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 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近代化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讲 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近代化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8 10: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842年《南京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1860年火烧圆明园
课标要求:
1.了解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和教育的近代化。(选必1、选必3)
2.了解晚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选必2、选必3)
课时22 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近代化
专题七 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
一、课标解读
1.晚清选官制度。
2.教育近代化的变化。
3.晚清工商业发展的变化与社会生活。
4.晚清城市化与交通、西医的传播与文化建设。
2、复习重点
1.课标解读:要考什么?
1.了解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和教育的近代化。(选必1、选必3)
2.了解晚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选必2、选必3)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4 新课标卷.29. 清末新军的影响 湖南.7.晚清官制的改革 湖北.6.近代中国外交
安徽.6 .晚清报刊业的发展 浙江.6.晚清报刊内容的变化
广东.8..晚清报刊业
2023 甲卷.29. 晚清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动 乙卷.28.晚清对外贸易的特点 广东.8.顽固派对西式教育的态度 河北.7.晚清科举教育变革的特征
天津.5.维新变法与科举选官变革 浙江·10.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
2022 河北.7.晚清科举教育变革的特征 天津.5.维新变法与科举选官变革
浙江·10.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 湖南.6.“晚清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河北.8.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经济特点
江苏.8.鸦片战争后国人对外交流观念
2021 广东·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湖北.6.晚清福建船政学堂的特点
辽宁.6. 近代城市生活的变化及特点
河北.7. 晚清卫生防疫的特点
江苏.6.晚清职业观念的变化
2020 浙江·9清政府未意识到条约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
考查趋势:
①晚清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动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热点;
②应关注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
重点关注:科举制改革与废除、学堂选官制、留学毕业生选官制、近代教育、生产方式近代化、经营方式近代化、近代城市化、交通近代化、中西医之争、文化保护与传承。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40
1856
1894
1851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理论学习西方技术
实践引进西方技术
制度学习西方
近代化工商业城市
近代化交通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
刺激
有利于
晚清时期 总体 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具体表现 政治 ①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②中国各社会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③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宗藩体制走向近代外交;中央逐渐式微,地方势力逐步崛起;
经济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洋务企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 ①“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流;
②向西方的学习从“器物”深入到“制度”;
③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社会 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并与中国社会生活碰撞交融,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四、基础知识
选择性必修一: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P38
选择性必修三:
第 7 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P40)
选择性必修二:
第 11 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P62
第 12 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P70
《中外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P90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P95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P102
四、基础知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存废之际的选官制度)
【链接 选必1 P39—40 】
自主梳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时间 事件
1898
1901
新政开始后
1904
1905
1906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进行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设立(标志着学堂选官制正式设立)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
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②内容: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①形式: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③目的: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思考: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变革历程
四、基础知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存废之际的选官制度)
(二)变革原因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思考: 阅读史料,指出袁世凯为什么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
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原因:
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适应时代需要; ②网罗人才; ③普及教育;
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推动,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西学东渐”)
四、基础知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存废之际的选官制度)
(三)特点
历程曲折反复 变革进程先后历经初步尝试、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体制逐步完善 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中央和地方的选官制度均在各自的体系中得以完善,职业官僚选用制度开始成形
制度新旧杂陈 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变革创新与保守固旧并存、旧制更替与新意多元统一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
进程多维同步 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的进程同步
真题演练
(2024·湖南高考·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
D
(2024·湖南高考·8)图1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C
四、基础知识
二、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一)请进来:西学传播——向西学求自强
1.向西学求自强—— 渠道(选三P9-10)
创办近代工业 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技术
京师同文馆 1862年北京设立,开设英法和俄文等,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增设天文算学馆
派遣留学生 ①1872—1875年,容闳倡议,清政府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②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1868年创立,引进翻译大量西方军事、工程方面书籍
戊戌变法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写文章传播新思想
民主革命 写文章、建革命团体(兴中华兴光复会)传播革命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
出现:近代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对国人产生影响,其中,男女平等为国人接受。
影响:①民国初年的“女权运动”:目的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男女平等“旗帜,被称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②北京上海创办女子学校,培养妇女参政意识。③社会转型期女子接受教育还存在很大异议
2.向西学影响—— 男女平等(选三P10)
近代思想文化:从传统文化到近代文化
四、基础知识
二、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一)西学传播——向西学求自强
(1)建立西式医院:(澳门白马行医院是第一家)
①特点: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②技术:以医疗设备和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诊断疾病受欢迎;
(2)建立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西医人才
(3)借鉴防疫卫生:①以消毒、化验手段,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②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处理垃圾与粪便等,初步发展了公共卫生事业
(4)召开国际鼠疫研究会
①背景:伍连德等对东北鼠疫的防治得到国际认可;
②召开:1911年,伍连德任主席,西方12国公共卫生专家参加;
③意义:确定许多国际通行防疫准则,推动近代公共防疫事业发展
近代思想文化:从传统文化到近代文化
3.向西学影响—— 西医传入(选二86)
原因:西方文明的传入,传教士的作用;洋务运动的开展,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受到日本的影响。
澳门白马行医院
大清抗疫英雄伍连德
特点:①医疗机构的近代化
②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③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和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②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③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四、基础知识
二、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一)西学传播——向西学求自强
3.向西学影响—— 西医传入(选二86)
材料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可以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牛秋实《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以草药为主,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西医:局部定位,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85页两段材料,回答教材问题。
探究:中西医有何不同?
都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要求医生对患者负责,对职业负责,尊重患者,不计私利。
【知识链接】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选必三第7课)
走出去——中华文化外传
(1)背景:①19世纪初,英美等颁布禁止奴隶贸易法令,殖民者寻找新廉价劳动力
②19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东南沿海穷苦百姓,或是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被运往美洲、大洋洲
(2)贡献:
①开发美洲:①华工开发美国加利福利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②华工在加勒比群岛、秘鲁及古巴等地有成千上万
②开发大洋洲: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或在大洋洲岛种植园和矿山劳动
③传播文化:促进了美洲大洋洲开发②形成唐人街,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1.华工出国
(选三40-41)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之后十几年,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
2.服饰文化传入法国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裁剪方法的“自由”套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选三58)
3.翻译书籍影响中日
【能力提升】文化自信
以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修身立国的满清王朝,以修习儒家经典有千年之久的中国社会,在遭遇西方文化世界和西方政治社会之际,几无自保之力,所有的抵制与反抗,都一败再败。
问题思考:
1.清政府所信奉的天朝体制,视洋人为蛮夷,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么?
2.清政府闭关锁国,拒人于门外,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么?
3.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四、基础知识
二、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链接 选必3 】
①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1862年)
②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 ③派遣留学生
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1868年)
1.创办近代教育:
2.北京大学
①1898年,____________建立,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1912年,改名为“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3.清华大学:1911年,清华学堂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二)近代教育的发展
真题演练
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真题演练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 表2
部别 类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D
(2024·湖北高考·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C
四、基础知识
二、近代经济
从自然经济到工厂制度(向经济工业化转型)
①甲午战前,官为控制。在自强求富的思潮鼓荡下,清政府以谕令形式认可了洋务事业(官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加以扶持:借给官款;减免厘金;企业专利。实质:以官督商、以官抑商。
②甲午战后放宽限制:甲午战后到1903年商部设立,救亡图存思潮 的影响,振兴实业,奖励设厂。
一是继续督导、提倡官办军用、民用企业;二是民间设厂支持和鼓励
③清末新政发展实业:清末新政,为改变财政困境,巩固统治,推行系列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政策
2.目的:
(一)晚清经济政策
3.作用:
1.演变:
扩大税源,巩固统治。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
(二)晚清工业化
1.自然经济解体:(仍占主导)
二、近代经济
四、基础知识
(1)原因: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掠夺原料),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特点:
1、解体速度:全国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东南沿海地区解体的速度要快于内地。
2、解体动力:外因为主要动力,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解体结果:自然经济依然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未建立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从自然经济到工厂制度(向经济工业化转型)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商品市场、原料、资本积累)。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3、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4、推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5、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二)晚清工业化
1.自然经济解体:(仍占主导)
二、近代经济
四、基础知识
从自然经济到工厂制度(向经济工业化转型)
(4)影响:
四、基础知识
(二)晚清工业化
2.工厂制引入中国:
【链接 选择性必修2 P26 】
从自然经济到工厂制度(向经济工业化转型)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列举近代工厂制度在中国兴起的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工厂制度兴起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 张謇为实业救国的梦想而办企业,也为这个梦想而受拖累。因为大生企业投资扩张太多,他办学校、开交通、建公园、修水利、开慈善等等……张謇为理想而战,又为理想而败,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一个有理想、有灵魂的企业,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陈红晓《张謇》
(3)影响: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中国近代化;在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近代思想传播和政治变革。
(1)史实: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背景: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统治阶级为实现自救,开展洋务运动;甲午战后,列强投资设厂使中国利权进一步丧失;关注民生,济世救民思想的影响。
二、近代经济
【合作探究】晚清近代民族工业
晚清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及原因
阶段
19纪70年代
洋务运动
甲午战后
1895
民国初年
一战期间
1912
1919
1927
1937
国民党统治时期
1949
1956
开始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
春天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短暂发展
新的春天
萧条
时间 洋务运动中后期(P101)
原因 (1)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利润)
(2)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提供劳动力、市场)
时间 甲午中日战争后(纲上101)
原因 ①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
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④资本输出,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内容 张謇等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管理经验(选二25)
影响 ①诞生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纲上101),并开始登上舞台挽救危亡
②壮大工人阶级(纲上101)
影响:①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中国近代化;②在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③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近代思想传播和政治变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含义
“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主要指由中国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就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有力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瓦解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2)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和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思
【知识拓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及原因
【材料1】
【材料2】董永等其他华裔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接近上海六家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3】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材料4】
特点2:资金少,规模小
特点1: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特点3:技术力量薄弱
特点4:以轻工业领域为主
特点5:发展缓慢,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性质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原因: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
四、基础知识
汇丰银行
1900年先施百货
开平矿务局股票
1882.9 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3、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链接选择性必修2 P45 】
(二)晚清工业化
从自然经济到工厂制度(向经济工业化转型)
二、近代经济
货币 晚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法定货币)(选一88)
模式 百货公司 ①1900年香港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②后广州、上海等也出现大型百货公司
信贷 契约 银行 ①1865年,汇丰银行,英国香港开办,并在上海等地设立分行
②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上海创办(中国自办第1家),后京津广、汉、港等设分行
股票 证券 ①股票出现:19纪70年代,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发行股票著名
②证券出现:上海出现中国最早股票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四、基础知识
(一)城市建设
三、近代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P64-65】
1.原因:
2.表现:
3.性质:
4.影响:
西方入侵,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口岸
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
(1)开启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发展:
①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逐渐发展;
②清末上海出现煤气路灯;
③评价:建设主要在相对发达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但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四、基础知识
(一)城市建设
三、近代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P64-65】
材料1: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2: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探究: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畸形发展;
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④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原因: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活跃;
③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④通商口岸的开放。
四、基础知识
(二)交通运输
三、近代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P72-74】
(1)陆运:火车与铁路交通——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1814
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19C上半叶
铁路成为陆路交通主干
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1876年
1881年
淞沪铁路
中国近代
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
中国人自建的
第一条实用铁路
1909年
京张铁路(詹天佑)
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
第一条铁路干线
▲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
1、成就
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②政局动荡不安;
③封建顽固势力阻碍;
④帝国主义侵略,资本输出。
原 因
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起步时间晚、数量少、发展缓慢;
区域分布不平衡;
多为列强修筑并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控制;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设计建设;
推动了社会力量壮大和近代化发展。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特点
四、基础知识
(二)交通运输
三、近代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P72-74】
(1)陆运:火车与铁路交通——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1、成就
四、基础知识
(二)交通运输
三、近代社会生活
(1)陆运:火车与铁路交通——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1、成就
【选择性必修2 P72-74】
材料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糜不流通;朝廷法旨,糜不洞达;山川之产,糜不尽出;风俗之陋,糜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埂;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铁路为例讨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所起的作用?
(1)经济:
①推动铁路工业产生发展,带动相关工矿业发展
②打破内地封闭状态,加快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联系
③加速小农经济解体,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④推动城市化,铁路沿线兴起一批近代城市
(2)政治:
①打破封建时代中国分散落后状态,加速近代中国一体化
②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
(3)社会:冲击封建陋习,改变传统观念(时间、价值观)
(4)弊端: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征服中国的工具
总之:铁路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社会转型。
四、基础知识
(二)交通运输
三、近代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P72-74】
(2)水运: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19世纪20年代
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19世纪60年代中期
“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1872年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12年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1、成就
四、基础知识
(二)交通运输
三、近代社会生活
铁路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是自建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轮船 ①西方轮船:19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中国轮船:19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序幕
③中国轮船公司:1872年,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交通影响城市 ①清江浦(江苏淮安)因京杭大运河疏通崛起,因漕运路线改变和津浦铁路(1912年通车)开通而衰落
②郑州因京汉(1906年通车)铁路开通超越洛阳、开封古都
交通促进邮政信息 ①邮票:1878年,上海海关造册处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②邮寄: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 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③邮局: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④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探究: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①起步: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发展: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缓慢。
③分布:不平衡,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发达地区发展较快,城市比乡村发达。
④作用: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上海的大清邮局
清朝电话局
2、特点
四、基础知识
(二)交通运输
三、近代社会生活
3、影响
近代以前的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
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
郑州:火车拉出的城市—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发展态势超过了开封和洛阳
①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②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
③给人们生活带来最大的便利是人流、物流时间的缩短,让世界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
④改变了人们生活观念(如现代时间观念)和日常生活
⑤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促进了物流业、旅游业等行业兴起
思考:交通发展对民众生活、社会变迁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男)
洋装、中山装、学生装、改良旗袍、裙子等
传统菜肴
中餐、西餐(面包、咖啡)
传统旗袍(女)
【知识拓展】社会生活变迁:衣、食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表现
形成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七十年代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昭文新报》
《时务报》
《民报》
《申报》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
传教、科学知识
介绍西方,宣传变法
宣传政治舆论
《中国丛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知识拓展】社会生活变迁:通讯、通信、大众传媒
真题演练
(2024·安徽高考·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D
(2024·浙江高考·18)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第1期“译报第一”栏目有一段相当于“编者按”的文字:“五洋六洲广漫漫,我国其中如弹丸。苍鹰疾视长蛇蟠,日砺牙角刷羽翰。各各远害谋利安,腾口掉舌辞翻澜。吁嗟!我民可以观。”据此可知,该报刊载外国新闻的目的是(  )
A.了解世界,挽救危机 B.开启民智,实业教国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A
四、基础知识
(三)文化保护与传承
三、近代社会生活
馆藏遗产保护 图书馆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选三80.81.83)
博物馆 ①法国人韩伯禄:19纪60-70年代上海建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近代意义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上海设立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中国人自建: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中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文化 保护 ①对古代文物、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②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护古物推广办法》是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1909年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古迹六条调查、五条保存事项
四、基础知识
(三)文化保护与传承
三、近代社会生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材料1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等《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2 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3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材料4 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社会变革的推动
(2024·广东高考·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1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C
真题演练
广泛性:近代前期农民、地主、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一致性: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
层次性:学西方层次:从器物到政治制度
继承性:救国方案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变量,又有质的飞跃
曲折性: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动势力强大
出路探索
之特点
【总结提升】
本课小结
 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近代化
选官制度改革和教育的近代化
近代工商业的兴起
选官制度:科举制:时务策 蒙养学堂 1905
《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与留学生毕业选官
教育的近代化:京师同文馆、新式学堂,留学生、
引进翻译西方书籍、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设立学部、清华大学
近代经济:工厂制度 商业经营形式:近代银行、股份制企业、证券机构、百货公司
近代城市和交通
城市化 交通:唐胥铁路、京张铁路、 黄鹄号、轮船招商局 交通与社会变迁
公共卫生文化建设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图书馆、博物馆、 文物保护
(2024·广东高考·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真题演练
观点:广东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
论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广东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列强接踵而来,广东成为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的地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烽火首先在广东燃起,虎门保卫战揭开了反侵略的序幕。随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显示了广东人民不甘屈服,同仇敌忾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威力。(4分)广东在反对封建主义斗争中也走在了当时全国的前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是在广西地区发动的,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冯云山及后来的洪仁玕都是广东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广东各地纷起响应。1854年,东莞、佛山等地爆发了天地会的“洪兵”起义,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在广东的反动统治,成为广东人民走在近代反封建斗争前列的重要体现。(4分)
总之:广东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
观点:广东是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2分)
论述:广东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位。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虽然他们不是广东人,但他们的思想经历都与广东有关,这也表明广东在近代是走在中国的前列的。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是清代洋务运动的摇篮。广东香山人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广东南海人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中国的民族工业诞生于广东沿海,其中,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是早期企业的代表之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广东香山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提出了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甲午战败后,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传播变法思想,推动广东和全国的维新运动向前发展。(8分)
综上所述,广东作为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广东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推动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也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