志》
及其所绘英国蒸汽船
“今西方各国,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气,舟车所动之机关,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
——《海国图志》
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_________》一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书中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徐继畲和《瀛环志略》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
华盛顿,异人也……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书中对西方民主制度略有涉及,体现出超前时代的眼界。
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__________》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___________著作。
瀛寰志略
世界地理
本课小结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原因:
经过: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结果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经过及结果:第一阶段→《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2024·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
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
B
课堂检测
(2024·福建·高考真题)自1851年起,消政府不间断的按年代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内容涵盖自1836年中外交涉相关的各类官私资料,以“详往事之是非”“资异时之考证”,这可用于说明晚清政府( )
A.强调以史为鉴
B.注重外国信息
C.陷入内忧外患
D.改变统治方式
A
(2024·江苏·高考真题)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
((2024·浙江·高考真题)1856年5月2日,美国公使伯驾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引述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至各口情形不一……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要求修约。与此同时,英国公使包令也援引《望厦条约》要求修约。据此可知A.英国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加紧对中国侵略
B.修约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C.中国东南边疆地区的安全遇到严重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A
(2024·甘肃·高考真题)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C
(2024·北京·高考真题)《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C
(2023.北京高考.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