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选择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选择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25 20:3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选择题专题训练题
1.为什么我们能在幕前听到幕后人的说话,却看不到他本人( )。
A.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光不能通过不透明物体,并且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所以我们能在幕前听到幕后人的说话,却看不到他本人。
B.因为声音太大了
C.因为声音太小了。
2.海市蜃楼是由于光( )作用形成的。
A.反射 B.折射 C.直线传播
3.做早操时同学们排成一列纵队。当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面一位同学的后脑勺时,就说明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
A.后面同学比较高 B.同学间距离近 C.光沿直线传播
4.下列典故中的现象,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凿壁偷光 B.猴子捞月 C.杯弓蛇影
5.制作一台潜望镜至少需要( )面平面镜。
A.两 B.三 C.四
6.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通常表示( )。
A.盆地 B.高原 C.海洋
7.以下能出现月食现象的是( )。
A.B. C.
8.我们站在岸边看水中的鱼,要比实际位置( )。
A.不变 B.偏高 C.偏低
9.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斑形状是(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10.地球仪上,蓝色表示的是( )。
A.陆地 B.平原 C.海洋
11.小涛制作了彩色轮探究“色光是否可以混合成白光”。在涂色时,需要将彩色轮涂成( )。
A.红、绿相间的颜色 B.红、蓝相间的颜色 C.红、绿、蓝相间的颜色
12.下列自然界中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的是( )。
A.风 B.海浪 C.阳光
13.反射光是以( )形式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波浪线
14.下面现象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月食 B.激光准直 C.先看到雷电后听到雷声
15.被风带走的沙子在风力减弱时会沉降下来,形成( )。
A.平原 B.沙漠 C.沙滩
16.下列关于光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们能看到的物体都是光源
B.夜晚,天上的明月是光源
C.夜晚,点燃的蜡烛是光源
17.下列光在镜子上的反射路线正确的是( )。
A. B. C.
18.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用( )的铜镜取火。
A.平面 B.凹面     C.凸透
19.柴达木盆地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 B.流水的沉积 C.风力的侵蚀
20.罗山南部,地势高低起伏,低矮山丘连绵不断。据此判断南部地形主要是( )。
A.平原 B.高原 C.丘陵
21.用喷雾器做模拟彩虹实验时,应该( )太阳观察。
A.正对着 B.背对着
22.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这种现象是因为( )造成的。
A.风化侵蚀 B.地震破坏 C.火山冲积
23.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这些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力量的作用。
A.地球内部 B.地球外部 C.地球内部和外部
24.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这主要是因为( )。
A.水的侵蚀作用 B.地震 C.水的沉积作用
25.与地球内部结构最接近的是( )。
A.西红柿 B.水煮圆鸡蛋 C.西瓜
26.下列四种色纸按反射本领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A.白色,黄色,红色,黑色
B.红色,白色,黄色,黑色
C.黑色,红色,黄色,白色
27.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能看到对方,但是听不到对方说话,这是因为( )。
A.光的传播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而光的传播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C.光和声音的传播都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28.光不能穿过( )继续传播。
A.薄铁皮 B.透明塑料袋 C.纯净水
29.三棱镜分解白光利用的是光的( )。
A.折射 B.反射 C.直线传播
30.关于“幕布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科学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B.光无法穿过幕布继续传播 C.光可以绕过幕布继续传播
31.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但风、水等不会改变地形
B.我国西部多平原,东部多山地
C.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有多种地形地貌
3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A.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B.减弱噪声,防止噪声污染
C.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保持水土
33.下列选项中,属于由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地形是( )。
A.裂谷 B.海岸边的石柱 C.沙漠中的石蘑菇
34.在下列空管(内壁都是黑色的)中,当我们用激光笔去照射( )的一端时会有光从另一端射出来。
A. B. C.
35.生活中,看到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为更有利于冬天吸热,集热管常常( )。
A.水平放置 B.倾斜、朝南 C.倾斜、朝北
36.乾坤湾的凹岸(凹进去的河岸)水流速度快,以( )为主。
A.侵蚀 B.沉积 C.风化
37.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 )制造出来的。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卡尔
38.在“降雨对土地的影响”模拟实验中,“降雨”后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 B.彩沙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 C.流入盆中的水依然清澈
39.漆黑的夜晚,我们打开手电筒,看到( )。
A.一道光柱 B.四面八方都是亮的 C.无法确定
40.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
A.木星 B.篝火 C.闪电
41.利用潜望镜在海面下能够看到海面上的物体,说明光的传播路线是( )。
A.直线 B.曲线 C.直线或曲线都可以
42.向空中喷洒细小水珠的洒水车过后,小明看到了一条彩虹,这是一种( )现象。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4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是( )。
A.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笔直的光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C.通过弯曲的吸管看不到光
44.科学家( )通过实验证明了彩色光可合成白光。
A.爱因斯坦 B.爱迪生 C.牛顿
45.“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研究实验中,光照射到一张A4纸上时,光的穿透情况是( )。
A.通过 B.部分通过 C.不能通过
46.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是一种(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线直射 C.光的反射
47.医生用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 )解决了难题。
A.光的直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48.千岛湖石林的石头形状各异,千奇百怪,这主要是( )的结果。
A.岩石风化 B.火山爆发 C.地震
49.地球的最内部圈层是(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50.我们之所以能在烟雾中看到一束光,是因为( )。
A.烟雾能吸收激光笔发出的光
B.烟雾将激光笔发出的光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中
C.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中
51.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岛、火山口湖等地形
B.火山活动活跃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分布着许多温泉
C.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52.反射光能力强的物体,具有的特点是( )。
A.表面粗糙 B.表面深色 C.表面光滑
53.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放个红苹果,一段时间后,你( )
A.看不见苹果 B.看见了苹果的影子 C.看见了红色的苹果
5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遇到科学书会反射
B.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能让我们看它
C.光的反射给人类带来很大帮助,没有坏处
55.下面物品应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额镜 B.眼镜 C.棱镜
56.我们的家乡——平湖的地形是 ( )
A.丘陵 B.高原 C.平原
57.能帮助我们在夜晚看见物体的是( )。
A.夜视仪 B.镜子 C.潜望镜
58.研究土地上有无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时,下列实验设计最合理的是( )。
A.植被覆盖、土地坡度、降雨量相同
B.植被覆盖、土地坡度、降雨高度相同
C.土地坡度、降雨量、降雨高度相同
59.关于地球表面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
B.地球表面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等自然力作用下快速发生的
C.地球外壳的岩石圈是一个整体,不会发生变化的
60.夜晚,在人行道上慢慢走向路灯,再从路灯下走远,发现影子( )。
A.先变长再变短,再变长 B.先变短再变长 C.身高没变,影子长短不变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A A C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C B C A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C B C A A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C A C B A B A A A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 A B C B A B A A B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C C A C A C A C A B
1.A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不透光的物体会阻挡光的直线传播。声音是一种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我们能在幕前听到幕后人的说话,却看不到他本人。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透光的屏幕会阻挡光的传播,光被屏幕挡住后无法进入我们的眼睛。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可以通过屏幕和空气进入人耳。故A选项正确。
2.B
【详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云海佛光是由于潮湿的空气对光的折射造成的。
3.C
【详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那么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4.A
【详解】凿壁偷光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猴子捞月就是天空中的月亮通过反射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5.A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
6.C
【详解】在地形图或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沙漠,棕色表示山地。深蓝色代表海很深,浅蓝色代表海很浅。
7.B
【详解】月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中间时,且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地球是不透光的球体,遮蔽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从而发生月食现象。故B正确。
8.B
【详解】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由于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位置升高了,所以看到的水中的鱼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
9.A
【详解】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孔上,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就会形成太阳的像,因此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一样,是圆形的,与孔的形状无关。
10.C
【详解】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等。其中蓝色代表海洋,白色代表冰川。
11.C
【详解】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种基本原色构成,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小涛制作了彩色轮探究“色光是否可以混合成白光”,在涂色时,需要将彩色轮涂成红、绿、蓝相间的颜色。
12.C
【详解】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自然界中,水、风、海浪、气温或动植物都会对土地有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阳光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13.A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4.C
【详解】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月食、激光准直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先看到雷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快。
15.B
【详解】风是制造沙漠的主要作用,风吹跑了地面的泥沙,成为荒凉的戈壁。哪些被吹跑的沙粒在遇到阻拦或风力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许多相连的沙丘,形成广布的沙漠。
16.C
【详解】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自己能够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天上的明月自己不会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点燃的蜡烛能自己发光,属于光源。
17.A
【详解】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射向平面镜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读图可知,光线射向平面镜后,产生的反射路线图A正确。
18.B
【解析】略
19.A
【详解】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其沟壑的形状呈“V”形,“V”形谷是流水侵蚀的基本特征。
故选A。
20.C
【详解】A选项平原的的地形特点是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很小,地面宽广平坦;B选项高原的的地形特点是海拔较高,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C选项丘陵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低起伏,低矮山丘连绵不断。故选C。
21.B
【详解】彩虹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下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珠,他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根据彩虹形成的条件,用喷雾器做模拟彩虹实验时,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22.A
【详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
23.C
【详解】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壳活动和板块作用。主要原因是风化,侵蚀,沉积等影响,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非常丰富,这是由于地球内部以及大自然的各种力量造成的。
24.C
【详解】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是因为:河流从上游冲下来很多的泥沙,当到下游和中下游的和入海口时,水流变慢了,所以发生了沉积,因而形成了平原。
25.B
【详解】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内部结构像水煮圆鸡蛋,蛋壳代表地球的地壳,蛋白代表地球的地幔;蛋黄代表地球的地核。
26.C
【详解】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颜色深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吸收热的能力强。颜色浅物体则相反。四种颜色的纸反射本领由弱到强依次是黑色,红色,黄色,白色。
27.A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同种均质物质中,光是以直线传播的。所以在月球上处于真空状态,两个宇航员能看到对方,但是听不到对方说话。
28.A
【详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它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就会在物体后方形成影子;光能穿过透光的纯净水和透明塑料袋继续沿直线传播。光遇上不透明的物体会发生光的反射,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光遇到不透光的薄铁皮会发生反射,不能穿过继续传播。故A选项符合题意。
29.A
【详解】三棱镜是光学上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透明体,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七种色光,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30.C
【详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幕布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而光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故选C。
31.C
【详解】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
A、火山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剧烈的、突变的,风、水也会改变地形,是长期的、缓慢的,选项观点错误;
B、我国西部多山地,东部多平原,选项观点错误;
C、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有多种地形地貌,选项观点正确。
32.C
【详解】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治水先治山”,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保护地表。
33.A
【详解】A.裂谷属于由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地形,正确;
B.海岸边的石柱是海浪的作用下形成的,错误;
C.沙漠中的石蘑菇称为“风蚀蘑菇”,是指岩性不同的岩石长期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形似蘑菇的柱状岩体,错误;
所以A符合题意。
34.C
【详解】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当我们用激光笔照射直筒的一端时会有光从另一端射出来。所以只有在C选项才能看到光线。
35.B
【详解】物体的吸热本领除了和颜色有关外,还和照射角度等因素有关,另外,把物体吸热面和阳光垂直摆放,吸热效果最好。所以生活中,看到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常常倾斜、朝南放置,这样和阳光垂直摆放,有利于冬天吸热。
36.A
【详解】流水会形成冲沟、河谷等侵蚀地貌,会形成冲积平原等沉积地貌。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侵蚀,凸岸主要受到河水的沉积作用,比较平缓,凹岸主要受到河水的侵蚀作用,地形严峻。
37.B
【详解】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专门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它揭示了光学望远镜无法揭示的令人迷惑的天文现象。伽利略的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可见B符合题意。
38.A
【详解】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所以雨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在“降雨对土地的影响”模拟实验中,“降雨”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
39.A
【详解】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漆黑的夜晚,我们打开手电筒,看到一道光柱。故选A。
40.A
【详解】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木星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
41.A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利用潜望镜在海面下能够看到海面上的物体,说明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42.A
【详解】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向空中喷洒细小水珠的洒水车过后,小明看到了一条彩虹,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所以A符合题意。
43.B
【详解】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墨经》中记载的“小孔成像”活动就很好地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A、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笔直的光,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不能作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故B符合题意;
C、通过弯曲的吸管看不到光,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C不符合题意。
44.C
【详解】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科学家牛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彩色光可合成白光。
45.B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阻挡,物体后面产生影子;光在传播途中遇到半透明物体时,光线部分穿过,部分被阻挡。A4纸是半透明的,光可以部分穿过。故B选项正确。
46.A
【详解】光的折射指的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47.B
【详解】医生头上戴的额镜,可以把对面的灯光反射到病人的耳内,提高耳内的亮度,医生通过额镜中心的小孔进行观察。额镜实际是一个凹面镜,可以把反射光会聚在一起,使被照射的部位更亮。
48.A
【详解】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千岛湖石林的石头形状各异,千奇百怪,这主要是岩石风化的结果。
49.A
【详解】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最内部圈层是地核。
50.B
【详解】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当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人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所以烟雾将激光笔发出的光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中,我们就能在烟雾中看到一束光。
51.C
【详解】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压力作用下喷出。
A、火山喷发后,喷火口内因大量浮石被喷出来和挥发性物质的散失,引起颈部塌陷形成漏斗状洼地,即火山口。后来,由于降雨、积雪融化或者地下水使火山口逐渐储存大量的水从而形成火山湖。火山湖包括火山口湖、火山岛,A正确。
B、火山地区多半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常常分布着许多热泉和温泉,B正确。
C、火山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均具有重大的影响;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使土壤变得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C错误。
52.C
【详解】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是不一样的,表面光滑的物体比表面粗糙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一些。颜色浅的物体比颜色深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一些。表面光滑的物体反射光能力强。
53.A
【详解】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当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到人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所以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放个红苹果,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光线入眼,我们还是看不见苹果。
54.C
【详解】A.光遇到科学书会反射,正确;
B.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能让我们看它,正确;
C.光的反射给人类带来很大帮助,没有坏处,错误;光的反射给人类也给带来了光污染,比如阳光照射强烈时,某些建筑物的玻璃幕墙等反射的光形成的光污染。
55.A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56.C
【解析】略
57.A
【详解】夜间可见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却很丰富。红外夜视仪可以帮助人们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能帮助我们在夜晚看见物体的是夜视仪,用一种特制的透镜,能够将视野内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会聚起来。
58.C
【详解】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要保护土壤,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在研究土地上有无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时,要达到实验目的,实验组土上覆盖草,对照组的土上没有草,两组土地坡度、降雨量、降雨高度相同。
故选C。
59.A
【详解】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观点正确。地球表面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等自然力作用下缓慢发生的,观点错误。地球外壳的岩石圈是一个整体,不断发生变化,观点错误。
60.B
【详解】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因此,当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