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我爱这土地》(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我爱这土地》(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2 16:4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导语设计导入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1938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艾青用他那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我爱这土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赵霜学习目标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把握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难点:通过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意象。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他的诗歌中多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艾青他称自己是“悲哀的诗人”,他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歌者”。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朗读感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 ???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着重体会 “内在节奏” 课文赏析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如何理解“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 ?(联系背景思考)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悲愤的河流
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温柔的黎明
指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象征着独立自由的曙光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的越深、痛的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和主题得到了提炼和升华。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第一节第二节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风——抗争精神
黎明——解放区常含泪水
深爱土地直抒胸臆
激情澎湃意象朴实
象征深远热爱祖国 至死不渝教师总结《我爱这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写于1938年底。“土地”一词是艾青抗战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极富感彩的字眼——她就是我们文明古老、肥沃广袤而又贫穷落后,生生不息、顽强不屈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象征。《我爱这土地》用浸满泪水和深情的诗句,是为祖国母亲吟唱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恋歌。扩展阅读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富饶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文化灿烂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手推车
艾 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艾青笔名的来历: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 讨论??今天世界的局势也不稳定,日本首相小泉不顾邻国反对,连年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教科书违背历史,美化他们的恶劣行径,现在又公然想侵占我国的钓鱼岛,同学们,面对祖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祖国的领土受到侵犯,你们该怎么做呢?总结:???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的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也要学习诗人艾青那炽烈的爱国情感。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离我们远去,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未来。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并背诵这首诗。衷心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光临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