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6 16:2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合集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01
考情
分析
02
知识
技巧
03
典型
例题
04
变式
训练
目录
考 情 分 析
课标解读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备考策略

考点 内容
诗歌的形象 概述形象特点 常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对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分析能力、概括表达能力 积累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注重归类,总结规律,要善于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读诗中形象
诗歌的语言 分析语言风格和特点 炼字、诗眼及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的分析鉴赏能力、概括表达能力 复习时要按照课标中“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注意打通试题和教材的联系,连点成面,在综合思考中提高学科能力
课标解读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备考策略
考点 内容
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进行典型例题训练,熟练运用答题模式。注意表述角度等限制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写景或叙事的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按题材对诗歌分类 综合分析能力、评价鉴赏能力、概括表达能力 注重课内积累,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从诗歌思想内容、诗人生平、后人点评等方面阅读鉴赏诗歌的习惯
知 识 技 巧
第1节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五种常见设误角度及应对技法
1.词语、诗句理解错误
角度解读 命题者故意错误解读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含意,特别是在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读中歪曲季节、时间、地点等。
应对技法 一方面,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原诗句所说的景物或事物,由此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将选项涉及的内容与具体诗句对应,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评价等。
2.表现手法错误
角度解读 命题者故意在艺术手法上设置错误,如把拟人说成比喻,把借喻说成借代,把实写说成虚写,把正衬说成反衬,等等。
应对技法 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答题时,要把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要认真分析全诗的思想内容,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3.情感内容理解附会
角度 解读 命题者故意在某些诗句、某个典故中的情感上设误,要么弄错情感基调,如把乐观说成悲观;要么在情感内涵上过度解读,如把貌似正确的情感放进去;要么弄错情感表达的方式,如把间接表达说成直接表达,把明显说成含蓄,等等。
应对技法 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4.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角度解读 诗歌意象的内涵很复杂,有的意象有多种含义,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的象征义、比喻义、语境义往往不同,命题者故意把其内涵分析错误,让考生辨别。命题者还对全诗(词、曲)或是某一句、某一联、某一片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做出错误的概括,如把“明丽”说成“朦胧”,要求考生判断。
应对技法 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并整体感知其营造的氛围,品味诗歌意境。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凄、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5.艺术效果分析不当
角度解读 命题者故意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设置错误,把并非“生动形象”说成“生动形象”,把没有某种效果说成有某种效果,等等。
应对技法 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再次,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最后,三者结合,看命题者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第2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的意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先要把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从近年的高考考法来看,主要有4种考法:鉴赏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分析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
一、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考法阐释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诗(词)人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分为诗(词)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③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词)人的形象特点。④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鉴赏角度 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人物 有的诗歌标题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对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一诗,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有暗示性。如《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致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鉴赏角度 形象赏景物(意象),分析人物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形象,则很可能塑造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对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析典故,分析人物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词人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步骤 说特点 一句话概括诗歌中的人物是什么样的形象。
析例句 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句,具体解说。
明作用 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鉴赏景物形象“四要素”
考法阐释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还有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②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④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鉴赏景物形象四要素 诗 中 赏 画 ①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诗(词)人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觉。②意象组合的特点。从意象的组合方式去感受诗(词)人的情感。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等等。
鉴赏景物形象四要素 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诗(词)人的情感思想。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读一首诗,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蕴含的内在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体现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体现的情感就低沉伤感。意境的常用术语: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缘景明情 ①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诗(词)人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②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词)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对诗(词)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考生首先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诗(词)的情感很有帮助。
双层挖掘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的,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诗(词)人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诗人被赦时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步骤 ①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
②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表感情,明作用(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诗人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考生要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处理)
三、鉴赏事物形象“五关键”
考法阐释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诗(词)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词)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词)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设问方式 ①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②某物象有什么特征?③某物象象征什么(有何寓意)?④某物象寄托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何种情怀)?⑤诗(词)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鉴赏事物形象五关键 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并表现了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对于诗(词)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月露风云等物象,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野菊》(杨万里)一诗中赏析“野菊”的形象,就要结合菊花高洁、脱俗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
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①关注时令色彩。古代诗歌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词)人不同的诗(词)人感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诗(词)人的情感多半是喜悦的: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的: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同时,把握诗歌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②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诗(词)人情感往往是喜悦、欢快的,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诗(词)人情感往往是忧郁、愁苦的。
鉴赏事物形象五关键 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野菊》(杨万里)一诗是诗人的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野外之菊的孤芳自赏、率性自然,表达自己超凡脱俗的追求。
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的关键点人手。
鉴赏事物形象五关键 联系诗(词)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词)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词)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即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不同诗(词)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但主题大多各异。例如,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则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又都融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答题步骤 ①分析诗(词)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③分析诗(词)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诗<词>人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诗<词>人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四、分析意象的含义(内涵)及作用“五角度”
考法阐释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词)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诗(词)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即“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考生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解读诗歌。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内涵)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通常要求指出诗歌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
设问方式 ①概括某种意象的内涵。②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③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④诗中前后两次出现某种意象,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意象作用分析角度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②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诗人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具体作用由诗歌的具体内容决定。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表层属性。
第二步: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第4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炼字“五角度”“三步骤”
考法阐释 炼字,即锤炼词语,也就是作者经过反复球磨,使用最妥帖、最精确、最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者表情达意。一首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往往能使诗(词)句生动形象以至于“活”起来。这样的字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设问方式 ①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③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哪个字可以统摄全篇?④诗中的某一词与另一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⑤有人认为诗中的某一词换成另一词更好,你的看法呢?
分析角度 ①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②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③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④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⑤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在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方面的作用。
答题步骤 ①释含义:准确解释词语在诗词中的含义。②描景象:结合诗歌内容描绘该词所呈现的景象。③析作用:分
析该词在意境、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二、鉴赏诗眼“五角度”“四步骤”
考法阐释 诗眼,即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词或关键句。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诗眼”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①找出诗歌中的诗眼;②赏析诗眼的具体作用(比如在抒发情感、描写画面、刻画人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②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③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④这首诗××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⑤有人说,本诗诗眼是“×”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确定角度 ①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②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③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往往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④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⑤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②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③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④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如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三、诗歌炼句“四步骤”
考法阐释 “炼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考生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设问方式 ①请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②某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③某联(句)又作某某,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 (1)理解意蕴: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析诗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析诗句的一个角度。关注两点:①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②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一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2)多角度赏析:①语言上: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整齐的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的美。②表达技巧上: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③结构(构思)上:a.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等。b.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c.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或以景结情,含蓄隽永。(3)点出该句(联)所营造的意境、氛围及所表现的情感、艺术效果,情感是重点。(4)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四、鉴赏语言风格“三角度”三步骤”
考法阐释 语言风格就是诗(词)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诗(词)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从高考全国卷命题来看,既可以在选择题中考查,又可以在主观题中考查。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③这首词是怎样体现辛词的豪放特点的?
分析角度 分析角度 从特殊字词切入,推敲语言风格 ①从字词的功能着手 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最为常见的词语,是构建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支撑。如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出现了“空”“新”“明”“清”等形容词,营造了一种清新、灵动的氛围,给读者以纯净、淡之感。这便体现出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②从字词的色彩,味道着手 字词的色彩指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中,字词所体现出来的褒贬、雅俗等意义。字词的味道指个别字词在诗歌中所具有的固定特征。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诗中,“萧萧”一词带有明显的“悲凉”味道,而“独”又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③从字词的韵律、音节着手 诗歌的韵律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观表达。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的使用不但增强了韵律感,也营造了一种清冷悲凉的氛围,展现出凄切哀伤的语言风格。
分析角度 从表达技巧切入,感知语言风格 为了增强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往往要使用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最为常见。比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肃穆。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让读者宛若目睹了瀑布的恢宏气势,一股豪迈飘逸之风从字里行间自然地体现出来。
从典型意象切入,品味语言风格 意象承载了诗人深厚的情感,所以在对意象的使用上,诗人往往是有选择性的。这里所说的“有选择性”,是指诗人选择与自身的写作风格相关的典型意象。比如,王维笔下的“云、月、鸟”已经成为他的写作标志。他笔下的“云”,有白云、暮云、浮云、春云、黄云、归云等,如“唯应见白云”“坐看云起时”,纵横交织,形成了王维诗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析作用: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4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1 修辞手法
鉴赏修辞手法“三步骤”
考法阐释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考查重点。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③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运用这种修辞手法。③此修辞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2 表达方式
鉴赏表达方式“三步骤”
考法阐释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表达方式所起到的作用。
设问方式 ①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技巧)?有什么作用?②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③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歌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诠释这种表达方式。第三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考点3表现手法
鉴赏表现手法“三步骤”
考法阐释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比兴等。
设问方式 ①试赏析本诗的某种手法。②请结合诗句说明某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③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诗人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
考点4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古代诗歌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诗歌的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这类试题的一般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技巧;第二步,分析运用。(即联系相关的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
诗歌结构技巧“五考查”
1.考查整体结构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简要分析。(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就是景(事)——情(思)。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刻画得一般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做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考查行文线索
【设问方式】
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
古代诗歌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中。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词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
3.考查句子的结构作用
【设问方式】
(1)某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某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某句放在某位置上行不行?为什么?
【解题思路】
古诗词在结构上往往讲究“起、承、转、合”。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4.考查开头结尾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开篇有何特点?(2)分析诗歌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解题思路】
对于这类题目的回答,可以从结构特点、表达特点上来考虑,也可以从语言特点上来考虑。
5.考查关键词语的结构作用
【设问方式】
(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中某字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统摄全篇,或收束全诗,或是线索,或烘托、对比、衬托。在高考对诗歌篇章结构的考查中,命题者往往着眼于关键词语在结构上的主要作用,从各个角度设置题目。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第5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于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于对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情感倾向及诗歌局限性的评价。
考点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六关注”“三模板”
考法阐释 ①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②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③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设问方式 ①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②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③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④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⑤请概括作者的情感。⑥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题关注 关注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它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关注作者 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由作者代言,即作者设想自己就是诗歌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作者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作者自身的形象。无论是由作者代言还是作者自己,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关注注释 在做题的时候,如果看不懂诗歌的内容,最聪明也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点明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关注 关注关键词或诗眼、词眼 诗眼是一句诗中或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
关注意象 诗歌以抒情言志为目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寄托情感的地方。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抓住意象这个切入点,我们就能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关注典故 古代诗人为了表达得委婉一些,往往喜欢用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为了更理直气壮一些,也会借典故以古喻今。
答题模板 ①情感概括题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②情感分析题 ①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②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分析时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所谓“分析”,就是要结合诗句,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时既要扣住具体字词,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进行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③情感评价探究题 这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考点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三步骤”
考法阐释 ①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②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评价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也包括评价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
设问方式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②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③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④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表明观点。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诗句阐述理由。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第6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是指诗歌之间的比较阅读分析,品评诗歌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鉴赏诗歌的不同风格。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上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主要考查点有:①比较写作手法;②比较意象内容;③对比语言风格;④对比思想感情及主旨。
考点1 比较写作手法
释义 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在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对比这些异同,能够考查考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方法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是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④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模板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后诗则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
考点2 比较意象内容
释义 对于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所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方法 分析形象(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人的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离题万里。
模板 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
考点3 对比语言风格
释义 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本来就不一样,诗人的不同心境、不同表达目的又往往决定了诗人在诗歌中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不同的诗歌即使有时候运用同样的意象,针对同样的话题,其语言表达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方法 ①明确所比较诗歌的主要内容;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③在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其不同的语言风格。
模板 前诗运用了××手法,语言上××,抒发(表现)了××情感(主题);后诗运用了××手法,语言上××,抒发(表现)了××情感(主题)。
考点4 对比思想感情及主旨
释义 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思。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
方法 ①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③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模板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②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后诗侧重表现××。
典 型 例 题
[2024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D
解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情感内容“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曲解了诗歌尾联的意思。尾联“君看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关联了王義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为有了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所以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依然可以畅叙幽情。诗人以此赞美千岁庵的泉声美妙动听,可以以泉声来代替音乐,并不是说诗人和兰亭诸贤都“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时而如怒涛奔腾般壮伟响亮,时而像细雨滴落般清越圆润,通过将泉声的“壮伟”与“清圆”进行对比,突出了泉声的变化多端,描写出奇妙入微的泉声,展现出泉水不同的动态美,让人感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首先,要理解颈联的大致含意。这两句是描写泉声的,写泉声时而如怒涛翻涌,时而像细小的雨点滴落。然后,分析这两句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壮伟的怒涛,声音“响亮”,细小的雨点,声音“微小”,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要分析使用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可从突出事物特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等角度入手。从突出事物特点的角度看,将泉声的“壮伟”与“清圆”进行对比,突出了泉声的变化多端,展现出泉水不同的动态美,让人感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从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角度看,作者因喜爱庵前泉水,故前来借房而眠,而如此美妙多变的泉声,令作者赞叹不已,表达了作者对泉水、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变式训练提升
[2024年·湖南省怀化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霁”字点明重阳登高时的天气,与“雨歇”相应,营造了雨后清新明朗之景。
B.雨后菊花仙姿绰约,御梨经霜后果实饱满,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
C.人们鬓插茱萸,相互祝寿,女子头戴翡翠,翩翩起舞,描述的场景真实而浪漫。
D.“舞作愁”与“花宜寿”相对,看似写愁,实则写喜,与整首诗情感基调一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错,“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诗人由远及近来描写,秋雨过后,景色清明,菊花四处开放,金黄一片,滋润娇嫩,分外妖娆,皇宫御苑里面,霜染红叶,幻若云霞,金梨缀树,硕果累累,一片雍容华贵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对繁华盛世景象的喜爱和赞美。诗人没有抒写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故选B。
2.诗的尾联说“此风流”陶潜也未曾见得,这里的“风流”与陶潜“篱下醉”之风流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的“风流”指的是登高时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的景象,而陶潜的“篱下醉”则是一种隐脱世俗的风流。两者的不同在于此诗中的风流是积极参与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体现,而陶潜的风流则更多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九日登高》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盛装出游,登高远眺的繁荣景象,也记录了唐朝重阳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雨后初晴,远处青山清明秀丽,绕城河水如玉带般宛转曲折,菊花盛开,金梨缀树,霜叶红遍,人们纷纷远眺,思亲祝福,一幅繁华绮丽的盛世景象,给人们逐渐展现开来,进一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何曾得见此风流”,“何曾”很明显是反问,大意是休说陶渊明隐逸洒脱,归隐田园,赏菊饮酒,怡然自乐。和现在的时代(盛唐)相比,估计陶渊明也没有如此潇洒风流吧。陶潜的“篱下醉”只是一种隐脱世俗的风流,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九日登高》中诗人借“何曾得见此风流”点明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也比不上盛唐国泰民安的安逸闲适的,态度。由此可见,此诗中的“风流”则指的是登高时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的景象,是诗人积极参与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