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破考点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破考点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8 10: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21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标要求: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核心素养解读
2024 湖北·7·国民革命;山东·17·五四运动 山东·6·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江苏·7·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北京·8·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安徽·7·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
2.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探究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国民革命的特点及意义。
3.理解五四精神、红船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2023 【乙】29·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甲】30·中共一大 山东·1919年的中国进步的少年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突出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
2022 【乙】2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海南·7·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天津·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辽宁·8·五四运动
2021 【Ⅰ】29·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Ⅱ】42·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会议 湖南·9·五四运动;浙江·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山东·18·新民主主义革命 广东·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大革命
2020 【Ⅱ】29· 第一次国共合作关系破裂 北京·8·江西的农民运动 山东·7·五四时期的思想转变 山东·9·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发展 浙江·1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命题分析与预测
1.分析: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的探索是考查的重点。
2.预测:要重点关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等。
复习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128-P131页,【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结合优化设计并思考以下问题(注:将问题的提示语标注在教材对应的地方),3分钟后提问检测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国际、国内)、过程是什么?
2.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五四精神包括什么?
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6.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意义?
7.中共二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是指1919年5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索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是指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这么一段历史。通常大家讲五四运动,指的是广义上的概念。 ——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狭义):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游行示威活动以及后来以上海“六三”运动为代表的全国人民的爱国斗争。
五四运动(广义):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其结束的年代。因此又称“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年 1919年 20世纪20年代
新文化运动前期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思想解放、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
材料一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卷》
【探究】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
经济
阶级
思想
国际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材料二:北洋军阀政府加强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各地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各种反抗斗争此起彼伏。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政治
正当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一战”的善后问题也进入到最后阶段。中国政府选择了协约国一方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战胜国。一时间,国人也同其他战胜国一道闻兵典礼、集会演讲、游行庆祝,憧憬着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计划”重新调整中日间的不平等关系,以为可以“这样的翻身了!
——商昌宝《五四学生运动反帝考》
民族民权意识的觉醒
一战战胜国的机遇
对列强的幻想
屈辱的历史与过往
拒绝了中国几乎所有合理要求
将山东青岛的主权交给日本
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阶级矛盾;
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解放思想;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直接原因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导 火 线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一)五四运动
2.概况
时间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919.5.4-6月初 1919.6.3-6月底
中心
主力
方式
口号
结果
任务:根据课本梳理五四运动前后阶段的概况。
北京
学生
罢课、游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二十一条”
“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和约签字”
上海
工人
罢课、罢工、罢市
取得初步胜利
思考1:呈现怎样的新局面?
①新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新的精神面貌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判断是否彻底成功:
①社会性质是否改变?
②时代任务是否完成?
思考2:为何只是初步胜利?
学生被捕,运动遭镇压
③ 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参与阶层广,斗争方式多)
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性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任务:没有赶走帝国主义;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五四运动的特点
①革命性: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爱国性:维护山东、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④彻底性:斗争目标基本实现,态度彻底不妥协。。
(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和约签字)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此次运动的影响力深入社会底层,连乞丐、小偷、歌女都参加罢工。
“五四”事件发生以后的半年内,中国涌现出约400种白话文新刊物。……新出版物几乎囊括了新知识、新生活的各方面。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性质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思考1: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性质二: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性质三: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3.评价
思考:哪种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
(1)性质
(一)五四运动
(2)意义
④精神建设:“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是爱国)直至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谈话
①思想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政党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历史转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思考2:五四运动有何意义
1919年5月18日,北大教授梁漱溟发表《论学生事件》,“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3)局限
存在暴力色彩
要理性爱国,遵守法治
五四运动的最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促进民族觉醒)
【名词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旧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革命前途: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新的时代特点: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3.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对此你应如何理解?
补课:第一次历史巨变指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以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
起点:第二次历史巨变指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拓展】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情况
(1)思想空前解放,欧美各种思潮流入中国。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方面的变化最为突出,影响也更为深远,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欧美的实验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涌入中国,有很多思想甚至相互抵触,观点相反。这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界最突出的特点。
(2)救亡的主题没有变化,救亡的主角却发生了改变。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想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工具引进的,“救亡”的时代背景仍然没有改变。但是,传统知识分子逐渐从思想界的主角退下,较少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年轻知识分子涌现,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偏激的倾向,但是也具有更彻底的战斗精神。
(3)传统思想受到猛烈的冲击,也面临着转型的新机遇。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其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却顽强地延续下来。一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反思西学,梁启超等近代儒学大师甚至提出用中国传统儒学改造西学,建立新的文化系统,传统思想在危机中面临着转型的机遇。
(4)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方向。
经历了喧嚣与沉淀,众多“主义”销声匿迹,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以俄为师”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都受这一思想潮流的影响。
【典例研析】 (2024·安徽高考·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解析】据材料“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可知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学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运用,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即社会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调整和实践的,故选D项
D
【典例研析】(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
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详解】从材料中北洋政府就可以明确时间范围在1912—1928年间,材料虽然针对日本且与山东相关,但是指山东被日本人侵占,且学生在这一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只能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主权转让日本而引发的五四运动,B项正确
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救,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 ——上海绅商学界忠告
B
1.原因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五四运动的推动
③先进分子的积极推动
2.历程
3.中心:北京、上海。
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后
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
4.表现(方式)
著书立说
组织团体
翻译书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①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②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与宣传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大旧址
李达
李汉俊
陈望道
李大钊
陈独秀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回忆:联系史纲下的内容,回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史纲下】
5.意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科学理论作指导;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知识扩展: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和李大钊分别持什么观点?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问题....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7)
材料二:“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所以我们的运动,一方面固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8)
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
胡适: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者的分裂开始。此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的道路。
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典例研析】(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详解】据本题材料“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并结合五四运动相关史实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心者治于人”展现出对工人阶级的重视,源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陈独秀主张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
C
【典例研析】(2021 湖南卷·9)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B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故C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故D错误。
B
【典例研析】 (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解析】据材料“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看待中西方文化,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故选D项;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条件
思考:结合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从阶级、思想、组织、外部等角度分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一)中共诞生
【历史概念】共产国际: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组织,1943年5月解散。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概况及内容:
①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孕育红船精神)
②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
③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④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⑤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思考:
②联系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什么问题?
③何时完善?怎样完善?
①此时的中共将斗争对象指向了谁?
资产阶级……
未提出反帝反封建要求
中共二大;最低和最高纲领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 1921.7.23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诞生的意义
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意义?
材料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2: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习近平在中共成立95周年大会的发言
①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④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纵横:中共二大(1922.7)
材料: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方向,大会正式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制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2年7月,上海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
——陈独秀
思考:相比较一大,二大进步的地方?
①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性质;
②二大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标志党的创建工作完成
补充: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
(1).成立领导机构:1921.8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领导工人运动
①1922.1香港海员大罢工
②1923.2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
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3).结果:遭遇联合镇压(二七惨案),革命转入低潮。
(4).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京汉大罢工
(2020.7.浙江卷12)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B
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基础概念: “二七”惨案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7日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这次大罢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推向了顶峰,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京汉铁路大罢工
反动势力残酷镇压工人运动
1922-1923,国共两党相继遭遇重创...
工人运动遭遇严重挫折
永丰舰上避难的孙中山夫妇
需求:
为救国寻找新途径、新力量
从1921年下半年开始,上海、湖北、广东、湖南等地的航运、铁路、采矿等行业相继爆发工人罢工。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在此期间,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多万人。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从单打独斗到阶级联合
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认为,国民党和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
——选自《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
教训: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典例研析】 (2024·北京高考·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答案】B【解析】成立工人组织,维护工人权利,符合当时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严重剥削的革命斗争实际需要
B
【典例研析】(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C项正确;
C
【典例研析】 (2020·江苏高考·9)下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
A.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
C.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答案】B【解析】从上图封面的内容“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可以看出寓意是工农大众的团结,故选B项;上图的时间是1920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前,排除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C项;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是在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排除D项。
B
复习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131-P133页,【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结合优化设计并思考以下问题(注:将问题的提示语标注在教材对应的地方),3分钟后提问检测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共、国民党、外部条件)、标志各是什么?
2.国民革命的目标、特点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失败?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什么教训?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材料2:在经历了外交和军事上、政治上一系列挫折之后,孙中山对列强的“不予支持”、“反对”和“压制”已深有体会。他明确讲:“我们已经丧失了从美、英、法等列强国家获得援助的希望……唯一对我们南方政府表示援助的,是俄国的苏维埃政府。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①中共:
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②国民党: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实践屡次失败,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③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材料3:……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共产国际执委认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年
材料1:这次失败(指“二七”大罢工)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教训就是孤军奋斗。此时在政治上是曹锟、吴佩孚及英帝国主义统治之时,故政治上压迫很严重,因此第三次大会无论客观上与主观上都有加入国民党找得政治上的同盟者的条件。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纲)》
①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②内容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3)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朋友是苏联。
——孙中山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新内容 新发展
民族主义 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①明确反帝
②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①民权为平民所共有
②普遍平等得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关注工农生活
纲领、目标
方法、手段
(2)实现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合作
【知识拓展】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联俄:借助俄国的帮助进行革命斗争,“以俄为师”,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方法。
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友好合作。
扶助农工:组织、领导农民和工人群体加入革命甚至进行武装斗争
1、含义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三大政策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联俄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联共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后提出“耕者有其田”)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扶助农工
【知识拓展】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2、关系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两者有原则上的区别:
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②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军队:国民革命军
1.目标:
2.过程:a.准备:
b.高潮:
“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建)
1924年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
——意义: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对象:
成果:
意义:
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
1926年攻克武汉、南昌、九江
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1927年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的最大功绩)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926年北伐战争
d.结果: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
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至1927年11月,共产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农民运动
毛泽东领导湘鄂赣农民运动、彭湃领导海陆丰农民运动等,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支持北伐战争。
工人运动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6-1927年)等,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c.发展;工农运动的开展
3.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 ①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②陈独秀等中共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放弃领导权和武装斗争。
客观原因 ①中外联合,敌人力量强大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③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尚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缺少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中共领导层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懂得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使党在国民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能够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导致革命失败。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③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充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扩大革命力量。
4.教训(启示):
右倾:(可为而不为之)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在保守 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主义(不可为而为之)
【学术拓展】
第一种意见继续坚持旧说。认为共产国际推卸对中国大革命指导失误的责任固然不对,但主要责任还是应该由中国共产党人承担。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放弃革命领导权,对蒋介石、汪精卫妥协退让,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意见强调客观形势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在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客观条件。
第三种意见认为,共产国际的指导失误,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四种意见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党内合作”,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因素。
第五种意见认为,工农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也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陈廷湘主编《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5.特点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结合材料,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①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和明确
②群众基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多阶级的统一战线
④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并存,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四、新革命的开展——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
③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
材料 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取得了打垮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封建军阀势力,动摇广大农村封建统治势力之根基,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等一系列胜利成果。其最后的结局:对国民党而言,是掌握了全国政权并且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共产党而言,是经过大革命的实践锻炼和教育,党的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党在工农群众中的影响得以日益扩大,党也因此成熟起来,为其后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共产党在大革命中“遭到严重挫折”,比说“失败”更符合历史实际。 ——陈廷湘主编《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6.评价:
(1)功绩: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③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2)局限: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补充后续:蒋、汪由斗争到妥协;
1928年4月,国民党军队继续北伐;
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北京,返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改旗易帜,北伐完成。
【深化拓展】国民革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4、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1、政治: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接受了中共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组织: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4、军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深化拓展】中共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知识体系】
危在旦夕中国革命,又将走向何方?
本课小结
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
中共一大纲领、中共二大纲领、新三民主义
外争主权,内处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倒列强,除军阀
一个转折
两大运动
三个纲领
四个口号
【典例研析】 (2024·山东高考·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解析】吴玉章指出民国初年的革命方法已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暗示了对革命策略和理论更新的需要
B
【典例研析】(2024.1·浙江高考·8)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C
【典例研析】 (2024·江苏高考·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解析】据材料信息“1924年2月”“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结合所学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可得出此时周恩来等人在欧洲的刊物改名,显然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的革命形势,故选A项;
A
【典例研析】 (2023·江苏高考·7)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解析】据材料“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此时应是1925年,国共两党正在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故此时的“工农阶级”应是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故选B项;
B
【典例研析】(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除了教授农业、工业相关技术外,还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说明其主要目的是扶助农工,唤醒民众,D项正确;农业只是农工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创办者都属于共产党员,实业救国是实业家的主张,排除B项;结合时间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重在号召工农参加革命,普及教育夸大了其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