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问》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问》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19:4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诵、例”等 13 个生字,会写“背、诵”等 10 个字,会写“背诵、照例”等 12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3. 能初步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孩子,知道“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梳理课文内容,理解“不懂就问”的含义。
2. 教学难点
- 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做呢?(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做法)
2.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在小时候就非常善于提问。他就是孙中山先生。(板书:孙中山)你们对孙中山先生有了解吗?(引导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教师适当补充)
3. 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学习中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不懂就问”。(板书课题:不懂就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拼一拼拼音。读完后,坐端正,老师要看看谁读得最认真。
2.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 诵(sòng)例(lì)糊(hú)涂(tú)呆(dāi)戒(jiè)厉(lì)挨(ái)楚(chǔ)段(duàn)练(liàn)肃(sù)塾(shú)
- (重点指导“诵”是平舌音,“例”“厉”“练”是边音,“糊”在“糊涂”一词中读轻声,“挨”是多音字,在“挨打”中读二声,在“挨着”中读一声)
- (2)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 (3)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 (如:“加一加”法,“诵”是“讠”加“甬”;“换一换”法,“例”把“列”的“刂”换成“亻”;“形声字识字法”,“糊”“涂”“呆”“戒”“楚”等字都是形声字;“联系生活实际”法,“塾”可以联系到古代的私塾等)
- (4)游戏巩固识字。(如“识字大闯关”游戏,设置多个关卡,每个关卡有不同的识字任务,如认读生字、组词、造句等,学生通过关卡获得相应奖励)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读完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机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并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 学习第 1 自然段
- (1)指名朗读第 1 自然段,思考: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他的学习表现怎么样?
- (2)出示句子:“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 理解“私塾”的意思,通过图片或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私塾的教学方式。
- (3)指导朗读:读出私塾课堂的单调和枯燥。(教师示范读,学生模仿读)
2. 学习第 2、3 自然段
- (1)自由朗读第 2、3 自然段,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 (2)出示句子:“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 抓住“照例”“流利”“连连点头”等词语,体会孙中山的勤奋好学。
- 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感受孙中山对只背诵不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困惑。
- (3)重点指导孙中山和先生的对话朗读。
- ①分角色朗读对话,先同桌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 ②指导学生读出孙中山的礼貌和勇敢,以及先生的严厉和惊讶。(如:“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孙中山的诚恳和请求;先生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要读出先生的意外和对孙中山的赞赏)
3. 学习第 4 自然段
- (1)默读第 4 自然段,思考:先生是怎么给孙中山讲解的?孙中山明白了吗?
- (2)出示句子:“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 理解“详细”“主动”的意思,体会先生的认真负责和孙中山的积极好学。
- (3)指导朗读:读出先生讲解的认真和同学们学习的专注。
4. 讨论交流
- (1)小组讨论: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体会“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 (3)教师总结: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学问学问,就是既要学又要问。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提问,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我们也要像孙中山先生一样,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四)拓展延伸
1. 说一说
- (1)让学生说一说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 (2)如果你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像孙中山一样勇敢地向老师提问吗?为什么?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
2. 演一演
- (1)小组合作,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如孙中山向先生提问的场景。
- (在表演前,让学生先熟悉角色的台词和表情,注意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 (2)每个小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评价。
- (评价要点包括演员的表情、动作、语气是否符合角色特点,表演是否生动等)
3. 名言积累
- (1)出示一些与“不懂就问”相关的名言警句,如: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郑燮
- (2)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背诵下来。
(五)总结全文
1.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出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故事,以及自己从中学到的要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等道理)
2. 教师总结:同学们,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敢于向先生提问,最终明白了书中的道理。他这种“不懂就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大家都能像孙中山先生一样,勇敢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答案,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六)指导书写
1. 出示要写的生字“背、诵、例、圈、段、练、糊、涂、呆、戒、厉、挨、楚”,学生认读,观察字形结构。
-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笔画顺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关键笔画)
2.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 (重点指导“背”上面的“北”要写得宽一些,下面的“月”要写得窄一些;“诵”右边的“甬”要写得紧凑;“例”左边的“亻”和右边的“列”要写得协调;“圈”里面的“卷”要写得舒展;“段”右边的“殳”要注意笔画顺序;“练”左边的“纟”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东”要写得宽一些;“糊”“涂”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的“胡”和“余”要写得紧凑;“呆”上面的“口”要写得小一些,下面的“木”要写得宽一些;“戒”里面的“戈”要写得长一些;“厉”里面的“万”要写得扁一些;“挨”右边的“矣”要写得紧凑;“楚”上面的“林”要写得整齐,下面的“疋”要写得舒展)
3.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给予表扬)
4. 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评价。
- (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再同桌互评,最后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第 2~4 自然段。
2. 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3. 收集一个关于名人勤奋好学的小故事,下节课在班级里分享。
(八)板书设计
- 不懂就问
- 起因:孙中山在私塾读书,只背不讲,他不懂书里的意思。
- 经过: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
- 结果:先生详细讲解,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谈话导入、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如朗读感悟、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体会“不懂就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书写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不足之处在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个体关注还不够,部分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